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濮老区高含水油藏高通量水洗微观剩余油赋存机理
1
作者 罗波波 燕高飞 +6 位作者 谢敏 郭立强 蒲保彪 陈道远 齐桂雪 杨祖贵 张昀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含水阶段的驱替特征,揭示了高通量水洗中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储层在高通量水洗阶段(岩心尺度30~1000 PV)驱油效率可进一步提高7.50百分点以上,微观波及范围变化不大,主要通过水力冲刷、润湿剥离动用水驱流线控制孔喉内的膜状、滴状等剩余油类型;而对于渗透率低于50×10^(-3)μm^(2)的储层,受孔喉尺寸以及连通性的影响,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微观波及范围有限,高通量水洗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宜在主流线达30~50 PV时转变注水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水洗 岩心驱替实验 微流控实验 孔隙尺度 微观剩余油 赋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地电磁法在塔河油田剩余油评价中的应用探索
2
作者 马学军 侯海龙 +5 位作者 张庆 赵国 曲昕馨 许士朝 李清坤 刘娟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6,共13页
塔河油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经过多年开发,水侵井逐年增多,储层油、气和水的关系极其复杂,为此,利用井地电磁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探测的应用探索研究。针对超深小尺寸目标识别难题,通过井中目的层段10 m或5 m间距多位置电磁场激发,地面采用... 塔河油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经过多年开发,水侵井逐年增多,储层油、气和水的关系极其复杂,为此,利用井地电磁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探测的应用探索研究。针对超深小尺寸目标识别难题,通过井中目的层段10 m或5 m间距多位置电磁场激发,地面采用25 m×25 m高密度大面积阵列数据采集,获取了高质量井地电磁三维数据集,进而开展数据预处理、三维差分相位异常处理、三维差分视电阻率处理和三维电阻率反演,获得了激发井段差分视电阻率(反映电性特征)、差分相位异常(反映激发极化性特征)和电阻率的三维地电结构模型,最后,利用测井解释成果进行标定,对目标区的剩余油空间分布进行刻画和解释,解释结果与生产井已有成果资料吻合。应用结果表明,井地电磁法为解决超深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评价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碳酸盐岩 井地电磁法 电阻率反演 差分异常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基于岩心仿真模型的微观剩余油研究
3
作者 刘萍 张皎生 +2 位作者 王睿恒 李文芳 李舒彤 《石油化工应用》 2025年第2期28-31,共4页
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在实际开发中原油采收率较低,仍有较多的剩余油滞留在储层内。因此,对低渗透储层开展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揭示微观孔喉网络中剩余油的分布模式及分布规律,能够为后期提高采收率提供地质依据。本次... 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在实际开发中原油采收率较低,仍有较多的剩余油滞留在储层内。因此,对低渗透储层开展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揭示微观孔喉网络中剩余油的分布模式及分布规律,能够为后期提高采收率提供地质依据。本次实验选取真实岩心进行图像分析,并制作成仿真模型,开展不同孔喉模型及黏度下微观剩余油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小孔细喉和中孔中喉模型中剩余油以膜状、角状为主,大孔中喉模型中剩余油以柱状、片状为主;原油黏度对剩余油分布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膜状、簇状两种类型上,黏度越大,簇状剩余油则增多,膜状剩余油则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模型 孔喉结构 原油黏度 微观剩余油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微观剩余油赋存形态分类识别综述
4
作者 赵娅 管玉 贾迪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微观剩余油赋存形态分类识别研究在剩余油开采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油田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该领域的大量研究通过引入深度学习方法来推动微观剩余油识别技术的发展,但深度学习技术在微观剩余油识别领域尚未形成... 微观剩余油赋存形态分类识别研究在剩余油开采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油田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该领域的大量研究通过引入深度学习方法来推动微观剩余油识别技术的发展,但深度学习技术在微观剩余油识别领域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框架,也没有一个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为了给今后的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对目前的剩余油识别方法进行梳理,从图像采集及类别划分标准、图像处理、剩余油识别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微观剩余油识别技术.将剩余油识别方法分为基于传统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方法,传统识别方法分为基于人工特征提取和基于机器学习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方法划分为单阶段和两阶段方法,并对其中数据增强、预训练、图像分割和图像分类方面进行详细归纳.最后,讨论了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微观剩余油识别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剩余油 分类识别 机器视觉 图像分割 图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蒸汽驱开发剩余油规律研究——以Z32井区为例
5
作者 陈军 《中外能源》 2025年第2期69-74,共6页
为探索超稠油蒸汽吞吐中后期转蒸汽驱生产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结合Z32井区直井小井距汽驱、平面HHSD、立体HHSD、VHSD四种蒸汽驱开发模式,建立不同蒸汽驱开发模式数值模拟工区,开展全生命周期模拟,剖析不同蒸汽驱开发模式下的生产特征... 为探索超稠油蒸汽吞吐中后期转蒸汽驱生产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结合Z32井区直井小井距汽驱、平面HHSD、立体HHSD、VHSD四种蒸汽驱开发模式,建立不同蒸汽驱开发模式数值模拟工区,开展全生命周期模拟,剖析不同蒸汽驱开发模式下的生产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立体驱泄复合蒸汽驱,在平面驱替和重力泄油双重作用下,日产油先上升后平稳,含水率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稳;基于蒸汽腔发育形态,明确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中下部,井间剩余油动用效果较好,采出程度可达45%以上。平面驱替方式仅存在平面驱替作用,日产油先上升后平稳再下降,含水率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基于纵向温场分布状况,明确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间及油层中下部,井间剩余油动用效果较差,采出程度在35%~40%,可通过井网调整形成立体井网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蒸汽驱 驱泄复合 平面驱替 剩余油分布 立体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技术对策分析研究
6
作者 田玉栋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5年第1期128-129,147,共3页
大庆油田经历60多年注水开发,如何有效地挖潜剩余油已经成为老油田原油持续稳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现有的剩余油挖潜钻井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油田剩余油挖潜需要,开展了剩余油挖潜需求及技术对策分析研究,分析形成了老区新型柔性... 大庆油田经历60多年注水开发,如何有效地挖潜剩余油已经成为老油田原油持续稳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现有的剩余油挖潜钻井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油田剩余油挖潜需要,开展了剩余油挖潜需求及技术对策分析研究,分析形成了老区新型柔性钻具挖潜技术、侧钻短水平井+小直径桥塞分段压裂组合挖潜技术、外围甜点区鱼骨刺挖潜技术等多种剩余油挖潜对策钻完井技术对策,为寻找更多有效的剩余油挖潜钻井技术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油田 剩余油 挖潜需求 超短半径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成因的走滑断裂带岩溶缝洞型储层连通性与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7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4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国印 朱永峰 张银涛 关宝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5-334,共20页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立体结构,是影响其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优选具有典型缝洞体特征的一间房地质露头,通过无人机露头扫描、探地雷达分析和实际测量等手段,完成断裂、裂缝和溶洞的参数提取,...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立体结构,是影响其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优选具有典型缝洞体特征的一间房地质露头,通过无人机露头扫描、探地雷达分析和实际测量等手段,完成断裂、裂缝和溶洞的参数提取,依据露头大型溶洞、小型溶洞、断层核和破碎带的分布特征,建立断裂带露头区缝洞体发育模式。基于里德尔剪切机理与应力椭圆理论,分析走滑断裂结构特征;采用传统解释与智能识别结合手段,完成富满油田跃满井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走滑断裂、缝洞体主体和裂缝带精细解释,以及不同结构储层地震响应正演验证;借助缝洞型井组的干扰试井,分析储层连通要素,建立以生产井单井产能、见水周期、油压变化和静压梯度等生产动态为依据的油藏单元划分思路,探讨了不同结构特征储集体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走向为控制缝洞体发育的主要因素,可将其划分为单断面无溶蚀断-缝组合、单断面弱溶蚀断-缝-洞组合和单断面强溶蚀断-缝-洞组合3个发育阶段,建立单断面、平行断面和复杂断面3个岩溶缝洞体发育模式,用来指导研究区缝洞型储层立体结构刻画;②确立断裂面走向为核心连通要素,基于储层解释结果,划分了不同断裂面组合的顺向强连通、复合中连通和侧向弱连通3种连通类型;③建立同向单断裂组合、斜列断缝面组合和不同向多断缝面组合3种储集体连通性组合模式,以及与之对应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这种认识,可以建立起一种油藏连通单元的分析思路,从而指导走滑断裂带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勘探与剩余油挖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断裂破碎带 储层连通性 缝洞型储层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地质分布特征与挖潜策略优化
8
作者 王群华 樊平天 +5 位作者 呼园平 范毅刚 边正文 谢锦柱 孙慧丽 任华 《煤炭技术》 2025年第4期100-106,共7页
针对川口油田张家河-吴枣园区块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快、注水开发后水驱控制程度低、剩余油分布和潜力认识不足的问题,采用剩余储量丰度精细刻画不同亚油层组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了挖潜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井控程... 针对川口油田张家河-吴枣园区块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快、注水开发后水驱控制程度低、剩余油分布和潜力认识不足的问题,采用剩余储量丰度精细刻画不同亚油层组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了挖潜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井控程度低和未井控区域,各层采出程度低、差异大、动用程度不均衡。长4+5_(2)和长6_(1)小层是主要剩余油挖潜层,长4+5_(2)小层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区块中北部和西南部,长6_(1)小层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区块北部和东南部。通过剩余油富集区部署加密井、未注水区水平井二次开发、完善注采关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增强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田开发效率。该研究可为同类型低渗透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口油田 低渗透油藏 剩余油分布 挖潜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水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二元驱动用潜力
9
作者 袁伟峰 侯吉瑞 +3 位作者 刘洋 肖立晓 闻宇晨 曹程程 《石油科学通报》 2025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海上S油田水驱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阶段,但仍存在大量剩余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和方向未知。通过高倍数水驱实验对S油田在典型渗透率和原油黏度下的极限驱油效率进行评价,明确S油田水驱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潜力;并利用在线核磁共振测试... 海上S油田水驱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阶段,但仍存在大量剩余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和方向未知。通过高倍数水驱实验对S油田在典型渗透率和原油黏度下的极限驱油效率进行评价,明确S油田水驱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潜力;并利用在线核磁共振测试,揭示S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其次,通过高倍数水驱和核磁共振驱油实验,探究S油田水驱后二元驱极限驱油效率和动用剩余油规律,明确水驱后二元驱提高采收率潜力。研究表明,S油田水驱后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大;高倍数水驱极限驱油效率最高达75.2%,相比高含水期,提高17.6~25.8个百分点;高含水期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半径大于10μm和1~10μm的孔隙中,分别占32.4%~55.1%和35.1%~47.7%。注入二元体系后,降水增油效果显著,极限驱油效率提高至84.8%,相比高含水期,提高33个百分点,且后续水驱仅需不到2 PV。二元体系通过提高波及体积和洗油效率,能够有效动用不同大小孔隙中的剩余油。海上S油田水驱后二元驱能够有效提高采收率,且显著降低开发时间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倍数水驱 核磁共振 剩余油分布 提高采收率潜力 二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低渗稠油油藏降黏剂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智能识别应用
10
作者 马瑞 王庆魁 +5 位作者 季岭 王飞 李春雷 孙建 周松 李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2-1418,共7页
针对大港油田官128区块低渗透稠油油藏高含水低采出程度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降黏剂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和剩余油特征,借助AI智能识别定量分析平面波及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乳化原油后,乳状液聚并可封堵水驱窜流通... 针对大港油田官128区块低渗透稠油油藏高含水低采出程度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降黏剂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和剩余油特征,借助AI智能识别定量分析平面波及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乳化原油后,乳状液聚并可封堵水驱窜流通道,油滴的优势运移通道增加,提高波及系数,降低含油饱和度。AI图像识别出孔喉滴状油、壁面膜状油、死角残余油和未波及片状油等剩余油分布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机理,提出加注表面活性剂和加密井网,调剖封堵高渗通道的措施。加入降黏剂体系能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提高稠油流动性。水驱转化学驱后,提高了孔隙、喉道中剩余油和死角残余油的洗油效果,采收率提高15.28%。研究成果为低渗透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注降黏剂高效增油机理研究和现场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剂 渗流特征 剩余油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油藏动态诊断新方法及剩余油挖潜——以东海某凹陷X气顶油藏P5层为例
11
作者 马恋 王睿 +4 位作者 汪文基 鞠颢 路颖 石美雪 罗岐岚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5年第2期73-78,共6页
气顶油藏具有流体类型复杂、驱动能量多样等特点,开采时各区压力极难保持平衡,严重制约了原油的开采。为提高原油开发效果,文中以东海某凹陷X气顶油藏P5层为例,通过变气油比分相产量劈分方法落实了各分相的采出程度,明确气顶气采出程度... 气顶油藏具有流体类型复杂、驱动能量多样等特点,开采时各区压力极难保持平衡,严重制约了原油的开采。为提高原油开发效果,文中以东海某凹陷X气顶油藏P5层为例,通过变气油比分相产量劈分方法落实了各分相的采出程度,明确气顶气采出程度远高于原油;结合油藏动态储量评估和各分相净驱动指数跟踪研究,证实P5层原油仍存在较大潜力,储层已从初期抑制原油采出的气顶气驱逐渐转为利于原油产出的水驱为主;建立了P5层精细油藏模型,落实了现井网下剩余油分布状况,提出了充分发挥水驱油效益、增加调整井生产底油的调整对策,预计提高原油采收率5.3%。该动态诊断方法为气顶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浅分相产量劈分 动储量 净驱动指数 剩余油 挖潜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压汞灯荧光显微观测的剩余油定量分析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忠诚 鲍志东 +1 位作者 王洪学 张栋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7,共6页
为明确不同驱油阶段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状态,指导老油田在注水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选取典型区块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心进行了驱油试验,采用液氮冷冻技术制作岩心薄片并利用高压汞灯荧光显微镜,分析了饱和油阶段、水驱至模型初见水阶段和... 为明确不同驱油阶段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状态,指导老油田在注水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选取典型区块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心进行了驱油试验,采用液氮冷冻技术制作岩心薄片并利用高压汞灯荧光显微镜,分析了饱和油阶段、水驱至模型初见水阶段和水驱结束后阶段的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经过图像处理,细分了剩余油赋存状态,并计算了不同状态剩余油的赋存比例。研究表明,中渗透率岩心水驱主要动用了自由态剩余油,水驱后残存的自由态剩余油较多,可作为继续挖潜对象;低渗透率岩心水驱过程中自由态微观剩余油含量进一步减少,水驱后束缚态的膜状剩余油及半束缚态的喉道状剩余油可作为接替开发对象。高压汞灯荧光显微观测法为剩余油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方法,可以为老油田的剩余油挖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汞灯荧光 微观剩余油 定量化分析 赋存规律 水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晨 冯其红 +2 位作者 何逸凡 张先敏 周文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可采储量规模、水淹状况以及油水分流能力的差异,构建了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不同指标对剩余油可采潜力控制程度的差异,将加速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从而构建了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形成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新方法。以渤海Q油田南区主力产层NmIL砂体为例,开展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可综合表征不同区域位置的储层物性、可采储量丰度和油水分流能力对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影响,实现了主力产层NmIL砂体剩余油可采潜力分布的差异化定量评价,优势可采潜力区域刻画明显,将其作为NmIL砂体下一步井网加密调整潜力区域,以精准指导加密水平井的部署,为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 可采潜力指数 投影寻踪 优势潜力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井关停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3-511,共9页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小油滴状和柱状剩余油再富集速度模型,通过正交试验确立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要敏感因素,并建立了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及再富集时间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存在驱替压差时,储层渗透率为影响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控因素;当储层渗透率一定,驱替压差的增大和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增大;同一注采井距位置处的小油滴距离孔隙中滞留柱状剩余油越近,聚集过程中剩余油再富集时间越长,但数值上增加不多。该研究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潜力区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井 剩余油 再富集速度 敏感因素 储层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彬文 仲晓宁 +2 位作者 薛鹏 许维娜 石军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212-214,共3页
我国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了中、高含水期,这导致了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同时,探明了新出现的石油后,其中低渗透和稠油储量在发现的石油中的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储存的石油和一些新出现的石油量都比较少,都无法按照计划使用,而且储存的... 我国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了中、高含水期,这导致了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同时,探明了新出现的石油后,其中低渗透和稠油储量在发现的石油中的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储存的石油和一些新出现的石油量都比较少,都无法按照计划使用,而且储存的石油品质也逐年变差。“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在我国的注水开发油田中问题较大。这包括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并且无法大规模的进行油田开采,开采的石油数量达不到要求,所以为了提高开采石油数量,就要推动研究剩余油技术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技术 研究现状 发展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多方向Sobel算子的剩余油边缘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娅 成璐璐 +1 位作者 白玉杰 杨海序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700-709,共10页
为进一步提高剩余油边缘检测的质量和精度,提出一种改进多方向Sobel算子的剩余油边缘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改进双边滤波方法去除微观剩余油分布图像噪声,实现保边去噪的目的;结合Otsu算法使其能自适应获得微观剩余油图像的最佳阈值;在... 为进一步提高剩余油边缘检测的质量和精度,提出一种改进多方向Sobel算子的剩余油边缘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改进双边滤波方法去除微观剩余油分布图像噪声,实现保边去噪的目的;结合Otsu算法使其能自适应获得微观剩余油图像的最佳阈值;在改进的4个方向上依次使用幅度为3×3的Sobel算子计算剩余油图像梯度的幅值和方向;最后利用非极大值抑制算法过滤伪边缘像素点,从而得到最终的剩余油边缘检测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去除微观剩余油图像噪声的同时,精确检测出微观剩余油分布图像中的剩余油边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边缘检测 双边滤波 OTSU 算法 SOBEL 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再分布规律研究——以江苏油田S区块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伟 王智林 +1 位作者 张建宁 黄耀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产量下降较快以至停采,对停采的高含水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可以有效提高老油田采收率。为此开展了平板物理模拟实验,利用含油饱和度场分布对剩余油二次富集机理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数值模... 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产量下降较快以至停采,对停采的高含水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可以有效提高老油田采收率。为此开展了平板物理模拟实验,利用含油饱和度场分布对剩余油二次富集机理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高部位区域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对其主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剩余油受到残余阻力压差以及渗吸的作用,二次富集主要分布在注采连线的周边以及渗透率较低的高部位地区。确定了影响剩余油二次聚集的影响因素及技术界限值,即油藏满足停采时间超过36个月,地层倾角大于20°,平面渗透率级差大于2,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等条件可开展油田高含水停采油藏二次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二次聚集 平板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18
作者 王敬 徐智远 +5 位作者 刘俊源 冯键宇 王琦 焦玉卫 张琪 刘慧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3,共13页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明确了底水驱后不同开采方式下剩余油动用特征。研究表明,“树状”缝洞结构中,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包括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和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高生产速度下存在明显的底水沿断裂带的水窜现象,采用间歇式排采可以有效削弱断裂带间的干扰效应,起到抑制水窜的效果;与直井开采相比,水平井能够降低断裂带间的导流能力差异,呈现出较好的抗水窜能力;水平井越靠近“树冠”上部,底水驱阶段采收率越高,但综合考虑底水驱及后续注气开发,水平井部署在“树冠”中部且钻穿较多数量的断裂带时总采收率更高;底水驱后顶部注气吞吐优于气驱、大段塞吞吐优于小段塞吞吐,既可以有效动用与油井横向连通的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又可以动用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缝洞型油藏 缝洞结构特征 三维物理模型 底水驱 剩余油 挖潜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微观模拟
19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部位运移聚集,有利于后续水驱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地层倾角的增大、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剩余油再动用;关井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剩余油向高部位采出端接近聚集;后续水驱阶段注入速度的增大会增加波及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断块油藏 剩余油再动用 运移规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纳米CT技术的化学驱后微观剩余油定量描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士军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5期44-48,共5页
利用微纳米CT技术及室内岩心驱油实验,对岩心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构,研究水驱后和化学驱后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定量描述不同尺寸孔隙内微观剩余油饱和度,明确不同驱油体系对微观剩余油的动用程度。结果表明:水驱后转聚... 利用微纳米CT技术及室内岩心驱油实验,对岩心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构,研究水驱后和化学驱后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定量描述不同尺寸孔隙内微观剩余油饱和度,明确不同驱油体系对微观剩余油的动用程度。结果表明:水驱后转聚合物驱的剩余油饱和度为22.3%,水驱后转二元复合驱的剩余油饱和度为18.4%,水驱后转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最终剩余油饱和度为12%。经三维重构后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驱油体系后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化学驱后不同孔径内的剩余油饱和度均有所降低,大于25μm孔径内的剩余油动用效果明显,聚合物驱动用程度为66.7%.二元复合驱动用程度为75.7%、非均相复合驱动用程度为85.5%。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对孔径5μm以下孔隙内的剩余油动用程度较低,分别只有19.3%和35.9%;非均相复合驱对小于5μm孔径内的剩余油动用程度达到52.5%。非均相复合体系具有扩大波及体积和降低界面张力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剩余油 化学驱 剩余油饱和度 动用程度 分布特征 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