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孟殿怀 伊文超 +3 位作者 顾昭华 王翔 罗予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3-928,共6页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FES-AWD)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9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矫正仪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20min,每周5d,共4周...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FES-AWD)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9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矫正仪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20min,每周5d,共4周;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患者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前后的步态时-空参数。结果:①与自由步行相比,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关闭开关)对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无显著影响;②3次访视中,与自由步行相比,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开启开关)均能显著提升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结论:FES-AWD可以即刻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且可以排除心理影响,以及佩戴设备所产生的各种不利生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 脑卒中 足下垂 步态 时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菁 黄华尧 +1 位作者 陈清法 陈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进行减重支持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MA、BBS、FAC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Berg、FAC评定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FMA、BBS、FAC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较传统方法结合减重训练更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 减重训练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孟殿怀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73-976,共4页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electricalstimulation,FES)是应用低强度的电脉冲刺激恢复或改善肢体的功能,这些肢体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但因为疾病、创伤、发育缺陷等原因失去控制或控制不良,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electricalstimulation,FES)是应用低强度的电脉冲刺激恢复或改善肢体的功能,这些肢体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但因为疾病、创伤、发育缺陷等原因失去控制或控制不良,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electricalstimulation,NMES)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应用 神经肌肉刺激 设备 中枢神经系统 肢体功能 脉冲刺激 控制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注射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4
作者 董纪坤 《医药前沿》 2025年第10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穴位注射组、电刺激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穴位注射组、电刺激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穴位注射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及二者联合治疗。比较三组中医证候积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6 min步行试验(6 MWT)、10 m最大速度步行试验(10 MWT),以及双侧髋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结果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穴位注射组及电刺激组;三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治疗组高于穴位注射组及电刺激组;三组6 MWT均较治疗前延长,且联合治疗组长于穴位注射组及电刺激组;三组10 MWT均较治疗前增快,且联合治疗组快于穴位注射组及电刺激组;三组双侧髋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较治疗前加大,且联合治疗组大于穴位注射组及电刺激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态,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注射 功能性刺激 脑卒中 偏瘫 BERG平衡量表 6 min步行试验 10 m最大速度步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促进脑卒中后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前瞻性研究
5
作者 孙倩倩 余果 +7 位作者 郭新毅 谢丹丹 雷蕾 廖秋菊 田腾飞 刘宇 柳红勤 何晓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8-493,共6页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FES组加助行FES,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增加头针干预。训练及头针每次30min,两组干预均为1次/d,持续1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周后行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10m步行计时测试(10MWT)6min步行试验(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的评定并分析干预周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36例研究对象均完成了整个试验,两组干预基线情况一致(P>0.05);(2)干预前后组内对比,步行功能(TUG、10MWT、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3)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对平衡功能闭眼时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的改善优于单纯助行FES组(P<0.05),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睁眼状态下),两组干预前后差值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4)研究中无不良事件,无脱落。结论:头针联合助行FES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及平衡功能,其改善平衡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助行F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功能 平衡功能 头针 助行功能性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针刺配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6
作者 陈晨 沈桂林 纪璇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2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针刺配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于利辛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 目的:探讨穴位针刺配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于利辛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接受穴位针刺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以及6min步行试验(6MWT)评价两组步行能力,并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三磷酸肌醇(IP3)]。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0MWT低于对照组、6MW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AMP水平高于对照组,cGMP、IP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针刺配合功能性电刺激可提升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并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偏瘫 穴位针刺 功能性刺激 功能恢复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血清Aβ与Tau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邱锦芳 郭峰 林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予以... 目的:探讨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予以FES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的评定,并进行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LE评分和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6MWT和FAC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10MWT低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β、Tau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联合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降低血清Aβ、Tau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核心肌群训练 功能性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杨婷 李雪萍 +4 位作者 林强 杨倩 许亮 高政 俞长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比较步态诱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 目的:比较步态诱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步态诱发式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2次/天,每次20min,每周7天,共4周。对照组采用NME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值以及10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改善(P<0.05)。主动踝背伸角度试验组增加了58.3%,对照组增加了29.6%;FMA值试验组增加了38%,对照组增加了19%;10米最大步行速度试验组增加了34%,对照组增加了11%;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NMES能够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ES后效果更明显,因此步态诱发式FES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训练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足下垂 运动功能 步行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迎春 李岩 +3 位作者 李辉 顾旭东 姚云海 傅建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20)。两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及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FES。共8周。治疗前后...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20)。两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及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FES。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CSS评分、FAC分级及BB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ES能促进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减重平板训练 功能性刺激 步行 痉挛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李岩 陈迎春 +5 位作者 顾旭东 何雯雯 李辉 劳方金 傅建明 吴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5,共3页
偏瘫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步行^([1]),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是康复治疗的关键^([2])。减重平板训练是近年来康复治疗领域中逐渐兴起的一项新技术^([3]),Barbeau等1986年开始... 偏瘫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步行^([1]),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是康复治疗的关键^([2])。减重平板训练是近年来康复治疗领域中逐渐兴起的一项新技术^([3]),Barbeau等1986年开始将减重平板训练(body 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BWSTT)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研究结果表明BWSTT能够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平板训练 功能性刺激 康复治疗 STIMULATION 步态训练 步行速度 治疗仪 常规康复 交互神经支配 时间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郄淑燕 王丛笑 +1 位作者 张丽华 马全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5-1067,共3页
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恢复步行能力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步行训练强调诱发下肢关节分离运动,单独训练迈步、平衡、重心转移等分解动作.由于步行训练受下肢负重影响,... 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恢复步行能力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步行训练强调诱发下肢关节分离运动,单独训练迈步、平衡、重心转移等分解动作.由于步行训练受下肢负重影响,不能早期开展[1].近年来减重平板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BWSTT)普遍应用于偏瘫患者的步行训练中.减重平板训练使患者在还不具备足够承重和保持平衡能力的情况下,即可进行以负重、迈步和平衡三要素相结合为特征的步行训练,从而能有效地利用病情稳定后早期这段最有恢复潜能的时期[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减重平板训练 步行能力 功能性刺激 步行训练 平衡能力 下肢关节 脑卒中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杨婷 林强 +2 位作者 程凯 杨倩 谢增艳 《中国康复》 2017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FES...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快速步行训练,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4周后,2组PCI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6MWD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静息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值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观察组的PC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6MWD、静息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和传统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都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的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降低生理耗能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步行训练 偏瘫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黄怡 万新炉 +2 位作者 潘翠环 叶正茂 高春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3期231-232,248,共3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患者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训练。2组均治疗5周,治疗前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患者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训练。2组均治疗5周,治疗前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及足印步态分析。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FAC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脑卒中 足下垂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机辅助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的建模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洪源 马长波 +1 位作者 敖宏瑞 陆念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6-222,共7页
为了将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应用于肢体运动康复,开发一种用于下肢肢体功能重建与运动康复的脚踏车系统,提出了基于电机辅助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模型,系统包括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肌肉刺激模型、电机模型及负载模型.通过Matlab/Simu... 为了将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应用于肢体运动康复,开发一种用于下肢肢体功能重建与运动康复的脚踏车系统,提出了基于电机辅助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模型,系统包括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肌肉刺激模型、电机模型及负载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仿真模型.将实验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运算.仿真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基于模型的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研制奠定基础.利用该方法可以克服系统启动和负载变化引起的刺激器大脉宽刺激电流输出,可降低肌肉疲劳速度保证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脚踏车 辅助 系统模型 系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光磊 朱晓明 +3 位作者 李鑫 马静 冯浩 商晓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5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采用偏...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采用偏瘫侧主动踝背伸角度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两周后偏瘫侧主动踝背伸角度和FAC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偏瘫侧主动踝背伸角度和FAC分级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的偏瘫侧主动踝背伸角度和FAC分级均有明显提高(P <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偏瘫侧主动踝背伸角度和FAC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脑卒中 偏瘫 足下垂 步行能力 行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马全胜 宋德军 郄淑燕 《康复学报》 2016年第6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FES四肢联动组(治疗组)23例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2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为每日1次...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FES四肢联动组(治疗组)23例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2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为每日1次,每次1 h,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治疗组加以选择性刺激患侧下肢肌肉,电极片分别置于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次,连续8周。治疗前后测试2组受试者FES四肢联动训练指标(运动总距、总功率及平均电刺激值),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和10 m步行能力测试(10m WT)。结果:治疗后2组运动总距、总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平均电刺激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运动总距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A-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10m 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的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四肢联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四肢联动 脑卒中 下肢功能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联合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步哲 黄燕芳 罗林坡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4期191-192,共2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 6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 6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肌内效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 6 min步行距离(6MWT)、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评分、AROM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AROM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BBS评分(36.88±7.45)分、AROM(9.57±1.51)°均高于对照组的(20.47±4.66)分、(5.22±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10 m MWS、6MWT、FAC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10 m MWS、6MWT、FA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10 m MWS、6MWT、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 EMG、FMA-L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 EMG、FMA-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 EMG、FMA-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效果明显,患者BBS评分、AROM、10 mMWS、6MWT、FAC评分等均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患者sEMG、FMA-L评分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触发式功能性刺激训练 脑卒中偏瘫足下垂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关节联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刘加鹏 王卫宁 +2 位作者 徐冬艳 王念宏 吴毅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探讨多关节联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5例。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随机方法分为对... 目的探讨多关节联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5例。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为16例、19例。对照组中1例因提前出院而脱落;试验组中4例因多种原因中止或脱落,最终2组均纳入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常规步行训练,其中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牵伸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运动控制训练和体位转移训练等,4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常规步行训练包括骨盆控制训练、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平衡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等,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多关节联动FES治疗,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吉步恩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步速、步幅、双支撑相(步态周期中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双膝最大屈伸角度平均值);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1)FMA-L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2、4周后FMA-LE、MBI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2组治疗4周后FMA-LE、MBI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后FMA-LE评分和治疗4周后MBI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步态参数: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后步速、步幅和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均明显升高,双支撑相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试验组治疗4周后步速、步幅和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均明显升高,双支撑相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试验组治疗2周后步速、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均明显升高,治疗4周后步幅、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均明显升高,双支撑相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关节联动F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多关节联动功能性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收缩模式影响的研究
19
作者 何晓阔 陈善佳 +4 位作者 林晓 雷蕾 牛镇远 燕铁斌 余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2-1467,共6页
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刺激时间下,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侧下肢肌肉收缩模式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分为电刺激组和伪刺激组。4组电极片按顺序分别放置于患侧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和腘... 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刺激时间下,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侧下肢肌肉收缩模式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分为电刺激组和伪刺激组。4组电极片按顺序分别放置于患侧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和腘绳肌的运动点,患者戴机状态下进行步行训练。在治疗前、行走5min、10min、15min后共4个时间节点,采集上述关键肌的肌电信号(sEMG)。通过肌肉主动收缩时sEMG信号变化,计算伸膝及踝背伸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率(CI)和中位频率(MDF)。采用自觉疲劳程度判断分级法(RPE)评定患者在不同训练时长的疲劳感。结果:电刺激组FES治疗5min和10min,踝背伸时腓肠肌的CI和伸膝时腘绳肌的CI低于治疗前和伪刺激组(P<0.05),但在15min后伸膝及踝背伸时拮抗肌的CI增高,尤其是伸膝时腘绳肌CI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刺激组胫前肌、腓肠肌、股直肌、腘绳肌的MDF在电刺激5min、10min和15min时较治疗前和伪刺激组均明显降低,随着刺激时间延长,MDF值越低(P<0.05),而伪刺激组仅在伪刺激15min时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RPE提示所有患者在行走前及戴机行走5min没有疲劳感,但戴机行走10min、15min后出现明显疲劳,且电刺激组疲劳人数(40%,80%)占比要高于伪刺激组(20%,40%)。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5—10min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但15min刺激后伸膝及踝背伸活动时肌肉协同性下降,尤其是股直肌与腘绳肌的协调改善作用下降。为避免脑卒中患者疲劳的加重而影响FES治疗效果,电刺激戴机行走的时间建议不超过1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 功能性刺激 表面肌 肌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崇田 杨永芳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效果。方法将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佩戴踝足矫形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分别进行4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化...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效果。方法将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佩戴踝足矫形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分别进行4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BBS、FAC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FMA、BBS、FA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FMA评分(29.31±6.54)分、BBS评分(40.02±7.82)分、FAC评分(3.21±1.10)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踝足矫形器可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踝足矫形器 脑卒中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