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技术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优势与应用价值分析
1
作者 王伟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2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技术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优势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泗洪县中信医院收治的78例宫颈癌患者,均实施常规MRI、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技术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技术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优势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泗洪县中信医院收治的78例宫颈癌患者,均实施常规MRI、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技术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的参数指标、不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参数指标及联合诊断准确率。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患者容量转移常数、速率常数、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分化加剧患者容量转移常数、速率常数、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容量转移常数、速率常数、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疾病严重病理分期的增加,容量转移常数、速率常数、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逐渐升高,ADC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技术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技术对宫颈癌疾病诊断效能较高,并能准确进行宫颈癌FIGO分期诊断,进而能为临床后续诊疗工作提供准确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技术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余敏 黄宁 +1 位作者 周金林 余燕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58-862,共5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DCE-MRI)在垂体微腺瘤(PM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巴中市中心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20例疑似PMA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行DCE-MRI检查,以临床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DCE-MRI对PMA的诊断价值,对比微...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DCE-MRI)在垂体微腺瘤(PM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巴中市中心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20例疑似PMA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行DCE-MRI检查,以临床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DCE-MRI对PMA的诊断价值,对比微腺瘤组织与邻近组织的DCE-MRI信号强度曲线类型、DCE-MRI参数及不同质地垂体瘤组织的DCE-MRI参数。结果经病理诊断,120例患者中PMA患者阳性83例,阴性37例。DCE-MRI诊断81例阳性,39例阴性,其中漏诊5例,误诊3例,诊断敏感度93.98%,特异度91.89%,准确率93.33%,阳性预测值96.30%,阴性预测值87.18%,Kappa值0.846,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MA组织DCE-MRI信号强度以Ⅱ型、Ⅲ型为主,邻近正常组织以Ⅰ型、Ⅱ型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组织K_(ep)、K^(trans)、Ve、MSI值显著低于邻近正常组织,TTP值显著高于邻近正常组织(P<0.05)。83例PMA中23例质硬,60例质软,质硬组K_(ep)、TTP值显著高于质软组(P<0.05),K^(trans)、Ve、MSI值显著低于质软组(P<0.05)。结论DCE-MRI扫描可有效提高PMA检出率,通过扫描获得的TIC类型、DCE-MRI参数可用于鉴别肿瘤病灶大小、范围、质地等,为临床手术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微腺瘤 垂体瘤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 病理检查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纤维化与复发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梁菊香 邓新源 +2 位作者 罗志程 沈成威 李春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8期111-114,共4页
目的本研究对鼻咽癌放疗后复查的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检查,旨在了解肿瘤局部纤维化与复发的动态增强特点,探讨动态增强MRI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3月到2013年6月的67例经放射治疗后的... 目的本研究对鼻咽癌放疗后复查的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检查,旨在了解肿瘤局部纤维化与复发的动态增强特点,探讨动态增强MRI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3月到2013年6月的67例经放射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分为2组:放疗后局部纤维化组38例及复发组29例,男45例,女22例;年龄22-72岁,平均42±1.5岁。行MRI动态增强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测量他们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后0s至3min期间病变同一区域各时相的T1WI信号强度。应用分析软件测量ROI的信号强度,获取两组病例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对其达峰时间(PT)、曲线最大斜率(Slopemax)、曲线下面积(AUC)三个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放疗后鼻咽癌局部纤维化组达峰时间(PT)低于复发组的达峰时间,经过样本均数方差分析,纤维化组与复发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纤维化组曲线最大斜率(Slopemax)明显低于复发组的最大斜率值(Slopemax),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纤维化组曲线下面积(AUC)低于复发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MRI 动态增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3D-LAVA动态增强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延江 陈其锋 《现代医院》 2016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探讨并研究核磁共振3D-LAVA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不断总结及提高诊断经验。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经CT/超声检查后有阳性征象的37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B超/CT和MR3D-LAV... 目的 探讨并研究核磁共振3D-LAVA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不断总结及提高诊断经验。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经CT/超声检查后有阳性征象的37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B超/CT和MR3D-LAVA诊断小肝癌的敏感性和阳性的预测值,比较MR3D-LAVA检查评价小肝癌的分布的准确性。结果 B超/CT对小肝癌的诊断率仅为56.25%,MR3D-LAVA对小肝癌的诊断率达96.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其多期动态增强信号进行分类,发现共分为4类,分别为速升速降型(46.67%)、缓升速降型(40.00%)、速升缓降型(13.33%)、缓升缓降型(0.67%)。结论 将核磁共振3D-LAVA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能够准确地诊断出小肝癌,且判断其分布范围,对小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均有帮助,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LAVA 动态增强技术 小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技术在宫颈癌术前分期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光耀 黄文起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6年第18期13-14,共2页
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技术在宫颈癌术前分期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实施MRI动态增强技术诊断,并于术后实施病理学诊断,将MRI分期结果同术后病理学... 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技术在宫颈癌术前分期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实施MRI动态增强技术诊断,并于术后实施病理学诊断,将MRI分期结果同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肿瘤35例呈类圆形,15例呈不规则形;T1W1呈低信号11例,等信号39例;T2W1信号均较强;MRI显示率为100%,其中侵犯宫颈全层16例,侵犯部分间质18例,侵犯阴道16例;MRI术前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4%。结论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宫颈癌患者术前实施分期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宫颈癌术前分期及诊断的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动态增强技术 宫颈癌 诊断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HRIVE动态增强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0期75-76,共2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接受治疗并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36例小肝癌患者,分析这些患者动态增强检查资料、MR平扫资料,对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36例患者中单发病灶...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接受治疗并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36例小肝癌患者,分析这些患者动态增强检查资料、MR平扫资料,对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36例患者中单发病灶的30例,2个病灶的6例,共计42个病灶,MR平扫发现32个病灶,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40个,其中,快进快出型32个,慢进快出2个,持续强化6个。结论: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病变的检出及诊断准确性较高,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磁共振 THRIVE序列 动态增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的效果研究
7
作者 刘海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37-39,共3页
针对小肝癌患者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进行诊断,探讨其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小肝癌患者,应用常规CT以及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进行诊断,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总检... 针对小肝癌患者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进行诊断,探讨其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小肝癌患者,应用常规CT以及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进行诊断,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总检出率为95.00%,CT总检出率为81.67%,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当中,诊断效果良好,且有利于提升诊断效率,并为患者的尽早治疗和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 小肝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师志磊 王苗 张舒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年第2期182-184,共3页
Folkman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肿瘤依赖血管生成理论,该理论明确提出肿瘤微血管的高通透性以及丰富的肿瘤血管,为肿瘤生长以及远处转移打下了良好基础[1]。所以对肿瘤血管生成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就成为了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微血管密度(MVD)... Folkman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肿瘤依赖血管生成理论,该理论明确提出肿瘤微血管的高通透性以及丰富的肿瘤血管,为肿瘤生长以及远处转移打下了良好基础[1]。所以对肿瘤血管生成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就成为了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微血管密度(MVD)是现阶段临床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2]。但是对临床实践应用进行分析发现,MVD测定方法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而且无法对组织标本进行重复、动态观察,进而对其临床应用造成一定限制。所以选择一种快捷、创伤轻微、能在活体上重复开展,而且能对肿瘤全貌进行显示的检查方法,对肿瘤血管生成进行评价,对预后进行预测就显得非常关键[3]。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磁共振成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生成的效果,希望能为肺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估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临床评估 肿瘤微血管 CT动态增强 动态增强技术 临床应用 肿瘤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的应用意义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苏丽兴 钱会绒 +2 位作者 彭正峰 漆强 邹玉林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2期335-336,共2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6月为时限,择取我院肿瘤科47例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全部入选病例放疗后均定期以MRI动态增强扫描复查,依据复查结果将入选病例分为A组(枕骨斜坡纤维化,29...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6月为时限,择取我院肿瘤科47例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全部入选病例放疗后均定期以MRI动态增强扫描复查,依据复查结果将入选病例分为A组(枕骨斜坡纤维化,29例)和B组(枕骨斜坡肿瘤复发,18例),对比观察两组影像学资料参数。结果:B组枕骨斜坡TIC参数slopemax(18.7±5.1)%/s、MCER(212.4±23.7)%、CER(193.1±20.7)%均高于A组,Tmax(48.6±7.3)s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是诊断鉴别鼻咽癌放疗后枕骨斜坡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有效方法,能够为本病临床诊治与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参考,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疗 MRI动态增强技术 枕骨斜坡 纤维化 肿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纤维化与复发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学磊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6期1562-1563,1575,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技术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纤维化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鼻咽癌放疗后患者70例,根据患者复查结果分为局部纤维化组(40例)和复发组(30例),均先后进行MRI动态增强和常规增强T1WI扫描,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技术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纤维化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鼻咽癌放疗后患者70例,根据患者复查结果分为局部纤维化组(40例)和复发组(30例),均先后进行MRI动态增强和常规增强T1WI扫描,分析两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增强曲线(TIC)的达峰时间、最大斜率及图像。结果:复发组最大斜率较局部纤维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技术可有效鉴别鼻咽癌放疗后局部纤维化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动态增强技术 鼻咽癌 放疗 局部纤维化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夏文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3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中心在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放疗后行MRI动态增强技术复查扫描半年以上的65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有患者放疗后的复查扫描结果分为枕骨斜坡...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中心在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放疗后行MRI动态增强技术复查扫描半年以上的65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有患者放疗后的复查扫描结果分为枕骨斜坡纤维化(RF)组(n=37)和枕骨斜坡复发(RNPC)组(n=28)。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后行动态增强MRI检查,获取两组的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两组的曲线最大斜率(Slopemax)、曲线下面积(AUC)以及达峰时间(PT)三个参数。结果:鼻咽癌放疗后RF组与RNPC组的AUC、PT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F组的Slopemax明显低于RNP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鼻咽癌放疗后,能够反映病变及周围组织在不同时期的强化程度,可作为常规MRI扫描技术的补充,对临床诊断鉴别鼻咽癌放疗后枕骨斜坡纤维化和枕骨斜坡复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动态增强技术 鼻咽癌 放疗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光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8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小肝癌诊断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150例,分别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平扫,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结果,比... 目的:探讨小肝癌诊断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150例,分别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平扫,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效能,比较不同病变类型检出准确率。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恶性123例,良性27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检查恶性118例,良性32例。MRI平扫恶性113例,良性37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诊断灵敏度91.87%、特异度81.48%、准确率90.00%、阴性预测值68.75%均优于MRI平扫的82.11%、55.56%、77.33%、4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法诊断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缓升缓降型10例,缓升速降型40例,速升缓降型11例,速升速降型62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缓升缓降型、缓升速降型、速升缓降型、速升速降型检出率分别为80.00%、90.00%、81.82%、96.77%,均高于MRI平扫的50.00%、82.50%、36.36%、95.16%,其中速升缓降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诊断中优势显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够有效地检测和定位小肝癌病变,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 手术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3D-LAVA动态增强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洪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0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3D-LAVA动态增强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时间段为2017年5月—2019年5月内于我院经过检查后存在阳性征象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与核磁共振3D-LAVA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3D-LAVA动态增强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时间段为2017年5月—2019年5月内于我院经过检查后存在阳性征象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与核磁共振3D-LAVA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后,相较于CT检查,MR3D-LAVA检查的小肝癌诊断率更高(P<0.05)。结论:在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中,通过核磁共振3D-LAVA动态增强技术的应用,可准确诊断小肝癌,对保障患者生存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具备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3D-LAVA 动态增强技术 小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联合VIBE动态增强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14
作者 殷赵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6期80-82,共3页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容积内插屏气检查(VIBE)动态增强技术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3例PCA患者作为PCA组,另选取5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DWI联合VIBE动态增强技术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W...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容积内插屏气检查(VIBE)动态增强技术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3例PCA患者作为PCA组,另选取5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DWI联合VIBE动态增强技术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WI联合VIBE动态增强技术检查的结果;对比两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参数[感兴趣区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V_(e))及速率常数(K_(ep))]。结果PCA组83例患者经DWI联合VIBE动态增强技术检查检出PCA 82例,检出率为98.80%,误诊1例(1.20%)。PCA组ADC值(1.036±0.159)×10^(-3)mm^(2)/s低于对照组的(1.712±0.154)×10^(-3)mm^(2)/s,V_(e)(0.26±0.04)、K^(trans)(0.36±0.04)/min及K_(ep)(0.73±0.08)/min均高于对照组的(0.17±0.05)、(0.21±0.02)/min、(0.61±0.0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联合VIBE动态增强技术在PCA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技术 前列腺癌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容积内插屏气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观察肺肿瘤血管生成研究
15
作者 宋琳琼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年第3期268-270,共3页
在肿瘤进展、转移、生存中,肺肿瘤血管生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能够帮助临床对肿瘤血管生成进行查看,了解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将客观依据提供给临床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1]。CT、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成像... 在肿瘤进展、转移、生存中,肺肿瘤血管生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能够帮助临床对肿瘤血管生成进行查看,了解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将客观依据提供给临床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1]。CT、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成像一方面能够帮助临床观察肿瘤血管特征,另一方面还能够为肺肿瘤提供更多的血流动力学信息[2]。本文研究了肺肿瘤血管生成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技术 抗血管生成治疗 医学影像 肿瘤血管 动态增强成像 肿瘤进展 肺肿瘤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栓塞诊断中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柴清华 杨瑞 +1 位作者 刘继伟 弓莉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133-135,共3页
目的 分析研究肺栓塞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选择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机开展胸部平扫和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双期... 目的 分析研究肺栓塞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选择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机开展胸部平扫和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分析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以综合评定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结果 分析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发现,41例患者诊断为肺栓塞,能精确发现145处栓子,其中13处为左右肺动脉主干,57处为叶动脉,55处为段动脉,18处为亚段动脉,2处为亚亚段动脉。50例患者经综合评估,结果为阳性48例,阴性2例,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为阳性46例,阴性4例。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敏感度为95.83%(46/48),特异度为100.00(2/2),准确度为96.00%(48/50)。结论 临床诊断肺栓塞时采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具有显著的检测和诊断效果,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度均较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多层螺旋CT 双期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
17
作者 肖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85-088,共4页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图像质量保证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研究收集了80名女性患者的动态磁共振成像数据,使用0.TMR+DWI、T2-tirm-tra、T1-fl3d-tra-nonfs-radial等多种扫描序列...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图像质量保证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研究收集了80名女性患者的动态磁共振成像数据,使用0.TMR+DWI、T2-tirm-tra、T1-fl3d-tra-nonfs-radial等多种扫描序列,以及3D-FSPGR-FS-CET1WI增强的动态扫描方法。通过对这些扫描序列和成像技术的分析,研究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80名患者的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标准。T1WI和T2WI脂肪抑制技术在扫描平面和DWI中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形状、轮廓和大小。3D-FSPGR-FS-CET1WI动态增强扫描则能清楚地展示病变的内部血液供应情况,以及相关的症状如皮肤增厚、肿胀、淋巴结和受影响的胸部肌肉。结论 选择正确的扫描序列,结合脂肪抑制技术和适当的b值选择,可以显著提高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减少运动伪影,从而保证图像质量,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乳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技术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18
作者 龙敏 王跃斌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技术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三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163例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技术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三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163例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的患者均接受1.5T DCE-MRI检查。根据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病灶形态、病灶边界,计算ADC值。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以1.5T DCE-MRI诊断结果为对照1组,以ADC诊断结果为对照2组,以联合诊断结果为观察组。对比三种诊断方式在乳腺肿块样强化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以及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应用1.5T DCE-MRI联合ADC值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 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技术 表观弥散系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评估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和射频消融术疗效价值研究
19
作者 王博生 李立超 邱立燕 《影像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1-15,24,共6页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评估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射频消融术(RFA)疗效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肝癌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评估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射频消融术(RFA)疗效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肝癌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均进行MR检查,对照组患者行TACE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行RFA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肿瘤灭活率、肝功能以及AF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经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经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肿瘤灭活率为92.86%,对照组的肿瘤灭活率为78.95%,经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ALT和AST均高于治疗之前,观察组显而易见低于对照组,AFP水平低于治疗之前,并且观察组显而易见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使用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来进行评估的肝癌患者运用RFA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肿瘤灭活的几率,以及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 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射频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20
作者 陈志安 富熙湖 +2 位作者 范国光 李晓非 吴振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92-393,共2页
关键词 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垂体微腺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