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行人员动脉僵硬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刘峰舟 李倩 +6 位作者 王宁睿 黄莉 彭文华 潘欣 薛军辉 林伟 郑建勇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0-104,110,共6页
目的分析我军飞行人员动脉僵硬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飞行人员个体化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空勤科162例住院飞行人员病历资料的一般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脉搏波增强指数(AIx)的... 目的分析我军飞行人员动脉僵硬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飞行人员个体化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空勤科162例住院飞行人员病历资料的一般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脉搏波增强指数(AIx)的影响因素。结果随着飞行人员年龄增长和飞行时间增加,cfPWV、AIx、中心动脉收缩压和中心动脉舒张压呈升高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飞行人员cfPWV与年龄、站位腰围(WC)、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飞行时间呈显著正相关,飞行人员AIx与年龄、WC、BMI、血压、空腹血糖、吸烟史和飞行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飞行人员cfPWV的显著影响因素有WC和中心动脉收缩压(P<0.05);飞行人员AIx的显著因素主要是年龄(P<0.05)。结论对中心动脉收缩压偏高、WC偏大的大龄飞行人员应当及时监测cfPWV和AIx指标,评估血管僵硬程度,及时开展针对性干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人员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导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僵硬度评估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顾莹珍 刘晋星 党爱民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248-252,共5页
作为血管老化的早期表现形式,动脉僵硬度在心血管领域逐渐受到了重视。研究显示,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在疾病的危险分层、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动脉僵硬度的常见测量方式... 作为血管老化的早期表现形式,动脉僵硬度在心血管领域逐渐受到了重视。研究显示,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在疾病的危险分层、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动脉僵硬度的常见测量方式、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改善动脉硬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僵硬度 心血管代谢 脉搏波传导速 治疗与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息血管硬度分析技术评估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颈动脉僵硬度的临床价值
3
作者 丘志灵 沈登文 +2 位作者 石映平 谢海丹 蓝思荣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2期1004-1008,共5页
目的应用全息血管硬度分析技术(R-VQS)评估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颈动脉僵硬度,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73例HT女性患者,按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否分为异常组38例和正常组35例,另选同期50例正常女性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 目的应用全息血管硬度分析技术(R-VQS)评估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颈动脉僵硬度,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73例HT女性患者,按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否分为异常组38例和正常组35例,另选同期50例正常女性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及颈总动脉超声参数的差异。分析颈总动脉超声参数与一般资料及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评价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颈总动脉超声参数的一致性。结果各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颈总动脉收缩期直径(SD)、硬度指数(S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中膜厚度(IMT)和血管壁位移(VW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SI与收缩压、脉压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PWV与收缩压、脉压均呈正相关,与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均呈负相关(均P<0.05)。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测量颈总动脉SD、SI、PWV、IMT、VWD的一致性均好(均P<0.05)。结论R-VQS可较好地评估HT患者颈动脉僵硬度,有助于及时发现颈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血管硬分析技术 桥本氏甲状腺炎 动脉僵硬度 颈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动脉僵硬度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蒋文渊 王健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53-255,共3页
研究表明,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1])。其中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和动脉僵硬度指数(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SI)是测量动脉僵硬度相关参数,具有无创和易于应用等特点。与健康人群相比,终末期肾病... 研究表明,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1])。其中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和动脉僵硬度指数(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SI)是测量动脉僵硬度相关参数,具有无创和易于应用等特点。与健康人群相比,终末期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2])。而且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相关^([3])。近期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新的独立危险因素[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僵硬度 血液透析患者 脉搏波速 心血管事件 非酒精性脂肪肝 ARTERIAL 健康人群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周脂肪组织体积与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5
作者 徐培璐 乔建民 +2 位作者 李静 刘建荣 陈树军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12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心周脂肪组织体积(PATV)与冠心病(CHD)患者动脉僵硬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开滦总医院、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及乐亭县医院收治的119例CHD患者为CHD组,同期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CH... 目的探讨心周脂肪组织体积(PATV)与冠心病(CHD)患者动脉僵硬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开滦总医院、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及乐亭县医院收治的119例CHD患者为CHD组,同期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CHD组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轻度僵硬组68例和重度僵硬组51例。受试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PATV。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baPWV;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9(MMP-9)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比较CHD组与对照组、轻度僵硬组与重度僵硬组间的PATV、baPWV、CRP、MMP-9、LpPLA2水平,比较轻度僵硬组与重度僵硬组间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CHD患者PATV与baPWV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HD患者动脉重度僵硬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组PATV、baPWV、CRP、MMP-9及LpPLA2水平均较高(t=19.728、23.340、24.716、6.684、9.670,P<0.05)。119例CHD患者中动脉重度僵硬率为42.86%;与轻度僵硬组比较,重度僵硬组PATV、baPWV、CRP、MMP-9及LpPLA2水平均较高(t=6.141、25.339、8.715、6.176、5.886,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HD患者PATV与baPWV、CRP、MMP-9及LpPLA2均呈正相关(r=0.600、0.469、0.504、0.537,P<0.05)。重度僵硬组与轻度僵硬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3.363、5.287、4.615、4.23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PATV、CRP、MMP-9、LpPLA2是CHD患者重度僵硬的危险因素(OR=1.815、2.492、2.067、2.261、1.642、1.952,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PATV、CRP、MMP-9、LpPLA2是CHD患者动脉重度僵硬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周脂肪组织体积 动脉僵硬度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动脉僵硬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温朝阳 唐杰 +3 位作者 王月香 程志刚 林倩 张高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6-218,共3页
目的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胆固醇血症兔腹主动脉僵硬度的研究。方法5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高胆固醇血症组、对照组2和动脉粥样硬化组,以普通或高胆固醇饲养建立相应的模型。导管测量兔股动脉血压。在基... 目的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胆固醇血症兔腹主动脉僵硬度的研究。方法5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高胆固醇血症组、对照组2和动脉粥样硬化组,以普通或高胆固醇饲养建立相应的模型。导管测量兔股动脉血压。在基础点和模型建立后,取兔左肾动脉起始部远心端约1.5~2cm处的腹主动脉长轴切面,ET技术检测动脉僵硬度。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腹主动脉弹性系数(Eρ)和硬度指数(G)较对照组高(P〈0.01),动脉顺应性(AC)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胆固醇血症组和对照组之间Eρ、β及AC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Eρ与血管舒张期内径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正相关(P〈0.05),β及AC则否。Eρ、β及AC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管收缩期内径、血糖(GLU)、血清胆固醇(CH)、血清甘油三脂(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不相关(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腹主动脉僵硬度增高,高胆固醇血症兔则否。僵硬度指标中,Eρ和β敏感性较高,AC则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动脉硬化 高胆固醇血症 动脉僵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谭静 华琦 +3 位作者 闻静 邢绣荣 刘荣坤 杨峥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将522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代谢综合征组亚组1(1项指标异常)、亚组2(2项指标异常)和亚组3(3项或以上指标异常)。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将522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代谢综合征组亚组1(1项指标异常)、亚组2(2项指标异常)和亚组3(3项或以上指标异常)。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作为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并与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各亚组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0.001),亚组3与亚组1和亚组2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年龄(r=0.432,P<0.001)、收缩压(r=0.341,P<0.001)、腰围(r=0.151,P=0.001)、空腹血糖(r=0.257,P<0.001)和甘油三酯(r=0.103,P=0.019)存在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和空腹血糖是影响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因素。结论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的聚集可能促进动脉僵硬度的发生发展。开展人群代谢综合征成分聚集的评估及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有助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代谢综合征 脉搏波速 动脉僵硬度 动脉 动脉弹性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被引量:15
8
作者 韦秀英 胡世红 +4 位作者 韦汐 李玉兰 黄秋菊 郑杨杨 武艳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03-1305,共3页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晨尿微量白蛋白与晨尿肌酐的比值(ACR)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另一组为非早期糖尿病肾病组(非早期DN组)。所有患者均测...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晨尿微量白蛋白与晨尿肌酐的比值(ACR)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另一组为非早期糖尿病肾病组(非早期DN组)。所有患者均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反映患者的外周动脉僵硬度,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①早期DN组与非早期DN组的baPWV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简单相关分析显示,baPWV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ACR、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空腹C肽、2 h C肽呈正相关;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CR是baPWV的影响因素。结论早期DN组的动脉僵硬度明显高于非早期DN组,提示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 动脉僵硬度 早期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宋洪斌 刘振东 +5 位作者 路方红 刁玉涛 张华 赵颖馨 孙尚文 齐在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7-74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76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将受试者分为4组:正常BMI+正常腰围组(正常组,n=194)、正常BMI+腰围增高组(单纯腰围增高组,n=195)、BMI增高+正常腰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76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将受试者分为4组:正常BMI+正常腰围组(正常组,n=194)、正常BMI+腰围增高组(单纯腰围增高组,n=195)、BMI增高+正常腰围组(单纯BMI增高组,n=196)及BMI增高+腰围增高组(BMI和腰围增高组,n=191)。测定所有受试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根据受试者的血脂情况,计算动脉硬化指数。结果 BMI和腰围增高组受试者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2120±263 mm/s)和动脉硬化指数(3.35±0.87)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及单纯腰围增高组和单纯BMI增高组(P<0.05)。BMI和腰围增高组受试者的踝臂指数(0.72±0.15)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及单纯腰围增高组和单纯BMI增高组(P<0.05)。单纯BMI增高组受试者的踝臂指数及动脉硬化指数与单纯腰围增高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BMI和腰围增高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均显著,且二者存在协同效应。结论腹型肥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受损程度严重,BMI和腰围增高对动脉弹性功能受损有交互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型肥胖 动脉僵硬度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和脉方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动脉僵硬度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陆峰 杨传华 +3 位作者 袁杰 刘杨 陈文静 王震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6-791,共6页
【目的】探讨补肾和脉方对高血压高危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管壁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方法。于2周洗脱期后,在年龄60~79岁、脉压(PP)≥60 mmHg的1级和2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肾虚证(包括肾气虚、肾阴虚、肾阳... 【目的】探讨补肾和脉方对高血压高危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管壁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方法。于2周洗脱期后,在年龄60~79岁、脉压(PP)≥60 mmHg的1级和2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肾虚证(包括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患者中,比较左旋氨氯地平+吲哒帕胺(对照组,N=58)和左旋氨氯地平+吲哒帕胺+补肾和脉方(试验组,N=57)对坐位收缩压(SBP)、PP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近期影响,疗程为24周。【结果】在意向性分析(ITT)人群中,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baPWV降幅更为显著;校正基线差异后,组间baPWV自基线的平均降幅(95%CI)分别为-131(-193,-69)cm/s和-281(-328,-23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SBP平均降幅、PP平均降幅、血压达标率(SBP<140 mmHg且PP<60 mmHg)、SBP达标率和PP达标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和脉方能进一步改善ISH的动脉僵硬度,提高SBP/PP的控制率,可能具有延缓血管衰老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中药疗法 补肾和脉方 治疗应用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导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动脉脉压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文凯 叶平 +3 位作者 白永怿 骆雷鸣 吴红梅 高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9,55,共7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人群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探讨哪种血压指标与动脉僵硬度及血管损害标志物更密切相关。方法从北京地区社区人群中筛选出820名高血压患者,同时入选820名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血压正常者。采用脉搏波传...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人群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探讨哪种血压指标与动脉僵硬度及血管损害标志物更密切相关。方法从北京地区社区人群中筛选出820名高血压患者,同时入选820名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血压正常者。采用脉搏波传播速度(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股动脉PWV和颈-桡动脉PWV;应用张力测量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和中心动脉脉搏波增强指数(AIx)。同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被测定。结果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血压正常人群,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显著低于相应的肱动脉收缩压和脉压,这种脉压扩增在血压正常组9.85±6.55 mm Hg明显低于高血压组12.64±6.69 mm Hg,但在脉压扩增比上两组未见差异。大动脉僵硬度受血压及年龄的影响,高血压组具有较高的颈股动脉PWV和中心动脉AIx,脉压扩增比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单因素分析见中心脉压相对其它血压指标与动脉僵硬度和血管损害标志物的相关性更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股动脉PWV和中心动脉AIx受中心脉压的独立影响而外周平均动脉压及脉压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中心动脉脉压相对其它血压指标可能是中心动脉僵硬度更直接的指示器和更好的血管老化的标志,未来的临床试验中可能更多地将中心动脉压作为治疗的靶目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中心动脉 动脉僵硬度 压力波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田朝伟 晋荣 +2 位作者 王丽 钟赟 刘世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EH患者9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EH患者9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结果:EH组的血清UA明显高于对照组[(361.51±83.81)μmol/L vs(317.03±62.22)μmol/L,P<0.05];EH组IMT及异常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69±0.14)mm vs(0.60±0.12)mm,42.39%vs 10.00%,P<0.05];45例EH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随着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增高,血清UA水平依次增高[(285.25±78.41)μmol/L、(341.19±63.99)μmol/L和(401.33±88.49)μmol/L,P<0.05];软斑块组(n=11)的血清UA水平较硬斑块组(n=34)显著增高[(389.00±69.45)μmol/L vs(323.03±72.71)μmol/L,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FPWV与年龄(r=0.414)、收缩压(r=0.224)、脉压(r=0.270)和血清UA(r=0.219)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增高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UA水平可反映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及稳定性,EH患者随着血清UA水平增高大动脉弹性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尿酸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脉搏波传导速 动脉僵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年龄与血管内皮功能对大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雅利 雷梦觉 +2 位作者 刘秋玲 涂燕平 龚爱斌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04-706,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大动脉僵硬度与年龄、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71例,进行大动脉僵硬度(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同期年龄配对的健康老年人3... 目的探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大动脉僵硬度与年龄、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71例,进行大动脉僵硬度(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同期年龄配对的健康老年人30例和健康中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老年健康组、中年健康组 baPWV 依次减慢[老年 ISH:(2459.2±436.8)比老年健康:(2097.2±315.7)比中年健康:(1619.7±214.2)cm/s,P<0.01或<0.05),而 FMD 则依次增大(老年 ISH:6.2±2.2比老年健康:9.8±2.5比中年健康:14.4±1.9,P<0.05或<0.01)。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中,baPWV 与 FMD呈显著性负相关、与收缩压(SBP)、脉压(PP)呈显著性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明:年龄、FMD、SBP、PP 是大动脉僵硬度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中增龄与 FMD 失调明显增加了大动脉僵硬度,因此,在控制 ISH 的同时,改善 FMD 可以降低大动脉僵硬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年龄 内皮功能 动脉僵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动脉僵硬度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立芸 王广 +2 位作者 刘珊 于婕 毛节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动脉僵硬度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以脉搏波速度(PWV)水平作为动脉僵硬度的评价手段。112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根据动脉硬化的程度分为低PWV组和高PWV组,分别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hs...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动脉僵硬度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以脉搏波速度(PWV)水平作为动脉僵硬度的评价手段。112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根据动脉硬化的程度分为低PWV组和高PWV组,分别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hsCRP,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高PWV组log hsCRP水平显著高于低PWV组(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用药情况、冠心病、高血压、血脂谱、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后ba-PWV和log hsCRP正相关(r=0.261,P=0.03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1)、收缩压(P<0.05)及log hsCRP(P<0.05)与ba-PWV相关。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中hsCRP与ba-PWV水平相关,提示动脉僵硬度可能与全身的炎症状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甘油三酯血症 动脉僵硬度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玉岚 张向阳 +2 位作者 珠勒皮亚.司马义 徐新娟 蔡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4948-495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梗死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僵硬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分为Hcy≥15μmol/L组和Hcy<15μmol/L组;同时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以1 400 cm/s作为临界值,分为正常组(BaPWV<1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梗死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僵硬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分为Hcy≥15μmol/L组和Hcy<15μmol/L组;同时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以1 400 cm/s作为临界值,分为正常组(BaPWV<1 400 cm/s)和非正常组(BaPWV≥1 400 cm/s),测定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TC)、收缩压(S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BaPWV、Hcy等指标。结果 Hcy≥15μmol/L组SBP、PP、PPI、BaPWV均明显高于Hcy<15μmol/L组(P<0.05);BaPWV非正常组SBP、PP、PPI、BaPWV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Hcy与SBP、PP、PPI、BaPWV正相关;BaPWV与SBP、PP、PPI、Hcy正相关,此外Hcy与PP是脑梗死患者Ba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cy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主要原因,Hcy水平与动脉僵硬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僵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动态脉压指数与hs-CRP、MMP-9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韩全乐 刘晓堃 +3 位作者 张琦 刘晓明 张庆华 王金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577-3579,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和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相关性,探讨EH患者AASI增高和APPI增高与对心血管疾病有预示作用的炎症因子hs-CRP、MMP-9的关系。方法...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和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相关性,探讨EH患者AASI增高和APPI增高与对心血管疾病有预示作用的炎症因子hs-CRP、MMP-9的关系。方法对136例EH患者及30例健康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PPI≤0.35、0.36~0.50和>0.50对EH患者分3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内各亚组APPI、AASI、hs-CRP、MMP-9差异有显著性,随着AASI和APPI的增加hs-CRP、MMP-9也增加(P<0.01或P<0.05)。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众多混杂因素后,AASI或APPI与hs-CRP、MMP-9呈正相关(P均<0.01)。③在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的相关性方面,AASI与APPI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APPI相关性更好(r值更接近于1)。结论 AASI增大和APPI增大与预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的炎症因子hs-CRP、MMP-9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动脉僵硬度 动态脉压指数 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炎症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伴早期肾损害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灵 田国祥 魏万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5-750,共6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伴早期肾损害患者的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80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伴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拜阿司匹林每天100 mg)、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伴早期肾损害患者的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80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伴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拜阿司匹林每天100 mg)、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拜阿司匹林每天100 mg,阿托伐他汀每天20 mg),治疗前和治疗后20周分别测定血脂、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心踝血管指数、踝臂指数。结果 (1)血脂:阿司匹林组、联合治疗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和P<0.01);20周后联合治疗组总胆固醇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2)动脉僵硬度:阿司匹林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心踝血管指数(12.67±1.40比11.20±0.87,11.64±1.28比9.58±1.04)和踝臂指数(0.87±0.12比0.98±0.11,0.88±0.40比1.06±0.10)比较都有明显改善(均P<0.05);20周后联合治疗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心踝血管指数和踝臂指数改善更明显(均P<0.05)。(3)尿微量蛋白:阿司匹林组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UAER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20周后联合治疗组的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UAER不仅与治疗前比较下降,而且与阿司匹林组治疗后比较也降低(分别为13.30±2.87 mg/L比15.70±3.73 mg/L,2.15±1.29 mg/L比3.13±0.38 mg/L,20.02±7.62μg/min比23.13±7.60μg/min,均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和血糖水平是影响动脉僵硬度和微量蛋白尿的因素。结论对于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伴早期肾损害患者,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合用可以降低尿微量蛋白,改善动脉僵硬度。动脉僵硬度和微量蛋白尿与血压及血糖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僵硬度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尿微量蛋白 心踝血管指数 踝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小亮 路方红 +5 位作者 刘振东 赵颖馨 孙尚文 王舒健 潘慧 李俊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63例,血压正常高值者74例,高血压者67例。监测所有入选者24 h动态血压,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定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24 h...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63例,血压正常高值者74例,高血压者67例。监测所有入选者24 h动态血压,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定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理想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5或P<0.01);血压正常高值组夜间舒张压低于高血压组(P<0.05)。血压正常高值组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9.67±1.12 m/s)显著高于血压理想组(8.27±0.99 m/s),低于高血压组(10.55±1.71 m/s;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385、0.351及0.247,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增高,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正常高值 动脉僵硬度 动态血压 脉搏波传导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的临床应用——大动脉僵硬度(弹性)和功能检查 被引量:94
19
作者 胡大一 向小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2期81-82,共2页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多吃、少动”,体内能量过剩,储备增加,脂肪堆积,体重超重,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如果斑块破裂阻塞血管,...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多吃、少动”,体内能量过剩,储备增加,脂肪堆积,体重超重,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如果斑块破裂阻塞血管,可导致心、脑、肾及双下肢不同程度的缺血与坏死,引起猝死和致残等急性事件。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头号大敌。目前心脑血管病的诊治重点,是发现和治疗血管腔狭窄,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四肢动脉闭塞后的介入治疗已取得最快、最好的效果,但都忽视了病变的关键——血管壁。事实上,血管壁病变而不是血管腔病变才是各种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动脉僵硬度(弹性)的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只有对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检测并发现动脉僵硬度的改变,进行重点监控和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动脉僵硬度 早期检测 功能检查 临床应用 弹性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糖耐量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硬化、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梁丽艳 陈曦 +1 位作者 张源明 王黎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观察合并糖耐量异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酸水平对颈动脉硬化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9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3例,根据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67例、糖耐量异常组246例,通过一般资料的... 目的观察合并糖耐量异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酸水平对颈动脉硬化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9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3例,根据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67例、糖耐量异常组246例,通过一般资料的收集、血清学指标检测及动脉僵硬度相关指标的测定,观察尿酸对糖耐量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结果 2组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碱性磷酸酶、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32、-9.657、-3.033、2.934、-3.183、-4.531、-2.271、-5.093,P均<0.05),内膜中层厚度(IMT)、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斑块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X^2值分别为-3.999、-4.713、6.907,P均<0.05),但左右两侧IMT、BaPWV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3.604、-3.729,-4.496、-4.810,P均>0.05),而AB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PWV的多元Logisti回归分析示年龄、尿酸为动脉僵硬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OR=1.115,95%CI 1.084~1.146,OR=1.004,95%CI 1.000~1.007,P均<0.05)。结论对于合并有糖耐量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其血尿酸及血糖水平,以减少动脉硬化程度,从而防止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量异常 高血压 原发性 尿酸 动脉僵硬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