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罗非班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傅懋林 王双虎 +4 位作者 郑晓鸣 赵晴 金润女 吴美娜 阮志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预处理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22-06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发原位血栓形成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检查诊断后72 h内行CAS,...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预处理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22-06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发原位血栓形成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检查诊断后72 h内行CAS,根据在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成形术前是否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预处理分为研究组(15例)及对照组(19例)。结果研究组经替罗非班预处理后血栓消失6例(40.00%),血栓缩小5例(33.33%),无变化4例(26.67%)。研究组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5.33±12.46)%,对照组(17.37±11.95)%,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1例患者出现新发急性脑梗死,对照组8例。术后1周头颅MRI检查,研究组1例出现新发梗死灶,对照组8例。研究组出现临床事件及影像学新发梗死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近期手术并发症单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3个月后mRS评分(0.47±0.83)分,对照组为(1.68±1.20)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331,P=0.002)。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治疗时,进行替罗非班预处理后可有效降低血栓逃逸、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而且不额外增加出血、再灌注损伤、死亡等风险,并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远期预后,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动脉粥样硬化 重度狭窄 血栓形成 动脉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珍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6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11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进...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11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颈动脉情况(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2.82±0.68)s、凝血酶时间为(17.21±1.47)s、纤维蛋白原为(2.50±0.40)g/L,优于对照组的(11.97±0.23)s、(15.28±1.26)s、(2.83±0.4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0.99±0.16)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3±0.13)mm,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25±0.20)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01±0.16)mm,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可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帮助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和颈动脉有关指标,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拉伤致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文强 张运 +4 位作者 季晓平 张梅 朱永锋 殷乐 姚桂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为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兔模型并用药物触发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将 6 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成三组 :球囊损伤 +高脂 (1%胆固醇 )组、高脂喂养组及普通饲料喂养组 ,喂养 3个月后分别给予鲁塞尔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以造成斑... 为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兔模型并用药物触发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将 6 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成三组 :球囊损伤 +高脂 (1%胆固醇 )组、高脂喂养组及普通饲料喂养组 ,喂养 3个月后分别给予鲁塞尔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以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 +高脂组与高脂喂养组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其中球囊损伤 +高脂组所形成的粥样斑块为具有较大脂质核的软斑块 ;药物触发后球囊损伤 +高脂组存活的 18只中有 11只共 15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高脂喂养组中的 19只经药物触发后仅 5只共 7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普通饲料喂养组中未见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果提示 ,在构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动物模型基础上 ,应用药物触发后能够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药物触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兔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球囊 组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血症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38
4
作者 周筱琼 于小妹 +3 位作者 叶雄伟 毕其华 王丽君 沈月爽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99-802,共4页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等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方法测定100例高脂血症患者和109例正常血脂对照者血脂及血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凝血因子Ⅶ、11-脱氢血栓素B2、6-酮-前列腺...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等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方法测定100例高脂血症患者和109例正常血脂对照者血脂及血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凝血因子Ⅶ、11-脱氢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等血栓形成危险因子,根据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转换值计算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值,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与其它血栓形成危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脂血症组体质指数、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凝血因子Ⅶ、6-酮-前列腺素F1α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P<0.01),11-脱氢血栓素B2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体质指数、血糖、甘油三酯、尿酸、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凝血因子Ⅶ及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726,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年龄、血压、尿酸呈正相关(P<0.01);尿酸与甘油三酯、体质指数及11-脱氢血栓素B2呈正相关(P<0.05或P<0.01);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及体质指数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6-酮-前列腺素F1α、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凝血因子FⅦ等显著高于正常血脂对照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多项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相关。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肥胖、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及血脂参数呈一定相关性,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血脂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度,当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升高时,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血栓形成 危险因子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旭 赵晓丽 +5 位作者 郑志东 裴婷婷 李继来 杜继臣 李新毅 许贤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AT)患者的危险作用。方法选择69例AT患者为病例组,另选择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AT)患者的危险作用。方法选择69例AT患者为病例组,另选择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中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家族脑卒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病例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1%vs 63.9%,P=0.56 4);校正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8)。结论 Hp感染与AT无明确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卒中 危险因素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玉华 于田田 +1 位作者 李明英 迟彦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01-103,共3页
组织因子(TF)又名血栓形成质,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关键启动子,是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从TF的结构特征、存在形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TF的细胞来源、调解组织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及TF的治疗意义等方面进... 组织因子(TF)又名血栓形成质,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关键启动子,是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从TF的结构特征、存在形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TF的细胞来源、调解组织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及TF的治疗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密切关系和开发抑制TF活性的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的发病机制进展 被引量:36
7
作者 廖明芳 景在平 丁茹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大多数急性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局部闭塞或远端栓塞,从而导致相应动脉部位的疾病,称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大多数急性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局部闭塞或远端栓塞,从而导致相应动脉部位的疾病,称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从以前的脂质沉积假说演变成多种因素包括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发应、细胞凋亡、组织因子等共同参与的病因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内皮功能障碍 炎症 细胞凋亡 组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8
作者 张明发 沈雅琴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介绍近10余年来甘草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降血脂、抗氧化、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联合造就了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它们的抗血小板聚集和... 目的介绍近10余年来甘草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降血脂、抗氧化、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联合造就了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它们的抗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抑制所组成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又可阻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结论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疏水性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酸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抗氧化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葛均波 张友恩 姚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89-1592,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粥样斑块是动脉内膜的局部非对称性增厚,主要由血液来源的炎性细胞、免疫细胞及血管壁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成分,结缔组织成分,脂质和碎片等组成。A...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粥样斑块是动脉内膜的局部非对称性增厚,主要由血液来源的炎性细胞、免疫细胞及血管壁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成分,结缔组织成分,脂质和碎片等组成。AS影响不同的血管,包括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等,临床表现为冠状动脉疾病、脑缺血性疾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等。AS的主要并发症是血栓形成,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可引起动脉局部/远端栓塞,而AS及其血栓形成导致的各种血管疾病称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athero—thrombotic diseases),如心肌梗塞、卒中、急性下肢缺血,甚至可导致血管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血管系统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 周围动脉疾病 血管平滑肌细胞 炎症 脑缺血性疾病 急性下肢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瑞克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袁彬 袁晓梅 张黎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606-609,共4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8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8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1 d后对2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VEGF、NO水平,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观察组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VEGF、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患者血清VEGF、NO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idit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21 d头颅MRI平扫显示病灶明显减小,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开放。结论尤瑞克林可能通过刺激VEGF和NO分泌,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部侧支循环,从而改善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亚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霞 王静 +1 位作者 易光辉 阮长耿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743-746,共4页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呈负相关。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类颗粒大小不均一的脂蛋白,可分为两个大的亚型,即体大质轻的高密度脂蛋白2和小而密的高密度脂蛋白3。高密度脂蛋白及其载脂蛋白参与抗动脉粥样硬...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呈负相关。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类颗粒大小不均一的脂蛋白,可分为两个大的亚型,即体大质轻的高密度脂蛋白2和小而密的高密度脂蛋白3。高密度脂蛋白及其载脂蛋白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涉及到的机制有:促胆固醇转运,维持内皮完整性,抑制血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抗氧化,抗炎作用,抗血栓和促纤溶等多方面作用。本文主要阐述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型抗血栓形成机制。其主要机制是通过上调内皮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促进一氧化氮合酶生成来促进血管保护因子一氧化氮的合成,同时还通过激活前列环素合成,减少组织因子表达,经蛋白C途径下调凝血酶生成,直接或间接地减少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和促进纤溶来对抗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高密度脂蛋白亚型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彬 张黎军 +1 位作者 李青 王超伟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936-2938,共3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300... 目的探讨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3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检查并测量IMT,检测血清APN水平,测定ADIPOR2基因rs12342多态性,比较组间ADIPOR2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血清APN和IMT的关系。结果 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相比,患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概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03,95%CI:1.092-2.703,P=0.01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各基因型亚组IMT值均升高,APN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GG基因型相比,AA、AG基因型IMT值均升高,APN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IPOR2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脂联素 脂联素受体2 单核苷酸多态性 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LPR抗体抑制ApoE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博远 吴纯 +2 位作者 何少林 黄恺 李大主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9-1572,共4页
目的:探讨TSLPR抗体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8周龄载脂蛋白E^(-/-)小鼠,给予高脂饲养12周,期间分别周期性尾静脉注射TSLPR抗体和同型无关IgG抗体,检测各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时间,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功能,血小板... 目的:探讨TSLPR抗体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8周龄载脂蛋白E^(-/-)小鼠,给予高脂饲养12周,期间分别周期性尾静脉注射TSLPR抗体和同型无关IgG抗体,检测各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时间,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功能,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SLPR抗体处理组血栓形成时间明显长,血小板聚集功能和释放功能明显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AC-1表达明显低,静息指标CD42b表达明显高。结论:静脉注射TSLPR抗体可以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和释放功能,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LPR抗体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许俊堂 胡大一 《中国医刊》 CAS 2006年第7期4-5,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血管性死亡 动脉系统 多发生 不稳定 血小板 全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卒中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邱石 杨旭 +3 位作者 魏衡 张绿明 李继来 杜继臣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5期388-393,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_2,Lp-PLA_2)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性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按照肝素治疗急性卒中研究(Trial of Org 1...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_2,Lp-PLA_2)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性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按照肝素治疗急性卒中研究(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Treatment,TOAST)分型标准纳入急性AT患者80例为病例组,同期纳入80例体检中心年龄匹配的无心脑血管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记录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Lp-PLA_2水平潜在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Lp-PLA_2水平,比较两组间基线Lp-PLA_2水平,进一步将Lp-PLA_2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评价Lp-PLA_2对AT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LP_PLA_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571.9±57.4)ng/ml vs(1143.6±262.5)ng/ml,P<0.001。多因素分析校正性别、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血糖、吸烟史、体重指数(body mas s index,BMl)及家族卒中史等因素后,病例组血清Lp PLA。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比值比(odds ratio,OR)1.0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l)1.001~1 004,P=0.001。将Lp-PLA_2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生AT事件随LpPLA。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未校正任何危险因素时,最高四分位Lp-PLA_2水平发生AT风险是最低四分位的20.864倍(P<0.001);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位Lp-PLA_2水平发生AT风险是最低四分位的9.200倍(P=0.003)。ROC分析结果表明,以Lp-PLA_2水平1 531.4 ng/m)作为预测AT发生的界点,其灵敏度为48 8%,特异度92 5%,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结论 Lp-PLA_2可能是预测AT发生的新型生物标志物,Lp-PLA_2水平越高,AT发生风险越高;LpPLA。水平≥1 531.4 ng/ml对预测AT发生可能有重要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A2 脂蛋白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靶向转纳米tPA基因预防兔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季军 何霞 +2 位作者 姬尚义 令文萍 潘一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8期24-28,共5页
目的观察构建的纳米白蛋白超声微泡载t-PA基因靶向转染骨骼肌和局部血管预防兔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制备兔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模型;构建高表达白蛋白纳米t-PA基因超声微泡靶向载体并在超声波介导下靶向转染骨骼肌和... 目的观察构建的纳米白蛋白超声微泡载t-PA基因靶向转染骨骼肌和局部血管预防兔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制备兔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模型;构建高表达白蛋白纳米t-PA基因超声微泡靶向载体并在超声波介导下靶向转染骨骼肌和局部血管壁,动态观察对局部血栓形成的作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转染骨骼肌组织t-PA抗原表达;ELISA法检测血t-PA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观察t-PA活性。结果超声介导靶向转染基因获得局部骨骼肌和血管组织有效表达tPA抗原并伴有血tPA和D-二聚体含量增高、tPA活性增强,有效预防了兔实验性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结论成功建立了白蛋白纳米tPA基因超声微泡载体系统,为血栓相关性疾病预防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白蛋白纳米粒 白蛋白超声微泡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与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被引量:8
17
作者 管阳太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1-275,共5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 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治疗 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性疾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玉国 徐峰 张运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31-33,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的重要病理基础。蚀损斑块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病理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斑块表面大面积内皮细胞脱落和血栓形成。目前有关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罕见。近年的研究认为,内...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的重要病理基础。蚀损斑块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病理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斑块表面大面积内皮细胞脱落和血栓形成。目前有关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罕见。近年的研究认为,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因此,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或对其有治疗作用,此方面研究国内外未见,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蚀损斑块 血栓形成: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作用及临床意义——CAPRIE、CLASSICS和CURE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勇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4年第4期234-236,240,共4页
近期进行的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CAPRlE研究、CLASSICS研究和CURE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在血栓事件高危患者群体中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冠脉支架植入患者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噻氯匹定联合阿司匹林;而对于急... 近期进行的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CAPRlE研究、CLASSICS研究和CURE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在血栓事件高危患者群体中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冠脉支架植入患者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噻氯匹定联合阿司匹林;而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及早开始并长期应用氯吡格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临床意义 高危群体 安全性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被引量:17
20
作者 孙艳虹 张丽霞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0年第5期265-267,共3页
脂蛋白 (a) [Lp(a) ]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Lp(a)的结构和理化特性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的综述 ,分析讨论了Lp(a)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之间的可能机制 ,对全面认识Lp(a) ,真正揭示... 脂蛋白 (a) [Lp(a) ]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Lp(a)的结构和理化特性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的综述 ,分析讨论了Lp(a)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之间的可能机制 ,对全面认识Lp(a) ,真正揭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预防治疗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