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克司兰治疗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的疗效与安全性:ORION-18研究中国大陆亚组分析
1
作者 霍勇 李勇 +6 位作者 韩雅君 丁春华 邢晓春 张雪莲 李建平 徐标 陈纪言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究是一项在亚洲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其中中国大陆亚组包含232例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各116例),在第1天、第90天和第270天分别接受英克司兰300 mg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包括: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和绝对值变化;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绝对值变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第330天达到LDL-C<1.8 mmol/L、LDL-C较基线降低≥50%、达到所处ASCVD风险水平总体降脂目标(LDL-C总体目标值:ASCVD患者<1.4 mmol/L,ASCVD高危人群<1.8 mmol/L)的受试者比例。安全性终点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异常、严重不良事件及其严重程度和其与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英克司兰组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61.16%,绝对值变化为-1.73 mmol/L;与安慰剂组相比,英克司兰组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58.51%,绝对值变化为-1.64mmol/L;英克司兰组PCSK9、总胆固醇、ApoB、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77.44%、-35.65%、-43.43%、-50.90%(P均<0.0001)。第330天时,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9.6%(74/93)和7.8%(6/77)的受试者达到LDL-C<1.8 mmol/L,分别有69.9%(65/93)和0%(0/77)的受试者实现LDL-C较基线降低≥50%,分别有66.7%(62/93)和2.6%(2/77)的受试者达到总体降脂目标。英克司兰治疗12个月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在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中国大陆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中,英克司兰降低LDL-C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评估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在亚洲总体人群中的评估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英克司兰 小干扰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调控cAMP/PKA/PPARγ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炎性损伤的影响
2
作者 武洪方 于静 +1 位作者 袁晓璞 杨丽丽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基于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路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主动脉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造模后... 目的基于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路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主动脉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H-89组(5 mg·kg^(-1))、血府逐瘀汤组(12 g·kg^(-1))、血府逐瘀汤+H-89组(12 g·kg^(-1)血府逐瘀汤+5mg·kg^(-1)H-89),每组12只;另取12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12周后,试剂盒检测血清血脂和炎性因子水平;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脂质沉积情况;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cAMP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主动脉组织PKA、PPAR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主动脉斑块损伤比例、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主动脉组织中cAMP水平、PKA、PPARγ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大鼠血清TC、TG、LDL-C、IL-6、IL-1β和TNF-α水平、主动脉斑块损伤比例、血管内膜-中膜厚度降低,血清HDL-C水平、主动脉组织中cAMP水平、PKA、PPARγ蛋白水平升高(P<0.05);H-89组上述指标呈相反变化(P<0.05);H-89可减弱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损伤的改善作用。结论血府逐瘀汤可能通过激活cAMP/PKA/PPARγ通路,改善血脂异常,抑制炎症反应,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损伤 环磷酸腺苷 蛋白激酶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ox-LDL,RC和NLR联合检测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贾建普 王丽轩 +3 位作者 赵泽宇 张丽冉 张乐国 夏瑞雪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残余胆固醇(RC)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联合检测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残余胆固醇(RC)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联合检测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并经头部MRI及临床诊断为ICAS(观察组,n=160),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n=52)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n=108);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60例作为对照组。磁性微粒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ox-LDL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RC,NLR水平;Spearman法分析血清ox-LDL,RC,NLR水平与mRS评分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ICA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ox-LDL,RC,NLR水平对ICA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ox-LDL(53.65±8.35 U/L vs 33.23±6.42 U/L),RC(0.82±0.15 mmol/L vs 0.52±0.13 mmol/L),NLR水平(2.84±0.38 vs 1.95±0.26)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23,65.079,62.911,均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ox-LDL(57.52±8.72 U/L),RC(0.84±0.14 mmol/L),NLR水平(3.02±0.45)均高于预后良好组(45.62±6.63 U/L,0.79±0.12 mmol/L,2.48±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99,8.507,7.562,均P<0.05);且两组患者血清TC,LDL-C,HDL-C水平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55~27.072,均P<0.05)。血清ox-LDL,RC,NLR水平与mRS评分均呈正相关(r=0.612,0.623,0.653,均P<0.05)。血清TC,LDL-C,HDL-C,ox-LDL,RC,NLR水平均为影响ICAS预后的因素(均P<0.05);血清ox-LDL,RC,NLR预测ICAS患者预后的AUC(95%CI)分别为0.894(0.835~0.937),0.860(0.797~0.910),0.817(0.748~0.874),三者联合预测的AUC(95%CI)为0.965(0.923~0.987),三者联合预测相比于血清ox-LDL,RC,NLR单独预测更具有价值(Z=3.030,3.969,4.839,均P<0.05)。结论ICAS患者血清ox-LDL,RC,NLR水平均上升,与mRs评分呈正相关,三者对ICAS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血清残余胆固醇 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陆悦新 王明 万曙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超高分辨率的血管内实时成像技术,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和管腔形态学方面具有多重优势,特别是在揭示易损斑块的微细结构特征方面,为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图像支持;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判断斑块形成与发展趋势,对预测ICAS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对OCT及其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应用于ICAS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OCT在脑血管领域的应用前景,为ICAS患者的风险评估、疾病监测和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流动力学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校青、中年职工代谢综合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China-PAR模型分析
5
作者 罗士欢 刘红军 +2 位作者 聂颖 王伟 薛丽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6期899-902,共4页
目的:分析北京某高校青、中年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预测(China-PAR)评分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健康调查问卷和健康体检的方式,以248名青、中年代谢综合征教职工为研究对象,按照China-PAR评分风... 目的:分析北京某高校青、中年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预测(China-PAR)评分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健康调查问卷和健康体检的方式,以248名青、中年代谢综合征教职工为研究对象,按照China-PAR评分风险分级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比较代谢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青、中年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心脑血管病10年风险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后,相对于低危风险,工作压力大对中危风险影响显著;相对于低危因素,工作压力大、吸烟对高危风险影响显著。结论:青、中年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脑血管病10年风险较高,需给予高度关注,在改善代谢指标同时考虑工作压力、吸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健康管理 China-PAR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术后复发的风险预警模型及防控措施
6
作者 李文燕 刘梓柠 +2 位作者 郭园园 李光辉 刘永贵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7期1205-1211,共7页
目的分析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运用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加以验证,并探讨术后复发的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7例sICA... 目的分析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运用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加以验证,并探讨术后复发的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7例sICAS患者,均接受LVIS支架治疗。分析术后1 a内患者复发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0例)与未复发组(257例)。比较复发组、未复发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IS支架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预测价值加以验证。结果复发组年龄≥60岁占比、吸烟史占比、糖尿病占比、高血压占比、血脂异常占比、血管狭窄程度≥70%占比、支架长度≥30 mm占比、支架直径<4.5 mm占比、未规范用药占比及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支架长度≥30 mm、支架直径<4.5 mm、未规范用药、TG、LP(a)是LVIS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sICAS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95%CI:0.875~0.968);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效能、准确性较高。结论颅内前循环sICAS患者经LVIS支架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支架长度≥30 mm、支架直径<4.5 mm、未规范用药、TG、LP(a),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能、准确性较高,可据此针对性制定术后复发防控措施,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LVIS支架置入术 术后复发 列线图预警模型 模型验证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髓过氧化物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阿迪拉·吾拉穆 李小雷 +1 位作者 马依彤 阿迪拉·阿扎提 《医学综述》 2025年第5期536-541,共6页
髓过氧化物酶(MPO)是血红素过氧化物酶家族成员,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近年MPO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s)为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心血管疾病,MPO引发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As内皮功能早期受损、... 髓过氧化物酶(MPO)是血红素过氧化物酶家族成员,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近年MPO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s)为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心血管疾病,MPO引发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As内皮功能早期受损、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破裂中发挥关键作用,且贯穿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因此,深入研究MPO在As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血清髓过氧化物酶 药物干预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相关诊治进展
8
作者 王琪 周亦伦 涂晓文 《北京医学》 2025年第1期77-81,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平均寿命的增长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ARAS发病率增加更为明显。ARAS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和(或)... 随着人口老龄化、平均寿命的增长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ARAS发病率增加更为明显。ARAS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和(或)缺血性肾病的重要原因,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卒中及不良事件相关。本文对ARAS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技术、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ARAS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文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高血压 缺血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9
作者 高璨然 方理刚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5-8,共4页
肥胖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肥胖率持续上升,且已与多种心血管疾病(CVD)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肥胖不仅作为风险因素参与其中,还通过内脏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的沉积,显著加... 肥胖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肥胖率持续上升,且已与多种心血管疾病(CVD)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肥胖不仅作为风险因素参与其中,还通过内脏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的沉积,显著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本综述总结了肥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机制及肥胖对ASCVD(主要是冠心病)的诊断技术影响和临床管理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肥胖患者ASCVD管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TyG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赵阳阳 李兴升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092-1099,共8页
近年来,甘油三酯葡萄糖(The triglyceride-glucose, TyG)指数在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中备受关注。TyG指数是基于甘油三酯(TG)与空腹血糖(FBG)构建的一个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有... 近年来,甘油三酯葡萄糖(The triglyceride-glucose, TyG)指数在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中备受关注。TyG指数是基于甘油三酯(TG)与空腹血糖(FBG)构建的一个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有着紧密联系。多项研究发现,TyG指数水平的变化和ASCVD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情况息息相关。本研究旨在对TyG指数与ASCVD相关性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为进一步探究二者关系以及提升TyG指数在ASCVD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供参考依据。In recent years, the triglyceride-glucose (TyG) index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lated research. The TyG index is an indicator constructed based on triglycerides (TG)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and it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changes in the TyG index leve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ASCV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yG index and ASCVD,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enhancing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TyG index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SC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G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通脉方治疗肾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miR-126的影响
11
作者 胡毅澜 宋晓丹 +2 位作者 温妙瑜 罗陆一 程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842-848,共7页
【目的】探讨补肾通脉方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微小RNA-126(miR-126)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深圳市中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60例T2D... 【目的】探讨补肾通脉方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微小RNA-126(miR-126)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深圳市中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60例T2DM合并ASCVD肾虚血瘀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实施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和运动干预,并给予降糖、调脂、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通脉方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iR-12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以及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情况,并评估2组患者的颈动脉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1)血清miR-126水平方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miR-12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的血清miR-126水平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对血清miR-126水平的升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血清VCAM1水平方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VCAM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的血清VCAM1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对血清VCAM1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血清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CRP、IL-1β、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且研究组对血清IL-1β、IL-6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而对照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对TC、LDL-C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颈动脉疗效方面: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为63.33%(19/30);组间比较(χ^(2)检验),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补肾通脉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上调miR-126的水平,抑制VCAM1表达,降低血清CRP、1L-1β、IL-6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延缓T2DM合并ASCVD病情进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肾虚血瘀 补肾通脉方 MIR-126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及炎症的中介效应
12
作者 周以琳 史佳雨 +9 位作者 魏丹丹 赵梦真 马翠翠 耿巾甜 郭尧 徐浩然 陈志伟 霍文倩 王重建 毛振兴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评估9种炎症指标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调整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饮酒状况、脂肪摄入状况、蔬菜水果摄入状况和体力活动后,血清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醇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存在正关联,β(95%CI)分别为0.184(0.080~0.287)、0.101(0.031~0.170)。血清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15.2%、11.9%、16.3%。血清11-脱氧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数计数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31.2%、15.5%、18.7%、10.3%、10.4%、9.9%、15.9%。结论: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会增加河南农村成人ASCVD 10 a发病风险,炎症部分介导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炎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
13
作者 米日夏提江·麦麦提 朱国强 +3 位作者 苏明杰 哈力努尔·沙德克江 张雪琴 陆晨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5年第3期177-185,共9页
目的用机器深度学习法研究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23年5月31... 目的用机器深度学习法研究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过肾穿刺诊断膜性肾病患者620例。按纳入排除标准,最终424例PMN患者被纳入我们的研究,其中包含219例ASCVD。患者按7∶3的比例被分成训练组(n=297)和验证组(n=127)。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筛选,并使用LASSO回归进一步优化筛选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可视化统计方法对临床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ASCVD组与非ASCVD组患者比较,年龄更大[56(51,63)岁比35(28,44)岁],男性占比更多[154(70.3%)比117(57.1%)],吸烟占比更多[71(32.4%)比43(21.0%)],饮酒占比更多[54(24.7%)比32(15.6%)],收缩压更高[130(120,142)mmHg(1 mmHg=0.133 kPa)比122.0(113.5,135.5)mmHg],舒张压更高[80(75,90)mmHg比80.0(70.0,85.5)mmHg],高血压占比更高[142(64.8%)比67(32.7%)],体力工作者占比更多[60(27.4%)比28(13.7%)]。此外,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钠浓度、尿素氮、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定量、天冬氨酸转氨酶、尿潜血、尿透明管型及病理管型数、C反应蛋白、补体C4、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ASSO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4个与PMN患者发生ASCVD风险相关的预测变量,得到年龄、高血压、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PMN患者ASCVD的风险因素。训练组ASCVD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24(95%CI:0.895~0.952),验证组ASCVD发生风险的AUC为0.932(95%CI:0.892~0.972)。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度较好(训练组P=0.827;验证组P=0.389)。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患者的阈值概率为0.01~1时,使用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PMN患者发生ASCVD风险均有益。结论本研究发现年龄、高血压、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PMN患者并发ASCVD的风险因素,建立了包含该4个风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PMN患者发生ASCVD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肾病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列线图
原文传递
比较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4
作者 陆飞 杨萍 王阳 《中外医疗》 2025年第3期53-57,共5页
目的 分析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依据术中置入不同的球囊分为观察组(36例,药物... 目的 分析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依据术中置入不同的球囊分为观察组(36例,药物涂层球囊)和对照组(35例,普通球囊)。分析两组患者的残余狭窄率、血管血流分级、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指标、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经过血管造影评估患者的残余狭窄率,观察组的残余狭窄率(18.72±4.62)%低于对照组的(23.45±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9,P<0.05);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血管血流分级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人数,观察组出现2例(5.56%)卒中,对照组出现1例(2.86%)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0)。术后6个月观察组出现1例患者再狭窄,对照组出现8例患者再狭窄,观察组出现狭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相比较普通球囊,药物涂层球囊能改善患者的血管血流分级,且术后再狭窄率较低,有效改善患者远期的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药物涂层球囊 普通球囊 再狭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查体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研究
15
作者 贺业伟 叶英姿 +1 位作者 孙慧璟 张艳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58-161,共4页
针对健康查体过程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本中心在2021.7-2023.11期间接待的200名健康查体者做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0-65岁之间。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颈... 针对健康查体过程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本中心在2021.7-2023.11期间接待的200名健康查体者做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0-65岁之间。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颈内动脉起始段的超声检查,并对其斑块情况进行了记录。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探究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经超声检查发现,200名研究对象中有48名存在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占总人数的24%。其中,男性患者28名,女性患者20名,年龄范围在48-62岁之间。斑块类型以硬斑为主,占总数的%,混合型斑块占%,软斑占%。斑块大小方面,小斑块(直径小于7mm)占%,中斑块(直径7-12mm)占%,大斑块(直径大于12mm)占%。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年龄是最大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形成的风险逐渐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加速斑块的形成。结论 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如斑块大小、类型等。这些特征与患者的年龄、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可以对颈内动脉起始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进行早期发现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查体 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利西尤单抗联合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李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8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阿利西尤单抗联合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21年7月—2024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分析阿利西尤单抗联合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21年7月—2024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单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利西尤单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单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且单抗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缩小,且单抗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升高,且单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利西尤单抗联合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减轻神经缺损,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缺血脑卒中 阿司匹林 瑞舒伐他汀 阿利西尤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孔祥龙 王巧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520-529,共10页
肥胖作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不同肥胖评估指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风险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以及肥胖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 肥胖作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不同肥胖评估指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风险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以及肥胖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策略仍需深入研究。文章通过系统检索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肥胖评估指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肥胖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与发展的潜在机制,以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防治中肥胖相关的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综述。Obesity, as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various chronic diseases, particularly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 which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obesity assessment indices and the risk of ICAS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s does the specific role of obesity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ICAS, along with potentia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ree key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ssessment indices and ICA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by which obesit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ICAS, 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obesity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C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肥胖指标 炎症 肠道微生物群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关血脂领域研究进展
18
作者 邓浩轩 华军益 《心电与循环》 2025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发病率居高不下,血脂异常是其重要危险因素。真实世界中,由于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复杂以及降脂治疗的达标率不尽人意,通过调脂治疗实现ASCVD发病率的降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发病率居高不下,血脂异常是其重要危险因素。真实世界中,由于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复杂以及降脂治疗的达标率不尽人意,通过调脂治疗实现ASCVD发病率的降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血脂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针对不同靶标的新型降脂药物陆续问世,调脂治疗的新成果将在降低ASCVD发病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降脂新理念、调脂治疗新方法及新型降脂药物对降低ASCVD发病率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发病率 新型降脂药物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R联合SII炎性指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于雪霏 黄莹芝 《医学研究杂志》 2025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联合系统免疫炎性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在诊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联合系统免疫炎性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在诊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4年4月蚌埠医科大学附属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247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CAS组(n=106)和CAS组(n=141);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与血常规指标、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2DM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TIR、SII及两者联合诊断T2DM患者发生CAS的价值。结果与无CAS组患者比较,CAS组TIR水平显著降低,SII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TIR、SII是T2DM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120、1.029、-0.962、1.003,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IR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97,最佳截断值为82.6%;SII的AUC为0.672,最佳截断值为384.147;两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740,优于单一检测(P<0.01)。结论TIR、SII与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显著相关,TIR降低、SII升高是T2DM患者并发CAS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对T2DM患者发生CAS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 系统免疫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曲酶在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熊学忠 谭亚玲 管小君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7期46-50,共5页
目的探究巴曲酶在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樟树市第二人民医院的80例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进... 目的探究巴曲酶在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樟树市第二人民医院的80例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进行常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的平均血流速(Vm)和搏动指数(PI)、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5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MCA、PCA、ACA的PI及血栓前状态分子低于对照组,MCA、PCA、ACA的V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防治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值得肯定,对于脑血流及血栓前状态分子的改善作用较好,因此在本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进展脑梗死 脑血流 血栓前状态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