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3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5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第9期85-85,87,共2页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外周血管病变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舒张压为(95.21±3.61)mmHg,收缩压为(136.21±10.61)mm 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68±1.62)mmol/L,静息踝肱指数为(0.84±0.36),6min步行距离为(330.12±20.31)m,临床总治疗有效率为9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阿司匹林 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克司兰治疗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的疗效与安全性:ORION-18研究中国大陆亚组分析
2
作者 霍勇 李勇 +6 位作者 韩雅君 丁春华 邢晓春 张雪莲 李建平 徐标 陈纪言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究是一项在亚洲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其中中国大陆亚组包含232例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各116例),在第1天、第90天和第270天分别接受英克司兰300 mg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包括: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和绝对值变化;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绝对值变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第330天达到LDL-C<1.8 mmol/L、LDL-C较基线降低≥50%、达到所处ASCVD风险水平总体降脂目标(LDL-C总体目标值:ASCVD患者<1.4 mmol/L,ASCVD高危人群<1.8 mmol/L)的受试者比例。安全性终点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异常、严重不良事件及其严重程度和其与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英克司兰组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61.16%,绝对值变化为-1.73 mmol/L;与安慰剂组相比,英克司兰组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58.51%,绝对值变化为-1.64mmol/L;英克司兰组PCSK9、总胆固醇、ApoB、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77.44%、-35.65%、-43.43%、-50.90%(P均<0.0001)。第330天时,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9.6%(74/93)和7.8%(6/77)的受试者达到LDL-C<1.8 mmol/L,分别有69.9%(65/93)和0%(0/77)的受试者实现LDL-C较基线降低≥50%,分别有66.7%(62/93)和2.6%(2/77)的受试者达到总体降脂目标。英克司兰治疗12个月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在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中国大陆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中,英克司兰降低LDL-C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评估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在亚洲总体人群中的评估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英克司兰 小干扰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校青、中年职工代谢综合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China-PAR模型分析
3
作者 罗士欢 刘红军 +2 位作者 聂颖 王伟 薛丽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6期899-902,共4页
目的:分析北京某高校青、中年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预测(China-PAR)评分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健康调查问卷和健康体检的方式,以248名青、中年代谢综合征教职工为研究对象,按照China-PAR评分风... 目的:分析北京某高校青、中年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预测(China-PAR)评分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健康调查问卷和健康体检的方式,以248名青、中年代谢综合征教职工为研究对象,按照China-PAR评分风险分级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比较代谢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青、中年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心脑血管病10年风险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后,相对于低危风险,工作压力大对中危风险影响显著;相对于低危因素,工作压力大、吸烟对高危风险影响显著。结论:青、中年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脑血管病10年风险较高,需给予高度关注,在改善代谢指标同时考虑工作压力、吸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健康管理 China-PAR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髓过氧化物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阿迪拉·吾拉穆 李小雷 +1 位作者 马依彤 阿迪拉·阿扎提 《医学综述》 2025年第5期536-541,共6页
髓过氧化物酶(MPO)是血红素过氧化物酶家族成员,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近年MPO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s)为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心血管疾病,MPO引发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As内皮功能早期受损、... 髓过氧化物酶(MPO)是血红素过氧化物酶家族成员,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近年MPO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s)为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心血管疾病,MPO引发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As内皮功能早期受损、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破裂中发挥关键作用,且贯穿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因此,深入研究MPO在As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血清髓过氧化物酶 药物干预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5
作者 高璨然 方理刚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5-8,共4页
肥胖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肥胖率持续上升,且已与多种心血管疾病(CVD)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肥胖不仅作为风险因素参与其中,还通过内脏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的沉积,显著加... 肥胖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肥胖率持续上升,且已与多种心血管疾病(CVD)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肥胖不仅作为风险因素参与其中,还通过内脏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的沉积,显著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本综述总结了肥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机制及肥胖对ASCVD(主要是冠心病)的诊断技术影响和临床管理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肥胖患者ASCVD管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及炎症的中介效应
6
作者 周以琳 史佳雨 +9 位作者 魏丹丹 赵梦真 马翠翠 耿巾甜 郭尧 徐浩然 陈志伟 霍文倩 王重建 毛振兴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评估9种炎症指标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调整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饮酒状况、脂肪摄入状况、蔬菜水果摄入状况和体力活动后,血清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醇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存在正关联,β(95%CI)分别为0.184(0.080~0.287)、0.101(0.031~0.170)。血清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15.2%、11.9%、16.3%。血清11-脱氧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数计数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31.2%、15.5%、18.7%、10.3%、10.4%、9.9%、15.9%。结论: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会增加河南农村成人ASCVD 10 a发病风险,炎症部分介导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炎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7
作者 刘露晴 王美肖 +5 位作者 刘士贺 张晓雪 陈奕秀 刘智慧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目的]探讨累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HDLC)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员... [目的]探讨累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HDLC)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员工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共50777例。根据累积non-HDLC/HDLC暴露水平四分位数分为Q1、Q2、Q3、Q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中ASCVD累积发病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累积non-HDLC/HDLC暴露对ASCVD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10.19±2.21)年,新发ASCVD 5003例。Q1至Q4组AS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49%、8.71%、10.86%、14.85%(Log-rank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Q1组相比,Q2、Q3、Q4组发生ASCVD的HR(95%CI)分别为1.13(1.03~1.24)、1.18(1.07~1.29)、1.22(1.12~1.34);发生心肌梗死的HR(95%CI)分别为1.15(0.87~1.53)、1.44(1.10~1.88)、1.67(1.29~2.17);发生血运重建的HR(95%CI)分别为1.21(0.99~1.49)、1.31(1.07~1.60)、1.49(1.22~1.81);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17(1.03~1.32)、1.17(1.04~1.33)、1.21(1.06~1.37);但以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为结局事件时,并未发现以上关联。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累积non-HDLC/HDLC值与ASCVD的风险呈线性关联。[结论]累积non-HDLC/HDLC暴露与ASCVD的发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累积暴露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尿酸及甲状腺激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叶斌 季晓珍 +1 位作者 朱向盈 季美霞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744-750,共7页
目的探究血清血尿酸(SUA)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系,并构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丽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326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SC... 目的探究血清血尿酸(SUA)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系,并构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丽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326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SCVD,将其分为发生组(n=152)与未发生组(n=174)。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血清SUA及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TSH)水平。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ASCVD的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构建T2DM患者发生ASCVD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两组对象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病程、三酰甘油、SUA、T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外,两组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三酰甘油高、SUA水平高、TSH水平高为T2DM患者发生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三酰甘油、SUA、TSH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0.702、0.668、0.755、0.965、0.987,可知,均对T2DM患者发生ASCVD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当取cut-off时,各自敏感度分别为0.638、0.539、0.638、0.730、0.941、0.960,特异度分别为0.690、0.799、0.644、0.661、0.943、0.954。Bootstrap法(B=1000)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显示,Bias-corrected预测曲线与Ideal线基本重合,C-index为0.975,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阈值概率范围为0.01~0.98,其净收益率>0。结论血清SUA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是预测T2DM患者发生ASCVD的重要指标,构建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尿酸 甲状腺激素水平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yG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赵阳阳 李兴升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092-1099,共8页
近年来,甘油三酯葡萄糖(The triglyceride-glucose, TyG)指数在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中备受关注。TyG指数是基于甘油三酯(TG)与空腹血糖(FBG)构建的一个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有... 近年来,甘油三酯葡萄糖(The triglyceride-glucose, TyG)指数在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中备受关注。TyG指数是基于甘油三酯(TG)与空腹血糖(FBG)构建的一个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有着紧密联系。多项研究发现,TyG指数水平的变化和ASCVD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情况息息相关。本研究旨在对TyG指数与ASCVD相关性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为进一步探究二者关系以及提升TyG指数在ASCVD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供参考依据。In recent years, the triglyceride-glucose (TyG) index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lated research. The TyG index is an indicator constructed based on triglycerides (TG)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and it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changes in the TyG index leve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ASCV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yG index and ASCVD,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enhancing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TyG index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SC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G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述要
10
作者 欧阳昕 刘中勇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68-70,75,共4页
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受到世界关注,其研究日益推向深入,学术成果日新月异。现依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研讨的内容,概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双心疾病等... 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受到世界关注,其研究日益推向深入,学术成果日新月异。现依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研讨的内容,概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双心疾病等疾病研究动态,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学术年会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多重用药管理规范 被引量:6
11
作者 曾森祥 杨锐 +2 位作者 邓勋 杨睿涛 杨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3,共7页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和降低尿蛋白等综合治疗。多重用药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有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但如果应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本文针对老年T2DM合并ASCVD患者多重用药管理进行分析,重点阐述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保证药物使用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多重用药 合理用药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士贺 刘倩 +5 位作者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6-6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残粒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芳 李兴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L、残粒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升高与ASCVD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以甘油三酯为标志物的新型降脂药物可显著降低TRL及残粒水平,并且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 脂蛋白残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爽 崔淯夏 +1 位作者 陈红 宋俊贤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378,共4页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SCVD抗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有望成为ASCVD抗炎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白细胞介素2 调节T细胞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新鑫 董彬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3期36-39,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的患者也可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残余胆固醇可能是主要残余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残余胆固醇的定义、定量方法、代谢、致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的患者也可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残余胆固醇可能是主要残余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残余胆固醇的定义、定量方法、代谢、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证据、治疗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胆固醇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联合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疾病控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帅 马中锐 何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疾病控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服用中西医联合降脂(联合组)和单用他汀降脂(对照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6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疾病控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服用中西医联合降脂(联合组)和单用他汀降脂(对照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6个月随访,并观察其风险疾病控制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其精神状态,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估其生活质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控制的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AMOS 22.0软件进行中介或调节作用模型分析。结果:纳入168例病人,其中对照组85例、联合组83例,联合组肌痛发生率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和生命活力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获益史、西医不良史、血压控制现状和肌痛均为SAS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肌痛为躯体疼痛维度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肌痛和SAS评分为生命活力维度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肌痛部分介导了分组对SAS评分的影响(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降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肌痛发生率更低,病人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中西医联合降脂 他汀 精神状态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血脉”整体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发挥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铜五 陈向心 +8 位作者 陆毅 郝秀炜 王洋 关乐 刘悦 张哲 闵冬雨 杨关林 孔德昭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维系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脉”,则具有推动和约束血液在脉道运行的作用;“血”与“脉”相互作用,二者相合,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传承《黄帝内经》的... 《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维系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脉”,则具有推动和约束血液在脉道运行的作用;“血”与“脉”相互作用,二者相合,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传承《黄帝内经》的思想和理论,杨关林教授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结合前人“痰瘀”相关学说,整体审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提纲挈领地提出“血脉病”这一概念。血脉病,指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血脉痹阻的一类疾病,包含心脉病、脑脉病和肢脉病等多系统疾病。血脉病的发生与脾虚受损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创新性的将血脉病分为“血浊脉滞”“血瘀脉壅”“血毒脉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和临床表现提出“健脾益气,化痰降浊”“健脾益气,化痰祛瘀”“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三种不同的治法并建立出相应中药组方,构建血脉病全程防治体系,提升中医药防治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血脉病 中医药 脾虚受损 防治体系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19
作者 陆睿 廖祎 +2 位作者 王敏 林心情 鲁明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41-144,150,共5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但其常造成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诸多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肌炎,而最近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动...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但其常造成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诸多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肌炎,而最近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恶化可能相关。现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可能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识并警惕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胱抑素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花 李光来 罗蓉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脂联素(APN)、血清胱抑素C(Cys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ApoA1/ApoB)水平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城院区内分泌科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脂联素(APN)、血清胱抑素C(Cys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ApoA1/ApoB)水平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城院区内分泌科收治的60例T2DM发生LEAD的患者为病例组(LEAD组),同期选取未发生LEAD的T2DM患者60例为对照组(NLEAD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PN、CysC、ApoA1、ApoB水平,计算ApoA1/ApoB;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EAD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LEAD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LEAD组患者外周血APN、ApoA1/ApoB水平低于NLEAD组,CysC水平高于NLEAD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N、ApoA1/ApoB水平降低为LEA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外周血APN、ApoA1/ApoB预测LEA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91、0.740,灵敏度为86.67%和85.00%;两项指标并联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5,灵敏度为98.00%,漏诊率明显低于各指标单独使用,但误诊率相对较高,接近65%。结论 LEAD合并T2DM患者外周血APN、ApoA1/ApoB水平降低,为T2DM患者发生LEAD的危险因素;APN和ApoA1/ApoB并联试验对T2DM患者发生LEAD具有一定预测效能,但临床误诊率较高,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危险因素 血清脂联素 载脂蛋白A1 载脂蛋白B 胱抑素C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