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治疗对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冯传博 李玉奎 +3 位作者 刘帅伟 赵爱云 赵爱侠 何章彪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88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治疗对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商丘市中心医院接受临床治疗的200例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治疗组、Bobath技术治疗... 目的:探讨和分析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治疗对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商丘市中心医院接受临床治疗的200例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治疗组、Bobath技术治疗组和对照组共4组,治疗组采取电针治疗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电针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Bobath技术治疗组采用Bobath技术治疗,均接受1个月治疗,对照组未接受康复治疗。对比4组治疗1个月后及3个月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电针治疗组、Bobath技术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3个月后的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IM评分与治疗之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4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1个月后的各项指标,而且,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3组。结论:对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或针刺治疗,且患者的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 针刺 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痰瘀证炎症指标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智琳 洪永敦 +1 位作者 李小兵 陈宇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64-1565,共2页
目的:探讨ACS痰瘀证与CT痰瘀证在炎症及血脂指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通过检测比较ACS痰瘀证组与CT痰瘀证组的炎症和血脂指标,观察两组间指标的差异。结果:除了IL-6和TC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外(P=0.010,P=0.046),其余各炎症因子及血脂指... 目的:探讨ACS痰瘀证与CT痰瘀证在炎症及血脂指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通过检测比较ACS痰瘀证组与CT痰瘀证组的炎症和血脂指标,观察两组间指标的差异。结果:除了IL-6和TC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外(P=0.010,P=0.046),其余各炎症因子及血脂指标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痰瘀证在两种不同疾病中仍表现出相似的病理基础,支持中医"异病同证"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痰瘀证 炎症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深文 李旺英 +2 位作者 林南生 刘凯 黄海威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位点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关联性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2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180例,采用PCR-AFLP技术对ACE基因I/D位点进行分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病例组收缩...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位点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关联性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2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180例,采用PCR-AFLP技术对ACE基因I/D位点进行分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病例组收缩压水平(138.1±19.7 mm Hg)显著高于对照组(126.6±20.6 mm Hg)(t=4.716,P<0.001);病例组舒张压水平(88.9±10.1 mm Hg)显著高于对照组(79.9±10.0 mm Hg)(t=7.450,P<0.001)。病例组中ACE基因I/D位点D等位基因频率和DD基因型频率分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χ2=4.953,P=0.026;基因型:χ2=6.303,P=0.043)。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CE基因I/D位点基因型DD携带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显著高于基因型ID及II携带者。结论 ACE基因I/D位点等位基因D可能是汉族人群动脉血栓性脑梗死遗传易感基因。等位基因D可能通过升高个体血压的机制导致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基因多态性 血压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HFR基因C667T多态性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钊 何深文 李旺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17期32-34,共3页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67T多态位点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性别及危险因素匹配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各84例,采用荧光定量法测定血浆Hcy水平,...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67T多态位点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性别及危险因素匹配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各84例,采用荧光定量法测定血浆Hcy水平,采用PCR-RFLP技术对MTHFR基因C667T位点进行分型。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中MTHFR基因C667T位点基因型TT携带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基因型CC及CT携带者(病例组:t=2.292,P=0.024;对照组:t=2.098,P=0.039)。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χ2=1.313,P=0.519;等位基因:χ2=1.296,P=0.255)。结论 MTHFR基因C667T位点等位基因T可能与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但等位基因T可能不是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多态性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45例疗效观察
5
作者 康承佑 赵剑峰 +1 位作者 钱忠 王晓星 《工企医刊》 2009年第5期5-6,共2页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45)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照组(n=45)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显效率64.4%,对照组显效率42.2%,2...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45)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照组(n=45)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显效率64.4%,对照组显效率42.2%,2组治疗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达莫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药物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30例总结
6
作者 文绍鹤 钟炳武 《中医药导报》 2006年第7期10-11,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31例和治疗组(常规西医治疗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光量子氧透射)30例,疗程4周。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Fagl-M eye... 目的:观察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31例和治疗组(常规西医治疗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光量子氧透射)30例,疗程4周。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Fagl-M 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 I)及中风病疗效评定分级标准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对两组病人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1;FMA、MB I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基本治愈分别为13例、6例,显著进步分别为9例、6例,进步分别为6例、6例,无变化分别为1例、7例,恶化分别为1例、6例。结论: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患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病残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7
作者 卢少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8期125-126,共2页
目的对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1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实验组(57例),对分别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目的对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1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实验组(57例),对分别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的SSS评分低于对照组,基本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63.16%、91.23%vs.27.78%、74.0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中西医结合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结合针刺冶疗对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赵伟 孙强三 +1 位作者 王道清 杜广中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19-720,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配合针刺治疗对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首次发病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早期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和针刺疗法,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和...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配合针刺治疗对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首次发病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早期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和针刺疗法,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和MBI指标评价2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疗效比较早期康复组优于针刺组(P<0.01)。结论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急性期实施早期康复配合针刺疗法,临床疗效肯定,且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BOBATH技术 针刺疗法
原文传递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夏伟 张哲 +2 位作者 王建华 孔德昭 杨关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96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且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以下简称脑病)患者963例,收集患... 目的:探讨96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且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以下简称脑病)患者96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危险因素、证候诊断等。运用频数、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研究选择了全国11家医院作为分中心,采集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预计样本量960,经过严格质量控制和数据录入。结果与结论:实际采集了963名患者,中风的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风痰阻络证型占的比例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恢复期 中医证型 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微量蛋白尿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凌雁 陶玉倩 +3 位作者 李玲 王立志 曾进胜 徐运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明确脑梗死患者微量蛋白尿(MA)阳性率及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infarction,AI)患者MA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未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 目的明确脑梗死患者微量蛋白尿(MA)阳性率及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infarction,AI)患者MA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未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尿蛋白排泄率(UAER)检测结果的83例LI和78例AI患者,以及40例原发性高血压对照者进行UAER测定。统计脑梗死患者MA的阳性率,比较合并高血压的LI、AI与高血压对照组MA阳性率。结果161例脑梗死患者MA阳性率为42·9%;单纯合并高血压病史的45例LI患者和34例AI患者MA阳性率分别为51·1%和58·8%,均高于高血压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呈现MA高发率;合并高血压病史的LI和AI患者MA阳性率无差别;MA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蛋白尿 腔隙性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 内皮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4 C590T基因多态性与血清白介素-4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震宇 杨期东 +2 位作者 周琳 张永利 申向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IL)-4C590T基因多态性与血清IL-4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59例ATCI患者和151名健康正常对照者的IL-4C590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用酶联... 目的探讨白介素(IL)-4C590T基因多态性与血清IL-4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59例ATCI患者和151名健康正常对照者的IL-4C590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4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IL-4C590T基因TT型的血清IL-4水平[(31.85±5.68)pg/ml]显著高于TC型[(28.67±6.00)pg/ml]和CC型[(20.98±0.99)pg/ml],TC型又显著高于CC型(均P<0.01)。ATCI组与正常对照组IL-4C590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4590T等位基因与高血清IL-4水平有关,IL-4C590T基因多态性与ATCI的发病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白介素-4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春明 高开亮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93-294,共2页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ATCI)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6 8例AT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 (4 8例 )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及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含量。比较轻中重型患者的血清总胆...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ATCI)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6 8例AT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 (4 8例 )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及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含量。比较轻中重型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结果 ATCI患者急性期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 (12 4 1±4 76 ) μmol/L ,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的 (16 15± 5 82 ) μmol/L(P <0 0 1) ;重型者为 (10 2 4± 1 6 8) μmol/L ,显著低于轻型者的 (13 6 5± 3 4 9) μmol/L(P <0 0 1) ;而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病程及病变部位无关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变化与血浆ox LDL水平变化呈显著直线负相关 (r=- 0 4 2 7,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血清总胆红素 临床意义 OX-LDL 脂质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江新泉 刘洪爱 +1 位作者 纪彦涛 马玉红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的关系。方法 分析ATCI患者87例及对照组80例的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结果 ATCI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非ATCI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的关系。方法 分析ATCI患者87例及对照组80例的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结果 ATCI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非ATCI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非ATCI患者。相关分析表明,血清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结论 低水平胆红素及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ATCI的发生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春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62例ATCI患者发病后72小时内及第6~8天,第15天血清CRP浓度,并检测48例对照者的血清CRP浓度。结果:ATCI组患者3个时期血清...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62例ATCI患者发病后72小时内及第6~8天,第15天血清CRP浓度,并检测48例对照者的血清CRP浓度。结果:ATCI组患者3个时期血清CRP浓度(mg/L)分别为(11.32±3.16,18.71±5.14,13.61±4.81),均较健康对照(3.75±1.46mg/L)明显增高(P<0.01),中度及重度ATCI患者血清CRP浓度增高明显,且第6~8天的水平最高。结论:血清CRP浓度增高可能在ATCI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与病情程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血清 C反应蛋白 动态变化 统计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司宏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10期190-191,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结果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降低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的关键...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结果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降低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的关键。结论依达拉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临床治疗 进展 依达拉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血瘀气虚证)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华 王国华 +1 位作者 李丹 刘丽 《中医药导报》 2014年第3期33-35,共3页
目的:评价脉络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血瘀气虚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6例。治疗组给予脉络通4片/次,3次/d,疗程:28 d;对照组给予中风回春丸,1袋/次,3次/d,疗程28 d。观察比较两组... 目的:评价脉络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血瘀气虚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6例。治疗组给予脉络通4片/次,3次/d,疗程:28 d;对照组给予中风回春丸,1袋/次,3次/d,疗程28 d。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疾病综合疗效、神经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血瘀气虚证有较好疗效,临床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通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血瘀气虚证 多中心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脑白质疏松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梅育嘉 罗杰峰 《内科》 2012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为对象,分析伴有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ATCI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LA发生的机制。方法经头颅MRI证实ATCI患者253例,分为动脉粥样... 目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为对象,分析伴有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ATCI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LA发生的机制。方法经头颅MRI证实ATCI患者253例,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疏松组(A组,174例)和伴有脑白质疏松组(B组,79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肌酐、血脂、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174例(68.77%),平均年龄(59.9±13.3)岁;B组79例(31.23%),平均年龄(67.5±11.0)岁。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A组1型30例,2型75例,3型31例,4型38例;B组1型6例,2型38例,3型7例;4型28例。Pearson、spearman单因素分析入选因素:年龄(P=0.000),空腹血糖(P=0.005),OCSP分型(P=0.014),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2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入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P=0.000)、OCSP分型(P=0.035),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19。结论高龄、OCSP脑梗死类型提示的病变部位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发LA有独立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疏松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邵志华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3年第5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 32 7例和对照组 380例 ,并将病例与对照配对 93对。采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比较两组间血清总胆红...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 32 7例和对照组 380例 ,并将病例与对照配对 93对。采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比较两组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差异 ,并进一步利用病例对照配对研究 ,对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u =5 5 7,P <0 0 1)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低、中、高浓度构成不同 ,病例组低浓度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高浓度的比例低于对照组 (x2 =6 6 0 1,P <0 0 1) ;病例对照配对分析表明 ,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有关 ,与非低浓度组相比 ,低浓度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1 0 5倍 (OR =2 0 5 ,x2 =6 2 2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总胆红素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相关性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a)基因增强子DH Ⅲ多态性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双英 许宏伟 +2 位作者 王爱民 谭红 唐红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基因DHⅢ增强子-1230A/G多态性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DNA序列测定法检测湖南地区汉族人群134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基因DHⅢ增强子-1230A/G多态性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DNA序列测定法检测湖南地区汉族人群134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0名健康对照者的载脂蛋白(a)基因DHⅢ增强子-1230A/G多态,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脂蛋白(a)水平。结果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组载脂蛋白(a)基因DHⅢ增强子-1230 A/G多态G等位基因频率(0.728)明显高于对照组(0.618;P=0.01);GG型频率(0.500)明显高于对照组(0.400;P<0.05)。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组各基因型血浆脂蛋白(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载脂蛋白(a)基因DHⅢ增强子-1230 A/G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有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a)基因 DHⅢ增强子 -1230A/G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高频超声特征 被引量:32
20
作者 阳姿 欧阳征仁 孟莉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20-724,共5页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拟诊为ACS的患者100例(单支病变患者50例,多支病变患者50例)及ACI的患者56例,采用高频超声对以上两...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拟诊为ACS的患者100例(单支病变患者50例,多支病变患者50例)及ACI的患者56例,采用高频超声对以上两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CS及ACI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均以双侧颈动脉窦部多发,且以硬斑块多见;ACS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P〈0.05),与ACI患者相似;ACS中多支病变患者与ACI患者的不稳定斑块及狭窄发生率均较单支病变患者高(P〈0.05)。结论高频超声发现ACS和ACI患者具有相似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其中ACS中多支病变患者与ACI患者颈部斑块特征的相似度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 动脉高频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