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流速低剂量对比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立艳 张毅 +1 位作者 葛雨 贾卫伟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降低对比剂用量的双流速对比剂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成像可行性。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0例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双流速低剂量对比剂,碘佛醇先以2 ml/s... 目的:分析探讨降低对比剂用量的双流速对比剂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成像可行性。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0例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双流速低剂量对比剂,碘佛醇先以2 ml/s的流速推注8 ml,再以5 ml/s的流速推注42 ml,最后以5 ml/s的流速追加推注4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以5 ml/s速率推注70 ml对比剂,并追加同速率40 ml生理盐水。对比两组冠状动脉各节段的CT值及主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左冠状动脉起始部、回旋支中段、右冠状动脉远端和前降支远端平均CT值均>300 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t=1.14,t=1.78,t=0.77,t=1.12,t=0.97;P>0.05),能够满足诊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13±0.64)分和(2.96±0.65)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05)。结论:双流速低剂量对比剂应用于冠状动脉CTA成像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双流速 低剂量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颅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特点分析
2
作者 严吉来 杨春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SCTA诊断CA的一致性,对CA分布的诊断符合率、瘤体最大直径及瘤颈最大宽度进行比较。结果180例疑似CA患者,经DSA检查诊断CA 174例,共检出240个动脉瘤;MSCTA检查诊断CA 168例,共检出207个动脉瘤。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A检查诊断CA的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6.67%,Kappa值为0.651,诊断的一致性好。经MSCTA诊断的分布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床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CA符合率分别为81.82%、83.33%、85.71%、87.50%、86.67%、90.00%和90.00%,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6.25%。MSCTA与DSA检查所得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最大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对CA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与DSA的诊断一致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动脉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影像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合并有焦虑症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成像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龙治 《基层医学论坛》 2025年第7期13-16,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合并有焦虑症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85例C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合并有焦虑症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85例C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冠状动脉CTA扫描,检查前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焦虑分量表(anxiety scale,HAD-A)对患者进行焦虑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非焦虑组(40例)、焦虑组(45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结果非焦虑组冠状动脉CTA扫描成功38例,占比95.00%,失败2例,占比5.00%;焦虑组冠状动脉CTA扫描成功35例,占比77.78%,失败10例,占比22.22%。非焦虑组冠状动脉CTA扫描成功率高于焦虑组(P<0.05)。焦虑组血压、心率变异性均高于非焦虑组(P<0.05)。焦虑组冠状动脉CTA扫描成像质量低于非焦虑组(P<0.05)。结论在进行CAD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扫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焦虑症状,因为焦虑状态会影响扫描的成功率和成像质量,影响最终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焦虑症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成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研究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能
4
作者 张宇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185-188,共4页
对比分析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研究选取了120例患者(70名男性,女性50名;平均年龄63.36岁),分别进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组的诊断准确率达到... 对比分析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研究选取了120例患者(70名男性,女性50名;平均年龄63.36岁),分别进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组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8.33%,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6.67%,磁共振血管成像组的漏诊率为1.67%,而螺旋CT血管造影组的漏诊率为13.33%,两者间有显著差异,差异的P值为0.003。结论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相比于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和更低的漏诊率,应当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优选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 临床诊断效能 诊断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5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超声与CT血管造影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6
作者 刘会苗 杨青 +2 位作者 张峰 姜喜锋 刘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5例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颈动脉...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5例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比较颈动脉斑块超声、CTA诊断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结果显示,125例ICS患者中,77例患者为易损斑块(61.60%,77/125),48例患者为稳定斑块(38.40%,48/125);43例患者为颈动脉轻度狭窄(34.40%,43/125),62例患者为颈动脉中度狭窄(49.60%,62/125),20例患者为颈动脉重度狭窄(16.00%,20/125)。CAS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动脉球部,且斑块信号不一。颈动脉斑块超声诊断76例ICS患者为易损斑块(60.80%,76/125),49例ICS患者为稳定斑块(39.20%,49/125);易损斑块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纤维帽不完整、斑块低回声占比均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74例ICS患者为易损斑块(59.20%,74/125),51例ICS患者为稳定斑块(40.80%,51/125);颈动脉斑块超声鉴别诊断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均显著高于CTA。结论相比CTA,颈动脉斑块超声对于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诊断效能较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超声 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陈亮 董景敏 +3 位作者 孟红秀 张林 姜兴岳 董立杰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疑似小肠病变患者226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疑似小肠病变患者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小肠CT造影检查,原始图像0.625 mm传入ADW4.7工作站,重建肠系膜上动脉MSCTA图像。比较MSCTE横轴位图像与MSCTE联合MSCTA图像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结果经手术病理或小肠镜确诊为空、回肠疾病患者86例,其中肿瘤性病变21例,炎性病变52例,憩室3例,中肠旋转不良7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1例,黑斑-息肉综合征2例。MSCTE横轴位图像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1.4%、76.7%,而MSCTE联合MSCTA图像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1.9%、96.5%。两种影像学方法诊断的正确率比较,P<0.05。结论MSCTE轴位图像联合MSCTA能有效地提高小肠疾病定性和定位诊断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小肠疾病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颈动脉弹性成像联合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
8
作者 洪敏 李云亭 +2 位作者 武柏伶 侯春杰 杜佩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联合颈动脉弹性成像检测探究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将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是否出现ICVD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这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责任斑块二维、超声造影及颈动脉弹性评...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联合颈动脉弹性成像检测探究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将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是否出现ICVD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这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责任斑块二维、超声造影及颈动脉弹性评估指标[扩张系数、顺应性系数、α系数、β系数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的差异性,明确ICVD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独立风险因素预测ICVD症状发生的价值。结果:症状组磁共振成像缺血性病灶患者比例、血管重度狭窄比例、斑块造影分级>2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症状组PWV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长度长、血管狭窄程度>70%、斑块造影分级>2级与PWV高为ICVD症状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7、P=0.003、P=0.020、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斑块造影分级>2级预测ICV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8%和78.5%,其AUC为0.742(95%CI=0.654~0.830,P<0.01);以PWV预测ICV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和85.4%,其AUC为0.927(95%CI=0.880~0.973,P<0.01);联合两种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89.2%,其AUC为0.947(95%CI=0.911~0.982,P<0.01)。联合四项独立风险因素,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则达到95.0%和93.1%,其AUC为0.973(95%CI=0.951~0.995,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分级>2级与颈动脉PWV高均为ICVD的独立风险因素。将这两者结合进行检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 超声造影 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9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主动脉CT血管成像撕裂程度指标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王龙飞 唐文杰 贡鸣 《中国医刊》 2025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撕裂程度指标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行Sun’s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且具有可重...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撕裂程度指标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行Sun’s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且具有可重建分析的术前主动脉CTA资料的患者1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长度百分比(aortic dissection%,AD%)和主动脉5个不同层面的主动脉夹层假腔弧长占周长百分比(false lumen%,FL%)反映主动脉夹层撕裂程度。根据术前血清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D-二聚体≥3000 ng/ml,57例)和B组(D-二聚体<3000 ng/ml,139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术前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TN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水平及主动脉夹层撕裂程度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主动脉CTA夹层撕裂程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年龄、术前截瘫发生率及术前MYO、AST、Cr水平高于B组,夹层累及长度、AD%及胸降主动脉、膈肌、腹腔干开口和右肾动脉开口水平的FL%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夹层累及长度、AD%及胸降主动脉、膈肌、腹腔干开口、右肾动脉开口水平的FL%呈独立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β=3.851、7.165、7.151、6.703、6.827、6.908,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撕裂程度,有助于患者的手术风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动脉ct血管成像 D-二聚体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中评估价值与预测意义
11
作者 王帝 李磊 +3 位作者 张涵旭 马永青 崔书君 王大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主动脉瘤(AAA)破裂风险中评估价值与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均随访1年。以DSA检查结果...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主动脉瘤(AAA)破裂风险中评估价值与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均随访1年。以DSA检查结果+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对腹主动脉瘤AAA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并分析瘤体主要形态学指标(瘤体最大直径、瘤体长颈、瘤颈角度)、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壁峰值压力(PWS)]对AAA患者破裂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DSA检查结果+随访结果确诊,100例AAA患者中瘤体未破裂者75例,占75.00%;瘤体破裂者25例,占25.00%。CTA评估AAA破裂的准确度为94.00%(9 4/100)、灵敏度为94.67%(71/75)、特异度为92.00%(23/25)、阳性预测值为97.26%(71/73)、阴性预测值为85.19%(23/27);经一致性Kappa度量,CTA评估AAA破裂结果与DSA检查结果+随访结果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44, P<0.001)。AAA破裂患者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角度、PWS均高于AAA未破裂者(P<0.05);AAA破裂患者瘤颈长度虽高于AAA未破裂者,但差异不显著(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瘤体最大直径、瘤颈角度、PWS单独及联合预测AAA患者瘤体破裂风险的AUC分别为0.727、0.783、0.748、0.887,其中联合预测效能最高。结论CTA评估AAA患者瘤体破裂的价值较高,与DSA检查结果+随访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瘤体长颈、瘤颈角度、 PWS能很好地预测AAA患者瘤体破裂风险,且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破裂风险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方案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莹莹 张珂 +3 位作者 何辰宇 孙宏亮 王蕾 谢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针对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及血管节段的可诊断性进行主观评估,观察40、45、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自动去骨能力。结果40~80 keV范围内,随keV升高,各动脉在图像中的CT值、SD值、SNR及CNR均逐渐降低。相比100 kVp,腘动脉(PA)及其近端动脉的CT值、CNR及SNR均在40~55 keV图像中升高(P均<0.05);50~55 keV图像中SD值升高(P均<0.05),而60 keV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及60 keV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动脉节段数与100 k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以远节段的SNR及CNR在各单能量图像及100 kVp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CT值在40~45 keV图像中、SD在40 keV图像中均高于100 kVp(P均<0.05),但SD在45 keV与100 kVp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中,PA以远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节段数均高于60 keV及100 kVp(P均<0.05)。40 keV图像对9例(9/30,30.00%)、45 keV图像对6例(6/30,20.00%)不能自动去骨,50及60 keV、100 kVp对30例(30/30,100%)均可自动去骨。结论行双下肢动脉能谱CTA时,对PA及其近端节段以6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对其以远或双下肢全程则以5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ct血管成像 能谱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
13
作者 朱时珍 丁毅 +1 位作者 赵喜 张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CCTA扫描参数,单因素分析中P<0.05者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瘦体重、血容量、心率、心输出量以及扫描的管电压、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剂量和碘流率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对CCTA主动脉强化峰值至关重要,扫描前制定个性化扫描方案对提高CCTA的图像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动脉强化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14
作者 沈文婷 徐怡 +3 位作者 王云飞 殷凡 施夏韵 朱晓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患者升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limited intimal tear,LIT的影像特点,比较LIT与其他AAS病变的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12例升主动脉AAS和212例正常对照组的主动脉CT血管成像资...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患者升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limited intimal tear,LIT的影像特点,比较LIT与其他AAS病变的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12例升主动脉AAS和212例正常对照组的主动脉CT血管成像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120例,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52例,LIT 40例。影像学参数包括病变处和无病变处升主动脉、相应层面降主动脉的长短径和管腔面积;计算主动脉重构指数(长径/短径)。结果:LIT组无病变处升主动脉长径大于AD组、IMH组(P均<0.05),病变处管腔重构指数也高于AD组、IMH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无病变处升主动脉长径是发生LIT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33,P<0.001)。结论:LIT的影像学参数与其他AAS病变存在差异;当怀疑AAS患者的升主动脉长径>40.5 mm时,临床需警惕L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局限性内膜撕裂 动脉夹层 动脉壁内血肿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溶栓疗效评价
15
作者 邢海昌 刘洋 +2 位作者 庄顺达 刘天羽 刘伟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后应用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A进行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溶栓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各30例,2组溶栓前后均行CTP和CTA,对... 目的: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后应用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A进行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溶栓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各30例,2组溶栓前后均行CTP和CTA,对比2组溶栓前后的CTP参数和CTA评分,应用ROC曲线分析CTP和CTA对溶栓疗效的评价效能。结果:溶栓治疗前,2组CTP参数和CT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有效组灰质脑血流量(CBF)、白质CBF、脑血容量(CBV)和CTA评分均高于无效组(均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均短于无效组;2组灰质CBF、白质CBF、CBV和CT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MTT和TTP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灰质CBF、CBV、MTT和TTP单一评价和5个CTP参数联合CTA评分的评价效能均良好(均P<0.05),白质CBF和CTA评分的效能较差(均P>0.05),且联合评价的AUC大于单一评价。结论:CTP联合CTA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疗效的评价效能良好,可为临床治疗效果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ct血管造影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溶栓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事件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定量参数分析
16
作者 韩鑫 盛杰鑫 +1 位作者 任琳子 于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3期365-370,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定量参数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流储备分数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缺血组(75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定量参数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流储备分数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缺血组(75例)和非缺血组(35例)。缺血组男46例,女29例,≥60岁34例,<60岁41例。非缺血组男18例,女17例,≥60岁19例,<60岁16例。使用佳能640层CT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总体积、长度、直径狭窄度和联合预测系数。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变量预测心肌缺血的效能。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至2023年6月),统计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根据MACE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MACE组(31例)和非MACE组(79例)。分析预测系数在MACE中的预测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t检验。结果缺血组患者的斑块总体积、斑块长度、直径狭窄度和预测系数分别为(98.21±9.21)mm^(3)、(4.79±1.67)mm、(19.80±4.47)%、-3.84±2.33,非缺血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5.89±13.99)mm^(3)、(3.44±1.10)mm、(13.16±4.09)%、2.91±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06、5.011、7.708、-12.370,均P<0.001)。斑块总体积、斑块长度、直径狭窄度和预测系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8、0.748、0.859和0.968,预测系数AUC均大于斑块总体积、斑块长度、直径狭窄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CE组患者的预测系数为-3.69[-5.16,-2.27],低于非MACE组患者的-1.81[-4.11,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9,P=0.002)。ROC分析结果显示,预测系数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AUC为0.690。结论CTA斑块定量参数联合预测系数能有效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优于单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自动后处理系统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鹏朝 王高波 陈金笑 《心电与循环》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冠状动脉(下称冠脉)CT血管造影(CTA)自动后处理系统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丽水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图像...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冠状动脉(下称冠脉)CT血管造影(CTA)自动后处理系统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丽水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图像分别采用人工与AI冠脉CTA自动后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设为人工组与AI组。比较AI组与人工组图像重建成功率、图像后处理时间、冠脉主要分支图像质量评分、斑块成分评估结果以及诊断冠心病的效能;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分析AI组与人工组诊断冠心病与其的一致性。结果AI组图像后处理时间明显短于人工组(P<0.001);两组患者图像重建成功率、冠脉主要分支图像质量评分、斑块成分评估结果以及诊断冠心病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I组与人工组诊断冠心病与DSA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0.905、0.958,均P<0.01)。结论AI冠脉CTA自动后处理系统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相较于人工诊断效能相当,但处理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自动后处理系统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病变对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定量血流分数诊断准确度的影响
18
作者 刘晓雪 于鑫鑫 +5 位作者 康冰 高琳 马文珊 张帅 纪淙山 王锡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CT-QFR在复杂病变中识别特异性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连续招募了接受CCTA和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病变(局灶性病变、弥漫性病变和串联病变)进行了分... 目的探讨CT-QFR在复杂病变中识别特异性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连续招募了接受CCTA和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病变(局灶性病变、弥漫性病变和串联病变)进行了分析。以基于ICA的QFR作为参考标准评估CT-QFR在缺血性病变的诊断性能。结果共纳入171名患者420支血管。179(42.62%)支血管的QFR≤0.80。在血管水平上分析,CT-QFR与QFR之间诊断效能具有强相关性和良好一致性(r=0.868,P<0.001,mean difference±SD:0.01±0.09),总体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1%[95%CI,90.7–95.5]、88.88%[95%CI,83.3–93.0]和96.27%[95%CI,93.0-98.3]。在串联和非串联病变的血管之间(AUC=0.960 VS.0.961,P=0.964)以及弥漫性和局部病变之间(AUC=0.956 VS.0.943,P=0.655)发现了类似的诊断性能。结论在患者和血管水平分析中,CT-QFR在检测冠脉特异性缺血方面均显示出良好诊断性能,其诊断准确性未受串联或弥漫性病变斑块复杂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定量血流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衍生参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19
作者 姜利伶 蒋超 熊华(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86-190,共5页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为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决策、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的首选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对斑块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进行评价,还能获得一些反映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炎症、左室心肌应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为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决策、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的首选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对斑块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进行评价,还能获得一些反映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炎症、左室心肌应变、左室心肌纤维化和左室心肌灌注的定量参数。针对这些定量的衍生参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定量参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在“双低”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20
作者 黄木兰 谢定祥 +5 位作者 王瑾珠 赖志满 马慧 徐如林 赵静 林京怡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在低流率、低对比剂剂量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10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A组(n=50)为“双低”组,采用流率3 mL/s,总量30 mL对比剂,其中A1组... 目的探讨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在低流率、低对比剂剂量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10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A组(n=50)为“双低”组,采用流率3 mL/s,总量30 mL对比剂,其中A1组为混合迭代重建图像,A2组为A1组图像经CE-Boost技术后处理后生成;B组(n=50)为常规组,采用流率4 mL/s,总量50 mL对比剂,图像只采用混合迭代重建。测量3组图像中主肺动脉、肺动脉分支和主肺动脉层面竖脊肌的CT值及标准差(SD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同时对3组图像整体图像质量及亚段肺动脉小血管显示进行主观评价。结果A1、A2、B组在各测量区域的平均CT值分别为376.21 HU、547.91 HU、465.00 HU;平均SNR值分别为20.64、30.96、21.68;平均CNR值分别为19.17、33.74、23.22。A2组在各测量区域CT值、SNR和CNR均最高,CT值、SNR和CNR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与B组在各测量区域的CT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SNR和CN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分析中,观察者间对A1、A2、B组图像质量评分Kappa值分别为0.862、0.754、0.756,一致性较好,A2组图像整体主观评分高于A1组和B组图像(A1、A2、B组分别为3.42±0.07、3.85±0.04、3.69±0.06),A2组在亚段肺动脉小血管显示的主观评分高于其他2组(A1、A2、B组分别为3.12±0.05、3.77±0.04、3.47±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Boost技术联合低流率、低对比剂剂量进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并减少对比剂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ct血管造影 柔性减影技术 低流率 低剂量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