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化学识别模式的金花三宝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
作者 林婧 梁洁 +4 位作者 莫迎 陈睿 韦宏官 孙良广 韦俏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5,共11页
基于化学识别模式,建立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为金花三宝口服液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采用HPLC法,以Capcell Pak C_(18)(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速为0.8mL·min^(-1),流动相是甲醇(A)-0.1%磷酸水(B),柱温为30℃,... 基于化学识别模式,建立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为金花三宝口服液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采用HPLC法,以Capcell Pak C_(18)(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速为0.8mL·min^(-1),流动相是甲醇(A)-0.1%磷酸水(B),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66nm;建立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6个成分的含量,采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数据进行分析。指纹图谱共确定了13个共有峰,并指认了6个成分;相似度值为0.958以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将样品划分为2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峰12,新绿原酸,芦丁等8个质量差异标志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0批金花三宝口服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芦丁、异绿原酸C的平均含量依次为:0.2183,0.8465,0.1644,0.3790,0.0749,0.1701mg·mL^(-1)。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的含量测定准确,稳定可行,可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三宝口服液 化学识别模式 指纹图谱 多成分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及化学识别模式的乌梅炮制品质量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全 徐冲 +3 位作者 刘霞 郭小红 李杰 冷静 《中国药业》 CAS 2019年第9期18-20,共3页
目的建立并比较乌梅不同炮制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指纹图谱。方法通过HPLC法测定乌梅不同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和SPSS 22. 0统计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及主成分分析。结果通过指纹图谱与... 目的建立并比较乌梅不同炮制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指纹图谱。方法通过HPLC法测定乌梅不同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和SPSS 22. 0统计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及主成分分析。结果通过指纹图谱与化学识别模式综合分析,乌梅不同炮制品均有25个指纹特征峰,乌梅及醋乌梅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乌梅炭相似度较低。结论该方法建立了乌梅不同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稳定性良好,可为乌梅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相似度评价 乌梅 主成分分析 炮制品 化学识别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识别模式的蒲公英指纹图谱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包芮之 袁鑫怡 +1 位作者 曾淑欣 李羿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86-1390,共5页
建立蒲公英药材的指纹图谱,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确定共有峰及其归属,采用化学模式识别初步筛选其质量控制的4个指标性成分。结果表明,蒲公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出27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其中14个色谱峰,15批... 建立蒲公英药材的指纹图谱,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确定共有峰及其归属,采用化学模式识别初步筛选其质量控制的4个指标性成分。结果表明,蒲公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出27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其中14个色谱峰,15批蒲公英药材的相似度均>0.93,且化学模式识别的结果具有相似性。本文建立的方法可应用于蒲公英药材的质量评价和其产地识别,为蒲公英药材质量控制与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识别模式 蒲公英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化学识别模式的霞日森登质量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洋 李珍 +3 位作者 乔向东 包塔娜 乔轲 徐萌杰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4期404-413,共10页
目的:建立基于蒙药材霞日森登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质量控制方法,结合化学识别模式分析不同产地霞日森登的质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杨梅素、二氢杨梅素、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 目的:建立基于蒙药材霞日森登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质量控制方法,结合化学识别模式分析不同产地霞日森登的质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杨梅素、二氢杨梅素、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花旗松素7种Q-Marker含量,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并与外标法(ESM)及标准曲线法所得结果比较结果差异;通过霞日森登HPLC指纹图谱及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识别模式对11批霞日森登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QAMS,内参物二氢杨梅素与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花旗松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569、1.435、1.426、1.467、0.794(杨梅素为0.489,因偏离大去除),且11批霞日森登样品3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获得指纹图谱及共有模式,经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不同产地的11批霞日森登可聚为4类。结论:通过建立的指纹图谱和QAMS能精准测定霞日森登中Q-Marker的含量,可用于霞日森登的质量评价,为评估霞日森登的质量提供了更为科学与全面的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日森登 质量标志物 化学识别模式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相对校正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学综合识别模式在矿井水源判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连会青 刘德民 尹尚先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7-109,113,共4页
随着开采水平向下延伸,唐山矿9水平面临的矿井充水条件复杂化,为了快速判别井下涌水水源,基于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法与同位素测定法在水源判别中成功应用,提出了常规水化学聚类分析和环境同位素分析构成的水化学综合识别模式,研究了井下... 随着开采水平向下延伸,唐山矿9水平面临的矿井充水条件复杂化,为了快速判别井下涌水水源,基于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法与同位素测定法在水源判别中成功应用,提出了常规水化学聚类分析和环境同位素分析构成的水化学综合识别模式,研究了井下涌水与地表塌陷坑和老矿立井筒的水力联系,结果表明:水化学综合识别模式对复杂条件下矿井充水水源的判别成效明显,为后期矿井水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充水 水害防治 水源判别 化学综合识别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Q-TOF-MS结合化学识别模式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雪影 李莉娅 +2 位作者 蒲婧哲 张亚中 杨青山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9期1017-1022,共6页
目的建立皖贝母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的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分析模式,为其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ORTEC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和10 mmol/L甲酸铵... 目的建立皖贝母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的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分析模式,为其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ORTEC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和10 mmol/L甲酸铵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进样量为2.0μl。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对9批皖贝母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整体质量评价。结果建立了不同批次皖贝母的指纹图谱,并确定了21个共有峰,初步指认出12个共有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可将9批皖贝母聚为3类。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较好体现皖贝母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为皖贝母的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贝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指纹图谱 相似度 化学识别模式
原文传递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的关节痛消颗粒的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钟春燕 黄文平 +6 位作者 关冠恒 陈静雯 何阮滢 李元枢 叶珏颖 雷丽铟 曹颖男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729-2734,共6页
采用HPLC法建立关节痛消颗粒的指纹图谱用于其质量评价。采用Welch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为330nm,对建立指纹图谱的主要特征峰进行标... 采用HPLC法建立关节痛消颗粒的指纹图谱用于其质量评价。采用Welch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为330nm,对建立指纹图谱的主要特征峰进行标定,采用相似度软件,结合系统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SIMCA 13.0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析制剂中化学指纹信息。建立了专属性、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良好的关节痛消颗粒HPLC指纹图谱,15批制剂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均大于0.9,确定共有峰为15个,共有4个主要特征峰得到明确的化学指认,其中已标定的色谱峰11(淫羊藿苷)、7(松果菊苷)、4(肉桂酸)是影响样品质量的标志性差异物质。通过HPLC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可较好的辨识关节痛消颗粒的标志性成分,为其质量标志物的辨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痛消颗粒 指纹图谱 化学识别模式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降糖丸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
8
作者 周锦航 陈运中 +3 位作者 王家红 石召华 丁钊 颜春潮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4-1227,共4页
目的:建立神农降糖丸指纹图谱,并运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Agilent 5HC-C_(18)(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8 nm;柱温30℃;进样量为10μ... 目的:建立神农降糖丸指纹图谱,并运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Agilent 5HC-C_(18)(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8 nm;柱温30℃;进样量为10μL。建立神农降糖丸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10批神农降糖丸指纹图谱确定16个共有峰,指认了5个成分。10批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0.982。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可将样品分为3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莫诺苷、芦丁、马钱苷等5个差异标志物。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为神农降糖丸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降糖丸 指纹图谱 HPLC 化学识别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岩屑层位源解析
9
作者 桂和荣 李俊 +8 位作者 陈永青 余浩 王浩 叶爽 陈大星 梁展 胡洋 郭艳 许继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940,共12页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于石炭纪太原组薄层灰岩及其碎屑岩夹层的元素地球化学差异特点,选取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为研究区,对太原组上段薄层灰岩L_(1)灰~L_(4)灰地层(注浆治理目的层为L_(3)灰)垂直钻孔岩心进行取样,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定量测定了薄层灰岩及其夹层的主量元素背景值,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手段建立薄层灰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模式;同时对地面定向钻水平分支孔岩屑同样开展主量元素测试,并基于已建立的地球化学识别模式进行岩屑层位源解析以及识别模式验证。结果显示:高CaO丰度、烧失量(LOI)可以作为注浆加固改造目的层L_(3)灰的特征指标,MgO(0.5%±)、MnO(0.03%±)、P_(2)O_(5)(0.08%±)丰度可作为注浆目的层上覆标志层J3的识别指标;聚类分析识别模式可有效区分太原组一灰~三灰(L_(1)灰~L_(3)灰);以元素因子得分建立的识别模式可以将太原组碎屑岩夹层与薄层灰岩进行有效区分;以岩样地球化学背景值运行判别模型得到的Fisher判别方程对注浆目的层L_(3)灰岩屑来源解析的准确率为100%。基于上述认识,论证了以确保设计“顺层率”为目标的水平分支孔岩屑地球化学源解析方法应用之可行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地面定向钻“顺层率”控制技术方案。本研究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对地面定向钻岩屑携带的特征地球化学信息进行了目的层层位辨识,在现场快速定量测试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可为解决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注浆改造顺层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元素丰度 地球化学识别模式 顺层率 太原组薄层灰岩 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质量 被引量:3
10
作者 冉清连 伍庆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9-1708,共10页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278 nm,柱温35℃,进样量1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国家药典委员会2004版)软件建立27批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和Origin 2023b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通过对照品对比指认化学成分并进行定量测定。结果27批抹茶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3个共有峰,分别指认出,峰4是没食子酸,峰6是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峰8是儿茶素,峰9是咖啡碱,峰12是表儿茶素,峰13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峰14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峰16是芦丁,峰17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峰21是槲皮素,峰22是山柰酚,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983~1.000。聚类分析将27批抹茶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得出江口和瓮安产地的抹茶质量较好;经PLS-DA分析筛选出了咖啡碱、EGCG、儿茶素、山柰酚、GCG、没食子酸等8个差异成分。样品中没食子酸、EGC、儿茶素、咖啡碱、表儿茶素、EGCG、GCG、芦丁、ECG、槲皮素、山柰酚11种成分含量分别为0.10~0.85、8.27~4.36、4.21~3.84、42.23~72.37、10.41~16.49、48.52~72.89、0.12~0.73、0.53~1.76、21.43~28.60、0.01~0.04、0.03~0.38 mg/g。结论建立的抹茶HPLC指纹图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咖啡碱、EGCG、儿茶素、山柰酚、GCG、没食子酸可以作为抹茶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指纹图谱 咖啡碱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儿茶素 山柰酚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没食子酸 儿茶素类物质 化学识别模式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多指标成分定量评价香附质量
11
作者 乔俊昊 杨颜溶 +5 位作者 孙静洋 刘文俊 王雨欣 赵云 杨春静 雷敬卫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999-6008,共10页
目的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不同产地香附Cyperus rotundus及其炮制品的质量并进行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Venu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 目的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不同产地香附Cyperus rotundus及其炮制品的质量并进行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Venu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行评价。对样品中5-羟甲基糠醛(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香附烯酮、α-香附酮6个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建立不同产地香附、醋香附、酒香附、四制香附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60批样品共标定17个共有峰,指认出6个成分,3号峰为5-HMF,7号峰为对香豆酸,8号峰为阿魏酸,14号峰为木犀草素,19号峰为香附烯酮,21号峰为α-香附酮。PCA分析结果、OPLS-DA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香附、醋炙香附、醋煮香附、醋蒸香附、醋煮蒸香附存在一定差异。以VIP>1为标准筛选贡献较大的差异性成分,筛选出6、5、7(对香豆酸)、15、14(木犀草素)、8、1号峰为差异标志物,提示在香附及其炮制品质量分析中应重点关注以上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香附及其炮制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建立的香附HPLC指纹图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香附烯酮、α-香附酮可以作为香附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 HPLC指纹图谱 化学识别模式 香附烯酮 Α-香附酮 木犀草素 5-HMF 对香豆酸 阿魏酸
原文传递
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质量
12
作者 冉清连 伍庆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6-968,共13页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278 nm,柱温35℃,进样量1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国家药典委员会2004版)软件建立27批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和Origin 2023b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通过对照品对比指认化学成分并进行定量测定。结果27批抹茶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3个共有峰,分别指认出,峰4是没食子酸,峰6是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峰8是儿茶素,峰9是咖啡碱,峰12是表儿茶素,峰13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峰14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峰16是芦丁,峰17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峰21是槲皮素,峰22是山柰酚,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983~1.000。聚类分析将27批抹茶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得出江口和瓮安产地的抹茶质量较好;经PLS-DA分析筛选出了咖啡碱、EGCG、儿茶素、山柰酚、GCG、没食子酸等8个差异成分。样品中没食子酸、EGC、儿茶素、咖啡碱、表儿茶素、EGCG、GCG、芦丁、ECG、槲皮素、山柰酚11种成分含量分别为0.10~0.85、8.27~4.36、4.21~3.84、42.23~72.37、10.41~16.49、48.52~72.89、0.12~0.73、0.53~1.76、21.43~28.60、0.01~0.04、0.03~0.38 mg/g。结论建立的抹茶HPLC指纹图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咖啡碱、EGCG、儿茶素、山柰酚、GCG、没食子酸可以作为抹茶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指纹图谱 咖啡碱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儿茶素 山柰酚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没食子酸 儿茶素类物质 化学识别模式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指纹图谱分析石菖蒲及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
13
作者 杨双玲 薛艳芳 +4 位作者 陈华师 金浩鑫 邹兆祚 李雪艳 饶毅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65-71,76,共8页
目的:分析石菖蒲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石菖蒲及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石菖蒲及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采用GC建立15批石菖蒲及炮... 目的:分析石菖蒲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石菖蒲及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石菖蒲及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采用GC建立15批石菖蒲及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利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评价石菖蒲炮制前后的质量差异。结果:GC-MS分析结果可知,石菖蒲及炮制品共鉴定出40个化合物,石菖蒲经酒制、姜制后,草蒿脑、甲基丁香酚,反式甲基丁香酚相对含量降低,榄香素、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相对含量升高。石菖蒲、酒石菖蒲、姜石菖蒲的指纹图谱分别标定了25、20、22个共有峰,石菖蒲及不同炮制品指纹图谱标定了28个共有峰。HCA可将石菖蒲及炮制品聚为3类,PCA结果提取了6个主成分,OPLS-DA能有效地将石菖蒲生品和不同炮制品明显区分,并筛选出了12种主要差异成分。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和GC-MS分析有助于石菖蒲及炮制品的区分及整体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菖蒲 挥发油 GC-MS 指纹图谱 化学识别模式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佩兰多成分定量分析及质量差异性评价研究
14
作者 卢立欣 郑磊 +1 位作者 李志明 宋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9-1419,1377,共12页
建立不同产地佩兰药材中11个成分含量同步检测方法,并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法对其质量差异性进行评价。收集8省18个批次佩兰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佩兰中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 建立不同产地佩兰药材中11个成分含量同步检测方法,并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法对其质量差异性进行评价。收集8省18个批次佩兰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佩兰中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木犀草素、槲皮素、蒲公英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延胡索酸、琥珀酸、1,2-苯并吡喃酮和泽兰内酯含量,建立佩兰多组分定量控制模式;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GRA法建立佩兰质量优劣评价模型,对其质量进行差异性评价。在构建的色谱条件下,外标法方法学验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与外标法检测结果基本无差异;化学识别模式结果提示18批样品聚为3类,芦丁、豆甾醇、木犀草素、槲皮素、1,2-苯并吡喃酮和β-谷甾醇可能是影响佩兰产品质量主要潜在标志物;GRA结果显示18批佩兰质量相对关联度分别为0.4185、0.4779、0.5446、0.5035、0.5099、0.5440、0.4868、0.3388、0.3548、0.3608、0.3298、0.2910、0.6186、0.6273、0.6447、0.6627、0.5462和0.5705,表明江苏、河北和山东产地佩兰整体质量较好。建立的同时测定佩兰中11种成分含量的QAMS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化学识别模式及GRA法客观全面,可用于不同产地佩兰的质量差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兰 高效液相色谱法 化学识别模式 灰色关联度分析 差异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指标含量测定及化学计量学的黔产黑龙骨茎叶质量评价
15
作者 周玲利 刘育辰 +3 位作者 彭乐强 穆开朗 冉飞 刘刚 《药物评价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1,共7页
目的建立黑龙骨Periploca forrestii茎叶(PFSL)中7个成分的UPLC测定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0.1%磷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 目的建立黑龙骨Periploca forrestii茎叶(PFSL)中7个成分的UPLC测定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0.1%磷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1),进样量0.8μL,柱温30℃;采用切换波长法测定15批PFSL中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及异绿原酸C的含量,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及异绿原酸C在0.03040~1.21600、0.01260~1.00800、0.00124~0.02480、0.01520~0.49600、0.01120~0.17920、0.00784~0.11760、0.00364~0.1360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01%、98.93%、98.52%、98.94%、98.06%、96.22%、98.20%,RSD分别为2.29%、3.13%、3.22%、2.71%、1.92%、2.86%、2.38%;质量分数分别为1.4131~12.2571、0.9121~10.0906、0.0424~0.3148、0.9266~8.5379、0.3506~3.3370、0.1764~0.6100、0.2531~1.2576 mg·g^(-1)。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15批PFSL样品聚为3类,隐绿原酸、咖啡酸、紫云英苷、新绿原酸、绿原酸、异槲皮苷为15批样品中的主要差异成分。结论建立的UPLC含量测定方法稳定,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为PFSL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骨茎叶 含量测定 化学识别模式 质量评价 新绿原酸 绿原酸 咖啡酸 隐绿原酸 异槲皮苷 紫云英苷 异绿原酸C
原文传递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迎春 马永犇 +5 位作者 甄亚钦 王梦 田伟 王凯歌 吴玲芳 牛丽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30-3042,共13页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控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潜在质量标记物。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测性和可溯性的原则,采...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控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潜在质量标记物。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测性和可溯性的原则,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验证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对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整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Paeoniflorin,PA)、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AB)、苯甲酰芍药苷(Benzoylpaeoniflorin,BPA)、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甘草苷(Liquiritin,LQ)、芹糖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apioside ILQA)、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ILQ)、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NILQ)、甘草素(Liquiritigenin,LQG)和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CA);关键靶点有IL-6、VEGFA、CASP3、STAT3和ESR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与靶点能良好结合。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各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54-104.38%,RSD值在0.39-1.17%。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作用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及通路,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 指纹图谱 化学识别模式 网络药理学 抗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指纹图谱的地骨皮药材来源及部位鉴别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兰小勇 罗宇琴 +5 位作者 谭斯尹 李国卫 徐文辉 潘礼业 陈向东 孙冬梅 《今日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281-287,共7页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及UPLC指纹图谱技术,鉴别并表征不同来源地骨皮药材。方法通过DNA条形码技术,以ITS2序列进行鉴定。通过UPLC法建立地骨皮药材的指纹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进行不同来源的区分。结果17批药材中鉴...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及UPLC指纹图谱技术,鉴别并表征不同来源地骨皮药材。方法通过DNA条形码技术,以ITS2序列进行鉴定。通过UPLC法建立地骨皮药材的指纹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进行不同来源的区分。结果17批药材中鉴定为地骨皮枸杞基原10批、宁夏枸杞基原4批,黑果枸杞3批。指纹图谱得到10个共有峰,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得到,S1~S10为一类,S11~S14为一类,S15~S17为一类,基本实现不同来源样品的区分。同时得到不同来源地骨皮区分的主要差异化合物,分别为峰1’、峰8、峰2、峰4、峰1、峰3。并以峰3能区分不同部位。结论不同基原及伪品的差异成分在酚酰胺类、生物碱及枸杞素类等,本研究通过对地骨皮药材的DNA条形码和化学识别模式的综合评价,为不同来源地骨皮药材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骨皮 不同部位 DNA条形码 UPLC指纹图谱 化学识别模式
原文传递
基于G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方法的大活络丸挥发性成分质量控制
18
作者 刘康康 蔺瑞丽 +4 位作者 靳婉君 赖晶 梁一博 倪琳 杨平荣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43-3152,共10页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法(GC)建立大活络丸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通过多模式化学计量学识别方法探索不同厂家及不同制剂工艺对大活络丸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标注其共有峰,并建立大活络丸GC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利用SPSS25.0...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法(GC)建立大活络丸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通过多模式化学计量学识别方法探索不同厂家及不同制剂工艺对大活络丸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标注其共有峰,并建立大活络丸GC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利用SPSS25.0、SIMCA14.0数据分析软件对不同厂家、不同批次大活络丸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建立的GC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大活络丸中多种挥发性成分的分离与测定,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全部样品中能够识别的共有峰共25个,并标注了其中的15个已知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部样品被分为5类,其中小蜜丸单独为一类,7种不同厂家大蜜丸被分为4类,可能是由于厂家之间制剂工艺、药材品质较为相似而导致。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25种共有峰峰面积能很好地将不同剂型、不同厂家大活络丸进行区分,其中对分类结果影响程度较大的9个共有峰分别是1号峰、10号峰(苯甲酸)、7号峰、5号峰(桉油精)、14号峰、15号峰(香草醛)、4号峰(柠檬烯)、12号峰(5-羟甲基糠醛)、20号峰。结论大活络丸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多少受不同剂型及制剂工艺影响较大。本研究为建立大活络丸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活络丸 气相色谱法 挥发性成分 指纹图谱 化学识别模式
原文传递
EEG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with supervised learning in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婷 Yan Guozheng +1 位作者 Yang Banghua Sun Ho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9年第4期384-387,共4页
Aiming at the topic of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pattern recognition in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CI),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PNN) with supervised learning is presented ... Aiming at the topic of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pattern recognition in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CI),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PNN) with supervised learning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t applies the recognition rate of training samples to the learning progress of network parameters. The 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 is employed to group training samples and the Genetic algorithm (GA) is used for training the network' s smoothing parameters and hidden central vector for detemlining hidden neurons. Utilizing the standard dataset I (a) of BCI Competition 2003 and comparing with other classification methods,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pattern recognition Js got in this way, and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can reach to 93.8%, which improves over 5% compared with the best result (88.7 % ) of the competition. This technology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EEG classification in practical system of B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PNN) supervised learning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CI)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s Chromatography-Based Fingerprinting and Chem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of Rosa multiflora Volatile Oil
20
作者 Tuniyazi Gulimeikereyi Ablajan Nurpida +1 位作者 Malike Dilinuer Hailaxi Ala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7年第1期31-38,共8页
In this paper,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S-MS) was used to build the standard fingerprint of volatile oil from Rosa multiflora Thunb. from 12 different habitats. Fourteen components in the volatile oil ... In this paper,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S-MS) was used to build the standard fingerprint of volatile oil from Rosa multiflora Thunb. from 12 different habitats. Fourteen components in the volatile oil were identified as the indicator components ofR. multiflora, of which one was selected as the standard. The GC analysis conditions used for fingerprinting afford a very good separating effect. The similarity of the 12 volatile oils from R. multiflora Thunb. was more than 0.84, and the precision, stability and repeatability of the fingerprints were quite good.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fingerprints can be used as the standard and as a quality control method for medicinal materials from R. multiflora Thu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 multiflora volatile oil GC-MS fingerprinting main compon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