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少杰 李正才 +3 位作者 周本智 格日乐图 孔维健 安艳飞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5-849,共5页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呈现波动性;演替20 a到演替40 a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加了56.30%(P<0.05)。(2)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在60 70 cm土层出现波动;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储量也随着演替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也呈现出波动性,0 8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平均增加了56.01%。(3)该地区森林土壤碳储量总体上较低,平均为79.13.thm-2,且0 40 cm土层贮存的碳量比例相对其它地区要大,达到70%以上。(4)两种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钙、速效镁离子的含量均极显著相关。因此,应该加强亚热带森林的保护,促进天然次生林的正向演替,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等的截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天然次生林 群落演替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马尾松年轮宽度与NDVI的关系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瑞丽 程瑞梅 +3 位作者 肖文发 封晓辉 刘泽彬 王晓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762-5770,共9页
北亚热带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因此,研究北亚热带马尾松年轮宽度与森林NDVI的关系对于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尾松自然分布北界的南郑县和河南省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 北亚热带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因此,研究北亚热带马尾松年轮宽度与森林NDVI的关系对于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尾松自然分布北界的南郑县和河南省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利用北亚热带马尾松年轮宽度指数和1982—2006年逐月NOAA/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及气候数据,在分析年轮宽度及NDVI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北亚热带马尾松径向生长与NDV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亚热带NDVI受水热条件的共同控制,其中与月均温相关性较强,且以正相关为主,与月降水量和干旱度指数多负相关;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与上一生长季的温度呈正相关,降水和干旱度指数为负相关,当年生长季内的温度和降水以促进作用为主,而与干旱度指数的关系在两地区内相反;南郑县和鸡公山地区年轮宽度与NDVI年值之间关系均不显著(P>0.05)。单月来讲,南郑县3、4、12月NDVI值与年表显著相关,鸡公山地区9月份的NDVI值与差值年表RES相关性最大;南郑县树木生长受温度影响最大,而鸡公山地区受温度和降水的综合作用。因此,在北亚热带地区,长时间序列的年轮宽度数据并不能很好反应NDVI的长期变化,利用树轮宽度指数来重建北亚热带地区NDVI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年轮宽度指数 NDVI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次生栎林和人工松林土壤呼吸日变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增信 施政 +3 位作者 何容 王国兵 唐燕飞 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3,共5页
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仪,测定并分析了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松林和栎林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上呈单峰型分布,呼吸速率最强一般出现在下午,最弱一般出现在凌晨;松林土... 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仪,测定并分析了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松林和栎林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上呈单峰型分布,呼吸速率最强一般出现在下午,最弱一般出现在凌晨;松林土壤呼吸速率明显比栎林的高,从3月到6月,松林和栎林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6月达到最高,之后又出现下降;栎林、松林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地面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要好于距地表5 cm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根据地面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得到栎林的Q10值为2.08,松林的为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次生栎林 火炬松人工林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正才 徐德应 +2 位作者 傅懋毅 孙雪忠 奚金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4-749,共6页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茶园土壤外,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 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茶园土壤...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茶园土壤外,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 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增加,30 cm以后表现下降的趋势;(2)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21.1%,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48.5%;1m深度以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竹林;(3)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次生林转变成长期经营的农耕地后,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22.5%,而转变成长期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则下降51.4%;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集约经营毛竹林、杉木林和早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储量 北亚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封山育林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少杰 李正才 +3 位作者 周本智 格日乐图 孔维健 安艳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8-334,共7页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封山育林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植被恢复的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来看,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的平均值增幅分别为56.14%,79.41%,91.0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速效磷,速效钾...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封山育林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植被恢复的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来看,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的平均值增幅分别为56.14%,79.41%,91.0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速效磷,速效钾,速效Ca和速效Mg平均值增幅分别为20.00%,31.80%,20.79%,2.65%,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各土壤养分元素,在其土壤剖面上,增加幅度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不同封山育林年限下,各养分元素在其剖面层次上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随深度增加,其含量减少。(3)土壤养分变化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的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速效Ca与速效Mg两两之间线性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速效磷与除速效钾以外的其他土壤养分(速效磷与速效钾显著相关,r=0.71)相关性不显著。(4)土壤肥力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封育40年的植物群落土壤肥力高于20年的群落。可见,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封育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状况;而土壤质量的改善,又为天然次生林的进展演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天然次生林 封山育林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状况研究(英文) 被引量:13
6
作者 曾曙才 谢正生 +1 位作者 俞元春 刘月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41-2146,共6页
研究了北亚热带 2 5 a生栓皮栎林、杉木林、火炬松林、毛竹林和 5年生 2代杉木萌芽林土壤中 B、Mo、Cu、Zn、Fe、Mn的有效含量、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规律、影响其有效性的土壤因子以及不同林分对土壤微量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该... 研究了北亚热带 2 5 a生栓皮栎林、杉木林、火炬松林、毛竹林和 5年生 2代杉木萌芽林土壤中 B、Mo、Cu、Zn、Fe、Mn的有效含量、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规律、影响其有效性的土壤因子以及不同林分对土壤微量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该地区的森林土壤中 ,有效 B,Mo,Cu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各自临界值 ,有效 Zn平均含量接近临界值 ,Fe,Mn含量丰富 ;有效微量养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因林分和元素种类而异 ;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土壤因子为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 ,栓皮栎林土壤中有效微量养分含量最高 ,2代杉木萌芽林最低 ,其余林分居中且基本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森林土壤 有效微量元素状况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超 胡海波 +1 位作者 蒋琰 张学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8-12,共5页
为了弄清森林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时空格局,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相应的数据积累,运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观测,得到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的碳通量数据。对非生长季(12月至翌年2月)全天与生长季(3... 为了弄清森林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时空格局,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相应的数据积累,运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观测,得到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的碳通量数据。对非生长季(12月至翌年2月)全天与生长季(3—11月)夜间的通量值(即呼吸值)与气温和土温的响应关系分析表明:呼吸作用大小与气温和土温呈现出显著的Van’t Hoff指数相关关系。其中,非生长季的呼吸值与气温拟合效果最佳,生长季夜间的呼吸值与土温拟合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次生栎林 生态系统 呼吸作用 碳通量 Van’t Hoff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亚热带酸性母质发育的土壤的基本属性与分类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承武 徐盛荣 朱克贵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5-88,共4页
研究了我国北亚热带发育于酸性母质上的10个土壤剖面的基本属性,经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验证,其中有6个剖面属于黄壤或褐土的有关亚类,1个属贫盐基黄棕壤亚类;1个属粘淀红褐土亚类,2个属土质初育土纲。
关键词 黄棕壤 盐基 黄壤 阳离子交换量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北亚热带 粘粒胶膜 母质 酸性 基本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矿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傅桦 丁瑞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本文对北亚热带地区七个白浆化土壤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重、轻矿物含量表明土壤继承了母质的特性,粘淀层与漂白层的母质沉积是间断的,前者风化强度大于后者。石英颗粒表面特征显示漂白层物质来源于黄土物质再堆积... 本文对北亚热带地区七个白浆化土壤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重、轻矿物含量表明土壤继承了母质的特性,粘淀层与漂白层的母质沉积是间断的,前者风化强度大于后者。石英颗粒表面特征显示漂白层物质来源于黄土物质再堆积,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结晶度较差,氧化铁类型以外铁矿和赤铁矿为主,也有非晶质氧化铁和硅酸盐中的Fe2+,其形成条件与现代成土条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北亚热带 白浆土 矿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鸡足豆品种在北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福锦 余梅 +1 位作者 黄必志 吴文荣 《草原与草坪》 CAS 2009年第3期61-64,68,共5页
在北亚热带对3个鸡足豆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物候期进行了观测,对其草产量、种子产量、抗病性、抗虫性和抗旱性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3个鸡足豆品种的干物质产量和种子产量较高。其中,皮特曼黄花鸡足豆牧草产量达到6 484 kg/hm2,与... 在北亚热带对3个鸡足豆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物候期进行了观测,对其草产量、种子产量、抗病性、抗虫性和抗旱性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3个鸡足豆品种的干物质产量和种子产量较高。其中,皮特曼黄花鸡足豆牧草产量达到6 484 kg/hm2,与当地优良牧草品种相比,略高于云光早光叶紫花苕(P>0.05),显著高于楚雄南苜蓿(P<0.01);马德拉黄花鸡足豆种子产量最高,为1 009 kg/hm2,显著高于其他供试品种(P<0.01)。另外,3个鸡足豆品种的营养价值较高,抗病虫害能力强,中等抗旱,适宜在北亚热带地区生产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足豆品种 北亚热带 适应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呼吸时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都良 李涵茂 王亚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53-57,共5页
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龙王山森林土壤呼吸速率,研究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2—14时达到最大,与土壤温度变化基本一致;森林土壤呼吸速率随... 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龙王山森林土壤呼吸速率,研究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2—14时达到最大,与土壤温度变化基本一致;森林土壤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在夏季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在冬季土壤呼吸速率较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间存在着明显的指数关系,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为2.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土壤呼吸 日变化 季节性变化 Q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亚热带次生森林植被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安树青 赵儒林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323-331,共9页
本文利用江苏宝华山、紫金山,安徽大别山,河南大别山、桐柏山、金岗台和湖北神农架等地的资料,从属种组成、区系地理、物种多样性、生活型、群落类型、植被演替方面对北亚热带次生森林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 1:在北亚热带... 本文利用江苏宝华山、紫金山,安徽大别山,河南大别山、桐柏山、金岗台和湖北神农架等地的资料,从属种组成、区系地理、物种多样性、生活型、群落类型、植被演替方面对北亚热带次生森林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 1:在北亚热带次生森林植被中,温带成份占56.0%,热带成份占33.7%,世界成份占79%,中国特有成份占2.4%。其中,禾本科、菊科、蔷薇科、豆科、毛莨科、萝科、唇形科等是主要的区系组成。 2.高位芽植物仍是北亚热带次生森林植被的主要生活型,约占总种数的40.3%,其次为地面芽(24.0%)、一年生(13.2%)、隐芽(11.9%)和地上芽植物(10.9%)。 3.落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已成为该地带的主要植被类型,它将由强阳性树种占优势的群落向耐阴性树种占优热的群落演替,演棒中土壤和人类有着积极的作用。地带性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在多数地区已不再存在,只有少量常绿树种零星分布于次生森林之中,成为地带性植被曾经存在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森林 植被 次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亚热带次生森林植被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安树青 张久海 +2 位作者 谈健康 朱学雷 赵儒林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8年第3期268-272,共5页
关键词 北亚热带 次生森林 种群动态 森林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石灰土山地生态重建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深法 王援高 +2 位作者 陆景冈 毛东明 沈建明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3-48,共6页
在生态破坏较严重的浙西石灰土山地,经三年的生态重建模式定位试验,明确了银杏、日本甜柿、板栗、枇杷、梨树和黑麦草为石灰土山地适生的生物种群;以此设计的果-草生态重建模式,具有改善生态、提高肥力、增加收入的良好效益,可在... 在生态破坏较严重的浙西石灰土山地,经三年的生态重建模式定位试验,明确了银杏、日本甜柿、板栗、枇杷、梨树和黑麦草为石灰土山地适生的生物种群;以此设计的果-草生态重建模式,具有改善生态、提高肥力、增加收入的良好效益,可在北亚热带石灰岩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山地 生态结构 适生性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氧化铁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傅桦 丁瑞兴 《科技通报》 1995年第6期370-374,共5页
研究了白浆化土壤氧化铁的含量、氧化铁矿物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论述了白浆化土壤成土年龄相对较短,且形成过程受现代成土条件制约,成土母质可能具有不均一性。
关键词 北亚热带 白浆化土壤 氧化铁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北亚热带森林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沈国华 吴遗成 +6 位作者 郦振平 赵元刚 仲志勤 方长怀 陈震云 徐康宝 王生华 《江苏林业科技》 1997年第3期1-6,共6页
从1988年开始,开展江苏北亚热带地区防火树种的选择,并在试点营建多种结构的防火林带。研究结果认为,防火性较好的树种是杨梅、木荷、女贞、油茶、茶树;复层防火林带以杨梅+油茶、杨梅+茶树、木荷+油茶为好。
关键词 北亚热带 防火树种 防火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粘化过程的主组元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傅桦 丁瑞兴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6年第4期187-192,共6页
运用主组元分析方法,研究了白浆化土壤的粘化过程.认为粘粒的化学组成与粘粒的矿物组成相一致;在淋溶过程中,矿物分解可形成蒙脱石和高岭石,粘淀层是土体脱硅富铁铝化过程和粘粘形成、淋溶、淀积的结果.
关键词 北亚热带 白浆化土壤 粘化过程 主组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北亚热带冬春牧草混播组合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匡崇义 徐驰 +3 位作者 薛世明 袁福锦 杨雪梅 黄必志 《草业与畜牧》 2011年第5期17-18,共2页
总结了在云南北亚热带昆明小哨开展的两年的冬春牧草混播试验,提出在云南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适宜的冬春牧草混播组合及用种量分别为三得利紫花苜蓿(10kg/hm2)+将军菊苣(5kg/hm2)+特高多花黑麦草(5kg/hm2)+多年生黑麦草(5kg/hm2)。
关键词 云南 北亚热带 冬春牧草 混播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的地球化学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傅桦 丁瑞兴 《科技通报》 1997年第1期21-25,共5页
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7个白浆化土壤的元素化学组成,认为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深受母质的影响.主组元分析表明,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程度以铁和锰最为活跃,钛相对稳定,而钠、钾、硅和镁等元素易淋失.
关键词 北亚热带 白浆土 地球化学 成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策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长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72-1773,共2页
安徽北亚热带处于我国整个北亚热带的经向中段,是我国南北物种扩散的通道。该区现有森林植被类型结构十分单调,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的林分很少,未能充分发挥地带性气候资源潜力和优势;而且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沟通南北物种交融的基础薄弱... 安徽北亚热带处于我国整个北亚热带的经向中段,是我国南北物种扩散的通道。该区现有森林植被类型结构十分单调,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的林分很少,未能充分发挥地带性气候资源潜力和优势;而且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沟通南北物种交融的基础薄弱。笔者研究了恢复该区森林植被的策略,以构成多样化森林植被类型镶嵌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植被类型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