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的大气污染物及CO_(2)污染转移实况测定研究
1
作者 李克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在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污染物转移实况的精准、有效测定分析,提出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的大气污染物及CO_(2)污染转移实况测定分析方法。模拟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过程,计算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的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量,... 在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污染物转移实况的精准、有效测定分析,提出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的大气污染物及CO_(2)污染转移实况测定分析方法。模拟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过程,计算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的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量,综合考虑污染转移影响因素实现对大气污染物和CO_(2)的污染转移测定的精准分析。通过性能测试得出结论: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优化设计分析方法的氮氧污染物浓度和CO_(2)污染浓度的分析误差降低了0.185 mg/m^(3)和0.18 mg/m^(3),污染转移速度分析误差缩小0.165 m/s,分析精度较高,实际应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发电跨区域传输 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碳 污染转移测定 测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运会期间武汉东南传输通道PM_(2.5)中水溶性离子区域传输解析
2
作者 刘威杰 李淼 +7 位作者 张慧迪 张丽 汪昂绿 姚萱 鞠定国 邢新丽 张家泉 祁士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290,共10页
2019年10月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为探究军运会期间武汉市和黄石市两地的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特征、污染源差异及区域传送情况,于2019年10月10日至2019年11月5日对武汉和黄石两站点的大气细颗粒物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分析了PM_(2... 2019年10月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为探究军运会期间武汉市和黄石市两地的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特征、污染源差异及区域传送情况,于2019年10月10日至2019年11月5日对武汉和黄石两站点的大气细颗粒物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分析了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浓度特征,通过后向气团运动轨迹结合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探究了两站点的污染物区域传送。结果表明:本次观测期间武汉站点和黄石站点的PM_(2.5)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日均二级限值(75μg/m^(3))的超标率分别为26.1%和17.4%,时间主要处于军运会结束后;武汉和黄石两站点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主要以NO-_(3)、SO_(4)^(2-)和NH~+_(4)为主;黄石站点CE/AE值的拟合曲线斜率小于1,表明颗粒物表面呈弱酸性,而武汉站点CE/AE值的拟合曲线斜率大于1,表明颗粒物表面呈中性或弱碱性;两地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存在形式主要以NH_(4)HSO_(4)或(NH_(4))_2SO_(4)为主,武汉站点的缺氨样品的占比为30.4%,而黄石站点的缺氨样品的占比为43.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站点污染源相同,以二次污染源、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为主;PSCF和CWT分析结果表明,黄石是武汉站点PM_(2.5)的主要潜在源区,WPSCF因子大于0.7,且浓度贡献权重超过45μg/m^(3),而黄石站点的主要潜在源区位于湖北省与安徽省交界处和安徽省安庆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水溶性离子 区域传输 潜在源贡献因子 浓度权重轨迹 武汉市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传输对庐山雾水硝酸盐组分来源和形成机制的影响
3
作者 李翰宇 章炎麟 +5 位作者 俞浩然 赵祝钰 范美益 曹芳 张奕 吴长流 《地球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5-704,共10页
雾沉降是大气气溶胶重要的汇,近年来硝酸盐已经成为雾水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厘清雾水清除的硝酸盐来源及其形成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于2016年1月使用三级分档雾水采样器对庐山冬季一次大雾过程进行雾水样品的采集,并对其水溶性离子组... 雾沉降是大气气溶胶重要的汇,近年来硝酸盐已经成为雾水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厘清雾水清除的硝酸盐来源及其形成机制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于2016年1月使用三级分档雾水采样器对庐山冬季一次大雾过程进行雾水样品的采集,并对其水溶性离子组成和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δ^(15)N、Δ^(17)O)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硝酸盐是庐山雾水的关键离子组分(27.8%±3.1%),且在不同粒径雾滴中占比相似。不同粒径雾水(S1:≥22μm,S2:16~22μm,S3:4~16μm)硝酸盐的氧同位素异常值(Δ^(17)O-NO_(3)^(–))分别为27.3‰±1.4‰、27.8‰±1.2‰、27.7‰±1.5‰,氮同位素值(δ^(15)N-NO_(3)^(–))分别为1.2‰±2.3‰、−2.5‰±2.2‰、−2.8‰±2.8‰。通过结合氮氧同位素和贝叶斯混合模型,对庐山雾水中硝酸盐的来源和形成机制进行定量解析。模型计算结果揭示在雾中过程,庐山雾水硝酸盐的主要生成机制是N_(2)O_(5)水解反应(42%~46%),硝酸盐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56%±6%)。雾消散过程中,雾水硝酸盐Δ^(17)O和δ^(15)N呈现低值(δ^(15)N-NO_(3)^(–):−25.9‰,Δ^(17)O-NO_(3)^(–):24.9‰),表明微生物氮循环为雾水硝酸盐的主要来源(44.5%),且NO_(2)+·OH途径的占比上升至30%;后向气团轨迹表明,硝酸盐来源及生成机制的改变是颗粒物的传输由远距离输送(~80%)转变为本地生成主导(60%)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水 硝酸盐 稳定氮氧同位素示踪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PM_(2.5)污染特征及区域传输的贡献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晗宇 郎建垒 +2 位作者 温维 程水源 王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52-1262,共11页
为研究唐山PM_(2.5)污染特征及区域传输贡献,对唐山冬夏2季PM_(2.5)环境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并采用WRFCAMx对京津冀地区PM_(2.5)及二次离子进行定量模拟,获取了PM_(2.5)成分谱数据,估算了PM_(2.5)和二次离子的区域传输贡献.唐山冬夏2季PM_... 为研究唐山PM_(2.5)污染特征及区域传输贡献,对唐山冬夏2季PM_(2.5)环境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并采用WRFCAMx对京津冀地区PM_(2.5)及二次离子进行定量模拟,获取了PM_(2.5)成分谱数据,估算了PM_(2.5)和二次离子的区域传输贡献.唐山冬夏2季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7.9±56.6)、(77.3±29.8)μg/m3,超标率分别为65.0%和41.7%;水溶性离子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8.4±17.9)和(42.6±23.6)μg/m^3,分别占PM_(2.5)的49.4%和55.0%,是PM_(2.5)的主要成分.Cu、Zn、As、Sr、Cd、Sb、Pb主要来自人为源,Na、Mg等其余元素主要来自地壳源.冬夏2季PM_(2.5)受外来源贡献分别为26.9%和31.1%,二次无机气溶胶(secondary inorganic aerosol,SIA)传输作用较PM_(2.5)更为显著,夏季PM_(2.5)和SIA外来源贡献高于冬季,高质量浓度时段外来源贡献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场、低风速等气象条件和燃煤排放源的增加是造成冬季重污染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组分特征 重污染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冬季PM_(2.5)污染特征与区域传输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晓宇 郎建垒 +2 位作者 程水源 王晓琦 王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00-1205,共6页
选取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于2015年1月进行PM_(2.5)样品采集,应用离子色谱仪(IC)分析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采用WRF-CAMx-PSAT模型系统对采样时段PM_(2.5)及典型离子的区域来源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采样期间(2015年1月2—20... 选取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于2015年1月进行PM_(2.5)样品采集,应用离子色谱仪(IC)分析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采用WRF-CAMx-PSAT模型系统对采样时段PM_(2.5)及典型离子的区域来源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采样期间(2015年1月2—20日)与重污染过程(2015年1月13—15日)北京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105.9±72.6)μg/m^3和(232.2±80.2)μg/m^3,PM_(2.5)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47.4±39.8)μg/m^3和(120.7±23.3)μg/m^3,分别占PM_(2.5)的44.2%和53.9%。SO_4^(2-)、NO_3^-和NH_4^+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非重污染过程和重污染过程这3种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之和分别占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的80.5%和89.3%。模拟结果显示,本地源排放是北京市PM_(2.5)、SO_4^(2-)、NO_3^-、NH_4^+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81.4%、79.5%、58.1%、95.3%,北京周边源排放对PM_(2.5)贡献率较大的有保定、天津、张家口、唐山,这4市占北京周边省市排放源贡献率的7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重污染 PM2.5 水溶性离子 WRF-CAMx-PSAT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若干典型城市大气污染模式及跨区域传输 被引量:4
6
作者 曹治国 沈墨海 +7 位作者 李田田 陈惠鑫 石玉盟 任浩 闫广轩 王春峰 王学锋 席本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93-198,共6页
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国大气污染问题正日益凸显,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监测数据,该文探究了14个典型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征及日内、日间变化规律,对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特... 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国大气污染问题正日益凸显,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监测数据,该文探究了14个典型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征及日内、日间变化规律,对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城市的空气质量总体优于北方城市。城市空气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性在不同城市间存在显著差异。相邻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和时间变化规律都呈现出较高的相似度。大气污染在城市间存在长距离跨区域传输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时间变化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G20峰会保障期间PM2.5和O3污染特征与区域传输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应方 来勇 +6 位作者 江斌焕 张强 闫柳 叶辉 郑逸璇 洪超鹏 张鑫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5-968,共4页
分析了2016年杭州市G20峰会保障期间(8月24日至9月6日)的环境空气质量,利用WRF-CMAQ模型研究了区域传输对杭州市G20峰会保障期间PM2.5和O3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G20峰会保障期间,杭州市PM2.5日均质量浓度平均值为31.3μg/m^3,逐日浓度... 分析了2016年杭州市G20峰会保障期间(8月24日至9月6日)的环境空气质量,利用WRF-CMAQ模型研究了区域传输对杭州市G20峰会保障期间PM2.5和O3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G20峰会保障期间,杭州市PM2.5日均质量浓度平均值为31.3μg/m^3,逐日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75μg/m^3)的要求,8月31日出现PM2.5浓度上升趋势,9月1日达到最高47.0μg/m^3;O3最大8h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59.9μg/m^3,8月24日至25日和8月28日至31日两个时段O3浓度出现了超过GB 3095-2012二级标准(160μg/m^3)的情况。杭州市本地减排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70%,浙江省其他地市贡献16%,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与江西省分别贡献了8%、4%、2%,区域联防联控对杭州市PM2.5浓度的改善具一定的作用。精准控制上风向O3前体物排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杭州市的O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20峰会 区域传输 PM2.5 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激光雷达观测与模式模拟的雾霾区域传输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徐达 何秦 +1 位作者 徐亚萍 姚德飞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9年第6期99-106,共8页
以一次2015年1月3日至5日发生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严重雾霾事件为例,综合地基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和WRF-Chem模式模拟的方法,揭示雾霾事件过程中的气溶胶颗粒物的跨区域传输特征。研究表明,徐州站点的激光雷达探测到1~3km的外来颗粒物输入... 以一次2015年1月3日至5日发生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严重雾霾事件为例,综合地基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和WRF-Chem模式模拟的方法,揭示雾霾事件过程中的气溶胶颗粒物的跨区域传输特征。研究表明,徐州站点的激光雷达探测到1~3km的外来颗粒物输入,在两次输入过程中,对当地总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贡献分别为43%和69%。WRF-Chem模式能够有效模拟预报PM2.5浓度,但实测浓度为高值的区域出现低估现象。徐州地区在冬季易受来自山东西部、河南东部以及安徽北部的污染物的影响而引发雾霾,该区域需加强协作、联防联控。近年来我国冬季高空的风向具有规律性,且风速在逐年加快,雾霾从华北地区向华东地区的传输可能将变成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PM2.5 激光雷达 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一次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过程及其区域传输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杰 高嵩 +3 位作者 谭成好 张磊 侯梦玲 赵天良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545-2549,共5页
基于观测及模拟个例,分析了2014年3月17—19日南京地区出现的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过程及其污染物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过程中观测的PM_(10)浓度和近地面风速变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重雾霾过程中大气细颗粒物PM... 基于观测及模拟个例,分析了2014年3月17—19日南京地区出现的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过程及其污染物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过程中观测的PM_(10)浓度和近地面风速变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重雾霾过程中大气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近地面风速的负相关关系不同,说明强风驱动的污染物区域传输对这次大气粗颗粒物PM_(10)污染形成贡献;受大气边界层高度昼夜变化的影响,整个污染事件的南京地区平均PM_(10)地面浓度具有昼低夜高的日变化特征;地面风向观测和HYSPLIT模拟分析进一步表明,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主要贡献来自途经华北平原和苏北地区的PM_(10)区域传输,春季裸露农田的土壤扬尘可能是这次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伴随3月19日南京地区降雨,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事件结束,表明降雨对大气粗颗粒物起到有效的湿清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大气粗颗粒物PM10 南京市 区域传输 湿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区域传输过程关键源区减排对天津无机气溶胶及PM2.5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苗苗 韩素芹 +5 位作者 唐晓 吴倩 孔磊 丁净 刘可欣 王自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3-598,共16页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NAQPMS探究一次典型区域传输过程关键源区气态前体物减排对天津无机气溶胶(IA)及PM2.5的影响。大尺度区域高精度的IA模拟数据显示,华北平原地区生成了高浓度的IA,向华东地区传输后,按顺时针方向又返回...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NAQPMS探究一次典型区域传输过程关键源区气态前体物减排对天津无机气溶胶(IA)及PM2.5的影响。大尺度区域高精度的IA模拟数据显示,华北平原地区生成了高浓度的IA,向华东地区传输后,按顺时针方向又返回华北平原地区。这一往返式区域传输过程导致天津出现两次污染时段。利用耦合在NAQPMS中的在线污染物来源追踪方法量化了不同源区对天津IA的贡献,识别出华北平原地区是关键源区,日均贡献为57.6%~100%。在天津污染前1天和污染天对华北平原地区SO_(2)、NH3和NO_(x)减排30%分别开展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NH3减排导致天津IA和PM2.5最大下降率分别为30.8%和13.3%,是SO_(2)减排对IA和PM2.5最大下降率的16倍和26.6倍,是NO_(x)减排情景对IA和PM2.5最大下降率的7倍和6.4倍,成为降低天津污染水平最显著的前体物。SO_(2)减排造成天津硝酸盐浓度上升,最大增长率为3.5%,根据热动力学平衡原理,SO_(2)减排导致生成的硫酸铵减少,气态NH3增加又引起更多的HNO_(3)被中和,生成硝酸盐。NO_(x)减排对华北平原不同地区硝酸盐产生增加/降低两种效应,双效应沿着传输路径依次向下游传播,造成天津硝酸盐、IA及PM2.5浓度先降低后增加。研究结果高度强调了在污染传输过程,关键源区正效应的传播会加快降低气溶胶浓度,但负效应的传播会增加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气溶胶 PM2.5 前体物减排 数值模拟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大气污染区域传输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春燕 王恪非 +2 位作者 姚宇坤 赵秋月 刘倩 《环保科技》 2021年第2期8-11,共4页
为探究长三角典型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区域传输特征,应用气象模式WRF耦合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苏州市2018年1月、7月PM_(2.5)区域传输污染贡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PM_(2.5)模拟值与监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拟效果较好。尽... 为探究长三角典型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区域传输特征,应用气象模式WRF耦合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苏州市2018年1月、7月PM_(2.5)区域传输污染贡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PM_(2.5)模拟值与监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拟效果较好。尽管本地排放影响占PM_(2.5)浓度大部分,但仍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污染传输特征,2018年1月和7月,本地贡献率分别为57.3%和62.6%,外来源贡献率为42.7%和37.4%。尤其在重污染过程中,由边界层而来的长途传输占比迅速增加,表明冬季气团的污染物长途输送对苏州重污染过程PM_(2.5)浓度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传输 PM_(2.5) WRF-CAM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区域传输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强 陈天然 +4 位作者 陈翠红 万梅 熊传芳 雷宇 薄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7-471,476,共6页
对嘉兴市2013—2017年的大气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区域传输对其PM2.5、PM10、NO2和SO2的影响和嘉兴市O3生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嘉兴市PM2.5逐年下降,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数逐年减少,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呈逐年好转趋势... 对嘉兴市2013—2017年的大气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区域传输对其PM2.5、PM10、NO2和SO2的影响和嘉兴市O3生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嘉兴市PM2.5逐年下降,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数逐年减少,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呈逐年好转趋势.截至2017年,PM10、NO2、SO2和CO均已达到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但PM2.5和O3仍未达标.2017年,周边地区(苏州市、湖州市、上海市、杭州市、绍兴市和宁波市)对嘉兴市PM2.5、PM10、NO2和SO2的传输贡献分别为36.2%、31.9%、25.6%、26.7%,季节差异较大,建议根据区域传输的季节性变化,制定针对性的联防联控措施.嘉兴市O3污染主要受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应重点控制VOCs排放,辅以控制NO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PM2.5 O3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城郊灰霾与非灰霾天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区域传输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变红 武洋洋 +6 位作者 刘雅雯 张容端 曹夏 闫昕 张欢 赵阿玲 史利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5-571,共7页
本文采用安德森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器分别采集了宝鸡城郊灰霾天和非灰霾天的大气颗粒物,利用离子色谱仪进行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宝鸡城郊大气颗粒物中离子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结合风向及气团后向轨迹,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的区... 本文采用安德森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器分别采集了宝鸡城郊灰霾天和非灰霾天的大气颗粒物,利用离子色谱仪进行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宝鸡城郊大气颗粒物中离子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结合风向及气团后向轨迹,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的区域传输对宝鸡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灰霾天城区昼夜的颗粒物污染程度重于郊区,非灰霾天相反.宝鸡城郊灰霾天细粒子(PM_(2.1))污染严重,城区高于郊区;总水溶性离子(TWSIs)对灰霾天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率高于非灰霾天;城郊灰霾天昼夜二次离子(SNA)浓度均高于非灰霾天;灰霾天城区夜间是二次离子的重污染时段,二次离子中NO^-_3的浓度最高.城郊灰霾天昼夜Ca^(2+)的浓度均低于非灰霾天.二次离子均呈双峰分布,主峰值均在细粒子中(0.43—1.1μm粒径段),属于液滴模态.K^+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65—1.1μm和2.1—10.0μm粒径段,K^+的粗细粒径分布在城郊昼夜存在着一定关联的转化.灰霾天和非灰霾天Ca^(2+)的粒径分布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在4.7—5.8μm粒径段.灰霾天宝鸡东部地区污染物自东向西的区域传输是宝鸡重污染发生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天与非灰霾天 水溶性离子 粒径分布 区域传输 宝鸡城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荣昌区冬季PM_(2.5)污染的气象因素及区域传输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新科 胡长金 +1 位作者 何跃 刘芮伽 《干旱气象》 2021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利用2016—2018年重庆市荣昌区冬季PM_(2.5)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并与HYSPILT模型相结合,分析荣昌区冬季PM_(2.5)污染的气象影响因素及区域... 利用2016—2018年重庆市荣昌区冬季PM_(2.5)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并与HYSPILT模型相结合,分析荣昌区冬季PM_(2.5)污染的气象影响因素及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1)2016—2018年荣昌区冬季PM_(2.5)污染超标频率高达56.3%,但空气质量有好转趋势。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23:00;(2)荣昌区冬季PM_(2.5)污染主要受降水、逆温层、低层风速等气象条件影响。当925 hPa以下和700~600 hPa存在明显逆温层结,500 hPa呈西北气流或平直西风气流,850 hPa以下为偏东北弱风时不利于PM_(2.5)扩散,易发生重度污染天气。日降水量R>2.0 mm时,降水对PM_(2.5)具有明显的正清除,且清除能力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大而增大,R<1.0 mm时,降水对PM_(2.5)表现为负清除,微量降水期间不利的扩散条件加之颗粒物吸湿增长作用反而导致PM_(2.5)质量浓度增加,空气质量恶化;(3)荣昌区冬季PM_(2.5)污染主要受距离荣昌区西北和东北方向约300 km范围内的成渝城市群城市间污染物区域输送影响,外域颗粒污染物的传输是荣昌区冬季PM_(2.5)污染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气象条件 区域传输 重庆荣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坊市VOCs区域传输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磊 《环境与发展》 2017年第5期201-202,204,共3页
臭氧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廊坊市空气质量达标的重要因素。2016年6-9月,廊坊市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为75天。前期研究发现西南方向VOCs传输可能是影响廊坊市臭氧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本研究通过采样设计针对廊坊市VOCs传输影响... 臭氧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廊坊市空气质量达标的重要因素。2016年6-9月,廊坊市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为75天。前期研究发现西南方向VOCs传输可能是影响廊坊市臭氧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本研究通过采样设计针对廊坊市VOCs传输影响进行专题分析,研究了廊坊市区和市郊西方、西南方、南方环境空气样品中VOCs组成及日变化规律的区别,以掌握廊坊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区域传输的影响,为VOCs的区域联防联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区域传输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州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分析
16
作者 张唯 熊险平 庞杨 《环境与发展》 2019年第10期49-50,共2页
本文分析了沧州地区大气污染分布和风向风速频率演变特征,利用沧州地区风向风速频率数据、大气污染数据,采用统计计量、相关分析等方法制定了大气污染输送指数,可定量表征不同风向风速条件下,上游县市对沧州市区6种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情况... 本文分析了沧州地区大气污染分布和风向风速频率演变特征,利用沧州地区风向风速频率数据、大气污染数据,采用统计计量、相关分析等方法制定了大气污染输送指数,可定量表征不同风向风速条件下,上游县市对沧州市区6种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情况,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区域传输 输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游县冬季雾霾污染过程中碳质气溶胶特征及区域传输分析
17
作者 刘娟 陈雳华 +1 位作者 武燕燕 邓舞艳 《能源工程》 2021年第3期63-68,共6页
碳质气溶胶是大气PM_(2.5)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深入了解龙游碳质气溶胶对冬季雾霾污染的影响,于2018年1月11日至2月5日在龙游县的三个站点进行了颗粒物采样研究。着重对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无机碳组分(EC)浓度的变化、OC/EC和OC与EC相... 碳质气溶胶是大气PM_(2.5)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深入了解龙游碳质气溶胶对冬季雾霾污染的影响,于2018年1月11日至2月5日在龙游县的三个站点进行了颗粒物采样研究。着重对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无机碳组分(EC)浓度的变化、OC/EC和OC与EC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污染时期碳质气溶胶的特征。结合后向轨迹方法,重点分析重度雾霾污染时期区域传输对龙游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大楼和湖镇站点OC浓度主要受机动车排放和化石燃料燃烧影响,夏金站点OC浓度主要受生物质燃烧影响。在重度雾霾污染时期,来自广西东部和浙江省中部地区的气团对龙游PM_(2.5)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来自浙江省中部地区的气团对龙游PM_(2.5)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碳质气溶胶 雾霾污染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传输空气污染问题浅析——以舟山群岛为例
18
作者 毛东恒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21期28-29,共2页
调查表明,舟山群岛长期受到区域传输空气污染的不良影响。关于区域传输空气污染问题,可以通过要求污染源行政主体对受害地区予以一定补偿,同时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方式,保护区域传输空气污染中的受害地区和个人的利益,促进污染源行政主... 调查表明,舟山群岛长期受到区域传输空气污染的不良影响。关于区域传输空气污染问题,可以通过要求污染源行政主体对受害地区予以一定补偿,同时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方式,保护区域传输空气污染中的受害地区和个人的利益,促进污染源行政主体对本地区空气污染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传输空气污染 跨界空气污染 追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跨区域能源系统优化及碳中和情景分析
19
作者 赵庆 许光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7-570,共14页
通过构建跨区域能源系统优化模型NEMO-China-MR,基于各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差异性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和新能源发展异质性,设计了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参考情景S0,供需协同的综合情景S1和区域均衡发展情景S2,不同情景均能在达成“双... 通过构建跨区域能源系统优化模型NEMO-China-MR,基于各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差异性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和新能源发展异质性,设计了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参考情景S0,供需协同的综合情景S1和区域均衡发展情景S2,不同情景均能在达成“双碳”目标的同时实现能源需求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情景对比的结果表明:供需协同影响电力系统最优发展路径,储能设施和跨区域输电克服了能源资源的时空错配,S1情景需要考虑未来电网的不确定性,S2情景在区域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减少了电网传输的压力,是未来最理想的发展情景.未来需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能源系统转型,以电气化与电力低碳化协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同时构建跨区域传输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储能 区域传输 区域均衡发展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PM_(2.5)重污染过程的典型天气环流分型及区域传输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莹 智协飞 +2 位作者 白永清 董甫 张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913-3922,共10页
作为一个新的区域性霾污染中心,长江中游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重要枢纽,天气环流对该区域不同传输和累积型PM_(2.5)重污染的形成机制还不甚了解.利用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PCT),对2015~2019年... 作为一个新的区域性霾污染中心,长江中游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重要枢纽,天气环流对该区域不同传输和累积型PM_(2.5)重污染的形成机制还不甚了解.利用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PCT),对2015~2019年采暖季长江中游地区74 d PM_(2.5)重污染事件进行天气环流分型,得到:PCT1高压底部传输型(天数:41 d,占比:55.4%)、PCT2低压辐合累积型(天数:12 d,占比:16.2%)、PCT3高压静稳累积型(天数:11 d,占比:14.9%)和PCT4高压后部传输型(天数:10 d,占比:13.5%)这4种主要的大气环流类型.区域传输型污染(PCT1和PCT4)占比高达69%,是长江中游地区PM_(2.5)重污染发生的主导因素,突显了地域特殊性.其中,PCT1是最主要的环流型,冷锋南侵伴随强偏北风驱动上游地区污染物快速传输,使得PM_(2.5)浓度暴发式增长.境内传输通道城市襄阳、荆门和荆州PM_(2.5)传输过程具有12 h滞后特征,其PM_(2.5)影响源区主要分布在上游的河南中北部、山东西部和华北大部分地区.PCT4传输型受低层偏东风输送影响,污染上升速率也相对较快.PCT2和PCT3为静稳天气环流型,地面风速较小,低层水平辐合和下沉运动有利本地PM_(2.5)重污染累积,污染上升速率和持续时间都相对传输型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长江中游地区 区域传输 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PCT) 环流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