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熵的区域旅游系统的自组织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徐菁 靳诚 沙润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0-134,共5页
从自组织的特征出发,将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旅游系统的内部特征,发现旅游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内部适应非线形调节三个特征,因而证明了旅游系统的演化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来度量... 从自组织的特征出发,将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旅游系统的内部特征,发现旅游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内部适应非线形调节三个特征,因而证明了旅游系统的演化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来度量自组织的程度,对系统的外熵、内熵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刻画自组织的演变过程,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长三角为例,做了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自组织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 被引量:117
2
作者 黄金火 吴必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西安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首先,在分析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型和冈恩的目的地地带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西安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首先,在分析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型和冈恩的目的地地带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并按照旅游开发的时序关系,阐述了该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西安旅游区目前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西安旅游区可演变为较为理想的扩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空间结构 模式 优化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ent的两区域旅游系统非均衡动态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薛领 翁瑾 吴春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建立中国沿海与内陆两区域旅游系统模型,在空间经济学演绎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基于agent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的计算实验方法,探讨市场需求、区域间和区域内旅游产品的替代弹性、固定成本投入以及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影响因素对区域旅... 建立中国沿海与内陆两区域旅游系统模型,在空间经济学演绎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基于agent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的计算实验方法,探讨市场需求、区域间和区域内旅游产品的替代弹性、固定成本投入以及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影响因素对区域旅游系统演化的非均衡动态过程。模拟表明,旅游往往集聚在具有区位优势、规模经济和消费能力的沿海地区,而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沿海与内陆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差异化将有助于加快中国内陆地区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过程,并且收入水平越高、外部需求越大对区域旅游系统的动态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垄断竞争模型 基于agent的建模 非均衡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预测研究——以鄂东南地区旅游系统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车裕斌 黄晚意 《世界地理研究》 2003年第4期58-64,共7页
区域旅游系统是多等级系统 ,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客流、信息流和收益流功能。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是旅游客流产生的基础 ,影响吸引力的因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政策环境。区域旅游系... 区域旅游系统是多等级系统 ,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客流、信息流和收益流功能。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是旅游客流产生的基础 ,影响吸引力的因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政策环境。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预测模型可表述为 :Ri= nj=1 ETij Aj δijMdij 以鄂东南地区对湖北省客源市场的吸引力预测为案例 ,说明了该模型运用的方法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吸引力 模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旅游系统发展机理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磊 吴文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8-20,共13页
本文对区域旅游系统的自组织特征进行了阐释,并通过分析其自组织形成过程和驱动机制,构建了区域旅游系统自组织运行模型,以此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自组织的演进机理,并提出了在自组织机制下,区域旅游系统自组织的优化策略。此外,本文还提... 本文对区域旅游系统的自组织特征进行了阐释,并通过分析其自组织形成过程和驱动机制,构建了区域旅游系统自组织运行模型,以此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自组织的演进机理,并提出了在自组织机制下,区域旅游系统自组织的优化策略。此外,本文还提出了旅游系统承受阈作为区域旅游系统自组织的序参量,在系统竞争与协同共同作用下,主宰着其自组织整体演进行为,并力图构建一个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旅游系统发展机理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理论 区域旅游系统 发展机理 理论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区域旅游系统规模等级结构的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吕利军 王嘉学 袁花 《旅游研究》 2010年第1期7-12,共6页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分形值q,以区域非农业人口、GDP规模和旅游外汇收入为分析指标,对2003~2007年云南省16市(州)的区域旅游系统规模等级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整个系统内人口规模朝着非均衡态势发展,中间层次...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分形值q,以区域非农业人口、GDP规模和旅游外汇收入为分析指标,对2003~2007年云南省16市(州)的区域旅游系统规模等级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整个系统内人口规模朝着非均衡态势发展,中间层次市(州)旅游发展速度较快,高位次市(州)的垄断地位比较突出,区域旅游系统等级规模结构趋于高集中态势演替,区域旅游系统发展相对稳定。鉴于此,笔者从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差异、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区域旅游发展历史背景差异等角度阐述了造成云南省区域旅游系统出现等级结构的原因;最后笔者以位序-规模法则为指导,从分析结果出发就均衡云南省区域旅游系统规模等级结构提出一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序-规模法则 区域旅游系统 非农业人口 GDP 旅游外汇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车裕斌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4年第3期163-165,共3页
区域旅游系统是多等级系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与配合来实现客流、信息流和收益流功能。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是吸引旅游客流量的基础,影响吸引力的因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政策环境。以鄂东南... 区域旅游系统是多等级系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与配合来实现客流、信息流和收益流功能。区域旅游系统吸引力是吸引旅游客流量的基础,影响吸引力的因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政策环境。以鄂东南地区对武汉市旅游市场吸引力预测为例,说明了该模型运用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吸引力模型 收益流 信息流 客流 旅游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地理空间组织模式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戴学军 王鹏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29-133,共5页
本文在对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地理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认为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的地理空间组织模式应该包括宏观层次上和微观层次上的两种形式,在微观层次上主要以旅游目的地地域内部要素为视点,在宏观层次上反... 本文在对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地理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认为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的地理空间组织模式应该包括宏观层次上和微观层次上的两种形式,在微观层次上主要以旅游目的地地域内部要素为视点,在宏观层次上反映各要素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要素系统内部表现出空间作用和秩序层次,要素系统之间反映相互作用关系,其主要地理空间要素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型 区域旅游系统 地理空间 组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影影 李永文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02-105,共4页
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并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促使中原城市群旅游区演变为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空间结构 模式 优化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视角的区域旅游系统概念体系辨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15-25,共11页
由于国内外区域旅游系统研究中所存在的理论探究深度不够,以及旅游系统自身属性的复杂性和研究者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区域旅游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框架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区域旅游系统的内在逻辑结构出发,针对区域旅游系统研究... 由于国内外区域旅游系统研究中所存在的理论探究深度不够,以及旅游系统自身属性的复杂性和研究者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区域旅游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框架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区域旅游系统的内在逻辑结构出发,针对区域旅游系统研究中概念应用模糊的扭曲现实,本文在对国内外区域旅游系统研究进行精炼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域旅游系统关系网络模型",旨在揭示区域旅游系统的内在网络结构关系以及进一步完善区域旅游系统概念界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RTS) 关系网络模型 概念界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立 刘红叶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1期111-113,132,共4页
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探讨了其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和优化的问题。在分析了前人关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表明:黄山市旅游区目前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 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探讨了其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和优化的问题。在分析了前人关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表明:黄山市旅游区目前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可以促使黄山市旅游区演变为较理想的扩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空间结构 模式 优化 黄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佟玉权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31-33,共3页
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区域旅游系统的结构优化。本文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全面阐述区域旅游系统中的结构问题,并提出由宏观旅游系统结构优化与微观旅游系统结构优化构成的、科学组织区域旅游系统结构的一系列理论... 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区域旅游系统的结构优化。本文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全面阐述区域旅游系统中的结构问题,并提出由宏观旅游系统结构优化与微观旅游系统结构优化构成的、科学组织区域旅游系统结构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结构 优化
全文增补中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13
作者 郭影影 李永文 《跨世纪》 2008年第6期14-15,共2页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并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促使中原城市群旅游区演变为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空间结构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地区区域旅游系统对重大机遇的滞后弱响应--以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通车后的柞水旅游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永祥 吴成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对贫困地区而言,大交通线在使游客数量猛增从而带来发展机遇时,整个区域旅游系统还存在滞后弱响应问题。柞水县是陕南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西安附近有名的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秦岭阻隔以往其旅游业发展缓慢。构建区域旅游系统应... 对贫困地区而言,大交通线在使游客数量猛增从而带来发展机遇时,整个区域旅游系统还存在滞后弱响应问题。柞水县是陕南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西安附近有名的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秦岭阻隔以往其旅游业发展缓慢。构建区域旅游系统应激响应概念模型分析发现,面对秦岭终南山高速公路隧道即将通车的重要机遇和通车后的旅游"井喷",区域旅游系统内支持系统及供给系统响应迟滞而无力,国家干线到门口而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其它瓶颈因素依然存在,主客双方利益俱损,柞水县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自身宣传机会。因此,作为贫困县在旅游业发展初期阶段必须在政府强力主导下发挥支持系统的能动性,努力增加产品、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信息等旅游供给,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改善旅游环境和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国家交通干线带来的大好机遇。柞水的困境说明,类似情况下地方政府应该未雨绸缪、系统规划,提早科学应对,力图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区域旅游系统 重大机遇 滞后弱响应 柞水县 公路隧道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族地区旅游业低碳化转型模式研究
15
作者 胡芳 李誉博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142,共8页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低碳转型对于破解欠发达地区能源环境约束下的旅游经济增长困局、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至关重要。通过构建民族地区旅游业低碳化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绘制出需求、供给、支持、中介四大子系统耦合的因...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低碳转型对于破解欠发达地区能源环境约束下的旅游经济增长困局、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至关重要。通过构建民族地区旅游业低碳化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绘制出需求、供给、支持、中介四大子系统耦合的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并运用Vensim软件以典型民族地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三江县旅游业低碳化转型系统进行仿真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自然转型模式和高速转型模式,三江县旅游业在适度转型模式下的综合效益更好,在实现旅游业低碳转型的同时提高了政府、居民收入和旅游需求,达到更优的旅游经济增长。据此得到政策启示:民族地区受限于资金不够充裕以及缺乏对外宣传渠道,更需合理调配有限资源;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平衡好低碳转型和财政负担,是民族地区低碳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更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区域旅游系统理论 低碳化转型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理论视角下区域城市旅游品牌系统构建研究——以山东省会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39
16
作者 许峰 秦晓楠 +2 位作者 张明伟 漆睿 李静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9期43-52,共10页
区域合作旨在建立关联紧密、具有结构强度的城市合作体系,提高区域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共同抵御风险的机制。传统的城市发展聚焦于内部资源配置,忽略外部资源的引入和整合,从而引发区域间壁垒高筑,阻碍区域合作体系的建立。因此,如... 区域合作旨在建立关联紧密、具有结构强度的城市合作体系,提高区域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共同抵御风险的机制。传统的城市发展聚焦于内部资源配置,忽略外部资源的引入和整合,从而引发区域间壁垒高筑,阻碍区域合作体系的建立。因此,如何借助城市品牌联合构建区域合作机制成为当前的热点。目前的区域合作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品牌合作体系主要建立在历史经验判断以及阶段性市场表现的基础上,缺乏对品牌内部结构的剖析。鉴于此,文章以旅游品牌系统构建为切入点,引入生态位理论的数理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区域内各城市旅游品牌发展现状以及相互间竞争态势,并明晰品牌合作机制和发展策略。文章选取山东省会都市圈城市旅游品牌体系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着眼于区域城市旅游品牌体系内部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了城市品牌生态位强度评价的指标体系,测算品牌间生态重叠度和生态位强度,明确单体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及其主要竞争对手,提炼出品牌体系中承担关键种作用的城市旅游品牌,梳理单体品牌在体系中的地位,并重构层次分明的区域城市旅游品牌合作体系,最后提出了泛化与特化、错位竞争、扩充与强化以及和谐共生的品牌竞争策略,并指出各种策略组合的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 区域城市旅游品牌系统 品牌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旅游功能系统演进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以神农架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建 汪宇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0-94,共5页
该文归纳我国区域旅游6种开发模式,提出需要重视区域旅游功能系统导向模式,认为促进区域旅游功能系统演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变化、人文演进、利益博弈、制度创新和交通变迁。我国大三峡区域旅游功能系统急剧演进,神农架林区旅游发展将面... 该文归纳我国区域旅游6种开发模式,提出需要重视区域旅游功能系统导向模式,认为促进区域旅游功能系统演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变化、人文演进、利益博弈、制度创新和交通变迁。我国大三峡区域旅游功能系统急剧演进,神农架林区旅游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战略选择。神农架必须壮大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抓住进入中西部旅游经济圈的机遇,创新旅游产品,提高竞争力,在国际化进程中展示区域个性,打造“神农架”旅游品牌,通过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营销。最后,根据实例剖析认为,旅游功能系统演进将影响旅游经济组团的空间结构演变、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转型、旅游产品的创新、区域旅游营销合作面的拓展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功能系统 三峡 神农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系统论思考 被引量:15
18
作者 佟玉权 罗岩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32-34,共3页
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化组合和合理开发规划的重要基础。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开放式的区域旅游资源系统。因此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是由旅游资源要素评价、旅游资源... 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化组合和合理开发规划的重要基础。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开放式的区域旅游资源系统。因此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是由旅游资源要素评价、旅游资源组合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所构成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资源系统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组合评价 旅游资源要素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熵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研究——以厦漳泉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翠兰 侯志强 《旅游论坛》 2013年第5期56-61,共6页
厦漳泉同城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空间和社会不断融合,区域旅游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利用系统学有关理论方法对相关区域旅游合作系统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概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阐述分析,并在厦漳泉地区实际情况... 厦漳泉同城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空间和社会不断融合,区域旅游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利用系统学有关理论方法对相关区域旅游合作系统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概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阐述分析,并在厦漳泉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系统熵分析法,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熵模型。依据2007-2011年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指标评价,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系统熵值,确定目前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发展演化状态。最后,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的条件、动因、发展阶段、机制,并对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 演化 系统 厦漳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集成技术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述林 蒋坤富 陈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76-81,共6页
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如何实现区域旅游规划高效化、智能化、科学化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运用综合集成思想及技术,通过系统定性问题、系统分解、建立模型、资源集成、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综合集... 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如何实现区域旅游规划高效化、智能化、科学化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运用综合集成思想及技术,通过系统定性问题、系统分解、建立模型、资源集成、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综合集成设计等一系列步骤完成了对区域旅游规划系统综合集成。集成后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具有数据录入、存储、管理、输出;规划分析;辅助决策;规划实施、监测、及反馈等功能,并且是一个人-机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与区域旅游规划有机融合,高度智能化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综合集成技术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使得区域旅游规划工作更加科学化、高效化、智能化,对我国区域旅游规划思维创新、规划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规划系统 综合集成技术 人-机结合 定性与定量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