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景驱动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赵思健 黄崇福 郭树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7,共9页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的增加与巨灾效应的不断涌现,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然而,由于人们对"风险"认识的不全面与不系统,导致了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停滞不前。"风险是与某种不...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的增加与巨灾效应的不断涌现,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然而,由于人们对"风险"认识的不全面与不系统,导致了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停滞不前。"风险是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一种未来情景"是我们对"风险"的诠释。据该定义可知,风险不仅仅只是着眼于过去,更重要的是要展望未来;风险不再只是历史灾难的统计,而是未来不利事件情景的分析。因此,"情景分析"成为风险研究的一项新手段,它不仅摒弃了传统方法仅着眼"过去"的局限性而实现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合理过渡的研究思路,而且摒弃了传统方法仅限于因子统计分析的局限性而实现系统分析的研究理念。以"情景分析"为技术手段,提出了情景驱动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对风险研究思路与技术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自然灾害 风险分析 情景分析 洪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Ⅰ:理论部分 被引量:42
2
作者 潘耀忠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成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最小空间单位——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的概念体系,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中的最小空间均质单位问题。进而提出了应用GIS技术划分不同空间尺度下基本单元、... 本文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成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最小空间单位——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的概念体系,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中的最小空间均质单位问题。进而提出了应用GIS技术划分不同空间尺度下基本单元、提取与基本单元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的属性数据的方法,使不同来源的数据在基本单元中得到统一的表达,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研究中以自然单元为基础的数据与以行政单元数据相匹配的问题,为区域自然灾害研究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自然灾害 GIS 基本单元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不完备信息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处理与应用──理论部分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新立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1-8,共8页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所用的数据不仅具有时间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空间上的意义。由于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收集手段的历史局限性与不足,使得这些数据常带有空间上的不完备性,从而使得由此而得到的风险评估结果不能满足一定的...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所用的数据不仅具有时间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空间上的意义。由于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收集手段的历史局限性与不足,使得这些数据常带有空间上的不完备性,从而使得由此而得到的风险评估结果不能满足一定的空间精度要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空间不完备信息的概念与本质,并给出了优化空间不完备信息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自然灾害 风险评估 空间不完备信息 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76
4
作者 任鲁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42-246,共5页
讨论了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的含义,指出了保险与灾害研究中对风险含义的不同理解,着重说明可能性风险概念。综述了区域灾害风险分析的内容及区域灾害风险估算的数学模型,指出风险分析可归结为风险辨识、风险估算、风险评价三个环节,风... 讨论了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的含义,指出了保险与灾害研究中对风险含义的不同理解,着重说明可能性风险概念。综述了区域灾害风险分析的内容及区域灾害风险估算的数学模型,指出风险分析可归结为风险辨识、风险估算、风险评价三个环节,风险估算数学模型的演进可概括为极值风险模型、概率风险模型、可能性风险模型三个阶段,着重介绍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可能性风险模型。最后强调指出,为了提高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可靠性,应加强区域自然灾害孕育与发生机制、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辨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自然灾害 风险分析 数学模型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 被引量:29
5
作者 史培军 叶涛 +2 位作者 王静爱 邹铭 何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0-136,共7页
自然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甚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安全破坏因素。因此,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工作。根据当前各国及地区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复杂性和链性... 自然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甚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安全破坏因素。因此,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工作。根据当前各国及地区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复杂性和链性的特征,提出建设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即“和则”、“合则”与“谐则”共存,“和度”、“合度”与“谐度”合一,纵向协调、横向协调与政策协调集成为一体,减灾资源高效利用的“三维矩阵管理”模式。以此加强辖区减灾区划、立法、规划、风险管理标准、规范、指标体系,以及应急预案编制、物资储备、应急行动、救灾救济能力建设。据此,提出中国各级政府构建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即组建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局”,下设减灾法规、信息共享、科技、应急管理、应急行动、物资储备、救灾救济、装备管理等部门。在此基础上,明晰并完善辖区现有的气象、海洋、地震、地质、水旱、生物、火灾与病虫害等主要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预警、风险评价、应急预案编制等相关专业技术的管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系统 自然灾害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 风险综合行政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加第13届东亚区域中尺度对流系统和高影响天气会议总结
6
作者 李万莉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2019年第4期18-21,共4页
1概况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有关的强降水和大风天气是造成东亚区域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这些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虽然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和预测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东亚区域中尺度对流系... 1概况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有关的强降水和大风天气是造成东亚区域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这些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虽然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和预测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东亚区域中尺度对流系统和高影响天气会议自2000年以来每隔一年半举行一次,旨在促进东亚和美国研究人员之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高影响天气 东亚区域 会议总结 区域自然灾害 大风天气 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粗糙集模型的农业旱灾风险评估--以河套灌区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龚娟 何柳月 王素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为客观评估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从农业干旱灾害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构造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表征气象干旱强度的作物关键生育期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 为客观评估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从农业干旱灾害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构造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表征气象干旱强度的作物关键生育期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危险性评价指标之一。基于构建的模糊粗糙集模型和层次分析(AHP)模型,评估了内蒙古河套灌区(2003-2017年)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评价结果基本相同。空间分布上,五原县的风险等级最高,磴口县和乌拉特前旗处于中风险区,临河区和杭锦后旗常年稳居低风险区。时间上,临河区、杭锦后旗和乌拉特前旗的风险指数略有增长,而五原县和磴口县的风险指数在2010年后增加明显且波动幅度较大。根据研究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结果,对研究区五个区县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缓解未来的旱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 区域自然灾害理论 模糊粗糙集模型 层次分析法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趟出新路探经验——我国各地巨灾保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被引量:1
8
作者 亦波 《中国减灾》 2016年第7期22-25,共4页
近年来,我国多地结合本区域自然灾害的特点纷纷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不断寻找解决"因灾致贫"的新途径,积极探索救灾救助体制创新。巨灾保险提升了政府应对灾害事故的保障能力。各地的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也推动了我国巨灾保险的进一步... 近年来,我国多地结合本区域自然灾害的特点纷纷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不断寻找解决"因灾致贫"的新途径,积极探索救灾救助体制创新。巨灾保险提升了政府应对灾害事故的保障能力。各地的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也推动了我国巨灾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灾保险 区域自然灾害 体制创新 保障能力 灾害事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信息_TOPVOICE
9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共1页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摸清全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等八大防灾减灾工作目标。《规划》提出的八...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摸清全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等八大防灾减灾工作目标。《规划》提出的八大目标包括:基本摸清全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 区域自然灾害 防灾减灾工作 险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10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共1页
据201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摸清全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等8大防灾减灾工作目标.包括:
关键词 防灾减灾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 防灾减灾工作 区域自然灾害 政府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11
《小城镇建设》 2012年第2期8-8,共1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同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摸清全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等八人防灾减灾工作目标。《规划》提出的八大目标包括:
关键词 防灾减灾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 防灾减灾工作 区域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思考
12
作者 周艳 《新农业》 2020年第5期81-82,共2页
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背后对于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破坏,如果持续进行这样的农业生产,那么我国农业经济将无法长久持续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就此,如何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现阶段必须... 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背后对于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破坏,如果持续进行这样的农业生产,那么我国农业经济将无法长久持续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就此,如何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现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1重要意义1.1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近几年,各部门都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不少农民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将增加,如夏季持续的炎热天气下农田易干,而导致农作物长期缺水,继而增加了蝗虫等虫害,影响农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农业经济 农作物产量 生态环境保护 炎热天气 国家粮食安全 经济与生态环境 区域自然灾害 发生概率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Causes and Mitigation of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 Hazard on 21 July 2011 at the Longda Watershed of Songpan County,China 被引量:5
13
作者 GE Yong-gang CUI Peng +2 位作者 GUO Xiao-jun SONG Guo-hu LIU Wei-m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Debris flow is a common natural hazard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Western China due to favorabl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also exacerbated by mountainous exploitation activities. This paper concentrated on the characteri... Debris flow is a common natural hazard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Western China due to favorabl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also exacerbated by mountainous exploitation activities. This paper concentrat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mitigation of a catastrophic mine debris flow hazard at Longda Watershed in Songp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on 21 July 2011. This debris flow deposited in the front of the No.1 dam, silted the drainage channel for flood and then rushed into tailing sediment reservoir in the main channel and made the No.2 dam breached. The outburst debris flow blocked Fu River, formed dammed lake and generated outburst flood, which delivered heavy metals into the lower reaches of Fu River, polluted the drink water source of the population of over 1 million. The debris flow was characterized with a density of 1.87~2.15 t/m3 and a clay content of less than 1.63%. The peak velocity and flux at Longda Gully was over l0.0~10.9 m/s and 429.o~446.o m3/s, respectively, and the flux was about 700 m3/s in main channel, equaling to the flux of the probability of 1%. About 33o,ooorn3 solid materials was transported by debris flow and deposited in the drainage tunnel (120,000~130,000 m3), the front of No.1 dam (100,000 m3) and the mouth of the watershed (l00,000~110,000 m3), respectively. When the peak flux and magnitude of debris flow was more than 462 m3/s and 7,423 m3, respectively, it would block Fu River and produce a hazard chain which was composed of debris flow, dammed lake and outburst flood. Furthermore, the 21 July large-scale debris flow was triggered by rainstorm with an intensity of 21.2 mm/0.5 h and the solid materials of debris flow were provided by landslides, slope deposits, mining wastes and tailing sediments. The property losses were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silting of the drainage tunnel for flash flood but not for debris flow and the irrational location of tailing sediment reservoir. Therefore, the mitigation measures for mine debris flows were presented: (1) The disastrous debris flow watershed should be identified in planning period and prohibited from being taken as the site of mining factories; (2) The mining facilities are constructed at the safe areas or watersheds; (3) Scoria plots, concentrator factory and tailing sediment reservoir are constructed in safe areas where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be easily made against debris flows; (4) The appropriate system and plan of debris flow mitigation including monitoring, remote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and emergency plan is established; (5) The stability of waste dump and tailing sediment reservoir are monitored continuously to prevent mining debris flo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CHARACTERISTICS CAUSES MITIGATION Longda Watersh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ety Parts of Body to Respiration with Breathing Apparatus in Dangerous Zone
14
作者 Aleksandar Majstorovic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2年第2期132-136,共5页
People are witnesses of life imperilling and working background too, as today, even during the evolution. People's life interface is disturbed with different shapes of contamination: natural disasters (floods, eart... People are witnesses of life imperilling and working background too, as today, even during the evolution. People's life interface is disturbed with different shapes of contamination: natural disasters (floods, earthquakes, volcanic eruptions and the other); on purpose or accidentally-different shapes like: wars, fires, chemical fates, using of dangerous materials in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everyday life... In these mentioned specific conditions, breathing is imperiled, like the vital function of men's life and working interfaces. With the technical-technology progress, it is enclosed the development equipment for protection and safety of the respiratory parts of body, faces and eyes, regard to breathing apparatus. Applying the breathing apparatus, the total protection of the respiratory parts of the body, faces and eyes to aggressive materials, smoke and warmth is enabled. Today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ducers of breathing apparatus with similar technical-technological solutions, of which should be mentioned the main ones: MSA Auer, Dr/iger and Interspiro. Using of the breathing apparatus in practice, continual performation of different activities without consequences for the health and life of the user is enabled, what firstly depends on the user's education, regular using, controlling examination and maintenance/servi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mination safety of respiratory parts of the body faces and eyes breathing apparatus education maintenance/servic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龙食杂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15
作者 关洪江 《中国农技推广》 2015年第8期30-31,共2页
向日葵是黑龙江省主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向日葵种植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向日葵播种面积有所下降。黑龙江省向日葵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一方面在向日葵开花期、成熟期降雨集中,菌核病发生严重,导... 向日葵是黑龙江省主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向日葵种植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向日葵播种面积有所下降。黑龙江省向日葵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一方面在向日葵开花期、成熟期降雨集中,菌核病发生严重,导致产量下降,另一方面在向日葵收获期由于降雨量较大、温度低,使向日葵收获、晾晒困难,影响了向日葵籽实的品质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向日葵 杂交种 种植结构调整 技术 栽培 特性 特征 区域自然灾害
原文传递
推进云南电网安全发展的实践探索
16
作者 王良友 《云南电业》 2006年第6期21-22,共2页
云南电网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负责云南电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公司长期致力于打造“统一开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云南电网,结合输送距离远、容量大的实际,经... 云南电网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负责云南电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公司长期致力于打造“统一开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云南电网,结合输送距离远、容量大的实际,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500千伏“日”字型主环网。长期以来,云南电网的安全生产一直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电网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决定了这一地区必然要遭受频繁的自然灾害.电网构建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输电线路经过地区海拔最高达到了4000多米,绝大部分线路经过崇山峻岭,输电线路经过的地区遭受雷击、冰灾的情况较为突出:二是电网在安全稳定运行方面问题较多。云南电网由于电源结构、电网结构及典型的丰桔期运行特点,与南方电网联系相对薄弱,在安全稳定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是设备运行年限跨度大,运行维护较为困难:四是偷盗等外力破坏严重。但是,云南电网公司在南方电网公司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对南网负责,为云南服务,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生命线意识,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电网 电网安全 安全生产工作 区域自然灾害 安全稳定运行 南方电网 电网公司 电源结构 科学发展观 子公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