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区域贡献度研究——以平谷大桃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敏 李健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第8期274-275,共2页
立足于平谷大桃保护现状,把握保护趋势特点,从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品牌和区域生态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科学构建平谷大桃区域发展贡献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区域发展贡献... 立足于平谷大桃保护现状,把握保护趋势特点,从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品牌和区域生态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科学构建平谷大桃区域发展贡献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区域发展贡献进行量化评价,明确存在问题,找准未来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区域贡献 平谷大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及创新能力对区域技术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赵馨燕 余冬根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2-87,共6页
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区域技术贡献率的两个核心变量,通过研究人力资本及创新能力对区域技术贡献率的影响的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区域技术贡献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东部省市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区域技术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而西部地... 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区域技术贡献率的两个核心变量,通过研究人力资本及创新能力对区域技术贡献率的影响的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区域技术贡献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东部省市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区域技术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而西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中部地区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而创新能力对区域技术贡献率的影响,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对技术进步贡献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创新能力的发展可以显著推动区域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创新能力 区域技术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教育贡献率实证检验 被引量:1
3
作者 米冰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5期131-132,共2页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我国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而若想让教育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确立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量化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作用。笔者以DE...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我国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而若想让教育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确立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量化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作用。笔者以DEA模型为基础,构建超效率DEA模型,研究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相关教育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贡献 教育 超效率DEA模型 DE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区域自贡献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丹丹 万大娟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第19期36-38,共3页
基于2006~2015年河南省相关数据,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采用LMDI方法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进行区域分解。按照分解的结果,将河南省分为低贡献区、中贡献区、高贡献区3种类型区。其中低贡献区中的地级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不大... 基于2006~2015年河南省相关数据,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采用LMDI方法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进行区域分解。按照分解的结果,将河南省分为低贡献区、中贡献区、高贡献区3种类型区。其中低贡献区中的地级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不大,中贡献区中的地级市碳排放强度变化类型丰富,高贡献区中碳排放下降幅度较大的地级市数量居多。针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特点及区域自贡献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趋势及机理的了解,也为河南省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区域贡献 LMDI方法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岭回归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贡献差异研究
5
作者 张权 胡树华 王利军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43,共8页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究竟有多高,目前尚缺乏科学的评估模型对其进行准确测算。本文以有效专利量作为技术投入替代变量,建立了以资本、劳动与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究竟有多高,目前尚缺乏科学的评估模型对其进行准确测算。本文以有效专利量作为技术投入替代变量,建立了以资本、劳动与技术为投入的规模报酬可变的C-D生产函数改进模型,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差异,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领先区、崛起区和发展区三大区域,运用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岭回归方法考察了我国不同区域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差异。回归结果表明:规模报酬与经济发达程度负相关;领先区高端服务业比较发达,资本成为其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崛起区传统民营经济比重大,劳动的经济贡献高于技术贡献;发展区自主经济成分大,技术贡献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专利 C—D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弹性 岭回归 区域经济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额贷款公司对区域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6
作者 鲍唐成 《商情》 2014年第25期1-3,共3页
随着我国民间资本也在不断的积累,民间借贷也越加频繁。2008年我国正式批准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由此诞生了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改善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三农”方面的贷款难题。本文通过搜集浙江省近年来小额贷款... 随着我国民间资本也在不断的积累,民间借贷也越加频繁。2008年我国正式批准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由此诞生了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改善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三农”方面的贷款难题。本文通过搜集浙江省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和经济发展的数据,利用cd生产函数构建小额贷款公司对浙江省经济贡献模型,最终实证结果为:小额贷款公司对浙江省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应该大力提倡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额贷款公司 区域经济贡献 浙江省 CD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法分析江汉运河航运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被引量:1
7
作者 邵爱军 肖庆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6年第3期62-64,共3页
在国家发展长江经济带、湖北省"两圈两带"发展战略和"水运强省"发展目标的背景下,江汉运河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受到广泛关注。分析江汉运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科学地评价江汉运河航运在辐射区域的经济... 在国家发展长江经济带、湖北省"两圈两带"发展战略和"水运强省"发展目标的背景下,江汉运河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受到广泛关注。分析江汉运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科学地评价江汉运河航运在辐射区域的经济地位和作用,促进江汉运河航运高效可持续发展。运用湖北省编制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于分析需要将投入产出表中原有的42个部门合并成6个,并以江汉运河航运管理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直接经济贡献、后向波及效益、前向波及效益、消费波及效益四个方面对江汉运河航运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进行测算。结论表明,江汉运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贡献,其中以相关产业的前项波及作用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 江汉运河 区域经济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额贷款公司对区域经济贡献的测度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跃强 董继华 毛莹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文章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根据索洛余项,构建小额贷款公司对区域经济贡献的模型。并以湖北省为例,测算小额贷款公司对湖北省经济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11—2015年小额贷款公司对湖北省经济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到2015... 文章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根据索洛余项,构建小额贷款公司对区域经济贡献的模型。并以湖北省为例,测算小额贷款公司对湖北省经济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11—2015年小额贷款公司对湖北省经济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到2015年小额贷款公司对湖北省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0.0455。为此,应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风险控制机制、健全政策扶持体系等措施,以更大程度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额贷款公司 区域经济贡献 资本存量 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分解与要素的区域效应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建民 丁疆辉 靳艳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0,共7页
在对相关文献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区域分解。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较大,集中度较高;各省份贡献取决于初始经济规模、平均增长速度和当期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绝对高贡献率的情况下,经济贡献率... 在对相关文献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区域分解。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较大,集中度较高;各省份贡献取决于初始经济规模、平均增长速度和当期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绝对高贡献率的情况下,经济贡献率出现了有条件地向中西部部分省份转移,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要素在不同省份间的表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的依赖性强且区域差异性明显,决定了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而对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依赖性较低,有条件地优化和提升这些要素将会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区域贡献 驱动要素 时序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区域差异、时空特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睿涛 李薇 燕振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7-302,共16页
以甘肃省5个典型生态区域(民族、河西、陇东、陇中、陇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heil指数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采用R/S分析法对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灰色理论预测2020-2030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 以甘肃省5个典型生态区域(民族、河西、陇东、陇中、陇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heil指数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采用R/S分析法对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灰色理论预测2020-2030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走势及数值。结果表明:1991-2019年甘肃省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较低强度市域呈扩大态势,而较高强度市域呈缩小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总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区域内差异为主要影响因素,除民族区域之外其他区域内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较小且波动不大;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具有较强的分形特征,未来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值将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演化趋势;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经R/S分析后进行灰色预测,模型平均精度较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为探索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差异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节能减排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区域贡献 THEIL指数 时空格局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区县间大气污染相互传输贡献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阳 陈璐 +4 位作者 孟丽红 姚立英 张丽娜 王伟 黄浩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2-115,127,共5页
灰霾污染是当前天津市面临的首要大气污染问题。应用MM5/CMAQ模型,选取1月和7月作为冬、夏两季典型代表月份,采用源开关法,对天津市各区县之间的PM2.5污染相互传输贡献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间的相互污染影响具有较显著... 灰霾污染是当前天津市面临的首要大气污染问题。应用MM5/CMAQ模型,选取1月和7月作为冬、夏两季典型代表月份,采用源开关法,对天津市各区县之间的PM2.5污染相互传输贡献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间的相互污染影响具有较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特点。在冬夏两季的北辰和滨海新区,50%以上污染都来自于本区域贡献。冬季,中心城区和平、河东、河西、南开、河北约30%的污染来自于本区域贡献;夏季,中心城区来自本区域贡献大幅减少,而静海、宁河、津南及东丽等区来自本区域贡献比重较冬季有所增加。总体而言,滨海新区和北辰区主要受本地污染源影响,其他区域受外部源贡献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筛选重点控制区域,制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CMAQ PM2.5 区域污染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产业生态分析框架研究
12
作者 胡悦 张东生 郝刚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1-94,共4页
借鉴“产业生态”观,提出了区域产业生态的概念及分析框架,讨论了区域产业生态的外部影响因素、产业生态的发展动力和区域产业贡献,为全面了解和评价区域产业状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区域产业 影响因素 发展动力 区域产业生态 区域产业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人才红利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被引量:9
13
作者 马茹 王宏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48,共9页
提出科技人才资本的估算方法,并据此测算分析了2001-2015年中国区域科技人才发展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红利效应。结果表明:2001-2015年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但在人力资本中占比偏低。中国科技人才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提出科技人才资本的估算方法,并据此测算分析了2001-2015年中国区域科技人才发展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红利效应。结果表明:2001-2015年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但在人力资本中占比偏低。中国科技人才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较为有限,且其增速明显低于科技人才规模扩充速度,表明中国科技人才巨大的红利潜能亟待释放。此外,中国科技人才规模及其红利效应均存在"东强西弱"的区域非均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红利 区域经济增长贡献 学科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气中NO、NO_2和O_3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06
14
作者 安俊琳 王跃思 +3 位作者 李昕 孙扬 申双和 石立庆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6-711,共6页
臭氧(O3)是城市污染大气中的首要光化学污染物,其变化规律与氮氧化物(NOx=NO+NO2)关系密切.采用49C臭氧分析仪和42CTL氮氧化物分析仪对北京城区O3和NOx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时间为2004—08~2005—07.结果显示,O3和OX(O3+NO... 臭氧(O3)是城市污染大气中的首要光化学污染物,其变化规律与氮氧化物(NOx=NO+NO2)关系密切.采用49C臭氧分析仪和42CTL氮氧化物分析仪对北京城区O3和NOx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时间为2004—08~2005—07.结果显示,O3和OX(O3+NO2)浓度在午后15:00左右出现峰值,NOx呈双峰态日变化,在07:00和23:00左右出现峰值.不同季节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存在差异,O3和NOx浓度分别在夏季和冬季达到最大.NOx浓度存在100×10^-9(体积分数)的“分界点”,NOx低浓度时以NOx为主,NOx高浓度时NO占大部分.OX区域贡献和局地贡献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前者主要受区域背景O3的影响,在春季最大,后者主要受局地NOx光化学反应的制约,在夏季最强,同时OX组分呈现显著的昼夜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气污染 光化学氧化剂 臭氧 区域贡献 局地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机会传感器网络关键节点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琳岚 张江 +2 位作者 舒坚 郭凯 孟令冲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21-2031,共11页
提前获知或预测网络的关键节点,便可根据关键节点的相关信息对网络进行优化,当网络瘫痪时,可第一时间排查关键节点,减少网络维护时间和成本.现有静态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节点预测方法,不适用于机会传感器网络(opportunistic sensor netwo... 提前获知或预测网络的关键节点,便可根据关键节点的相关信息对网络进行优化,当网络瘫痪时,可第一时间排查关键节点,减少网络维护时间和成本.现有静态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节点预测方法,不适用于机会传感器网络(opportunistic sensor networks,OSNs).针对机会传感器网络结构动态变化、消息传输时延高的特点,分析多区域机会传感器网络分层结构的消息传输过程,定义阶段贡献度反映Ferry节点在消息传输过程中的贡献程度,定义区域贡献度反映Ferry节点对区域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以Ferry节点在网络中的综合贡献度作为判断关键节点的依据,提出基于多属性决策中理想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关键节点预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TOPSIS算法能够获得更高的预测精度;搭建了实验床以进一步验证提出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改进TOPSIS算法的预测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传感器网络 关键节点 区域贡献 阶段贡献 多属性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身扭转刚度匹配与可视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斌 胡朝辉 罗德洋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9-355,共7页
目前的车身扭转刚度计算和评价方法反映的是车身整体刚度以及大梁或门槛的扭转曲线,无法评价刚度匹配特性和各区域对车身的贡献。针对这一问题,将各区域的应变能及应变能密度作为分析对象,提出基于区域贡献量的刚度匹配评价方法。同时,... 目前的车身扭转刚度计算和评价方法反映的是车身整体刚度以及大梁或门槛的扭转曲线,无法评价刚度匹配特性和各区域对车身的贡献。针对这一问题,将各区域的应变能及应变能密度作为分析对象,提出基于区域贡献量的刚度匹配评价方法。同时,提出一种可视化方法,将区域贡献量数值可视化。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某国产商用车,建立车身框架贡献量可视化模型并分析车身的刚度匹配特性。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车身扭转刚度匹配更加合理。结果表明,通过贡献量可视化模型可以直观形象地分析评价刚度匹配特性和各区域对车身的贡献,指导车身结构刚度匹配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刚度 区域贡献 可视化 刚度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路径及驱动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杰鲲 韩文杰 +1 位作者 康忠燕 梁璐璐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9-76,共8页
分析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路径,寻求区域贡献及其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对落实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了技术创新产出重心测算模型及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并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变... 分析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路径,寻求区域贡献及其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对落实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了技术创新产出重心测算模型及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并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解为人员投入、经济基础、投入强度和经费产出效率四方面效应,同时对2001-2017年的专利授权数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中国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可分为四个阶段,重心分别向东南、东北、西北和向南迁移;华南、华东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快速增加是2001-2005年重心迁移的主要推力,华东、西北和华南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快速增加则分别是2005-2012年、2012-2016年和2016-2017年的主要推力。结合各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各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技术创新产出增加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产出重心 迁移路径 区域贡献 驱动因素分解 专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原经济区研究述评——兼论中原经济区“2345”发展框架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广月 《西部论坛》 2011年第5期1-7,共7页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兴增长极,其对我国区域经济版图重构必将起到纲领性指引作用,其发展也将对我国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空间范围、建设意义、发展定位与建设举措等方面...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兴增长极,其对我国区域经济版图重构必将起到纲领性指引作用,其发展也将对我国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空间范围、建设意义、发展定位与建设举措等方面对中原经济区进行研究。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逻辑框架应是"2345"发展框架: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轮互动,"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为我国整体发展作出五大贡献(经济发展贡献、粮食贡献、交通贡献、能源原材料贡献、生态贡献),逐步实现"一极、一地、一心、四区"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中部崛起 政府与市场互动 “三化”协调发展 转型发展 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 区域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与驱动因素分解 被引量:6
19
作者 宋杰鲲 韩文杰 +1 位作者 康忠燕 梁璐璐 《中国能源》 2019年第4期15-22,共8页
探求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把握区域贡献度以及天然气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对推动中国区域天然气协调发展,促进天然气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5—2016年各省区市的天然气消费数据为基础,运用重心模型测算中国天然气消费重心,并分... 探求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把握区域贡献度以及天然气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对推动中国区域天然气协调发展,促进天然气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5—2016年各省区市的天然气消费数据为基础,运用重心模型测算中国天然气消费重心,并分析重心迁移特征;基于Shapley值分解的基本模型,推演出区域对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的贡献度模型和天然气消费增量分解模型,对中国七大区域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1年、2011—201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重心分别向东南、东北方向迁移;第一阶段的主要推动力是华东、华南地区天然气消费比例增加显著,第二阶段则是华北、华东天然气消费比例增加;近期来看,基础设施效应和人均财富效应分别是各地区天然气消费增加的第一、第二位驱动因素,经济需求效应对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拉动或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消费重心 迁移路径 区域贡献 驱动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迁移路径及驱动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杰鲲 康忠燕 +1 位作者 韩文杰 梁璐璐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1-78,共8页
论文以2006—2016年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量为基础,测算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并分析重心迁移特征;构建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七大区域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 论文以2006—2016年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量为基础,测算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并分析重心迁移特征;构建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七大区域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2008—2013年、2013—2014年、2014—201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分别向西南、西北、西南、东北方向迁移。第一、三阶段的主要推力是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二阶段的主要推力是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四阶段的主要推力则是华东、华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结合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有关各省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区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 迁移路径 区域贡献 驱动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