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堡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划分与评价 被引量:39
1
作者 徐安娜 董月霞 +4 位作者 邹才能 汪泽成 郑红菊 王旭东 崔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2-280,共9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属断陷型富油气凹陷,以往的油气发现集中分布在构造圈闭中,近年新发现一批岩性-地层油气藏。以富油气断陷盆地"满凹含油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依据,以油气成藏组合为区带划分单元,利用油源断层构造图、沉...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属断陷型富油气凹陷,以往的油气发现集中分布在构造圈闭中,近年新发现一批岩性-地层油气藏。以富油气断陷盆地"满凹含油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依据,以油气成藏组合为区带划分单元,利用油源断层构造图、沉积相图、有效主力烃源岩分布图和油气勘探现状图"四图叠合"进行区带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南堡凹陷纵向上发育源上、源内、源下三大一级油气成藏组合体,平面上源上东营组一段油气成藏组合发育八大油气富集区带,评价出四大油气有利区带;源内东三段上亚段油气成藏组合发育六大油气富集区带,评价出四大油气有利区带;源下前第三系油气成藏组合划分为两大区和10个油气富集区带,评价出五大油气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岩性-地层油气藏 油气成藏组合 区带划分 区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Surat区块低煤阶煤层定量表征与区带划分优选 被引量:6
2
作者 崔泽宏 苏朋辉 +2 位作者 刘玲莉 李铭 王建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东缘Surat区块低煤阶煤层地质特征差异显著,如何优选有利区是实现研究区煤层气规模经济开发的关键。以大量测井数据、岩心实验数据、试井数据为基础,对巨厚煤系地层的多而薄的煤层进行精细刻画,定量表征煤层厚度、含...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东缘Surat区块低煤阶煤层地质特征差异显著,如何优选有利区是实现研究区煤层气规模经济开发的关键。以大量测井数据、岩心实验数据、试井数据为基础,对巨厚煤系地层的多而薄的煤层进行精细刻画,定量表征煤层厚度、含气量和渗透率等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三维地质模型为平台,根据煤层参数空间分布差异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区带:Ⅰ类区带位于斜坡带构造高部位,毗邻剥蚀区,煤层气藏为高渗高丰度区,煤层厚度为18~40m(埋深大于等于150m),干燥无灰基含气量为3.8~6.5m^(3)/t,渗透率为20~550mD(平均为250mD),为后期规模开发最有利区带;Ⅱ类区带位于斜坡带顶部内剥蚀区,煤层气藏为高渗较低丰度区,煤层厚度为8~20m(埋深大于等于150m),干燥无灰基含气量为2.8~4.2m^(3)/t,渗透率为500~900mD(平均为680mD),属于潜力区带;Ⅲ类区带位于斜坡带构造低部位,煤层气藏为中低渗高丰度区,煤层厚度为18~41m,干燥无灰基含气量为4.8~7.8m^(3)/t,渗透率为0.1~20mD(平均为5mD),煤层气自然可采性相对较差。根据区带划分结果认为,Ⅰ类区带为研究区产能建设的有利选区,Ⅱ类区带可作为Ⅰ类区带开发中后期接替补充,Ⅲ类区带渗透性相对较低,可考虑小井距开发,实现产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拉特 低煤阶 煤层表征 区带划分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加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区带划分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成名 梁宇生 闫相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8-1088,共11页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合、多期改造、多类含油气系统复合的特点,提出了以“原型控源、迭加控藏”为主线的划分思路、方法和流程。区带划分,需要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分析盆地建造—改造过程中原始成藏地质要素分布及其后续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明确盆地中不同成藏组合在迭加改造过程中的含油气系统类型及其分布,揭示每类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由此确定区带的类型及其边界。区带名称视含油气系统类型采用“(古)今构造单元+层系或组合+成藏主控因素”组合命名。区带划分方案对深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控源 迭加控藏 区带划分 叠加改造型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锡矿床的主要成矿模式、区带划分及找矿远景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波 丁汝福 《矿产与地质》 2017年第2期234-240,共7页
广西锡矿产地139处,保有储量占全国占储量的40.67%,居首位。原生锡矿床类型划分为3个含矿建造、11个类型,锡石-硫化物类矿床为主要工业锡矿床。根据广西锡矿的分布特征、赋矿规律,充分考虑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环境为原则,将广西锡矿分为... 广西锡矿产地139处,保有储量占全国占储量的40.67%,居首位。原生锡矿床类型划分为3个含矿建造、11个类型,锡石-硫化物类矿床为主要工业锡矿床。根据广西锡矿的分布特征、赋矿规律,充分考虑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环境为原则,将广西锡矿分为四个成矿区带。除丹池锡锑多金属大型矿集区外,认为桂北元宝山、摩天岭与桂东北猫儿山、越城岭等有望成为大型锡矿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矿床 成矿系列 成矿模式 区带划分 找矿远景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二叠系构造区带划分及其勘探前景 被引量:6
5
作者 谢格云 张本健 +3 位作者 尹宏 马华灵 王宇峰 刘柏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8年第4期9-12,81,共5页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已成为勘探的主要目标层系,为寻找有利的勘探区带,评价其勘探前景,有必要对构造区带进行划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二叠系构造特征及其平面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依据构造特征差异开展了构造区带划分,从构造方面分...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已成为勘探的主要目标层系,为寻找有利的勘探区带,评价其勘探前景,有必要对构造区带进行划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二叠系构造特征及其平面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依据构造特征差异开展了构造区带划分,从构造方面分析了各构造区带油气富集的成藏条件。综合分析认为,中坝—双鱼石背冲构造亚带、射箭河—潼梓观背冲构造亚带、莲花山—高家场断褶构造亚带、九龙山隆起构造亚带及川西南部斜坡构造亚带构造圈闭和成藏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 区带划分 构造特征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陆坡新生代构造区带划分新认识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星星 蔡峰 +4 位作者 吴能友 李清 孙治雷 李昂 闫桂京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2期70-72,共3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盆地,位于太平洋、欧亚和印—澳板块的交汇区,盆地动力学演化过程复杂[1]。自晚白垩世以来,随着大陆裂解,南海北部陆缘形成一系列新生代盆地,自西向东主要有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盆地,位于太平洋、欧亚和印—澳板块的交汇区,盆地动力学演化过程复杂[1]。自晚白垩世以来,随着大陆裂解,南海北部陆缘形成一系列新生代盆地,自西向东主要有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以及台西南盆地[2]。研究多认为南海扩张是自东向西南呈渐进式打开,东部次海盆率先于33Ma左右进入海底扩张阶段,并于15Ma左右扩张结束,所对应的珠江口盆地和台西南盆地也在晚渐新世进入热沉降阶段[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带划分 台西南盆地 珠江口盆地 新生代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覆岩破坏规律及区带划分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黄素果 魏艳敏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34,共3页
针对综放面开采过程中的上覆岩层破坏导致的采空区漏风情况,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模拟综放面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应力场及变形场的破坏情况,根据应变、应力、塑性区云图,分析了上覆岩层的应力、应变、塑性区域破坏规律,结合... 针对综放面开采过程中的上覆岩层破坏导致的采空区漏风情况,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模拟综放面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应力场及变形场的破坏情况,根据应变、应力、塑性区云图,分析了上覆岩层的应力、应变、塑性区域破坏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确定了竖三带和横三区的范围,为漏风及遗煤自燃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数值模拟 应力变化 区带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区带评价方法及实践——以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永诗 赵乐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以往单纯以二级构造带为准则的区带划分评价方法已不适应当前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求。基于构造控制沉积,构造与沉积联合控制成藏这一油气成藏基本原理,考虑隐蔽油气藏分布与沉积相带(岩相带)关系密切这一基本认识,确定出以二级构造带为... 以往单纯以二级构造带为准则的区带划分评价方法已不适应当前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求。基于构造控制沉积,构造与沉积联合控制成藏这一油气成藏基本原理,考虑隐蔽油气藏分布与沉积相带(岩相带)关系密切这一基本认识,确定出以二级构造带为基础的区带划分原则,即构造层原则,构造带原则和岩相带原则。结合济阳坳陷勘探实际,形成了区带综合评价的方法及技术流程,即整体研究,明确重点领域;成败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深入剖析,寻找有效对策;综合评价,形成最佳部署。在区带评价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区带勘探阶段、勘探程度、认识程度、现实资源储备、主要勘探目的等,将济阳坳陷27个区带分为增储区带和突破区带2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区带划分 区带评价 区带优选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预探区带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姜雪竹 刘成双 +2 位作者 李楠 王懋颉 陈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3期22-26,共5页
在对吉林油田勘探区域进行区带划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地质风险评价、资源量预测和经济评价,并 通过综合排序,优选出近期、中长期和长远勘探目标,为勘探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吉林油田 油田勘探 区带划分 地质风险评价 资源量 预测 经济评价 勘探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重力场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贾红义 吕希学 +4 位作者 李云平 阎汉杰 胡加山 刘国宏 张云银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2-242,共11页
合肥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沟壑纵横,通过对重力异常目标处理,揭示基底特征及断裂、构造发育情况,认为本区南北分区,"众凹环隆"。该文应用重、磁、电、震等综合物探资料,将本区划分为前陆冲断带、舒城前渊沉降带、六安前隆断... 合肥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沟壑纵横,通过对重力异常目标处理,揭示基底特征及断裂、构造发育情况,认为本区南北分区,"众凹环隆"。该文应用重、磁、电、震等综合物探资料,将本区划分为前陆冲断带、舒城前渊沉降带、六安前隆断褶带和肥北隆后斜坡带4个勘探区带。指出了下步勘探方向和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俣肥盆地 重力场特征 区带划分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四川复合前陆盆地初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曾庆 杨光 +4 位作者 罗寿兵 周建文 徐世琦 唐大海 宋明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33,124,共5页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点主要证据,即: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对前陆盆地的影响、"形"与"质"两方面的统一性、共同拥有同一个前陆隆起带。重点分析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原型盆地与主控造山带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前陆盆地经历了不同时期由不同造山带控制、沉积范围变化大、沉积中心频繁迁移的复杂演化过程,不同类型盆地的垂向叠置,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横向叠加,构成了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复合型前陆盆地。最后,对盆地构造区带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造山带后缘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前缘出露前锋逆掩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山前隐伏前锋构造带、前陆盆地中央坳陷带、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带、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区等6个一级构造带以及15个次级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前陆盆地 川西盆地 大巴山前陆盆地 多造山带控制 复合型前陆盆地 南秦岭构造带 广域前陆盆地 构造区带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2
作者 孙宗勋 黄鼎成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77-581,共5页
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有着独特的工程环境特性和工程地质性质。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是近年来为适应珊瑚岛礁工程建设的需求而... 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有着独特的工程环境特性和工程地质性质。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是近年来为适应珊瑚岛礁工程建设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介绍了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进展,指出应将珊瑚礁体作为工程岩体,进行工程地质环境区带划分及各区带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分析礁岩体结构特征和礁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礁体工程适宜性、地基及其环境与工程活动相互关系。针对珊瑚礁岩土的土力学特点,加强珊瑚礁颗粒破碎机理及其对工程地质性质影响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工程地质 区带划分 礁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综合物探解释效果分析及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红义 路慎强 +2 位作者 谭明友 胡加山 张日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5期11-14,共4页
合肥盆地是经历40多年勘探的老区,但就勘探程度而论,至今仍处于普查勘探阶段,各家的认识、分歧较大。本文应用重、磁、电、震等综合物探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了下侏罗统“影子盆地”,进行原型盆地恢复,凸现了原沉积盆地范围,并将盆地... 合肥盆地是经历40多年勘探的老区,但就勘探程度而论,至今仍处于普查勘探阶段,各家的认识、分歧较大。本文应用重、磁、电、震等综合物探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了下侏罗统“影子盆地”,进行原型盆地恢复,凸现了原沉积盆地范围,并将盆地划分为4个勘探区带;指出下步勘探方向为盆地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解释效果 油气勘探 勘探潜力 物探解释 区带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作矿区突出分形区划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俊 冯雨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3-25,共3页
以焦作煤田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形几何学理论和方法对地质构造描述及其与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分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煤田中构造网络的分形特征,探讨了其分维特征与突出分布间的关系。
关键词 突出区带划分 构造分布 煤突出 瓦斯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南次凹箕状断陷油藏富集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南金浩 黄伟 +3 位作者 刘少然 于东旭 孔凡顺 林彤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箕状断陷受到构造、储层等因素影响,其油藏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为实现乌东油田有效滚动评价及开发,针对乌南次凹箕状断陷油藏缺乏源-储整体成藏序列认识的问题,通过将乌南次凹主要目的层段构造细分,解析各区带地层、沉积、构造等规... 箕状断陷受到构造、储层等因素影响,其油藏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为实现乌东油田有效滚动评价及开发,针对乌南次凹箕状断陷油藏缺乏源-储整体成藏序列认识的问题,通过将乌南次凹主要目的层段构造细分,解析各区带地层、沉积、构造等规律认识,明确源岩、地貌、沉积储层、不整合及断层输导等因素对油藏分布有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洼槽区主要发育岩性油藏(湖底扇砂岩油藏),坡折带主要发育不整合油藏,斜坡区则以受断层影响的断块油藏、岩性-断层遮挡油藏为主。在油藏分布及油气富集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油气富集的斜坡区中带开展多层系立体评价,在油气丰度较低的其他区带开展多井型非常规致密储层动用探索,可有效指导区域评价,支撑乌东油田的稳产上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富集规律 洼槽区 斜坡区 区带划分 控藏因素 成藏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带约束复杂薄互沉积储层预测方法与实践——以垦利10油田沙河街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建敏 钱赓 +2 位作者 王少鹏 张倩萍 李文忠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43,共8页
渤海南部垦利10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油藏埋藏深,以薄互沉积为主,地震资料品质差,使用传统方法难以优选出一种井震吻合率高于60%、预测精度高于60%的属性。为此,在开展地震储层预测之前,首先进行地质沉积研究,在沉积相带、沉积模式约束下... 渤海南部垦利10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油藏埋藏深,以薄互沉积为主,地震资料品质差,使用传统方法难以优选出一种井震吻合率高于60%、预测精度高于60%的属性。为此,在开展地震储层预测之前,首先进行地质沉积研究,在沉积相带、沉积模式约束下进行区带划分,然后在单区带内再开展地震地质一体化储层预测。研究强调沉积相带、沉积模式的主导作用,注重储层结构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最终形成一种复杂薄互沉积储层预测方法。利用新钻开发井验证,储层预测精度高达70%,有效指导了该油田开发井实施及滚动评价,同时也为其他地质油藏条件、地震资料品质、埋深相似的油田储层预测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砂泥薄互层 相带约束下的区带划分 渤海古近系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etation-Climate Relationship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被引量:39
17
作者 方精云 宋永昌 +1 位作者 刘鸿雁 朴世龙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9期1105-1122,共18页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climate; the climate controls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reflects regional climates. To reveal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is the founda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climate; the climate controls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reflects regional climates. To reveal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is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oretically serving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is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vegetation studies and provides a base for physi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as well as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on studies of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and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conducted in China, we review the principles, bases and major schemes of previous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discuss on several contentious boundaries of vegetation zone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proposed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primary veget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most parts of China,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s/regi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and its secondary vegetation types and climatic indices that delimit distribution of the vegetation types. This not only reveals the cl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but also is feasible practically. Although there still are divergence of views on the name and their boundaries of the several vegetation zones,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there are eight major vegetation regions in China, i.e. cold temperate needleleaf forest region, temperate needleleaf and broadleaf mixed forest region,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and rain forest region,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temperate desert region, and Qinghai_Xizang (Tibetan) Plateau high_cold vegetation region.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major vegetation boundaries, we suggested that: 1)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is an important arid/humid climatic, but not a thermal climatic boundary, and thus can not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2) the northern limit of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is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Hangzhou Bay, via Taihu Lake, Xuancheng and Tongling in Anhui Province, through by southern slop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to Wuhan and its west, coinciding with a warmth index ( WI ) value of 130-140 ℃·month; 3) the tropical region is limited in a very small area i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and southern edge of Taiwan Island; and 4) consider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mates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we suggested that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vegetation regions, deciduous broadleaf woodland region and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mixed forest region, the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being as their boundary. We also claimed that the zonal vegetation in North China is deciduous broadleaf woodland. Finally, w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dynamic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dynamic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arid/humid climate northern limit of subtropical zone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thermal climate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vegetation z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chemical zonation in early oceans(>520 Ma) 被引量:14
18
作者 LI Chao CHENG Meng +1 位作者 Thomas J.ALGEO XIE ShuC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901-1909,共9页
Early oceans (〉520 Ma) were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water-column anoxia, stratification, and limited oxidant availability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arine sedimentary pore-w... Early oceans (〉520 Ma) were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water-column anoxia, stratification, and limited oxidant availability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arine sedimentary pore-waters in produ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 Based on this similarity and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arly Earth ocean chemistry, we propose an idealized chemical zonation model for early oceans tha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redox zones (from shallow nearshore to deep offshore regions): oxic, nitrogenous (NO3^-NO2^-enriched), manganous-ferruginous (Mn^2+ or Fe^2+-enriched), sulfidic (H2S-enriched), methanic (CH4-enriched), and ferruginous (Fe^2+-enriched). These zones were dynamically mainta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processes including surface-water oxygenation by atmospheric free oxygen, nitrate reduction beneath the chemocline, nearshore manganese-iron reduction, sulfate reduction, methanogenesis, and hydrothennal Fe^2+ inputs from the deep ocean. Our modified "euxinic wedge" model expands on previous versions of this model, providing a more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hemical zonation of early Earth oceans that helps to explain observations of unusual Mo-S-C isotope patterns. This model may provide a useful found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of ocean chemistry evolution and element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early Earth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ROZOIC early Cambrian oceanic redox chemistry ANOXIA euxin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