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夏泻心汤常用剂量与经方本源剂量的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晓燕 《河南中医》 2011年第9期958-961,共4页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后世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疾病。检索文献并分析的结果表明,近十年报道的半夏泻心汤用药剂量远较考证的经方本源剂量低,而随证加减的总药味数较多,疗程较长,难...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后世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疾病。检索文献并分析的结果表明,近十年报道的半夏泻心汤用药剂量远较考证的经方本源剂量低,而随证加减的总药味数较多,疗程较长,难以获得经方的桴鼓之效,虽然如此,仍有超药典剂量用药现象存在。回归经方本源剂量、增加药典用药剂量规定是保证医师合法执业和患者安全用药、提高治疗效果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心汤 剂量 经方 《伤寒论》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仝小林大剂量应用半夏临床治验4则 被引量:7
2
作者 于晓彤 曹洋 逄冰 《江苏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50-52,共3页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量"是影响方药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仝小林教授强调中药临床合理用量,急危重症时当以重剂治之。半夏为祛痰要药,临床应用甚广。仝师效法仲景,善用半夏,辨清病性病势,当痰浊深重或失眠时,往往大剂量应用,临床...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量"是影响方药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仝小林教授强调中药临床合理用量,急危重症时当以重剂治之。半夏为祛痰要药,临床应用甚广。仝师效法仲景,善用半夏,辨清病性病势,当痰浊深重或失眠时,往往大剂量应用,临床取效迅速明显,但需注意中病即减,另外配合生姜同煎,亦未见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浊积聚 生姜 投药和剂量 治疗应用 验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中药学思维的半夏泻心汤临床用药探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巩颖 顾媛媛 +3 位作者 刘文亚 赵薇 韩沙溪 何婷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10期996-998,共3页
半夏泻心汤临床常用单味药剂量低于张仲景经方中记载;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现方中君药半夏较少使用生品,多根据患者病因病机和各炮制品功效及主治,使用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当今临床处方药物剂量、组方规律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已与... 半夏泻心汤临床常用单味药剂量低于张仲景经方中记载;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现方中君药半夏较少使用生品,多根据患者病因病机和各炮制品功效及主治,使用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当今临床处方药物剂量、组方规律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已与经方产生差异,可通过医药结合的临床中药学思维,探讨经方组方法度和现代中药药理,使经方得到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心汤 单味药剂量 炮制 中药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通过抑制炎症抑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梁坤 谷文超 +5 位作者 吴婷婷 李灵 吴秀花 张新生 韩涛 陈健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202-213,共12页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古方剂量及现代临床常用剂量对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诱导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DSS-UC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探索其合理的临床用量并从免疫角度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C...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古方剂量及现代临床常用剂量对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诱导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DSS-UC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探索其合理的临床用量并从免疫角度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半夏泻心汤古方组8只和半夏泻心汤药典组8只。采用2.5%的DSS自由饮用7 d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同时对各组小鼠每日对应给予生理盐水、半夏泻心汤古方量方、半夏泻心汤药典量方灌胃14 d。随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半夏泻心汤可显著恢复DSS-UC模型小鼠的体质量、降低疾病指数(DAI)。升高DSS-UC小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白介素(IL)-10水平,降低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但对IFN-γ水平无显著改善。[结论]半夏泻心汤可以通过升高DSS-UC小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0、5-HT水平,降低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4、TNF-α水平进而改善DSSUC小鼠肠道炎症反应,改善组织损伤情况,从而发挥治疗UC的治疗作用,且以古方量效果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泻心汤 炎症因子 剂量 D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的古代文献考证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付平 葛玉琴 +3 位作者 宗义君 冯会玲 蔡艳芳 张秀芬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64-171,共8页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古籍文献,筛选出有效数据共399条,涉及中医古籍238部。从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药味炮制、...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古籍文献,筛选出有效数据共399条,涉及中医古籍238部。从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药味炮制、制法、煎法、服法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源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后世记载的半夏泻心汤大多遵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并在临床应用有延伸和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352条文献中,痞证(341)最多,约占96.88%,此外,亦零星用于暑证、疟疾、反胃、湿温、黄疸等病证。在记载药物剂量的122条文献中,近二分之一与《伤寒杂病论》原文记载完全相同。在有药味炮制的112条文献中,甘草(86)最多,多为炙(80);其次为半夏(79),多为"汤洗去滑"(67)。在有煎法记载的111条文献中,继承《伤寒杂病论》"去滓再煮"最多(68),另有"水煎"(32)和"姜枣煎"(11)。在有服法的108条文献中,近一半继承了《伤寒杂病论》"温服一升,日三服"。通过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半夏泻心汤的中医古籍文献,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发提供更准确的古代文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泻心汤 中医古籍 组方原理 剂量 痞证 去滓再煮 伤寒杂病论
原文传递
中药生药颗粒剂与传统饮片及免煎颗粒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丁青龙 李莹 +1 位作者 丁舒 周其 《吉林中医药》 2008年第7期530-530,共1页
关键词 小陷胸汤/投药和剂量 黄连 瓜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口服液、胶囊剂的毒理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广佳 蒋尊成 +2 位作者 花纯宏 曲敬来 陈生 《黑龙江中医药》 2006年第2期35-36,共2页
目的:半夏泻心汤作为张仲景经典方,在现代中医临床消化道疾病的使用中具有较高的使用率。本文着重研究传统汤剂改制成口服液、胶囊剂后的动物急性毒理试验。方法:首先找出引起动物0%和100%死亡的剂量,先进行LD50的预试,设5个给药剂量... 目的:半夏泻心汤作为张仲景经典方,在现代中医临床消化道疾病的使用中具有较高的使用率。本文着重研究传统汤剂改制成口服液、胶囊剂后的动物急性毒理试验。方法:首先找出引起动物0%和100%死亡的剂量,先进行LD50的预试,设5个给药剂量组,组间距为0.75,给药最大剂量为成人日常用药量的20倍。一次给药后,观察14d,小鼠生存良好。结果:由于无法测出LD50,因而进行最大耐受量测定。设两个剂量组,将药配成最大浓度,低剂量组只喂一次药,高剂量组一日内喂药2次,观察7d后亦无小鼠死亡。对小鼠的最大耐受量(MID)为 32g/kg,小鼠的最大耐受量倍数为133.33。结论:做动物急性毒理试验初步表明:半夏口服液,胶囊剂毒性甚小,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心汤 急性毒理试验 LD50 MID 剂量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服药方法考 被引量:2
8
作者 曹洪洲 《中医研究》 1993年第2期17-19,共3页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其用药精当,辨证准确详细处方配伍严谨,剂型煎法多样,在服药方法上重视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灵活服药的方法,深化了辨证论治用药的目的。为今天的中医临床工作者学习研究,现不揣冒昧,归纳如下: 常规...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其用药精当,辨证准确详细处方配伍严谨,剂型煎法多样,在服药方法上重视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灵活服药的方法,深化了辨证论治用药的目的。为今天的中医临床工作者学习研究,现不揣冒昧,归纳如下: 常规服药法:一般为一日三次服药或一日二次服药。如白虎加人参,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真武汤等均为一日三次服药;而桔梗汤,芍药甘草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半夏泻心汤/投药和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疥疮搽剂”治疗疥疮50例
9
作者 黄琼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疥疮 白米醋 投药和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