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B病毒对新生儿脐带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玺 陈同辛 +3 位作者 罗嘉慧 曹睿明 朱亚忠 刘宇隆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0-305,共6页
从脐带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变化的角度来探讨EB病毒对DC表型的影响,以阐明其逃逸宿主免疫的机制。将GM-CSF和IL-4、EB病毒和LPS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单染色和三染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检... 从脐带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变化的角度来探讨EB病毒对DC表型的影响,以阐明其逃逸宿主免疫的机制。将GM-CSF和IL-4、EB病毒和LPS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单染色和三染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来源DC表面CD14、CD11c、CD1a、HLA-DR、CD86、MR和MHCⅠ类分子。加入EB病毒后,DC表面CD14分子表达的下调不明显,CD1a的表达则随病毒加入时细胞的分化阶段有关;同时EB病毒还影响了加入LPS后HLA-DR和CD86的升高和MR的降低;EB病毒还影响了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的表达。因此EB病毒可抑制单核细胞来源DC的分化和成熟,这可能是其逃逸宿主免疫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脐带血 EB病毒 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4,GM-CSF体外诱导猪单核来源树突状细胞和功能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谦君 范慧敏 刘中民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174-179,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大量培养扩增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monocyte—derived DC,MoDC),对细胞表型,免疫学功能及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提取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GM—CSF和IL-4诱导,体外培养5-8d,得到悬浮的MoDC,培养第5天... 目的探讨体外大量培养扩增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monocyte—derived DC,MoDC),对细胞表型,免疫学功能及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提取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GM—CSF和IL-4诱导,体外培养5-8d,得到悬浮的MoDC,培养第5天加入浓度为1μg/ml的LPS诱导成熟。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MoDC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CD80/86,SLA-II,CD172a等分子表达,BrdU法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o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法检测MLR上清液中IFN—γL-4水平。结果IL-4/GM—CSF刺激猪PBMC,可以获得MoDC,其表型为CD1^+CD14^+CD172a^+CD80/86^+SLA—II^+,经LPS刺激后CD80,CD86,SLA—II表达升高。结论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猪PBMC成功获得了MoDC,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移植耐受诱导和应用于异种移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单核来源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对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骆高江 陈智理 姜昌浩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胎牛血清及有或无紫杉醇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CD1a、CD86、HLA-DR),混...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胎牛血清及有或无紫杉醇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CD1a、CD86、HLA-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细胞因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紫杉醇处理的DC表面CD1a、CD86、HLA-DR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下降(均P<0.01),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均P<0.05),凋亡细胞数增加(均P<0.01);MLR中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浓度降低(均P<0.01)。结论紫杉醇对DC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是其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量人外周血体外培养鉴定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方法初探
4
作者 陈静思 王华 罗晓燕(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4-368,374,共6页
目的:在少量人外周血条件下体外培养并鉴定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方法:取健康成人少量新鲜外周血经改良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 目的:在少量人外周血条件下体外培养并鉴定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方法:取健康成人少量新鲜外周血经改良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 IL-4)诱导Mo DC生长,并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成熟,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分别于培养第4天和第7天用流式进行表型鉴定、CCK-8法检测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鉴定抗原递呈能力。结果:Mo DC呈类圆形,聚集成团,悬浮生长,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有典型毛刺状突起;流式检测Mo DC高表达CD11c、CD1a,经TNF-α刺激后的Mo DC表面MHCⅡ、CD80、CD83、CD86表达均较培养4 d的Mo DC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NF-α刺激后的Mo 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培养4 d的Mo DC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本实验方法可从少量人外周血中获得成熟Mo DC,为其在多种变态反应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疫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信号通路在IL-6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CCR7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腾飞 苏崇宇 +3 位作者 黄刚 付小龙 余佩武 赵永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STAT3信号通路在IL-6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human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s)趋化因子受体7(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7,CCR7)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D14+磁珠分离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加... 目的探讨STAT3信号通路在IL-6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human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s)趋化因子受体7(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7,CCR7)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D14+磁珠分离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加入rh GM-CSF和rh IL-4在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LPS用于刺激mo DCs表达CCR7,RT-PCR检测不同浓度IL-6处理后再用LPS刺激后的mo DCs CCR7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L-6处理mo DCs和IL-6预处理后再加入STAT3磷酸化特各异性抑制剂JSI-124的mo DCs STAT3、p-STAT3表达。IL-6预处理并抑制STAT3磷酸化后,LPS刺激48 h,RT-PCR检测mo DCs CCR7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mo DCs CCR7蛋白表达,细胞迁移实验检测mo DCs细胞迁移功能。结果与单独LPS刺激组比较,IL-6明显抑制LPS刺激的mo DCs CCR7mRNA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独LPS刺激组比较,IL-6导致mo DCs细胞内STAT3高度活化;而抑制STAT3信号高度活化后,与IL-6+LPS处理组比较,mo DCs CCR7 mRNA表达、蛋白分子表达、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升高(P<0.05),与LPS刺激组无差异(P>0.05)。结论 IL-6通过高度活化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CCR7表达,导致树突状细胞的迁移能力受损,而靶向干预STAT3通路可能成为纠正树突状细胞迁移障碍的潜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 细胞介素-6 STAT3 趋化因子受体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单核细胞及其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济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61-663,共3页
目的探讨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单核细胞及其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达与免疫相关的重要表型的早期影响。方法 20名接受黄蜂毒液免疫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day0)和治疗后第1天(day1)、第3天(day3)和第5天(day5)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单核细胞(Mo)... 目的探讨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单核细胞及其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达与免疫相关的重要表型的早期影响。方法 20名接受黄蜂毒液免疫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day0)和治疗后第1天(day1)、第3天(day3)和第5天(day5)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单核细胞(Mo),其中10名患者的单核细胞在体外培养6d诱导分化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ILT3,ILT4,B7H1,B7H2,MHCⅠ,MHCⅡ,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单核细胞和MoDC表面ILT3和ILT4表达显著增高,B7H1和CD86表达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观察到B7H2,MHCⅠ,MHCⅡ和CD80的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单核细胞和MoDC表面的ILT3,ILT4,B7H1和CD86分子参与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早期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免疫治疗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翁霞 邓晓辉 +2 位作者 马静秋 余金妹 梁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 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DC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外周血采集物培养的DC成熟明显早于...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 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DC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外周血采集物培养的DC成熟明显早于骨髓采集物培养的DC(P<0.01)。DC表型CD1a-PE、HLA-DR-PE、CD54-FITC、CD80-FITC的阳性率平均值在骨髓组和外周血组分别为23.3±3.6和25.8±2.2、95.0±2.1和96.9±1.0、54.4±1.4和56.1±1.2、40.5±2.7和41.7±1.8(P>0.05)。结论 外周血组DC表型的阳性率稍高于骨髓组,但获取费用较昂贵,适用范围有限;骨髓来源则较简便,但培养成熟时间较长,且受个体差异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研究方法 材料来源 细胞培养 dc表型检测 骨髓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史毓杰 江振友 董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形态学特征及其活性。方法:人外周血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粘附6h后去除悬浮细胞,以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诱导培... 目的:探讨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形态学特征及其活性。方法:人外周血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粘附6h后去除悬浮细胞,以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诱导培养7d,并进行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结果:培养1周即可得到大量DC,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大量突起,为典型的DC特征,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显示CD1a阳性表达率达80%~95%,并能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经GM-CSF、IL-4诱导培养成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抗原呈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形态学观察 dc GM-CSF IL-4 体外诱导 能力 结论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S或全菌体阻断体内炎性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DC)的转化
9
作者 王煜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3-53,共1页
DC是位于体内淋巴和一些非淋巴组织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它在机体免疫系统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体内的迁移DC可以来源于驻留在外周组织中的DC,也可以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和... DC是位于体内淋巴和一些非淋巴组织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它在机体免疫系统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体内的迁移DC可以来源于驻留在外周组织中的DC,也可以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和内环境的因素会影响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或向DC的分化。由于DC所起的重要抗原提呈作用,当机体受感染后产生迁移DC的能力就直接决定着获得性免疫能力的强弱。通过皮下注射活的或已灭活的细菌或者LPS,诱导了强烈的局部先天免疫应答从而阻断了单核细胞分化生成DC以及向引流淋巴结(DLN)的迁移。表明强烈的先天免疫应答能抑制机体对颗粒性抗原的获得性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S 全菌体阻断体 炎性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dc 获得性免疫 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5在3-oxo-C12-HSL阻碍人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10
作者 李沫 吴行贵 +1 位作者 李启伟 李有强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22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miR-155在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3-oxo-C12-HSL)阻碍人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Mo-DCs)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IL-4诱导分化为Mo-DCs... 目的探讨miR-155在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3-oxo-C12-HSL)阻碍人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Mo-DCs)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IL-4诱导分化为Mo-DCs。将不成熟Mo-DCs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1、实验组2,阴性对照组加入同体积PBS,模型组加入终浓度为1μg/m L的LPS,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μg/m L的LPS后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0μmol/L和100μmol/L的3-oxo-C12-HSL,处理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o-DCs表型(CD80、CD40、CD11c和HLA-D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12、IL-10)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55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D80、CD40、HLA-DR表达高,IL-10水平低,IL-12水平高,miR-155表达高(P均<0.05)。实验组1、实验组2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2与实验组1相比,CD80、CD40、HLA-DR表达低,IL-10水平高,IL-12水平低,miR-155表达低(P均<0.05)。结论 miR-155在3-oxo-C12-HSL阻碍人Mo-DCs成熟过程中表达降低,3-oxo-C12-HSL可能通过降低miR-155表达阻碍Mo-DCs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55 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感染单核细胞来源的DC后抑制其成熟,促进IL-10产生及T细胞调节
11
作者 冯晓迪 刘立芬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5年第4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细胞来源 HIV-1感染 IL-10 dc 细胞调节 单核 抑制 保护性反应 病毒感染后 适应性免疫 免疫耐受 细胞免疫 研究对象 成熟细胞 未成熟 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喉癌免疫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莉 王雪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4年第B08期50-50,共1页
观察健康成人外周血贴壁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负载喉癌抗原后,在体外能否诱导出高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对喉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作用。取健康成人外周血,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单个核细胞,于37... 观察健康成人外周血贴壁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负载喉癌抗原后,在体外能否诱导出高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对喉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作用。取健康成人外周血,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单个核细胞,于37℃、5% CO2条件下培养2小时,取贴壁单核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人外周血 健康成人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 体外诱导 抗肿瘤免疫 培养 dc 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O-C12-HSL通过PPARγ拮抗树突状细胞表达RP11-367F23.2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轩 王淏 +1 位作者 罗燕芬 李有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4期1674-1676,共3页
目的 研究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3-O-C 12 -HSL)是否抑制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s)表达RP11-367F23.2,该抑制作用是否通过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介导。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来源的Mo-D... 目的 研究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3-O-C 12 -HSL)是否抑制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s)表达RP11-367F23.2,该抑制作用是否通过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介导。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来源的Mo-DCs;将Mo-DCs细胞分为4组:脂多糖(LPS)组、3-O-C 12 -HSL组、GW9662组和PBS组,18 h后收集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4组中RP11-367F23.2表达情况。结果 Mo- DCs经3-O-C 12 -HSL刺激后,RP11-367F23.2表达量降低,3-O-C 12 -HSL组和LPS组RP11-367F23.2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o-DCs经GW9662处理后,细胞中的RP11-367F23.2表达量升高,3-O-C 12 -HSL组和GW9662组RP11-367F23.2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3-O-C 12 -HSL通过PPARγ拮抗Mo-DCs表达RP11-367F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 长链非编码RNA RP11-367F23.2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继乐 张莉 王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13-1216,共4页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发现已愈百年。近年发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不仅在机体的自身稳态、免疫监视和抗感染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还参与了众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发育来源上,成年个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成员不仅来源于骨髓造血,还来源...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发现已愈百年。近年发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不仅在机体的自身稳态、免疫监视和抗感染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还参与了众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发育来源上,成年个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成员不仅来源于骨髓造血,还来源于胚胎原始造血;在功能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更是展现出广泛的异质性,尤其是近年来发现该系统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阐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分化、激活、效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对深刻认识机体自身稳态、免疫应答、以及相关疾病发生发展,最终建立有效的干预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对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菲 程茜 +1 位作者 刘明方 陈淑惠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4-154,共1页
关键词 双歧杆菌 树突状细胞 细胞来源 单核 淋巴细胞增殖功能 免疫效应细胞 机体免疫系统 体外细胞培养 分泌细胞因子 影响的研究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Hp感染对外周血MODCs成熟及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家乙 马其辉 王菁菁 《现代实用医学》 2017年第2期239-240,277,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s)成熟及活化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胃癌根据是否感染Hp分为阳性组67例(CagA^+菌株39例,CagA^-菌株28例),阴性组39例,采集两组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诱导单个核...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s)成熟及活化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胃癌根据是否感染Hp分为阳性组67例(CagA^+菌株39例,CagA^-菌株28例),阴性组39例,采集两组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诱导单个核细胞产生树突状细胞(DCs),比较两组DCs成熟标记分子CD40、CD80、CD83、CD86及HLA-DR表达情况,检测DCs致敏T细胞对癌细胞的毒性杀伤作用,并检测白细胞介素-12(IL-12)、人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的釋放水平。结果阳性组CagA^+菌株、CagA^-菌株的CD80、CD83、CD86、HLA-DR的表达率均高于阴性组(均P<0.05);阳性组IL-12、IFN-γ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癌细胞毒性杀伤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Hp感染可刺激MODCs成熟及活化,提高癌细胞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 成熟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及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杜娟(摘译)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82-382,共1页
树突状细胞(DCs)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但其作用仍不清楚。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液循环中DCs和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s)与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CASMCs)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肥胖2型糖尿病 树突状细胞 细胞来源 血液循环 细胞特征 单核 患者 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
原文传递
转染肿瘤mRNA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抗肝癌免疫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彭宝岗 梁力建 +2 位作者 谢斌辉 陈祖兵 何强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2-434,共3页
目的 探讨转染原发性肝癌(HCC)mRNA的树突状细胞(DC)能否诱导抗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方法 采用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刺激分化为DC细胞;从人肝癌HepG 2细胞和3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中体外扩增mRNA。以mRNA转... 目的 探讨转染原发性肝癌(HCC)mRNA的树突状细胞(DC)能否诱导抗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方法 采用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刺激分化为DC细胞;从人肝癌HepG 2细胞和3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中体外扩增mRNA。以mRNA转染DC细胞,并与PBMC混合培养诱导扩增CTL。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培养细胞中CD3 +、CD4+、CD8+细胞的比例。51Cr释放法测定CTL的杀瘤活性。结果 经扩增人肝癌HepG 2mRNA和2例AFP(+ )患者的AFP(+ )HCCmRNA诱导3周后,CD3 +、CD8+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由诱导前的2 7.8%、2 6.5 %、2 9.6%升高至89.3 %、73 .6%、86.8% ;而经扩增AFP(-)HCCmRNA诱导3周后,CD3 +、CD8+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由诱导前的2 5 .4%升高至5 3 .6%。转染HepG 2细胞和AFP(+ )的患者HCCmRNA的DC诱导的CTL对HepG 2细胞杀瘤活性明显高于AFP(-)的患者,其杀瘤特性由MHC I限制的CD8+T细胞所介导。结论 HCCmRNA体外转染DC能诱导肿瘤特异性CT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MRNA 免疫研究 疫苗诱导 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HepG-2细胞 CD8^+细胞 抗肝癌 ^51Cr释放法 CD8^+T细胞 肿瘤特异性CTL CD3^+ 外周血单核细胞 流式细胞计数仪 dc细胞 杀瘤活性 细胞总数 原发性肝癌 RNA转染 CD4^+ MHC-I 体外刺激 体外扩增 肝癌组
原文传递
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瘤苗预防肝癌术后转移复发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建 陈敏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讨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 C)瘤苗预防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的价值。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诱导D C,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 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刺激活化,经自体肝癌细胞... 目的探讨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 C)瘤苗预防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的价值。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诱导D C,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 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刺激活化,经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D C制备瘤苗。将3 0例肝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 C瘤苗治疗组1 5例,对照组1 5例。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肿瘤转移复发率及生存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DC瘤苗治疗后外周血CD 3+、CD4+/CD 8+及自然杀伤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 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相应水平(P<0.05)。DC瘤苗治疗后血清IL-1 0水平明显下降(P<0.0 5)。随访18个月,DC瘤苗治疗组的转移复发率为13.3 3%,明显低于对照组53.33%(P <0.05);而治疗组的生存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P<0.05)。结论肝癌术后行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瘤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肿瘤转移复发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为肝癌的免疫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裂解物致敏 转移复发 树突状细胞瘤苗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预防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外周血单核细胞 血清IL-10 dc瘤苗 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功能 肿瘤转移 CD^8+ 术后生存率 对照组 治疗组 复发率 治疗后
原文传递
人膜型LIGHT分子对Mo-DC成熟和T细胞激活的调节作用
20
作者 曹丽娟 宋华峰 +3 位作者 朱耿超 黄子逸 王雪峰 张学光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3,共5页
利用我们建立的表达人膜型LIGHT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L929/LIGHT)探讨LIGHT/HVEM信号体外对Mo-DC诱导分化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对T细胞活化和抗凋亡的共刺激作用。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经GM-CSF联合IL-4诱导形成Mo-DC,流式细... 利用我们建立的表达人膜型LIGHT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L929/LIGHT)探讨LIGHT/HVEM信号体外对Mo-DC诱导分化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对T细胞活化和抗凋亡的共刺激作用。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经GM-CSF联合IL-4诱导形成Mo-DC,流式细胞术分析Mo-DC诱导过程中HVEM和LIGHT的表达;基因转染细胞L929/mock、L929/LIGHT、L929/CD40L或L929/LIGHT联合L929/CD40L,分别经丝裂霉素处理后,与GM-CSF联合IL-4诱导的Mo-DC共育,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细胞表面成熟标志CD83和CD86的表达,利用FITC-Dextran分析Mo-DC对抗原的摄取能力;L929/LIGHT或L929/mock经丝裂霉素处理后,与抗人CD3单抗激发的T细胞共育,流式细胞术分析CD4+和CD8+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25的表达,Annexin V和PI双标记分析T细胞的凋亡率。结果表明,高表达HVEM的单核细胞在诱导形成成熟Mo-D(iDC)的过程中下调了HVEM的表达,成熟Mo-DC(mDC)又上调表达HVEM,而LIGHT在Mo-DC分化过程中呈短暂的诱导性表达;基因转染细胞L929/LIGHT及其联合L929/CD40L能上调Mo-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3和CD86的表达,并下调Mo-DC对FITC-Dextran的摄取能力;L929/LIGHT细胞能上调CD4+、CD8+T细胞CD25的表达,并增强T细胞抗凋亡能力。因此,基因转染细胞L929/LIGHT表面表达的人膜型LIGHT分子介导的LIGHT/HVEM共刺激信号对Mo-DC的诱导成熟和T细胞活化及抗凋亡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单纯疱疹病毒的糖蛋白D竞争结合HVEM的淋巴毒素类似物(LIGHT) 单纯疱疹病毒侵入介质(HVEM) T细胞 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 共刺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