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侵入岩有关的铁铜钼多金属成矿系统:成岩成矿地球化学与构造-岩浆演化 被引量:26
1
作者 顾雪祥 章永梅 +5 位作者 彭义伟 张力强 王新利 高虎 董连慧 涂其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6-175,共20页
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斑岩-热液脉型Fe、Cu、Mo、Pb、Zn成矿系统,是在晚古生代北天山洋向南部伊犁板块之下俯冲消减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形成的。与成矿相关的中酸性岩体侵位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石... 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斑岩-热液脉型Fe、Cu、Mo、Pb、Zn成矿系统,是在晚古生代北天山洋向南部伊犁板块之下俯冲消减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形成的。与成矿相关的中酸性岩体侵位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石具有高硅、富碱且富钾、准铝质-弱过铝质的Ⅰ型花岗岩特征,其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以及高场强元素亏损,显示俯冲带岛弧岩浆作用的特点。夕卡岩型铁铜矿床主要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与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内外接触带,斑岩型铜钼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以及与志留系细碎屑岩的接触带附近,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则产于远离岩体的志留系细碎屑岩的构造破碎带中。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及其所分泌的气水热液,成矿时代与中酸性岩体的成岩时代相近,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根据成矿系统形成后的保存和变化情况,认为在3571铜矿区的深部具有斑岩型铜钼成矿的良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成矿系统 构造岩浆演化 夕卡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博罗科努成矿带 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罗科努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分形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4
2
作者 向中林 顾雪祥 +3 位作者 王恩营 章永梅 彭义伟 王新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57,共9页
根据对博罗科努成矿带东段约800 km^2内2 269个水系沉积物样品的11项元素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Cu,Pb,Zn,Ag,Bi和Mo为主要的示矿元素。示矿元素的C-A分形模型拟合直线多为三段式,体现多重分形特征。根据其拐点划分出地球化学背景、区... 根据对博罗科努成矿带东段约800 km^2内2 269个水系沉积物样品的11项元素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Cu,Pb,Zn,Ag,Bi和Mo为主要的示矿元素。示矿元素的C-A分形模型拟合直线多为三段式,体现多重分形特征。根据其拐点划分出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并基于乘积综合异常圈定出莱历斯高尔、可克萨拉和萨雷玛扎尔3个预测靶区。各预测靶区与区内已发现矿床的分布高度吻合,体现出地球化学分形异常在找矿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未知矿床的探寻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异常 C-A分形模型 多重分形 找矿预测 博罗科努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地质构造及构造演化史研究
3
作者 林泽华 肖仁文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第3期240-241,共2页
调查区为我国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喜马拉雅三个构造发展阶段,构造变形复杂,又是博罗科努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区,因此备受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通过沉积特征、火... 调查区为我国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喜马拉雅三个构造发展阶段,构造变形复杂,又是博罗科努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区,因此备受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通过沉积特征、火山活动、深成侵入岩活动特征及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判定区域构造环境,从而为构造单元划分提供充分地质依据,以便更深入的探索区域构造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博罗科努成矿带 地质构造 构造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阔库确科铁铜矿区成矿岩体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顾枫华 章永梅 +1 位作者 彭义伟 王佳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9-1174,共16页
新疆西天山北缘的博罗科努晚古生代岛弧带出露大量中酸性侵入体,并发育一系列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文章对该岛弧带中部阔库确科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岩体中的锆石开展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锆石成因、形成物理化学条... 新疆西天山北缘的博罗科努晚古生代岛弧带出露大量中酸性侵入体,并发育一系列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文章对该岛弧带中部阔库确科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岩体中的锆石开展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锆石成因、形成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对成矿的启示意义等。数据显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正长花岗岩和闪长岩中锆石均表现为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正长花岗岩中锆石的∑REE介于(627~1625)×10^(-6),闪长岩中锆石的∑REE介于(345~1439)×10^(-6)。锆石Ti温度计显示正长花岗岩锆石的结晶温度集中在598~810℃;闪长岩锆石结晶温度为651~932℃,正长花岗岩的氧逸度(ΔFMQ+4.25)高于闪长岩(ΔFMQ-1.01)。成矿岩体锆石均形成于封闭的岩浆体系中,主要为岩浆锆石,少量闪长岩中的锆石可能在岩浆晚期遭受了富集轻稀土元素的热液改造。锆石形成构造背景属于大陆岛弧环境。成矿岩体锆石的Ce^(4+)/Ce^(3+)值明显高于区域内不成矿岩体的Ce^(4+)/Ce^(3+)值,其中正长花岗岩锆石中更高的Ce^(4+)/Ce^(3+)值表明,阔库确科矿区内志留系与正长花岗岩发生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中可能有更大的Cu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微量元素 氧逸度 成矿岩体 博罗科努成矿带 新疆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分形模式下多元素综合地球化学异常的提取 被引量:4
5
作者 向中林 顾雪祥 +3 位作者 王恩营 章永梅 王新利 彭义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3-191,共9页
根据博罗科怒成矿带东段约660km2内2269个水系沉积物样品的11项元素分析数据的因子分析,F1因子为研究区的主要成矿或示矿元素Ag、Pb、Zn、Cu、Bi、Sn组合,体现了主要的成矿作用和过程中的信息,F2因子为Sb、As低温活泼元素组合,F3因子为W... 根据博罗科怒成矿带东段约660km2内2269个水系沉积物样品的11项元素分析数据的因子分析,F1因子为研究区的主要成矿或示矿元素Ag、Pb、Zn、Cu、Bi、Sn组合,体现了主要的成矿作用和过程中的信息,F2因子为Sb、As低温活泼元素组合,F3因子为W、Mo高温元素组合。各因子浓度-面积(C-A)多重分形模型拟合直线一般为四段式,根据其拐点划分出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异常、局部异常和高异常区,其局部异常可以反映不同的成矿地质条件,基于F1主成矿因子的分形异常圈定出莱历斯高尔和可克萨拉2个主要的预测靶区。各预测靶区与区内已发现矿床的分布基本吻合,揭示因子分析各主要因子的分形异常在多元素综合地球化学异常找矿中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为地球化学找矿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异常 因子分析 C-A多重分形模型 综合异常 博罗科努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