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和分型以及临床转归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谭璐 陈涛 +2 位作者 高洪蛟 陈彦希 任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592-2599,共8页
背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作为继发性高血压中发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危害大但手术后治愈率高的疾病,已被各大高血压指南推荐扩大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但该类患者的确诊、分型和治疗后临床转归判定方式繁多且存在较多争议。卡托普利... 背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作为继发性高血压中发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危害大但手术后治愈率高的疾病,已被各大高血压指南推荐扩大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但该类患者的确诊、分型和治疗后临床转归判定方式繁多且存在较多争议。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因其便捷、安全可直接用于社区、门诊,期望CCT能对PA患者进行全程管理以改善预后。目的 探究CCT对PA的诊断、分型以及临床转归的判断能力。方法 选取2020-10-01—2022-12-3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接受内分泌性高血压病因筛查并登记的8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筛选后最终37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23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纳入EH组,247例PA患者分别纳入单侧醛固酮瘤(APA)组81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组55例和未分型PA(u-PA)组111例。比较4组间差异并绘制CCT后各指标及联合诊断P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其次绘制CCT后各指标诊断APA和IHA亚型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CT对APA和IHA的分型判断能力。最后根据术后临床结局将单侧肾上腺切除患者分为3组:未缓解组11例、临床改善组27例和临床缓解组54例,比较3组间差异并判断CCT对APA患者术后临床转归的判断能力。结果 CCT后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对PA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921,95%CI=0.893~0.950),最佳截断值为11.7 ng/d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6.0%;CCT后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对PA也有较好的诊断效能(AUC=0.868,95%CI=0.823~0.923),最佳截断值为2.8(ng/dL)/(mU/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2%和81.0%。CCT后PAC>17.0 ng/dL可协助诊断APA亚型,CCT后PAC<11.7 ng/dL同时ARR<2.8(ng/dL)/(mU/L)的患者可排除APA亚型。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87.2%患者经CCT后PAC<11.7 ng/dL,89.7%患者CCT后ARR<2.8(ng/dL)/(mU/L)均接近术后临床缓解水平(88.0%)。结论 CCT可全程用于PA患者的诊断、分型和临床转归评价,CCT后PAC及CCT后ARR诊断PA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7 ng/dL和2.8(ng/dL)/(mU/L),也可用于APA的分型判断以及术后生化缓解的判断。CCT前采血检验临床意义小,可适当简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卡托普利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单侧醛固酮瘤 醛固酮/肾素比值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中原醛症最佳诊断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赵玲 王琳 +12 位作者 宋烨琼 朱杰 贾晓蒙 臧丽 杨国庆 谷伟军 杜锦 王先令 郭清华 吕朝晖 巴建明 窦京涛 母义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3-558,共6页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中不同评价指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简称原醛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222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醛固酮瘤(APA)90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中不同评价指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简称原醛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222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醛固酮瘤(APA)90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44例及原发性高血压(EH)88例。所有患者均行CCT,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CCT后醛固酮绝对值、醛固酮抑制率、肾素活性上升率、肾素活性上升率联合醛固酮抑制率和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进行评价,确定最佳诊断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CT后APA、IHA和EH组醛固酮抑制率分别为0.3%、0.7%和4.0%。PA组(APA组和IHA组)肾素活性上升率明显低于EH组(P<0.05),APA组、IHA组和EH组肾素活性上升率分别为0(0,1)、0.25(0,1)和0.97(0.23,2.27)。CCT后醛固酮绝对值、醛固酮抑制率、肾素活性上升率、肾素活性上升率联合醛固酮抑制率和AR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3、0.575、0.318、0.616和0.901,最佳切点分别为417.20、2.90、–0.44、0.53和22.70[醛固酮浓度(PAC)单位采用ng/dl,1pmol/L=27.7ng/dl;肾素活性(PR A)单位为μg/(L·h)],敏感度分别为81.7%、10.1%、95.5%、62.4%和81.7%,特异度分别为51.1%、97.8%、7.8%、60.4%和87.7%。结论高血压患者包括EH及原醛症CCT后醛固酮抑制率远低于30%,CCT后ARR对原醛症的诊断价值优于醛固酮绝对值、醛固酮抑制率、肾素活性上升率及肾素活性上升率联合醛固酮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盐摄入对卡托普利抑制试验和盐水负荷试验一致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包宁 马文君 +7 位作者 娄莹 刘小宁 郝素芳 张慧敏 宋雷 周宪梁 吴海英 蔡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49,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水平钠盐摄入对两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试验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和盐水负荷试验(SIT)结果一致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同时行CCT和SIT的298例患者的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水平钠盐摄入对两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试验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和盐水负荷试验(SIT)结果一致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同时行CCT和SIT的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试验前24 h尿钠排泄量由低到高三等分将患者分为低钠组(<93 mmol/24 h)、中钠组(93~144 mmol/24 h)、高钠组(>144 mmol/24 h);四等分将患者分为低钠组(<75 mmol/24 h)、中钠组A(75~116 mmol/24 h)、中钠组B(117~164 mmol/24 h)、高钠组(>164 mmol/24 h),通过比较不同组别中CCT和SIT结果一致性的差异来探讨钠盐摄入对两种不同确诊试验的影响。结果:共有145例(48.7%)患者两种确诊试验结果不同,其中103例(34.6%)呈CCT单阳性,42例(14.1%)呈SIT单阳性。三等分时高钠组中CCT单阳性比例较高(高钠组49.0%vs中钠组26.7%vs低钠组28.3%,P<0.001),四等分时结果相似(高钠组48.0%vs中钠组B 36.5%vs中钠组A 25.7%vs低钠组28.0%,P=0.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尿钠排泄量是影响CCT单阳性患者比例的因素(P=0.006)。结论:高钠组患者CCT结果和SIT结果一致性低于中钠组。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试验前应标准化钠盐摄入而非单纯不限制钠盐摄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盐水负荷试验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中原醛症最佳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左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4期00089-00090,共2页
原醛症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导致体内血容量增多、钾排出增加、肾素活性受抑制的临床综合征,不仅可使患者出现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夜尿增多等症状,随着病情持续进展,还易诱发其出现心肌肥厚、肾功能受损、心力衰竭、... 原醛症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导致体内血容量增多、钾排出增加、肾素活性受抑制的临床综合征,不仅可使患者出现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夜尿增多等症状,随着病情持续进展,还易诱发其出现心肌肥厚、肾功能受损、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并发症,从而对其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临床需尽早对患者进行确诊,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方案对其进行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卡托普利抑制试验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原醛症确诊试验之一,既往,临床多根据血醛固酮水平的高低对原醛症和原发性高血压进行鉴别诊断,但随着临床对该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研究均发现,单纯依靠指南推荐的血醛固酮切点值难以对原醛症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鉴别,基于此,临床还需积极探寻卡托普利抑制试验中原醛症最佳诊断指标,才能为患者病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原醛症 诊断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