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03名汉族大学生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的观测与分析
1
作者 周子超 王道睿 +5 位作者 张倩霞 张轶丹 传爱云 李嘉宁 蒋文凯 王胜朝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586-589,共4页
目的观测一组汉族大学生人群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的表达情况。方法根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系统(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ental Anthropology System,ASUDAS)的卡氏尖分级标准,对803名汉族大学生的口内照和石膏模型进行观测... 目的观测一组汉族大学生人群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的表达情况。方法根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系统(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ental Anthropology System,ASUDAS)的卡氏尖分级标准,对803名汉族大学生的口内照和石膏模型进行观测和分析。卡氏尖出现率的性别和牙位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表达强度的双侧相关性采用Kendall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卡氏尖的人群出现率在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分别为37.61%、3.99%,上颌第一恒磨牙显著高于上颌第二恒磨牙(P<0.01);男性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卡氏尖的出现率分别为46.73%、6.30%,女性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卡氏尖的出现率分别为27.95%、1.54%,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阳性表达以低强度表达(1~4级)为主,在上颌第一、二恒磨牙中分别占比67.37%和59.52%;卡氏尖的表达在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均具有一定的双侧相关性(tau⁃b=0.756,P<0.01;tau⁃b=0.477,P<0.01)。结论卡氏尖在该组汉族人群中主要发生于上颌第一恒磨牙,以低强度表达为主,掌握我国人群中卡氏尖的表达情况有重要的人类学和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尖 特征 牙齿非测量特征 牙齿人类学 牙体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出现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武 周蜜 邢松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9-175,共17页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群属性、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采用釉质外表观察和CT扫描方法对卡氏尖在98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化石的出现和表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与非洲和欧洲古人类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27.6%-62.5%)和多种形态表现。此外,在多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发现两个通常只出现在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的原始卡氏尖表现: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支持卡氏尖是从猿类,经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一个古老特征的观点。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特点提示出现在中国古人类的卡氏尖更有可能是古老原始特征的残余。本研究显示,卡氏尖在中国与欧洲古人类都具有较高出现率,而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程度较同时期欧洲古人类更为显著。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卡氏尖是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造成化石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尖 牙齿 化石 人类演化 基因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恒牙卡氏尖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富生 樊淑梅 +2 位作者 刘勇 李锐 轩昆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98-98,共1页
关键词 卡氏尖 乳牙 恒牙 儿童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培刚 顾永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6-571,共6页
目的:调查卡氏尖在汉族人恒牙列中的表达特点及规律。方法 :选择2758例汉族人进行口腔检查,记录卡氏尖在上颌恒磨牙的表达强度(分为5级)。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牙位、不同性别、左右侧卡氏尖的发... 目的:调查卡氏尖在汉族人恒牙列中的表达特点及规律。方法 :选择2758例汉族人进行口腔检查,记录卡氏尖在上颌恒磨牙的表达强度(分为5级)。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牙位、不同性别、左右侧卡氏尖的发生率。双侧相关性采用Kendall检验。结果:卡氏尖的人群发生率在上颌第一磨牙为36.18%(男性为40.73%,女性为32.13%),在上颌第二磨牙为1.39%(男性1.82%,女性0.99%);在第上颌一磨牙,其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P<0.01)。双侧共同发生率在第一磨牙为72.97%,第二磨牙为48.57%。双侧相关系数tau在第一磨牙(0.77)高于第二磨牙(0.65),而同侧第一、二磨牙相关性较小(tau=0.13,P<0.01)。结论:用标准化分级方法对汉族人卡氏尖的表达强度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尖 牙形态特征 牙体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磨牙卡氏尖形态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海波 杜昌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33-433,436,共2页
关键词 上颌第一磨牙 卡氏尖 形态 湖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汉族中学生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的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芳 顾永春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63-465,共3页
目的:了解卡氏尖在汉族人恒牙列中的表达特点和规律。方法:对乌鲁木齐市8所汉族中学生人群(3 819人)进行口腔检查,记录卡氏尖在上颌恒磨牙的表达强度(分为5级)。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牙位、不同性别、左右侧卡氏尖的发生率。双侧相关性采用K... 目的:了解卡氏尖在汉族人恒牙列中的表达特点和规律。方法:对乌鲁木齐市8所汉族中学生人群(3 819人)进行口腔检查,记录卡氏尖在上颌恒磨牙的表达强度(分为5级)。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牙位、不同性别、左右侧卡氏尖的发生率。双侧相关性采用Kendall检验。结果:卡氏尖(3~5级)的牙齿发生率在第一磨牙为14.38%(1 097/7 629牙),第二磨牙为0.47%(36/7 633牙);而其个体发生率分别为17.55%(669/3 812人)和0.60%(23/3 816人)。在上颌第一磨牙,卡氏尖在右侧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左侧(P<0.05),男性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组(P<0.05),双侧共同发生率为63.38%(424/669人),双侧相关系数tau为0.768(P<0.05)。结论:掌握卡氏尖在恒牙列的表达规律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尖 牙齿形态特征 牙体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卡氏牙齿特征的离体牙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刘芳 顾永春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2-336,共5页
目的:揭示卡氏尖在上颌恒磨牙的出现特点和规律。方法:采集临床拔除的上颌第一恒磨牙107个,第二恒磨牙125个。病人全部为汉族人,拔牙时记录病人性别、年龄、牙位。10倍放大镜下观察牙体解剖形态。卡氏牙齿特征的表达强度按亚利桑那州立... 目的:揭示卡氏尖在上颌恒磨牙的出现特点和规律。方法:采集临床拔除的上颌第一恒磨牙107个,第二恒磨牙125个。病人全部为汉族人,拔牙时记录病人性别、年龄、牙位。10倍放大镜下观察牙体解剖形态。卡氏牙齿特征的表达强度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标准系统(The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ental Anthropology System,ASUDAS)分为8个等级进行记分。卡方检验不同性别、不同牙位组卡氏牙齿特征表达率的差异。结果:卡氏牙齿特征在上颌第一、二恒磨牙的出现率分别为52.34%及4.0%(ASU1~7),左右侧、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氏尖表达强度等级越高,其出现率越低。若卡氏特征二分法阳性标准取ASU3~7,则在第一磨牙的发生率降为18.69%;而牙尖型(ASU5~7)出现率仅为7.48%。结论:采用ASU系统对汉族人卡氏牙齿特征的表达强度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尖 牙齿特征 牙体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39名儿童乳牙滞留状况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富生 方军 +2 位作者 蔡伟英 樊淑梅 王小竟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卡氏尖 乳牙 恒牙 儿童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的一颗庙后山人的臼齿 被引量:2
9
作者 林一璞 张镇洪 +3 位作者 刘兴林 王尚尊 郭志慧 张丽黛 《人类学学报》 1987年第1期76-77,共2页
在《庙后山——辽宁省本溪市旧石器文化遗址》一书中记述了人类犬齿、右下臼齿各一枚;本文现补记庙后山人牙的第三颗,也就是右上第三臼齿。 1979年春,天津自然博物馆古人类组应邀参加庙后山遗址发掘工作,曾搜集一些动物化石标本,主要是... 在《庙后山——辽宁省本溪市旧石器文化遗址》一书中记述了人类犬齿、右下臼齿各一枚;本文现补记庙后山人牙的第三颗,也就是右上第三臼齿。 1979年春,天津自然博物馆古人类组应邀参加庙后山遗址发掘工作,曾搜集一些动物化石标本,主要是单个兽牙。笔者之一(林)于1985年6月间至天津自然博物馆,认出这颗人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臼齿 天津自然博物馆 原小 新发现 卡氏尖 人牙 旧石器文化遗址 古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