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构“中国性”:基于历史政治学的新政治学原理纲要
1
作者 杨光斌 《天府新论》 2025年第1期14-19,154,共7页
历史政治学是一种具有“中国性”的方法论,有了自己的方法论的社会科学才有可能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最能体现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是由方法论和基础概念构成的政治学原理。有了历史政治学,对政治学的元理论,诸如政治概念、政治作用、国家... 历史政治学是一种具有“中国性”的方法论,有了自己的方法论的社会科学才有可能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最能体现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是由方法论和基础概念构成的政治学原理。有了历史政治学,对政治学的元理论,诸如政治概念、政治作用、国家理论、政党理论、政府理论、干部制理论、民主理论和现代化理论,都可以进行“重述”而有不同的理解,这构成了“新政治学原理”。新政治学原理有两大特征:一是历史政治学所建构的“中国性”;二是“中国性”理论并不是封闭的,是基于对现实的关怀而寻求比较历史研究的产物。因此,新政治学原理是从“比较”出发、以当代中国为中心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政治学原理 历史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经验与科学方法之间:历史政治学如何走向未来?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3,共12页
如何处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历史政治学研究的质量乃至未来,也是所有“历史转向”的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解决的普遍难题。根据是否运用历史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可以尝试对目前所有以历史为导向的政... 如何处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历史政治学研究的质量乃至未来,也是所有“历史转向”的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解决的普遍难题。根据是否运用历史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可以尝试对目前所有以历史为导向的政治学研究路径进行归类和分析。而未来处理好历史经验与科学方法关系的历史政治学,需要在逻辑基础、文献积累、问题意识、史料运用和比较方法五个层面做出改变。这一“宽视野,窄标准”的进路,既有利于借助和运用国内外学界积累的丰厚资源,也有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历史上积累的实践经验,最终发展出普遍而坚实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历史经验 科学方法 研究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域下中国古代国号的意义诠释 被引量:1
3
作者 马雪松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1,F0002,239,共11页
中国古代国号兼具历史特征与政治属性,是时间脉络与政治权力互动交织的产物。其既在历史演进中彰显延续性与多样性、因袭性与稳定性、指代性与功能性等特征,又呈现政权发展消亡历程、深受政治权力影响、蕴含丰富政治意义,体现政治权力... 中国古代国号兼具历史特征与政治属性,是时间脉络与政治权力互动交织的产物。其既在历史演进中彰显延续性与多样性、因袭性与稳定性、指代性与功能性等特征,又呈现政权发展消亡历程、深受政治权力影响、蕴含丰富政治意义,体现政治权力逻辑。在政治合法性建构中,国号反映出统治者攀附血缘和地缘制造正统身份、依托谶纬和宗教隐喻天命转移、承接礼制和德性宣示王道赓续。在维护政治统治时,国号可以被用于整合族际关系缓和民族矛盾、统合集团关系化解权力离散。此外,国号能够寄寓政治理想、传递政治理念,为推动政治秩序演进提供方向引导和价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号 政治名号 意义诠释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历史政治学的过程追踪之道
4
作者 刘伟 李昊霖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9,215,共12页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主体性和把握中国治理现实,需要重视历史。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回应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史研究,历史政治学既能发掘一般性理论,又尊重历...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主体性和把握中国治理现实,需要重视历史。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回应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史研究,历史政治学既能发掘一般性理论,又尊重历史的时间与情境。然而,尽管历史政治学一直尝试发掘时间性因果机制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但历史政治学在当前研究中却呈现出时间性因果机制缺位的问题。该问题进一步导致历史政治学知识累积的进度与理想状态存在距离。因此,基于过程追踪方法在历史政治学研究中贡献知识增量、转化知识存量和追溯重大现实问题历史渊源方面的价值,本文提出将过程追踪法带入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同时,本文对于方法论的探索并未仅停留于价值的探讨,而是围绕“情境”“时间”“行动者”三要素,探寻体现历史政治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关怀的过程追踪之道,进而推动历史政治学方法论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过程追踪 因果机制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与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从贺东航《现代国家构建的中国路径》说起
5
作者 孙国东 《公共治理研究》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当下中国的“历史政治学”研究有两种典型的研究路向:以姚中秋为代表的规范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政治哲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以贺东航为代表的描述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社会科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与前者相比,后者不是旨在把握中国文... 当下中国的“历史政治学”研究有两种典型的研究路向:以姚中秋为代表的规范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政治哲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以贺东航为代表的描述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社会科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与前者相比,后者不是旨在把握中国文化的不变本质,而是力图呈现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实践经验,因而可以把历史具体主义贯彻到底。但是,贺东航式的历史政治学研究,除了未能形成学理融贯的分析框架外,亦面临着历史阐释与未来建构之间的张力。把历史政治学研究与社会政治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单一的历史政治学视角对历史延续性的排他性关注,从而在现代转型中恰当把握政治现象的历史延续性及其现代转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历史具体主义 现代国家构建 未来建构 社会政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政治学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成福 田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37,共7页
现代国家建构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中西方国家建构的理论源头来看,韦伯的国家能力观和马克思的阶级观构成了国家建构难以回避的价值主张。从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出发,以"大一统"的概念审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 现代国家建构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中西方国家建构的理论源头来看,韦伯的国家能力观和马克思的阶级观构成了国家建构难以回避的价值主张。从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出发,以"大一统"的概念审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统一与和平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历史的总基调,连续与传承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特征。主权维护、基层治理、体制吸纳与文化认同四个具体维度构成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内涵。就历史政治学视角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研究而言,必须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维度与机制置放于历史纵深感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与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家建构 历史政治学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角下的血缘道德王国——以周王朝的政治理想与悖论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徐勇 杨海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50,185-186,共14页
人类文明起点相同,路径不一。西方文明路径的重要特点是空间的位移,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断在炸毁的“废墟”和开拓的“空地”上建立。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特点是长时间的延续。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是在“废墟”和“空地”上建立,而是在同一空... 人类文明起点相同,路径不一。西方文明路径的重要特点是空间的位移,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断在炸毁的“废墟”和开拓的“空地”上建立。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特点是长时间的延续。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是在“废墟”和“空地”上建立,而是在同一空间里自我演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构成国家诞生的母体,并对未来的国家造型和演进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周朝是直接从血缘母体脱胎而来的原生国家。她承继了长期历史延续的血缘氏族道德,又按照血缘道德理想型塑国家形态。周人第一次产生了政治自觉,尽管其理想图景带有相当的乌托邦色彩,但反映了幼年国家的童真,其价值至今仍然放射出理想的光芒,其基因缺陷为后世所克服。考察周王朝政治形态,对于发现中国文明和国家的原生形态和演进特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血缘道德王国 周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治体生成要素的民心:一个历史政治学的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任锋 《天府新论》 CSSCI 2021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实践者对于重大政权更替的变迁规律累积了敏锐而丰厚的洞见,自秦汉之际一直到清末民初,民心在其间被赋予了根本原理禀性,其得失决定了政权兴亡。基于天人合一的政教精神,天命政治被归结为民心政治。民心的根本是人之大...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实践者对于重大政权更替的变迁规律累积了敏锐而丰厚的洞见,自秦汉之际一直到清末民初,民心在其间被赋予了根本原理禀性,其得失决定了政权兴亡。基于天人合一的政教精神,天命政治被归结为民心政治。民心的根本是人之大群情性,推重大公中正,处于塑造民风民俗的根本地位,也是政治领导者的正当性来源。为了克服政治衰变中的民心失范,优良政治的出路在于构建起一个包括政治原则、制度方略和政治主体三要素的治体。立国思想家强调政治家相对于行政官僚、治民心(教化)相对于治民事、经制纪纲(礼治)相对于刑罚威权、更化相对于变法的一系列优先性。这代表了对于政治事务的一种规范性理解,它伴随历代立国实践不断得到检验与重构,形成中国政治文明的要义之一。在现代转型初期,民心政治及其治体论遭到现代西方民主政体论的挑战,其义理架构有被社会契约论消解替代的趋向。同时,在严复、梁启超、李大钊和钱穆的思想中,治体论仍作为深层思维资源发挥着牵引作用,显示出与民主政体论的某种融会和张力,民心在立国精神层面的构建价值仍需要充分领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心 治体 公论 立国 历史政治学 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正史修撰内在张力的历史政治学诠释 被引量:1
9
作者 马雪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3,共9页
中国传统正史修撰兼具历史书写与政治实践的双重属性,因其演变的延续性与变迁性、过程的权力性与参与性、体例的结构性与能动性、功能的承袭性与回顾性而蕴含深刻的历史政治学意义。正史修撰既在历史的延续变迁中见证了史官地位的迁移... 中国传统正史修撰兼具历史书写与政治实践的双重属性,因其演变的延续性与变迁性、过程的权力性与参与性、体例的结构性与能动性、功能的承袭性与回顾性而蕴含深刻的历史政治学意义。正史修撰既在历史的延续变迁中见证了史官地位的迁移、史学意识的发展、史书质量的变化,又在政治权力的运作更迭中与政权形象的塑造、政事记叙的策略、政局形势的影响密切关联。基于上述双重逻辑的共生交织与互动融合,正史修撰的相关实践不仅逐渐背离史以制君与直书实录、史为经翼与掌书赞治、史持正道与著书通变的史学宗旨,而且日趋偏离兴立教化与以立时治、视往鉴来与惩前毖后、褒贬垂训与长治久安的政治功能,从而呈现出多维复合的内在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修撰 史学宗旨 政治功能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何以可能?——基于历史政治学的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别红暄 焦义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4-50,共7页
从历史政治学的视角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结构上的应然性。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中,党建引领既遵循了乡村治理中“引领者”不可或缺的历史经验,又满足了乡村治理中组织缺失的结构需要,因此基于党的领导地位、新乡贤与... 从历史政治学的视角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结构上的应然性。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中,党建引领既遵循了乡村治理中“引领者”不可或缺的历史经验,又满足了乡村治理中组织缺失的结构需要,因此基于党的领导地位、新乡贤与先锋队性质政党的耦合以及党建引领自身的优势,党建得以引领乡村治理。在新时代,乡村治理应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以完善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形成党建引领合力,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村治理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学中的历史之辨——历史制度主义与历史政治学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琪 刘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64,168,共12页
准确把握中国治理现实、真正超越西方主流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将历史维度根植于政治学研究之中,建立历史传统与当下情境的有效关联。政治学中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历史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是如何呈现的?由中西比较视野观察可知,历史制度... 准确把握中国治理现实、真正超越西方主流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将历史维度根植于政治学研究之中,建立历史传统与当下情境的有效关联。政治学中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历史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是如何呈现的?由中西比较视野观察可知,历史制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历史政治学的西学理论源泉;作为本土化的政治学研究路径,历史政治学在为中国政治学研究赋予历史感的同时,也拓展了主流政治学的考察范围。只有在理论自觉、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历史传统的认识,才能实现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话语体系 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政治学 中国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7
12
作者 严庆 王跃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95,F0002,共18页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大一统”政治哲学及政治价值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中心模式”凝聚人民的具体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了历史中国的国家发展路径和政治经验,是党基于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建构现代国家、实行民族整合的重要举措,满足了应对当下内外复杂形势、化危为机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民族向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远景探索提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优化民族工作实践,把培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长远、根本措施。历史政治学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研究路径,而作为案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则为历史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学术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 政党中心 国家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成长的复线逻辑——一项历史政治学的考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贺东航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246,共12页
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成长的核心领导力量,而革命逻辑、现代化逻辑与民族复兴逻辑是理解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线索。借助历史政治学的理论资源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正是从这三种逻辑出发,先后领导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 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成长的核心领导力量,而革命逻辑、现代化逻辑与民族复兴逻辑是理解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线索。借助历史政治学的理论资源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正是从这三种逻辑出发,先后领导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阶段。百年来,三重逻辑在不同阶段各有主导,依次展开和转换,呈现出交织叠加的复杂动态过程。这三重复线逻辑储存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许多特征和信息单元,从观念和组织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国家的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领导制度体系 国家成长 复线逻辑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世界政治思维框架的文明范式——历史政治学视野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光斌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5,共11页
"文明冲突论"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争论,但它却预见性地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世界政治变迁的路线图,这无疑是社会科学的一大谜团,因为社会科学旨在解释经验而非预言未来。亨廷顿本人的回答是因为他建构了"关于世界政治的... "文明冲突论"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争论,但它却预见性地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世界政治变迁的路线图,这无疑是社会科学的一大谜团,因为社会科学旨在解释经验而非预言未来。亨廷顿本人的回答是因为他建构了"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即文明范式。文明关系形成于古老的过去,影响着当下,塑造着未来,因而文明范式经典地体现着历史政治学的时间进程概念;在时间进程中,财富权力的转移带动了作为文明表现形式的政治思潮,政治思潮直接刺激着古老的文明关系和世界政治走向。历史政治学路径下的"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事实上是以文明范式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学,这可以看作是传统国际关系学的转型升级学科。不同学科的不同范式,意味着研究路径甚至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廷顿 世界政治 文明范式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野下中国思想史研究路径的省思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际明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3,共8页
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总体图景是以现代化为定向,相当程度上放弃中国思想的自我理解,采用西方概念进行诠释,以求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普遍世界历史叙事。这种研究路径的生成源自近代以来的救亡政治策略及其政治话语。历史政治学探求政... 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总体图景是以现代化为定向,相当程度上放弃中国思想的自我理解,采用西方概念进行诠释,以求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普遍世界历史叙事。这种研究路径的生成源自近代以来的救亡政治策略及其政治话语。历史政治学探求政治话语的历史生成,在历史经验的视野中观察和总结诸种政治要素的结构与变化,可以克服基于现代价值评判而产生的思想史研究缺陷。在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治体论揭示出了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现实立国要素与理想变革之结构性原理,是对现代中国思维定式的一个突围。中国思想史研究并非单方面地让中国融入某种现代世界,而应当在现代世界的视野中,基于中国自身经验,形成我们对何谓中国、何谓现代的透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历史政治学 现代性 时间性 治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野下边疆安全治理的语言政策路径探析——基于X地区双语教育政策实施历程(1949-2019)的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候为刚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2-22,共11页
实施什么样的语言政策,关系到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整合与边疆安全治理效果。文章基于历史政治学的分析范式,考察新中国成立后X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语言政策在边疆安全治理实践中的作用机理,表现为语言同质化程度与边疆安全... 实施什么样的语言政策,关系到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整合与边疆安全治理效果。文章基于历史政治学的分析范式,考察新中国成立后X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语言政策在边疆安全治理实践中的作用机理,表现为语言同质化程度与边疆安全指数呈“U”型的关系变化特征。X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大体经历了“生成—转型—巩固”的过程。在生成阶段(1949-1978),“以民语教学为主,加授汉语”的传统模式并没有对边疆安全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转型阶段(1979-2000),随着系统环境的开放,边疆安全治理的困境也逐步显现,倒逼中央政府提高国家通用语言在双语教育中的权重;到了巩固阶段(2001-2019),随着双语教育政策设计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边疆安全困境有所缓解。作为该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民族边疆地区的居民对该政策的调整会做出相应的能动反应。最后,文章对以国家建构为核心旨趣的历史政治学范式在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议题研究中的适用前景作了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教育政策 边疆安全治理 国家建构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与中国当代史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凛然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正在兴起的历史政治学或可拓展史学研究论域,给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研究带来一定的跨学科启示。本体论层面,历史政治学揭示了政治史,特别是国家史在当代史研究议程中的重要性。认识论层面,历史政治学提醒我们不仅要研究国家史,更要在... 正在兴起的历史政治学或可拓展史学研究论域,给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研究带来一定的跨学科启示。本体论层面,历史政治学揭示了政治史,特别是国家史在当代史研究议程中的重要性。认识论层面,历史政治学提醒我们不仅要研究国家史,更要在国家史中做研究,增强对历史过程中的“国家”及相关概念、机制、解释等的检视。方法层面,历史政治学中一些非属传统史学的新型分析工具会丰富、深化当代中国史研究,提升其研究的理论阐释和概括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 史学理论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战人的政治性格:基于统战文化的历史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龚少情 胡庆雄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6-88,共13页
统战文化为认识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整体性和实证性的研究路径,而统战人政治性格的研究则从微观与人的行为的层面打开了研究空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伟大历史表明,统战文化塑造了统战人的政治性格,统战人的政治性格则体现... 统战文化为认识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整体性和实证性的研究路径,而统战人政治性格的研究则从微观与人的行为的层面打开了研究空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伟大历史表明,统战文化塑造了统战人的政治性格,统战人的政治性格则体现了统战文化的功能发挥。统战文化是一个历史的积淀过程,历史演进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对培育统战文化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政治信任、政治共识、协商理性,是统战文化的基本要素,而突出政治信任、追求政治共识、注重协商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顺利发展过程中统战人政治性格的鲜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战线 政治性格 统战文化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历史政治学视角研究失败国家的政党组织结构因素——以索马里为例
19
作者 王钦玉 《海外文摘》 2020年第17期50-51,共2页
长期以来,索马里部族利益分歧凸显、各派武装冲突加剧,使该国成为“最失败国家”之一。2017 年穆罕默德当选总统,其所在政党虽然赢得大选,却无法真正对索马里国家能力进行建构,并对其政党组织结构进行有效改革。近年来兴起的历史政治学... 长期以来,索马里部族利益分歧凸显、各派武装冲突加剧,使该国成为“最失败国家”之一。2017 年穆罕默德当选总统,其所在政党虽然赢得大选,却无法真正对索马里国家能力进行建构,并对其政党组织结构进行有效改革。近年来兴起的历史政治学本质上是证明一国政权合法性的政治学研究路径,本文试从历史政治学角度探索索马里政党组织结构,根据索马里国情和政党发展历史分析其政党组织模式,提升政党组织能力,增强该国国家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集团分析理论 政党联盟 政权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本体论与政治的弹性:政治作用的历史政治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光斌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146,共20页
中国人关于政治作用的认识,主要是相对于经济而言的,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但是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又提出不同于“反作用”意义的“乃至决定性作用”命题。这表明,中国人已经突破了传... 中国人关于政治作用的认识,主要是相对于经济而言的,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但是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又提出不同于“反作用”意义的“乃至决定性作用”命题。这表明,中国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的线性思维。从历史政治学的“历史本体论”出发研究政治的作用可知:(1)在欧美社会史的制度变迁中,政治是一种“因变量”,尽管历史上偶尔也有国家自主性现象;(2)在中国这样的政治史国家,政治是一种“自变量”;(3)“政治弹性”都是一种普遍存在,这一发现是对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的重大挑战,试图以政治变革而一劳永逸地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是不符合一般性历史经验的;(4)“政治弹性”源自政治是百代人经久实践的自然演化的“时间容器”;(5)研究还发现政治经济关系的多层次性、非线性关系,存在不容忽视的“组织化悖论”,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征程中必须直面的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因变量政治 自变量政治 政治弹性 组织化悖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