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力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CT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警建 杨凯 田楠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探讨阻力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研究。方法:根据实验要求,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健康Wistar大鼠作为实验空白对照,n=10),对照训练组(该组大鼠进行阻力训练,n=10),模型组(SHR... 目的:探讨阻力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研究。方法:根据实验要求,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健康Wistar大鼠作为实验空白对照,n=10),对照训练组(该组大鼠进行阻力训练,n=10),模型组(SHR作为高血压模型,n=10),模型训练组(SHR大鼠进行了阻力训练,n=10)。通过攀爬试验进行阻力训练,半分析天平对大鼠体重和肌肉进行称重及采用血液动力学检测大鼠血压和心率。CT对大鼠肺进行影像学观察,通过模拟数字平板PowerLab对大鼠压力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模型组和模型训练组较对照组和对照训练组体重降低、最大负荷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较其他三组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质量降低、收缩压和心率降低、肺密度增加(均P<0.05)。模型组和模型训练组较对照组和趾长伸肌的质量降低(均P<0.05),模型训练组较对照组比目鱼肌质量升高、心动过速BRS降低(均P<0.05),模型组较模型训练组舒张压和心动过缓BRS降低、肺密度升高(均P<0.05)。结论:阻力运动训练可降低高血压大鼠的高血压,改善心肺功能并提高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力训练 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 CT影像学 血压 心率 高血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醒大鼠室旁核微量注射心房钠尿肽对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姜海英 金清华 +3 位作者 李迎军 许东元 金元哲 金秀吉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80,共6页
心房钠尿肽(atriaI natriuretic peptide,ANP)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可能参与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本实验在清醒大鼠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注射ANP,探讨其对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侧脑室注射血管升压素受... 心房钠尿肽(atriaI natriuretic peptide,ANP)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可能参与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本实验在清醒大鼠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注射ANP,探讨其对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侧脑室注射血管升压素受体Ⅰ阻断剂OPC-21268,观察ANP对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调节是否与中枢血管升压素有关。实验中观察到,在PVN内微量注射ANP(6、60 ng/0.2μl)可明显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P<0.05),侧脑室预先注射OPC-21268 (0,45 μg/3 μl)后,ANP对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增强作用明显减弱(P<0.05)。静脉注射ANP(60 ng/0.04 ml)不影响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上述结果提示,心房钠尿肽对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起易化作用,心房钠尿肽的这种中枢作用可能部分通过中枢血管升压素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钠尿肽 室旁核 压力感反射 血管升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心肌梗死大鼠死亡率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润峰 高连如 +5 位作者 张宁坤 李霞 胡大一 高文根 魏毅东 邢燕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588-590,共3页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心肌梗死(MI)大鼠死亡率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①MI组,仅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②FNS组,预先FNS1h再予以LAD结扎;③小脑顶核毁损组,毁损小...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心肌梗死(MI)大鼠死亡率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①MI组,仅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②FNS组,预先FNS1h再予以LAD结扎;③小脑顶核毁损组,毁损小脑顶核5d后FNS1h,再行LAD结扎;各组又分MI后1、28d两个亚组。另设假手术组(n=8)。LAD结扎1、28d后,连续监测存活大鼠血压,测定BRS,并计算28d累积死亡率。结果①FNS组总死亡率明显低于MI组或小脑顶核毁损组(P<0.05)。②LAD结扎1d、28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或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BRS均明显降低(P<0.01);与MI组比较,FNS组大鼠BRS明显增加(P<0.01);小脑顶核毁损组与MI组B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FNS减少MI大鼠死亡率。②FNS可恢复MI大鼠受损的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③FNS减少MI后大鼠死亡率可能与其改善BR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顶核 电刺激 心肌梗死 死亡率 动脉压力感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坏前庭器官对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兰艳 姜宪 +3 位作者 杨彦召 李丽威 金婧 金元哲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3期421-424,共4页
目的观察双侧迷路破坏对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又进一步分为双侧迷路破坏组(bilateral labyrinthectomy,BL)和压力感受性反射去除组(sinoaortic dene... 目的观察双侧迷路破坏对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又进一步分为双侧迷路破坏组(bilateral labyrinthectomy,BL)和压力感受性反射去除组(sinoaortic denervation,SAD)。通过静脉灌流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和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观察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1)BL不影响PE所诱发的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但是使SNP所诱发的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降低;(2)SAD后大鼠失去调节PE所诱发的急性高血压的能力,而减弱对SNP所诱发的急性低血压的调节能力。结论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前庭系统可能共同参与急性低血压时血压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破坏 压力感反射去除 压力反射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AT_1受体调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
5
作者 高兴亚 张枫 +3 位作者 朱国庆 韩莹 钟晚华 郭瑞 《心脏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87-187,共1页
关键词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AT1 自发高血压 大鼠 压力感反射 动脉压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疼痛调控中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6
作者 崔雀玄 车璐 许力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4,共7页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自主神经系统维持心血管稳态的重要机制,其与疼痛调控亦存在密切关系。压力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BRS)是定量评估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指标,BRS下降与疼痛敏感性上升存在相关性,在疼痛风险预测、治疗效果...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自主神经系统维持心血管稳态的重要机制,其与疼痛调控亦存在密切关系。压力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BRS)是定量评估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指标,BRS下降与疼痛敏感性上升存在相关性,在疼痛风险预测、治疗效果评估中应用前景广阔。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激活压力感受性反射,近年来在急慢性疼痛患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疼痛调控中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探索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疼痛治疗手段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感反射 自主神经 疼痛 迷走神经刺激 压力反射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高血压药对清醒高血压大鼠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卫 宋建华 +2 位作者 赵志春 单争争 苏定冯 《中国药师》 CAS 1999年第3期115-116,共2页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对清醒的二肾一夹(2KIC)高血压大鼠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Smyth方法测BRS。结果:2KIC高血压大鼠的BRS显著降低,服用普萘洛尔和卡托普利能改善BRS,而硝苯地平没有这一作用...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对清醒的二肾一夹(2KIC)高血压大鼠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Smyth方法测BRS。结果:2KIC高血压大鼠的BRS显著降低,服用普萘洛尔和卡托普利能改善BRS,而硝苯地平没有这一作用。结论:这对预测抗高血压药能否改善高血压的预后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萘洛尔 硝苯地平 高血压 压力感 反射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芎归滴丸对选择性去窦弓神经大鼠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郭书英 刘卫 +3 位作者 俞惠琴 赵晓民 高允生 苏定冯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29-331,共3页
目的 :观察芎归滴丸对选择性去窦弓神经大鼠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动态血压监测方法监测清醒的选择性去窦弓神经大鼠的动态血压 ,并用苏定冯改良的Smyth方法测定其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改变。结果 :芎归滴丸明显改善... 目的 :观察芎归滴丸对选择性去窦弓神经大鼠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动态血压监测方法监测清醒的选择性去窦弓神经大鼠的动态血压 ,并用苏定冯改良的Smyth方法测定其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改变。结果 :芎归滴丸明显改善去窦弓神经大鼠的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结论 :芎归滴丸可纠正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芎归滴丸 选择去窦弓神经大鼠 动脉压力感反射敏感 缺血心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靶控输注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欧炜 饶婷 高鸿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96-297,共2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探讨异丙酚抑制心血管系统活动的机制。方法: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女性患者40例,予血浆靶浓度2 mg/L异丙酚靶控输注,分别于用药前(T0点)及异丙酚达到设定血浆靶浓度平衡时(T1点)测定压力感...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探讨异丙酚抑制心血管系统活动的机制。方法: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女性患者40例,予血浆靶浓度2 mg/L异丙酚靶控输注,分别于用药前(T0点)及异丙酚达到设定血浆靶浓度平衡时(T1点)测定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BRS)值。结果:T0时点BRS值为(13.72±1.61)ms/mmHg,T1时点BRS值为(9.07±2.03)ms/mmHg,T1时点的BRS值较T0明显降低。结论:靶控异丙酚后可使血压下降,心率不升高反而减慢,这可能与异丙酚抑制了压力感受器对低血压的反射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靶控输注 压力反射敏感 麻醉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10
作者 纪凡层 仪福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0期36-37,共2页
目的观察应用瑞芬太尼实施控制性降压时其对心血管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拟在全麻下实施脊柱手术的患者,应用瑞芬太尼实施控制性降压,测量不同时间点测量BRS。结果气管插管后、控制性降压前、控制性降压30 min较... 目的观察应用瑞芬太尼实施控制性降压时其对心血管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拟在全麻下实施脊柱手术的患者,应用瑞芬太尼实施控制性降压,测量不同时间点测量BRS。结果气管插管后、控制性降压前、控制性降压30 min较麻醉诱导前有显著的降低,停止降压后恢复。结论瑞芬太尼能够在控制性降压期间抑制B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控制降压 压力感反射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玉倩 洪葵 苏海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0-832,共3页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arterial baroreflex,ABR)是血压调节的一个重要神经反馈机制。动脉压力感受器是一种对机械牵拉刺激敏感的感觉神经末梢,主要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处。另外,在心脏和肺循环血管中也存在压力感受器,称为心肺...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arterial baroreflex,ABR)是血压调节的一个重要神经反馈机制。动脉压力感受器是一种对机械牵拉刺激敏感的感觉神经末梢,主要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处。另外,在心脏和肺循环血管中也存在压力感受器,称为心肺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感受血管壁牵张程度的改变,进而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性,影响心脏、血管和某些器官(如肾脏)的功能,最终达到动脉血压相对平稳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压力感反射 临床意义 动脉压力感 心肺压力感 副交感神经活 敏感 应用 评估
原文传递
异丙酚对糖尿病患者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雷 王寿世 +2 位作者 王立凤 宁吉顺 曹焕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期78-79,82,共3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对糖尿病患者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arorefiexsensitivity,BRS)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年龄50~65岁,ASAI或Ⅱ级。其中20例糖尿病患者和20例非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组)和...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对糖尿病患者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arorefiexsensitivity,BRS)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年龄50~65岁,ASAI或Ⅱ级。其中20例糖尿病患者和20例非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组)和非糖尿病组(N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异丙酚靶控浓度5mg/(kg·h)(T1)、异丙酚靶控浓度10mg/(kg·h)(T2)时测定BRS值。结果D组较N组,ID、T1、T2时点BRS值均降低(P〈0.05)。与TO比较,两组患者其余时点BRS值均降低(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T2时点BRS值降低(P〈0.05)。结论异丙酚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且对糖尿病患者影响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糖尿病 压力感反射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TCI麻醉诱导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饶婷 高鸿 +1 位作者 欧炜 安裕文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780-782,共3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arorefiex sensitivity BRS)的影响,为维持循环系统的稳态调节提供依据。方法30例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女性患者,年龄20-40岁之间,ASAⅠ或Ⅱ级。按麻醉诱导药物不同随机...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arorefiex sensitivity BRS)的影响,为维持循环系统的稳态调节提供依据。方法30例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女性患者,年龄20-40岁之间,ASAⅠ或Ⅱ级。按麻醉诱导药物不同随机分成两组(n=15):D组(异丙酚TCl)、DR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TCl)。分别于诱导前(T0)、依托咪酯脂肪乳剂静脉注射后3min(T1)、异丙酚达到血浆靶浓度平衡(T2)、瑞芬太尼达到血浆靶浓度平衡(T3)、气管插管后即刻(T4)用药物升压法测定BRS。结果DR组较D组T3、T4点BRS值降低(P〈0.05)。与T0、T1比较,两组患者其余时点BRS值降低(P〈0.05);与T2比较,D组T4点BRS值增高(P〈0.05),DR组T3、T4点BRS值降低(P〈0.05);与T3比较,两组T4点BRS值增高(P〈0.05)。结论异丙酚对BRS有抑制作用,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会增加对BRS的抑制作用,气管插管应激反应能部分对抗二者对BRS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瑞芬太尼 压力感反射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饶婷 高鸿 安裕文 《贵州医药》 CAS 2009年第8期693-69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BRS)的影响,以了解瑞芬太尼通过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影响血流动力学调节的某种机制。方法30例女性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三组(n=10):R2组(瑞芬太... 目的观察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BRS)的影响,以了解瑞芬太尼通过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影响血流动力学调节的某种机制。方法30例女性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三组(n=10):R2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ng/mL)、R4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ng/mL)、R6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6ng/mL)。予血浆靶浓度为3μg/mL异丙酚、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维库溴胺0.1mg/kg快速诱导。用药物升压法测定BRS,分别于诱导前(T0点)、气管插管后5min且瑞芬太尼达到设定血浆靶浓度平衡(T1点)测定BRS。结果R2组、R4组、R6组T1时点BRS较T0时点均显著降低(P<0.01),且T1时点R6组BRS低于R2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抑制BRS,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血浆靶浓度为6ng/mL的瑞芬太尼对BRS的抑制作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压力感反射敏感 自主神经系统 血浆靶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侧脑室内注射组胺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影响及其中枢机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国卿 周希平 黄伟秋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90-496,共7页
在 5 0只麻醉的大鼠孤离双侧颈动脉窦区 ,将不同窦内压 (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 (MAP)值进行Logistic五参数曲线拟合。根据所得ISP MAP关系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观察侧脑室注射 (i c v )组胺 (HA)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 (CSR)的影... 在 5 0只麻醉的大鼠孤离双侧颈动脉窦区 ,将不同窦内压 (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 (MAP)值进行Logistic五参数曲线拟合。根据所得ISP MAP关系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观察侧脑室注射 (i c v )组胺 (HA)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 (CSR)的影响 ,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 :( 1)i c v HA ( 10 0ng)导致ISP MAP关系曲线显著上移 ,ISP和增益 (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下移 ,反射参数中阈压 (TP)、饱和压 (SP)和最大增益时的窦内压 (ISPGmax)值增大 ,MAP反射变动范围 (MAPrange)及反射最大增益 (Gmax)减小。 ( 2 )预先i c v H1受体拮抗剂氯苯吡胺 (CHL ,5 μg)或H2 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 (CIM ,15 μg) ,可明显减弱HA的上述效应 ,CIM的这种减弱作用不如CHL的显著。 ( 3 )预先同时i c v CHL和CIM (分别为 5和 15 μg) ,能完全取消HA的效应。 ( 4)预先向孤束核 (NTS)内注射CHL ( 0 5 μg)或CIM ( 1 5 μg) ,对HA效应的影响与i c v CHL或CIM后的相类似 ,但NTS内注射CHL或CIM后i c v HA所致的TP变化表现明显下降。以上结果提示 ,侧脑室给HA使CSR产生快速重调定 ,反射敏感性下降 ,功能受抑 ;其机制是通过中枢HA受体介导 ,H1受体的作用比H2 受体更为明显 ;下丘脑 NTS的HA能通路可能是HA调节CSR的下行通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侧脑室 注射 组胺 颈动脉窦压力感反射 中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束核组胺能受体参与应激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国卿 沈新娥 +2 位作者 孙万平 周希平 邹容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38-740,共3页
目的 探讨孤束核 (NTS)组胺 (HA)能受体是否影响应激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CSR)的重调定。方法 应激一周的大鼠 ,麻醉后孤离双侧颈动脉窦区 ,将不同窦内压 (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 (MAP)值进行Logistic五参数曲线拟合 ,求得ISP... 目的 探讨孤束核 (NTS)组胺 (HA)能受体是否影响应激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CSR)的重调定。方法 应激一周的大鼠 ,麻醉后孤离双侧颈动脉窦区 ,将不同窦内压 (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 (MAP)值进行Logistic五参数曲线拟合 ,求得ISP MAP关系曲线及特征参数 ,观察NTS注射不同HA受体拮抗剂对CSR的影响。结果 应激导致ISP MAP关系曲线显著全面上移 ,反射参数中阈压、饱和压、调定点和最大增益时ISP值增大 ,MAP反射变动范围及最大增益减小 ;NTS内注射H1或H2 受体拮抗剂 (氯苯吡胺 ,CHL ,0 5 μg或西咪替丁 ,CIM ,1 5 μg) 2 0min内均可明显减弱应激对CSR的上述改变 ,CIM减弱作用不如CHL ;NTS内注射CHL或CIM后 ,均不能使应激的CSR水平完全恢复到相应的非应激对照水平。结论 应激引起CSR重调定 ,反射敏感性下降 ;部分机制可能是激活中枢HA能系统 ,NTS的H1和H2 尤其H1受体在应激引起CSR重调定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丘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颈动脉窦 HA NTS 孤束核 组胺 压力感反射 CSR 氯苯 M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探讨针刺人迎穴降压机制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婕 孟智宏 +1 位作者 申鹏飞 冯晓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81-187,共7页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双侧人迎穴对血压、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和中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从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ABR)角度探讨其降压机制。方法DSI植入术后,将18只自发性高血压病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单纯针...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双侧人迎穴对血压、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和中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从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ABR)角度探讨其降压机制。方法DSI植入术后,将18只自发性高血压病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及电针组各6只,6只Wistar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只针刺大鼠双侧人迎穴,不作任何手法;电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1 min,留针20 min;空白及模型对照组与以上两组采用同样方法抓取固定,不予其他任何干预。采用DSI植入系统收集4组干预前及每日干预后连续30 min血压值;分别在干预前及最后一次干预后测算2次BRS。处死大鼠,取延髓,分别进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指标检测。结果单纯针刺组干预后第14、21、28天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与干预前对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SBP干预后第7天、DBP干预后第14天可见明显下降(P<0.05),其后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28天两组间对比,电针组SBP下降幅度更大(P<0.05),DBP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针刺组、电针组的BRS_(PE)、BRS_(SNP)干预后与干预前对比,均可见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单纯针刺组、电针组分别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延髓及血清中AngⅡ水平、延髓内AT1R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可见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阳性细胞表达也可见明显减少;电针组对血清中AngⅡ、延髓内AT1R的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更明显,与单纯针刺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能有效降低大鼠血压,电针对SBP更敏感;能提高动脉压力感受的迷走和交感反射敏感性;还能有效降低延髓内ACE-AngⅡ-AT1的整体水平。其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枢RAS活性,从而改善ABR功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针刺 人迎穴 动脉压力感反射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动中枢组胺能受体对应激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重调定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国卿 周希平 黄伟秋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5,共7页
应激 1周的大鼠 ,麻醉后孤离双侧颈动脉窦区 ,将不同窦内压 (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 (MAP)值进行Logistic5个参数曲线拟合。根据所得ISP-MAP关系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分别观察侧脑室 (i c v )注射和孤束核(NTS)内注射组胺受体拮抗剂对... 应激 1周的大鼠 ,麻醉后孤离双侧颈动脉窦区 ,将不同窦内压 (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 (MAP)值进行Logistic5个参数曲线拟合。根据所得ISP-MAP关系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分别观察侧脑室 (i c v )注射和孤束核(NTS)内注射组胺受体拮抗剂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 (CSR)的影响 ,并与相应的非应激CSR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应激导致ISP-MAP关系曲线显著全面上移 ,窦内压和增益 (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下移 ,反射参数中阈压 (TP)、饱和压 (SP)、调定点 (setpoint)和最大增益时的窦内压 (ISPGmax)值增大 ,MAP反射变动范围 (MAPrange)及反射最大增益 (Gmax)减小 ;(2 )I c v H1或H2 受体拮抗剂氯苯吡胺 (CHL) 5 μg或西咪替丁 (CIM ) 15 μg ,在 2 0min内均可明显减弱应激对CSR的上述改变 ,CIM的这种减弱作用不如CHL的显著 ;(3 )NTS内注射CHL(0 5 μg)或CIM (1 5 μg) ,对应激所致CSR变化的影响与i c v CHL或CIM后的相类似 ;(4)分别i c v 和NTS内注射CHL或CIM后 ,均不能使应激的CSR水平完全恢复到相应的非应激对照水平。以上结果提示 ,应激引起CSR重调定 ,反射敏感性下降 ;其部分机制可能是激活中枢组胺能系统 ,通过中枢组胺能受体 (H1和H2 受体 )尤其是H1受体介导而发挥作用 ;下丘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窦压力感反向 应激 氯苯吡胺 西咪替丁 侧脑室注射 弧束核 平均动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醒大鼠室旁核灌流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桂玉 尹桂东 +2 位作者 姜海英 金元哲 金清华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讨下丘脑室旁核(PVN)内谷氨酸参与压力感受性反射中枢调节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在清醒大鼠,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诱发压力感受性反射对PVN区谷氨酸含量的影响;NMDA受体阻断剂MK-801或非NMDA... 目的:探讨下丘脑室旁核(PVN)内谷氨酸参与压力感受性反射中枢调节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在清醒大鼠,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诱发压力感受性反射对PVN区谷氨酸含量的影响;NMDA受体阻断剂MK-801或非NMDA受体阻断剂CNQX直接灌流PVN区并诱发压力感受性反射,进一步探讨PVN区谷氨酸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作用。结果:①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诱发压力感受性反射时,PVN内的谷氨酸含量迅速升高到注射前的384.82%±91.77%(P<0.01)。②PVN区灌流谷氨酸受体阻断剂MK-801或CNQX,同时诱发压力感受性反射,其血压升值明显减少,心率降值明显增加(P<0.01),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HR/△MAP)明显增加(P<0.01)。结论:PVN内的谷氨酸可能通过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参与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中枢调节,而且此调节作用可能是抑制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室旁核 压力感反射 谷氨酸 MK-801 CNQX 清醒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活性氧升高介导心力衰竭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衰减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燕霞 王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3-838,共6页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减退与脑内活性氧簇升高的关系,探讨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衰减的细胞内信号分子。方法:在心肌梗死诱发心力衰竭(心衰)的模型中,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和硝普钠,以血压变化与肾交感神经活动反应的关系...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减退与脑内活性氧簇升高的关系,探讨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衰减的细胞内信号分子。方法:在心肌梗死诱发心力衰竭(心衰)的模型中,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和硝普钠,以血压变化与肾交感神经活动反应的关系作为评价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指标。侧脑室给药改变脑内活性氧簇(ROS)水平,观察心衰大鼠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变化。检测下丘脑ROS水平和NADPH氧化酶表达,反映脑内ROS的水平和来源。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压力感受反射调节肾交感神经活动功能曲线的范围、平均斜率和最大增益分别为(92.2±9.9)mmHg、(0.07%±0.01%)/mmHg和(1.20%±0.10%)/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6±7.4)mmHg、(0.13%±0.02%)/mmHg和(3.00%±0.20%)/mmHg(P<0.01);而功能曲线的最低值则高于对照组[(21.6%±4.8%)vs(7.5%±2.1%),P<0.01]。(2)侧脑室灌流超氧阴离子捕获剂tempol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明显增强心衰大鼠压力感受反射功能,而给予超氧化物歧化酶抑制剂DETC(dieth-yldithiocarbamate)则抑制对照组压力感受反射功能。(3)心衰组下丘脑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3.9±9.8)RLU.5min-1.mg-1vs(40.6±7.1)RLU.5min-1.mg-1,P<0.01]。(4)心衰大鼠下丘脑室旁核NADPH氧化酶亚单位gp91蛋白表达比对照组增加了1.3倍。结论:下丘脑细胞内ROS升高是介导心衰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衰减的重要机制,脑内ROS增加主要源于NADPH氧化酶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压力感反射 氧化应激 下丘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