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但是计算复杂度高,难以在移动设备或离线环境下运行。为了保持人脸识别精度的同时降低人脸识别网络的复杂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激活机制的轻量级人脸识别网络(Squeeze and Excit...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但是计算复杂度高,难以在移动设备或离线环境下运行。为了保持人脸识别精度的同时降低人脸识别网络的复杂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激活机制的轻量级人脸识别网络(Squeeze and Excitation Mobile Face Net,SEMFN)。在MobileFaceNet网络为基础,把第一层头部卷积核通道数量下降至16,从而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在网络的第二层引入了轻量级注意力机制,即Squeeze and Excitation结构,使得网络能够更准确的抓取人脸关键区域特征,提高模型的识别精度。实验证明,基于50万训练样本,SEMFN模型降低了模型参数的同时保持较高的识别精度。展开更多
通过平面应变压缩试验获得2219铝合金在变形温度320~480℃、应变速率0.1~10 s^(-1)、最大真应变1.2条件下的压缩变形行为;基于试验得到的真应力-真应变数据和Arrhenius双曲正弦模型,分别建立峰值应力本构方程和应变补偿本构方程,获得合...通过平面应变压缩试验获得2219铝合金在变形温度320~480℃、应变速率0.1~10 s^(-1)、最大真应变1.2条件下的压缩变形行为;基于试验得到的真应力-真应变数据和Arrhenius双曲正弦模型,分别建立峰值应力本构方程和应变补偿本构方程,获得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和应力指数,分析合金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在平面应变压缩过程中,合金的流变应力先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应力后稍有下降,最后趋于稳定;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降低。峰值应力本构方程预测的真应力与试验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57%;应变补偿的本构方程预测得到的真应力与试验值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为2.62%,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3。建立的本构方程都能够准确预测2219铝合金在平面应变压缩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在整个变形过程中热变形激活能范围为135.138~145.410 k J·mol^(-1),应力指数范围为5.920~6.930,表明变形时合金主要的扩散机制为晶格扩散,主要的变形机制为位错攀移。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但是计算复杂度高,难以在移动设备或离线环境下运行。为了保持人脸识别精度的同时降低人脸识别网络的复杂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激活机制的轻量级人脸识别网络(Squeeze and Excitation Mobile Face Net,SEMFN)。在MobileFaceNet网络为基础,把第一层头部卷积核通道数量下降至16,从而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在网络的第二层引入了轻量级注意力机制,即Squeeze and Excitation结构,使得网络能够更准确的抓取人脸关键区域特征,提高模型的识别精度。实验证明,基于50万训练样本,SEMFN模型降低了模型参数的同时保持较高的识别精度。
文摘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 1α,PGC-1α)、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表达水平及其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5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纳入骨折组,将该院同期67例单纯骨质疏松患者纳入骨质疏松组,将该院同期62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清PGC-1α、IL-17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骨代谢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ocollagen,PINP)、骨钙素(osteocalcin,OCN)、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β-isomerised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collagen typeⅠ,β-CTX)、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之间的相关性,评估PGC-1α、IL-17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三组研究对象血清PGC-1α、25(OH)D水平依次为:骨折组<骨质疏松组<健康对照组(均P<0.05),IL-17、PINP、OCN、β-CTX和PTH水平依次为:骨折组>骨质疏松组>健康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GC-1α水平与PINP、OCN、β-CTX、PTH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1),与25(OH)D水平呈正相关(P<0.01);IL-17水平与PINP、OCN、β-CTX、PTH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1),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P<0.01)。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PGC-1α、IL-17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87、0.835],且两项指标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AUC=0.948)。结论PGC-1α、IL-17与骨代谢关系密切,可能参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文摘通过平面应变压缩试验获得2219铝合金在变形温度320~480℃、应变速率0.1~10 s^(-1)、最大真应变1.2条件下的压缩变形行为;基于试验得到的真应力-真应变数据和Arrhenius双曲正弦模型,分别建立峰值应力本构方程和应变补偿本构方程,获得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和应力指数,分析合金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在平面应变压缩过程中,合金的流变应力先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应力后稍有下降,最后趋于稳定;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降低。峰值应力本构方程预测的真应力与试验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57%;应变补偿的本构方程预测得到的真应力与试验值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为2.62%,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3。建立的本构方程都能够准确预测2219铝合金在平面应变压缩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在整个变形过程中热变形激活能范围为135.138~145.410 k J·mol^(-1),应力指数范围为5.920~6.930,表明变形时合金主要的扩散机制为晶格扩散,主要的变形机制为位错攀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