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4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烷厌氧氧化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健 申屠佳丽 +2 位作者 殷峻 汪美贞 沈东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229,共8页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引起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0倍。微生物通过甲烷厌氧氧化(AOM)可以减少自然环境中该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大作用。根据耦联反应的不同,可将AOM分为3类,包括硫酸盐还原型、反硝化型以及铁锰依赖型...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引起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0倍。微生物通过甲烷厌氧氧化(AOM)可以减少自然环境中该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大作用。根据耦联反应的不同,可将AOM分为3类,包括硫酸盐还原型、反硝化型以及铁锰依赖型。系统地介绍了AOM的类型及参与的微生物的特性,并对未来更多的AOM微生物的发现以及机理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甲烷排放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厌氧氧化 甲烷厌氧氧化古菌 硫酸盐还原型甲烷厌氧氧化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 铁锰依赖型甲烷厌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泉碳酸盐岩有机碳、氮同位素的耦合及其对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卫校 胡钰 +3 位作者 张东 陈琳莹 冯东 陈多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3-540,共8页
驱动甲烷厌氧氧化(AOM)过程的微生物不仅能同化吸收甲烷等碳氢化合物作为碳源,同时也能进行氮素的同化吸收,从而导致这些微生物的生物体出现显著的^(13)C、^(15)N亏损。目前还缺乏来自冷泉环境有机氮δ^(15)N数据来直接证实AOM参与氮的... 驱动甲烷厌氧氧化(AOM)过程的微生物不仅能同化吸收甲烷等碳氢化合物作为碳源,同时也能进行氮素的同化吸收,从而导致这些微生物的生物体出现显著的^(13)C、^(15)N亏损。目前还缺乏来自冷泉环境有机氮δ^(15)N数据来直接证实AOM参与氮的循环过程。本研究分析了来自墨西哥湾海底5个冷泉站位的自生碳酸盐岩的总氮(TN)、总无机氮(TIN)和总有机氮(TON)的含量及其δ^(15)N值,并结合前人获得的总无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和δ^(13)C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总氮的δ^(15)N与总有机碳的δ^(13)C只在部分站位表现出正相关性。然而,在排除无机氮的干扰后,总有机氮的δ^(15)N与总有机碳的δ^(13)C在所有站位均表现出正相关性。表明这种有机碳、氮同位素上的耦合与甲烷的活动密切相关,有望作为有效示踪过去海底甲烷渗漏及AOM作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自生碳酸盐岩 甲烷厌氧氧化 稳定碳同位素 稳定氮同位素 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甲烷厌氧氧化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智 《环境保护前沿》 2024年第6期1299-1307,共9页
甲烷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单分子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9倍。全球变暖的20%是由它造成的。甲烷的控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往关于甲烷氧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作为电子受体介导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近年来,硫酸盐、硝酸盐和亚... 甲烷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单分子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9倍。全球变暖的20%是由它造成的。甲烷的控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往关于甲烷氧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作为电子受体介导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近年来,硫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证明是在厌氧条件下介导湖泊甲烷氧化的电子受体。本文介绍了四种厌氧氧化的方式在湖泊厌氧氧化(AOM)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这将促进对湖泊AOM反应机理的认识和AOM的实际应用,对正确认识全球碳、氮、硫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对湖泊AOM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拓宽该过程的工程应用范围,正确认识全球碳、氮、硫循环具有重要意义。Metha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eenhouse gases, with a single-molecule greenhouse effect 29 times that of carbon dioxide. It is responsible for 20% of global warming. The control of methane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Previous research on methane oxidation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 processes mediated by oxygen as the electron acceptor.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sulfate, nitrate, and nitrite can act as electron acceptors mediating methane oxidatio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four types of anaerobic oxidation mechanisms in the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 process. This will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AOM reactions and promote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hich are crucial for correctly recognizing global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cycles.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AOM process is significant for broadening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scope and for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global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甲烷厌氧氧化 电子受体 甲烷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在整个甲烷氧化中的贡献率 被引量:19
4
作者 吕镇梅 闵航 +1 位作者 陈中云 吕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7,共5页
对黄松土水田土壤中>0.02mm的颗粒和<0.02mm的颗粒按不同比例组合成的土壤、不同绝对含水量的黄松土水田土壤、不同温育时段的水田土壤和长期定位不同施肥的水稻田土壤中的甲烷好氧氧化和厌氧氧化的速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当一... 对黄松土水田土壤中>0.02mm的颗粒和<0.02mm的颗粒按不同比例组合成的土壤、不同绝对含水量的黄松土水田土壤、不同温育时段的水田土壤和长期定位不同施肥的水稻田土壤中的甲烷好氧氧化和厌氧氧化的速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当一致,不仅证实了水稻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存在,而且表明水田土壤中的甲烷厌氧氧化活性远较甲烷好氧氧化活性要低,如以两者的氧化活性作为对甲烷氧化的贡献来计,则甲烷厌氧氧化的贡献率一般都在整个甲烷氧化的10%以下.但在水田土壤被水淹没的情形下,由于土壤厌氧条件的形成和甲烷扩散受阻,甲烷厌氧氧化的速率明显超过好氧氧化的速率,甲烷厌氧氧化在整个甲烷氧化中的贡献率可到达30%以上.长期施肥对于水稻田土壤的甲烷好氧氧化活性和甲烷排放通量影响显著,而对甲烷的厌氧氧化活性有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长期施肥处理的土壤中甲烷好氧氧化活性在(9.072~41.088)×10-6mol·(d·g)-1之间,而甲烷厌氧氧化活性仅在(0.325~0.671)×10-6 mol·(d·g)-1之间,仅及甲烷好氧氧化活性的1.31%~4.43%,占整个甲烷氧化的1.3%~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土壤 甲烷好氧化 甲烷厌氧氧化 甲烷厌氧氧化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5
作者 沈李东 胡宝兰 郑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9-628,共10页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约占20%。微生物进行的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是减少自然环境中该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生物途径。根据耦联反应的不同,可将AOM分为两类,即硫酸盐还原型甲...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约占20%。微生物进行的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是减少自然环境中该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生物途径。根据耦联反应的不同,可将AOM分为两类,即硫酸盐还原型甲烷厌氧氧化(Sulpha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SAMO)和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enitrification-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前者以SO42-作为AOM的最终电子受体,后者以NO2-/NO3-作为AOM的最终电子受体。深入了解这两种类型AOM的发生机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生物过程的重要性,为AOM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鉴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的AOM及其参与的微生物,着重阐述了其发生机理,并探讨了AOM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型甲烷厌氧氧化(SAMO)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AMO)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厌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朱静平 孙丽 《中国沼气》 2010年第2期30-33,37,共5页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厌氧氧化可有效地减少甲烷排放量,减缓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本文在阐述甲烷厌氧氧化反应机理、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厌氧氧化可有效地减少甲烷排放量,减缓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本文在阐述甲烷厌氧氧化反应机理、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甲烷厌氧氧化 甲烷厌氧氧化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海底强烈甲烷渗溢的记录 被引量:23
7
作者 陆红锋 刘坚 +2 位作者 陈芳 程思海 廖志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98,共6页
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顶空气甲烷含量较高,海底存在明显的甲烷渗溢现象。该海域6个沉积物岩心的孔隙水硫酸盐浓度和顶空气甲烷含量随深度变化而变化,出现明显的硫酸盐-甲烷互相消耗区域,硫酸盐和甲烷浓度均急剧下降。HD109、HD170、HD196A、... 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顶空气甲烷含量较高,海底存在明显的甲烷渗溢现象。该海域6个沉积物岩心的孔隙水硫酸盐浓度和顶空气甲烷含量随深度变化而变化,出现明显的硫酸盐-甲烷互相消耗区域,硫酸盐和甲烷浓度均急剧下降。HD109、HD170、HD196A、HD200、HD319和GC10等6个岩心的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SMI)分别位于704、911、728、636、888、792cm处,完全落入全球水合物区富甲烷环境的SMI深度范围之内。强烈的甲烷渗溢过程使得硫酸盐-甲烷互相消耗作用加剧,并形成浅的SMI。浅的SMI显示了东北部存在强烈的甲烷渗溢活动以及强烈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具有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甲烷厌氧氧化的重要性和机制综述 被引量:18
8
作者 翟俊 马宏璞 +6 位作者 陈忠礼 肖君 刘显槟 李媛媛 杨忠平 汪昆平 罗志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506-3514,共9页
介绍以甲烷氧化为主线的湿地甲烷减排机制,具体包括甲烷有氧氧化和厌氧氧化两种,甲烷有氧氧化主要发生在湿地水土界面有氧层和植物根系泌氧区,相关研究较为深入.系统梳理湿地甲烷厌氧氧化(AOM)的3种主要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发现厌氧氧... 介绍以甲烷氧化为主线的湿地甲烷减排机制,具体包括甲烷有氧氧化和厌氧氧化两种,甲烷有氧氧化主要发生在湿地水土界面有氧层和植物根系泌氧区,相关研究较为深入.系统梳理湿地甲烷厌氧氧化(AOM)的3种主要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发现厌氧氧化中对硫酸盐还原型和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以铁锰氧化物作为电子受体的甲烷厌氧氧化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新研究发现微生物通过种间直接电子转移影响甲烷厌氧氧化进程.明晰湿地甲烷排放及其厌氧氧化机制,可为湿地甲烷的氧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湿地甲烷的减排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甲烷排放 甲烷厌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串岭沟组砂脉中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中元古代甲烷厌氧氧化的沉积证据 被引量:12
9
作者 汤冬杰 史晓颖 +2 位作者 刘娟 王新强 裴云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1-374,共14页
华北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普遍发育的砂脉构造被解释为气体逃逸形成的沉积构造。在砂脉和相邻围岩中发现有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自生碳酸盐主要由白云石组成,表现为微晶质条带或隐晶质斑块状胶结物。微晶白云石条带多出... 华北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普遍发育的砂脉构造被解释为气体逃逸形成的沉积构造。在砂脉和相邻围岩中发现有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自生碳酸盐主要由白云石组成,表现为微晶质条带或隐晶质斑块状胶结物。微晶白云石条带多出现在有机质纹层密集发育的部位,沿微生物膜两侧发育;而隐晶质斑块多以胶结物形式充填粒间孔隙或沿砂脉外缘密集产出。围岩中共生草莓状黄铁矿,砂脉中有具环带黄铁矿。这种特殊的矿物组构以及富有机质沉积和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均表明串岭沟组形成于缺氧环境。层面发育的气泡构造为砂脉的气体逃逸成因提供了支持,而自生碳酸盐和黄铁矿则是沉积浅层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甲烷厌氧氧化(AOM)和细菌硫酸盐还原(BSR)的产物;气体源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甲烷菌活动。砂脉中发现有疑似微生物化石,围岩含古菌和硫细菌生物标志物,表明有发生AOM和BSR作用的条件。串岭沟组砂脉中识别的自生碳酸盐沉淀及其AOM成因对进一步认识中元古代古海洋与古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的低硫酸盐浓度,SMTZ带很浅,海底沉积层的甲烷仅少量被AOM消耗;而大量甲烷进入大气必然导致中元古代强烈的温室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碳酸盐沉淀 自生黄铁矿 甲烷厌氧氧化(AOM) 砂脉构造 中元古代 华北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下甲烷厌氧氧化及碳酸盐矿物生成实验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肖 许天福 +3 位作者 魏铭聪 温玉娟 金光荣 曹玉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73-1479,共7页
从淤泥样品中,培育甲烷氧化菌并对其进行DNA测序;进而在自行研制的反应系统中开展甲烷氧化菌-水-岩石相互作用实验,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和HCO_3^-质量浓度的变化,最后对岩石样品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培养的淡水甲烷氧化菌为... 从淤泥样品中,培育甲烷氧化菌并对其进行DNA测序;进而在自行研制的反应系统中开展甲烷氧化菌-水-岩石相互作用实验,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和HCO_3^-质量浓度的变化,最后对岩石样品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培养的淡水甲烷氧化菌为假单胞菌属;微生物注入反应器后有HCO_3^-的生成,HCO_3^-质量浓度变化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有关;石英砂表面生成无定形铁白云石、亮白色菱柱状碳酸盐和长石类矿物的中间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 甲烷厌氧氧化 碳酸盐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与甲烷厌氧氧化: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希杰 陈坚 +2 位作者 郭莹莹 孙治雷 邵长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128,共8页
通过沉积物柱孔隙水中甲烷,SO42-,Cl-,δc(34S-SO42-)、δc(13C-CH4)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了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简称AOM)过程在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测定结果显示两个站位(J-A和J-E)间... 通过沉积物柱孔隙水中甲烷,SO42-,Cl-,δc(34S-SO42-)、δc(13C-CH4)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了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简称AOM)过程在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测定结果显示两个站位(J-A和J-E)间隙水中SO42-浓度随深度增加快速减小,分别在55和130 cm深度附近消耗殆尽,而惰性的Cl-浓度随深度没有减小的趋势;孔隙水中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随着深度增加明显偏重。这些结果表明两个站位沉积物上部(55和130 cm)存在明显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孔隙水中甲烷浓度在硫酸盐-甲烷过渡带(sulfate-methane transition,简称SMT)随着深度减小急剧增大,与此同时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也相应偏重,表明两个站位沉积物下部产生的大量甲烷在SMT附近被AOM消耗。沉积物中SMT分布深度与上覆水盐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反映了研究区上覆水盐度变化所导致的硫酸盐浓度改变是控制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SMT深度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 甲烷厌氧氧化 硫酸盐-甲烷过渡带(SMT) 九龙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桂山岛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自军 周怀阳 彭晓彤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05-912,共8页
系统分析了珠江口桂山岛沉积物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pH和溶解无机碳(DIC)以及δ13C-CH4和δ13C-DIC的垂直剖面分布.结果显示:间隙水硫酸盐浓度呈线性梯度减小,至沉积物SMI(sulfate-methane interface)附近,硫酸盐几乎全部消耗而甲烷浓... 系统分析了珠江口桂山岛沉积物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pH和溶解无机碳(DIC)以及δ13C-CH4和δ13C-DIC的垂直剖面分布.结果显示:间隙水硫酸盐浓度呈线性梯度减小,至沉积物SMI(sulfate-methane interface)附近,硫酸盐几乎全部消耗而甲烷浓度急剧增大,与此同时,间隙水pH和DIC在该深度位置明显升高.间隙水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沉积物发生了甲烷厌氧氧化(AOM)作用.在AOM过程中,由于12CH4氧化速率较13CH4快,故引起沉积物间隙水剩余甲烷的碳同位素偏重,而δ13C-DIC值变为极负.由扩散公式计算结果可知,AOM消耗沉积物间隙水硫酸盐占总硫酸盐的比例为58.6%,该过程产生的DIC占间隙水总DIC的比例为41.4%.沉积物有机质的活性及含量大小对AOM作用的发生及其强度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区沉积物活性有机质(主要为海洋来源)在沉积物表层通过矿化分解作用消耗,从而导致进入沉积物硫酸盐还原带底部的活性有机质数量减少,在该条件下,部分硫酸盐将转为与甲烷反应消耗,从而引发A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硫酸盐还原 甲烷厌氧氧化(AOM) 沉积物间隙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厌氧氧化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忆宁 梅娟 沈耀良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4期231-240,共10页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研究证明甲烷厌氧氧化(AOM)对于降低全球甲烷的排放有着重要意义。参与AOM反应的最终电子受体可分为三类,即SO2–4、NO_2~–/NO_3~–以及以Fe^(3+)、Cr^(5+)等为代表的金属离子。本文基于甲烷厌氧氧化过程所...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研究证明甲烷厌氧氧化(AOM)对于降低全球甲烷的排放有着重要意义。参与AOM反应的最终电子受体可分为三类,即SO2–4、NO_2~–/NO_3~–以及以Fe^(3+)、Cr^(5+)等为代表的金属离子。本文基于甲烷厌氧氧化过程所利用的电子受体的差别,结合不同类型AOM反应微生物的基因型分析,阐述了AOM过程的反应机理、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代谢途径。其中对AAA(AOM-associated archaea,属于ANME-2d)的分离培养,以及其利用硝酸盐、Fe^(3+)、Cr^(5+)等离子氧化甲烷的研究对认识AOM反应机理和AOM的实际应用有很大推动作用。本文还介绍了AOM过程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实际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对AOM的实际应用及其在节能减排上的价值进行展望。AOM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对拓宽该过程的工程应用以及对正确认识全球碳、氮、硫循环均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厌氧氧化 电子受体 甲烷厌氧氧化古菌 环境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 被引量:14
14
作者 栾锡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102,共12页
定义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指出在地球深部存在最原始的、从根本上不依靠光合作用来生存的生命系统。根据对ODP岩心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的统计,海底以下沉积层中的生物数量可能占据全球原核生物总量的70%,其生物总碳量和地球... 定义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指出在地球深部存在最原始的、从根本上不依靠光合作用来生存的生命系统。根据对ODP岩心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的统计,海底以下沉积层中的生物数量可能占据全球原核生物总量的70%,其生物总碳量和地球表面所有植物的碳总量相当。地球内部如此巨大的生物总量应该在地壳中的气体分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甲烷在地壳层中广泛存在,并主要是微生物成因的。微生物产甲烷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二氧化碳还原,另一个是醋酸盐发酵。相应地,参与产甲烷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是产甲烷菌和食醋酸菌。甲烷在沉积层中的厌氧氧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过程发生在海底以下一个非常局限的区带,称为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区带。通常,这个区带很窄,仅为一个面,因此,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区带又称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物地球化学界面,在功能上它起到屏蔽甲烷向海底和大气逸散的作用,是一个巨大的甲烷汇。甲烷的厌氧氧化同样是一个由微生物介导的过程,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食甲烷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在海洋沉积层中一般深可达海底以下上百米,浅可至海底。此界面为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该界面以上没有甲烷水合物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生物圈 甲烷来源 甲烷厌氧氧化 天然气水合物上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沈李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3-722,共10页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是指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甲烷氧化为二氧化碳的微生物生理过程。虽然目前人们对于N-DAMO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环境,但不断有证据表明N-DAMO菌广泛分...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是指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甲烷氧化为二氧化碳的微生物生理过程。虽然目前人们对于N-DAMO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环境,但不断有证据表明N-DAMO菌广泛分布于不同类型生境(如河流、湖泊、湿地和海洋等)中,且在部分生境中已被证实N-DAMO反应的发生。这表明N-DAMO是一种被忽视的甲烷汇,其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N-DAMO菌的分类和生化反应机理,总结了N-DAMO菌在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与作用强度,浅析了影响N-DAMO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分布和发挥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探讨了N-DAMO反应作为一种被忽视的甲烷汇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 甲烷汇 分类 分布 活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湿地与水体甲烷厌氧氧化功能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沈李东 金靖昊 刘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842-3855,共14页
内陆湿地与水体(如湖泊、河流、水库等)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反应在控制内陆湿地与水体甲烷排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内陆湿... 内陆湿地与水体(如湖泊、河流、水库等)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反应在控制内陆湿地与水体甲烷排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内陆湿地与水体易形成缺氧环境,且电子受体的种类和数量繁多,是发生AOM反应的理想生境。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内陆湿地与水体中存在多种电子受体(NO^(-)_(2)、NO^(-)_(3)、SO^(2-)_(4)、Fe(Ⅲ)等)驱动的AOM途径。NC10门细菌和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ANME)的一新分支ANME^(-)_(2)d主导了湿地和水体环境中的AOM反应,其中ANME^(-)_(2)d具有根据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电子受体的潜力。研究系统综述了内陆湿地与水体中不同电子受体驱动的AOM途径及其参与的主要功能微生物类群;分析了AOM反应在控制温室气体甲烷排放中的作用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总结了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甲烷厌氧氧化活性测定的同位素示踪技术。最后,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内陆湿地与水体 甲烷厌氧氧化 NC10门细菌 ANME-2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俊熙 陈多福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0-815,共6页
垃圾填埋场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垃圾分解产生的甲烷会发生垂向和侧向迁移,并被氧化固定在垃圾填埋场中。研究显示与硫酸盐还原作用耦合的甲烷厌氧氧化(AOM)作用在垃圾填埋场内及其渗滤液羽状体中均可发生,形成自生碳酸... 垃圾填埋场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垃圾分解产生的甲烷会发生垂向和侧向迁移,并被氧化固定在垃圾填埋场中。研究显示与硫酸盐还原作用耦合的甲烷厌氧氧化(AOM)作用在垃圾填埋场内及其渗滤液羽状体中均可发生,形成自生碳酸盐和硫化物等沉积。因此,AOM作用是垃圾填埋场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只运用气体地球化学方法与技术难以确定填埋场AOM作用的特征,而填埋场内自生碳酸盐可能保存了AOM作用的信息,但其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特征很少有报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自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氨的厌氧氧化(ANAMMOX ) 被引量:7
18
作者 沈耀良 赵丹 黄勇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9-24,共6页
介绍了废水单级脱氮技术—ANAMMOX工艺的原理、特点,并就该工艺研究和应用的最新 进展—SHARON工艺、SHARON-ANAMMOX联用工艺、SBR作为ANAMMOX反应器的处理效能进 行了分析,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厌氧氧化 生物脱氮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分压对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活性影响的模型研究
19
作者 崔丽 刘照昆 祝浩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1年第2期92-97,共6页
实验采用甲烷基质膜生物膜反应器(CH4-MBfR)为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AMO)微生物的反应器,主要研究了甲烷曝气压力及水循环流量对DAMO微生物的影响,并建立模型对DAMO活性及甲烷传质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甲烷分压为35 kPa,DAMO活性... 实验采用甲烷基质膜生物膜反应器(CH4-MBfR)为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AMO)微生物的反应器,主要研究了甲烷曝气压力及水循环流量对DAMO微生物的影响,并建立模型对DAMO活性及甲烷传质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甲烷分压为35 kPa,DAMO活性为0.055 mgN·h-1·g-1VSS,出水中溶解甲烷浓度为4.21 mg CH4/L,小于5 mg CH4/L,符合水中甲烷排放标准;当水循环流量为30 mL/min~50 mL/min,对应的液相在膜表面的流速为7.64 m/h~12.73 m/h时,甲烷传质效率高且水中溶解浓度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 甲烷基质膜生物膜反应器 甲烷 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甲烷厌氧氧化菌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京勇 刘冬秀 +4 位作者 何池全 刘晓艳 沈燕芬 龙锡恩 陈学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491-3503,共13页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是减少海洋底泥甲烷释放的重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然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及其功能菌群的生态功能仍然不确定。对甲烷厌氧氧化菌多样性的研究可为减少甲烷排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与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比较...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是减少海洋底泥甲烷释放的重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然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及其功能菌群的生态功能仍然不确定。对甲烷厌氧氧化菌多样性的研究可为减少甲烷排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与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比较,分子检测方法是一种更为快速和高效的研究手段,可直接和全面的反映参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功能微生物。以DNA分子标记物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三类主要的分子标记基因,即16S rRNA,mcr A和pmo A,所采用的相关探针和引物信息,同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综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多样性研究的主要进展,最后提出厌氧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甲烷厌氧氧化 功能基因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