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氨喋呤单用及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樊妮 陈波斌 +4 位作者 朱晨 许小平 林之光 马燕 张晶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87,共7页
目的比较伊达比星(idarubicin,IDA)、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分别联合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及单用MTX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 目的比较伊达比星(idarubicin,IDA)、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分别联合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及单用MTX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纳入68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DLBCL)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使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MTX单用及分别联合IDA、Vm26或R 4个治疗组的缓解率、总体反应率、无失败生存期等预后指标。结果单用MTX组共20例患者,4次化疗后,7例达到了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4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无失败生存期(failurefree survival,FFS)为15个月。MTX+IDA组共22例患者,15例达到CR,2例PR,FFS为30个月。MTX+Vm26组共20例患者,10例CR,7例PR,FFS为20个月。MTX+R组共6例患者,4例CR。FFS为12个月。结论 MTX+IDA治疗CNS DLBCL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用M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伊达比星(IDA) 替尼泊苷(Vm26) 利妥昔单抗(R) 甲氨喋呤(MTX) 联合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玉娜 陈青 叶涛 《当代医学》 2022年第4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究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分析此类患者的病理学形态、特征... 目的探究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分析此类患者的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表现等。结果 12例患者出现反应迟钝、行走不稳、头晕、头痛等表现。经CT检查,12例患者均出现颅内占位表现,其中有3例出现了转移,即转移至肝脏、乳腺、肺脏,各1例。9例患者经PET-CT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肿瘤。经光镜检查,发现肿瘤表面已出现弥漫性生长,且癌细胞出现于血管周围。肿瘤细胞多数与中心内的母细胞具有一定相似度,且其与不同在细胞混杂在一起,如反应性的星形细胞、小淋巴细胞、小胶质细胞(活化)、巨噬细胞等。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病灶处的细胞,均出现强表达,即强表达B细胞标记(CD20,PAX5),其中有2例强表达CD10,6例强表达BcI-6、MUMI,其他4例表达为MUMI。Ki-67指数为70%~90%。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较少见,以中心母细胞分布于血管周隙为特征,发生部位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故需了解及掌握其相关特征、化学技术,才能开展正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病理学 诊断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16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凌玉楠 马晶晶 +5 位作者 林之光 马燕 李情 康惠 张梦雪 陈波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定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PCNSL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头颅MR增强、全身PET-CT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223名初诊PCNSL患者,有187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有16例(8.56%)患者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2例骨髓活检示B淋巴瘤累及骨髓;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6位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患者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1个月;171位骨髓正常患者组的中位PFS为12.6个月。两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骨髓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性B细胞。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其有效。骨髓克隆性B细胞的存在对于PCNSL患者PFS无影响。PCNSL患者骨髓中克隆性B细胞的出现可能由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累及骨髓及存在共同前体细胞等。疑诊PCNSL患者的初始评估中应进行骨髓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 骨髓克隆性b细胞 共同前体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增量价值研究
4
作者 梁泓中 周庆陆 +4 位作者 陈夏宜 郭睿 张学梅 肖运平 覃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2 FLAIR上强化特征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增强T1WI、增强T2FLAIR强化特征鉴别PCNSL和GBM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在增强T1WI的强化比例和强化均匀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增强T2 FLAIR的边缘强化和中心强化上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和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AUC值(P<0.05)。结论: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PCNSL和GBM有一定增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胶质母细胞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5
作者 徐文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138-143,共6页
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L 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的PCNSL DLBCL病例60例。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比例风... 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L 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的PCNSL DLBCL病例60例。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60例PCNSL 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男女发病率为1∶1.22,临床首发症状多为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78.9%),精神状态和行为异常(21.1%)。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non-GCB)为主要病理亚型(75%),幕上肿瘤39例(65%),病灶数量1-2个者42例(70%),3-4个多发病灶者18例(30%),累及深部病变者35例(75%)。 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1例(35%);脑脊液蛋白大于正常水平21例(35%);潘氏蛋白阳性27例(45%),Ki-67阳性指数≥90% 21例(3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患者Ki-67指数、手术方式、初治方案及不同的联合化疗方案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的联合化疗方案是PCNSL DLBCL独立的预后良好因素(P<0.001)。结论 PCNSL DLBCL患者Ki-67<90%、手术切除/活检联合化疗具有较好的预后。初治患者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替莫唑胺治疗中位总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加用PD-1抑制剂联合BTK抑制剂能有效延长复发难治患者的生存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bTK抑制剂 替莫唑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6
作者 李卓然 徐志秀 +1 位作者 李青 毛晓娜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319-1325,共7页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检测、流行病学、结果数据库(SEER)选择2000—2020年17个研究中心确诊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检测、流行病学、结果数据库(SEER)选择2000—2020年17个研究中心确诊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确定影响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共纳入3550例患者,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组、不同受累部位、不同手术方式、是否放疗、是否化疗、是否化疗联合放疗、是否化疗联合手术、是否三种治疗方案联合的患者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60~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的患者相对于<60岁年龄组的患者对OS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600,95%CI:1.447~1.769,P<0.001;HR=2.317,95%CI:2.110~2.544,P<0.001);多发部位受累的患者相对于幕上受累患者对OS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227,95%CI:1.083~1.390,P=0.001);部分肿瘤切除和完全肿瘤切除的患者相对于未接受手术的患者对OS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794,95%CI:0.731~0.862,P<0.001;HR=0.829,95%CI:0.716~0.959,P=0.012);化疗患者相对于无化疗患者对OS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455,95%CI:0.417~0.496,P<0.001)。结论≥60岁年龄组、多发部位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部分肿瘤切除和完全肿瘤切除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弥漫大b细胞 生存时间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
7
作者 谢小华 葛亚楠 +4 位作者 滕振杰 李美锡 许静 吕佩源 董艳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82-84,共3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病理类型多表现为高度侵袭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约占90%),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表现为伯基特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或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病理类型多表现为高度侵袭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约占90%),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表现为伯基特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或低级别的淋巴瘤,病灶常累及大脑、脊髓、脑神经、软脑膜和视网膜。PCNSL占淋巴瘤的1%,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4%~6%,约为原发颅内肿瘤的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多发性硬化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9 CAR-T细胞治疗:1例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何莹 李梦娇 +5 位作者 岑亚丽 豆白涛 舒柔 李彦玲 姚浩 范方毅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71-576,共6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罕见类型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灶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既往研究显示,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治疗可改善PCNSL患者的缓解...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罕见类型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灶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既往研究显示,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治疗可改善PCNSL患者的缓解深度和生存。CD19 CAR-T细胞疗法已成功治疗多种B细胞谱系恶性肿瘤,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表现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尚有限,主要因为潜在的毒性。本文报告1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后未出现任何级别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且获完全缓解的难治性PCNSL患者,以期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CAR-T细胞治疗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豁免部位(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研究进展
9
作者 沈冰滢 邢帅 付伟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1-475,共5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起源于颅内、眼、脊髓和软脑膜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且肿瘤在诊断后6个月内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自1991年由Lachance等首次提出以来,...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起源于颅内、眼、脊髓和软脑膜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且肿瘤在诊断后6个月内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自1991年由Lachance等首次提出以来,国内外对PCNSL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CNSL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3%,占所有脑肿瘤的2%~3%^([1-2]),年发病率为(0.4~0.5)人/10万,70岁以上老年人的年发病率增至4人/10万,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PCNSL的发病率远高于免疫正常者,而国内报道的病例多为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 病理特征 分子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1例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杨华强 覃骏 +2 位作者 余邦伟 郑雪娜 李博君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5期146-149,共4页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中高危、高危及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方式,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临床资料,并...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中高危、高危及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方式,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复习,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并发症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 复发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被引量:9
11
作者 顾康康 费强 +3 位作者 张鑫 靳晶 王坤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49-95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CNS-DLBCL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MRI平扫、Flair、DWI及增强扫描,增强均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3个位置扫描。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24个病灶,7例(63.6%)为单发病灶,4例(36.4%)为多发病灶;21个(87.5%)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个(12.5%)病灶位于幕下。病灶在T1WI相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相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所有病灶均可见占位效应,周围水肿程度轻重不一;绝大部分病灶在DWI相上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片状、环形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个病灶(12.5%)中可见囊变,囊变区无强化;5个病灶(20.8%)强化信号不均匀,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结论 PCNS-DLBCL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恶性肿瘤,表现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但影像学上有自身的特点,认真分析其影像及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原发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泽布替尼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的临床疗效
12
作者 詹涛 曾庆芳 杨凌 《癌症进展》 2024年第20期2243-2246,共4页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DLBC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32),对照组患者采取利妥昔单抗联合氨甲蝶呤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DLBC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32),对照组患者采取利妥昔单抗联合氨甲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泽布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好转率、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泽布替尼治疗DLBC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布替尼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达比星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袁鹏 余正平 +2 位作者 岳天华 肖艳华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1-162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伊达比星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及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8例,将采用伊... 本研究旨在探讨伊达比星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及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8例,将采用伊达比星及甲氨蝶呤联合药物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A组(观察组),将采用甲氨蝶呤单纯药物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B组(对照组),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表明,A组CR 34例,PR 5例,总缓解率72.2%;B组CR 10例,PR 4例,总缓解率41.2%;A组较B组生存曲线有明显上升,而且A组平均生存期33.172个月,显著性高于B组的26.305个月(P<0.05)。结论:伊达比星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伊达比星 甲氨蝶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烨 马晓梅 +4 位作者 岳娜 赵峰 杨丽丽 张银华 梁莉萍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0期736-741,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相关指标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可进行系统性评估的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30例,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全部病例进行C...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相关指标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可进行系统性评估的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30例,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全部病例进行CD10、CD20、bcl-6、MUM-1、Ki-67、CD34、bcl-2和CD3标记,根据Hans分类将其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列出相关生存分析曲线,观察患者预后。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体能状态评分(PS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指数)、免疫表型及不同治疗方法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差异显著(P<0.05);而患者性别、民族、Ann Arbor分期、是否存在B症状、发病部位、血清LDH、ESR、β2-微球蛋白水平、组织学分型、bcl-2和bcl-6阳性、Ki-67指数与预后无关。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免疫表型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GCB型较non-GCB型患者预后好。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进展快、预后差;预后与患者发病年龄、PS评分、IPI评分、免疫表型及不同治疗方式有关,其中免疫表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bcl-6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免疫学分型 生存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涂金花 姚丽青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官兵 李晓红 +5 位作者 张桃华 陈玲玲 朱绚丽 洪玉萍 杨海生 陆欢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EBV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标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T1WI... 目的探讨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EBV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标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T1WI示低信号均质团块,T1WI增强示高信号均质团块,T2WI示等信号均质团块。肿瘤周围轻度水肿。肿瘤由大淋巴细胞构成,呈浸润性生长,肿瘤间质少,可见血管套袖结构,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形态,可见数个小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20、CD79α、bcl-6和EBV(+),Ki-67约60%。结论 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诊断需依靠MRI、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病毒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闵敏 林莉 +1 位作者 毕成峰 刘卫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39-1746,共8页
目的:对80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CNS DLBCL)进行临床病理学回顾性研究、免疫表型检测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检测。旨在探讨其与... 目的:对80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CNS DLBCL)进行临床病理学回顾性研究、免疫表型检测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检测。旨在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PCNS DLBCL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及EB病毒检测,并进行Hans、Choi和Tally分型、统计学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Bcl-2、CD10、Bcl-6、Mum-1、GCET-1、BLIMP-1、FOXP-1和LMO-2的表达率分别为46.1%、8.8%、75.0%、57.5%、27.5%、11.3%、75.0%和26.3%;Ki-67指数为30%~95%,中位数为80%。Hans、Choi和Tally分型中Non-GCB型/ABC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63.9%、79.2%和90.0%)为最常见的亚型。EBV及EBER1/2-ISH的表达率均为3.8%。58.8%的患者术后未行其它治疗,其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6.3%、16.4%和4.6%。术后是否行其它治疗、采用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治疗和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龙(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and prednisone,CHOP)治疗是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相关因素(P均<0.001)。结论:80例PCNS DLBCL患者年龄较国内外报道的小;以Non-GCB型/ABC型DLBCL为主;个别病例检出EB病毒感染;术后未行其它治疗组、未采用MTX治疗组和未CHOP治疗组的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EbV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邵春青 吕虹 +1 位作者 刘志伟 张国军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年第9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患者60例,全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7例,颅内占位(ISO)患者25例,颅内动脉瘤(ICA)患者8例,应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IL-6水平,并检测PCNS-DLBCL和全身性NHL患者血清中IL-8、IL-2R和TNF-α水平。结果四组差异无显著性(H=3.015,P=0.389)。其中PCNS-DLBCL组与NHL组血清IL-6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1.686,P>0.05);与ISO组和ICA组比较,PCNS-DLBCL组血清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Z_(ISO)=-2.436,Z_(ICA)=-2.787,P<0.05)。PCNS-DLBCL组与NHL组比较,血清IL-8、IL-2R、TNF-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_(IL-8)=1.381,Z_(IL-2R)=0.576,Z_(TNF-α)=1.233,P>0.05)。结论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对于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辅助诊断意义有限,需要寻找更加敏感和特异的实验室指标提高临床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 细胞介素6 细胞介素8 细胞介素2受体 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围血管生长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妙侠 王建军 +8 位作者 周小平 杨志刚 白辰光 王洋 祝峙 陈颖 马大烈 郑建明 朱明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161-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PCNS-DLBCL)围血管生长的机制。方法对22例PCNS-DLBCL进行临床、放射和病理观察及随访,免疫组化EnVision法行XBP1、CD44和IL-4表达分析,以17例淋巴结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10例胶质...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PCNS-DLBCL)围血管生长的机制。方法对22例PCNS-DLBCL进行临床、放射和病理观察及随访,免疫组化EnVision法行XBP1、CD44和IL-4表达分析,以17例淋巴结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10例胶质母细胞瘤为对照。结果 22例PCNS-DLBCL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6岁,男女之比为1.4∶1。CT多表现为占位性病变;MRI显示T1加权相低信号,T2加权相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镜检示肿瘤细胞大多围绕血管生长形成袖套样外观,实性区域仍伴有围血管生长特点。免疫组化示围血管生长的肿瘤细胞XBP1、IL-4和CD44强(+),表达率分别为95.5%、86.3%和77.3%,GFAP和CD34(-),与对照组淋巴结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PCNS-DLBCL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细胞围血管生长显示独特的形态特点,与XBP1、CD44和IL-4的表达增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围血管生长 XbP1 IL4 CD4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段瑞 张建中 +2 位作者 周金莲 景青萍 吴继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5例临床表现不同,病变多发... 目的探讨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5例临床表现不同,病变多发生在灰白质交界的额叶、颞叶等部位,病理类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中等偏大,不规则,泡状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常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20、CD79a(+),Ki-67增殖指数达70%。结论多数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是诊断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