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消化道肿瘤对患者免疫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帆 张弦 +1 位作者 张勇 王瑶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部位原发性消化道肿瘤对患者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外科住院部或门诊首次诊断为消化道肿瘤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279例纳入研究,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原发性肝癌组63例,原发性胃癌组7... 目的探究不同部位原发性消化道肿瘤对患者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外科住院部或门诊首次诊断为消化道肿瘤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279例纳入研究,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原发性肝癌组63例,原发性胃癌组7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组33例,原发性空肠癌组5例,原发性回肠癌组3例,原发性结肠癌组22例,原发性直肠癌组82例。收集各患者静脉血血细胞化验单,记录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采用SPSS统计软件比较各组间数值差异,并根据上下消化道分界线Treitz韧带(屈氏韧带)分为上消化道组167例、下消化道组112例,同样比较两组白细胞水平。结果肝癌、结肠癌、直肠癌组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较高(P<0.01);结肠癌、直肠癌组淋巴细胞水平明显较高,P<0.01;回肠癌、结肠癌、直肠癌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明显较高(P<0.01);与上消化道组相比,下消化道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较高(P<0.01)。结论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要显著高于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在肝癌、结肠、直肠癌患者中增加明显,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在结肠、直肠癌患者中增加明显,在回肠癌时嗜酸性粒细胞也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消化道肿瘤 免疫细胞 绝对值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内镜下诊断原发性肿瘤临床探讨
2
作者 刘云涛 《医药论坛杂志》 2011年第20期135-137,共3页
目的回顾探讨上消化道内镜下原发性肿瘤诊断与临床。方法通过随机在本院的1998年5月—2011年4月消化内科就诊的10 260例,经内镜确诊的上消化道原发性肿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经内镜初诊、并经外科手术和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上消化道多发癌51... 目的回顾探讨上消化道内镜下原发性肿瘤诊断与临床。方法通过随机在本院的1998年5月—2011年4月消化内科就诊的10 260例,经内镜确诊的上消化道原发性肿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经内镜初诊、并经外科手术和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上消化道多发癌512例。并排除上消化道其他部位转移来的肿瘤和血液肿瘤对上消化道侵澐引起的假瘤。结果①发生率为行内镜检查证实的上消化道原发性多发癌512例,检出率为4.99%,占同期上消化道肿瘤的93.75%;②男女之比为5.61∶1.00,平均(54.3±6.1)岁,其中48~6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③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比为3∶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④同时性多发癌154例,食管多发癌18例,胃多发癌28例,同时性食管、胃多发癌31例,两癌灶发生的间隔时间6个月以内,再发癌距首发癌发生的间隔时间平均3.7年;⑤154例同时性多发癌中,49(时性食管多发癌18例+同时性食管、胃多发癌31例)个食管癌癌灶位于食管上段、中段和下段分别为7、35例和17例,镜下形态表现为蕈伞型72例,溃疡型56例和斑块型26例,位于贲门、胃底、胃体、胃角和胃窦分别为31、5、54、10例和54例,镜下形态表现为BorrmanⅠ型81例,BorrmanⅡ型43例,BorrmanⅢ型30例。⑥512例胃癌癌灶中,早期胃癌59例,进展期胃癌453例;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粘液腺癌283例,管状腺癌151例,印戒细胞癌31例,弥散型癌30例和髓样癌15例。结论内镜检查时仔细观察上消化道全程,结合每处癌灶及癌灶间黏膜活检有助于提高上消化道多原发性癌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原发肿瘤 内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