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倍数水驱砂岩中原油黏度、岩心润湿性时变规律核磁共振实验 被引量:2
1
作者 贾虎 张瑞 +2 位作者 罗宪波 周子力 杨璐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5,共8页
根据模拟原油黏度与横向弛豫时间谱几何平均值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模拟原油黏度预测模型,并结合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了孔隙介质中模拟原油黏度的时变规律定量表征;基于核磁共振弛豫理论推导出新的NMR润湿性指数计算公式,结合... 根据模拟原油黏度与横向弛豫时间谱几何平均值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模拟原油黏度预测模型,并结合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了孔隙介质中模拟原油黏度的时变规律定量表征;基于核磁共振弛豫理论推导出新的NMR润湿性指数计算公式,结合砂岩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定量表征了水驱过程岩石润湿性的时变规律。研究表明:岩心中剩余油黏度与过水倍数正相关,过水倍数较低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较快,过水倍数较高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趋缓。剩余油黏度的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相关,储层均质性越强,剩余油中重质组分含量越高,黏度越高。注水后储层润湿性将发生改变,亲油储层向亲水储层转变,亲水储层则亲水性更强,且改变程度随过水倍数增加而增强。原油黏度的时变性与润湿性的时变性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原油的黏度变化不可忽略,考虑模拟原油黏度变化时计算得到NMR润湿性指数与测试Amott(自吸法)润湿性指数更具有一致性,更加符合储层润湿性时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高倍数水驱 核磁共振 原油黏度 岩石润湿性 时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地层原油黏度的核磁共振评价方法
2
作者 秦志军 朱明月 +6 位作者 廖广志 毛锐 罗兴平 张浩 王刚 肖立志 樊睿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7-2067,共11页
随着页岩油气资源的规模化勘探与开发,精细地层评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层原油黏度作为影响页岩油开发方案、产能、产量以及采收率等的重要参数,是流体识别及定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多样且流动机理复杂,... 随着页岩油气资源的规模化勘探与开发,精细地层评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层原油黏度作为影响页岩油开发方案、产能、产量以及采收率等的重要参数,是流体识别及定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多样且流动机理复杂,导致原油黏度指数难以准确估算.因此,建立页岩油地层原油黏度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核磁共振评价原油黏度的基础理论出发,分析并明确原油黏度、T_(2)对数平均值、绝对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核磁共振方法表征不同温度下原油T_(2)弛豫特征与绝对温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开展页岩油原油变温核磁共振实验,结合原油的黏温关系图版,分析表征原油黏度的主要参数,验证页岩油原油黏度理论计算模型的可行性;最后,通过饱含原油的页岩油岩心变温核磁共振实验,进一步明确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绝对温度以及T_(2)对数平均值之间的关系,改进原油黏度理论计算模型,建立了页岩油地层原油黏度的核磁共振评价方法.实际测井资料应用表明页岩油地层可动油黏度指数与实际试油得到的原油黏度相比,相对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页岩油 流体赋存状态 T_(2)谱 变温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对原油的抽提及其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被引量:51
3
作者 杨胜来 杭达震 +3 位作者 孙蓉 吕文峰 武明 邓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88,共4页
采用高压PVT(压力-体积-温度)试验装置,模拟3种不同性质的原油油样非混相驱时CO2-原油的接触过程,重点考察CO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以及CO2抽提后剩余原油的物性,测定抽提过程中进入气相的轻质组分的体积(抽提油量)、残余油黏度及组... 采用高压PVT(压力-体积-温度)试验装置,模拟3种不同性质的原油油样非混相驱时CO2-原油的接触过程,重点考察CO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以及CO2抽提后剩余原油的物性,测定抽提过程中进入气相的轻质组分的体积(抽提油量)、残余油黏度及组成。试验结果表明:CO2优先抽提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原油越轻,CO2的抽提油量越大;抽提后残余油黏度普遍提高,残余油样黏度是原油黏度的1.1—2.0倍,且温度越低,黏度比越大;提高注入压力或降低CO2注入量可防止油气性质差异变大。研究认为,抽提作用对重质原油的黏度影响较大,导致CO2抽提后残余油的采出难度加大,建议CO2驱油技术应优先应用在轻质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抽提特性 原油黏度 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开发油藏原油黏度变化规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鞠斌山 樊太亮 +1 位作者 张金川 王晓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2,共4页
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原油黏度随含水率升高而增加。目前水驱油藏数值模拟器中简单地将原油黏度看成是压力的一元函数,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原油黏度的影响。为提高模拟精度,在黑油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原油黏度随含水率变化的新模型,... 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原油黏度随含水率升高而增加。目前水驱油藏数值模拟器中简单地将原油黏度看成是压力的一元函数,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原油黏度的影响。为提高模拟精度,在黑油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原油黏度随含水率变化的新模型,开发了新的数值模拟器,并在该模拟器上模拟了不同的原油黏度变化幅度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过程中原油黏度的升高缩短了无水采油期,加快了含水上升速率,降低了采出程度。油田实例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油藏数值模拟 水驱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和二次聚合物驱驱替液与原油黏度比优化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郭兰磊 李振泉 +2 位作者 李树荣 单联涛 李菲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8-741,共4页
研究了不同原油黏度原油油藏一次聚合物驱和二次聚合物驱时驱替液与原油黏度比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并对合理黏度比区间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原油黏度条件下,随着黏度比的增大,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变大,但黏度比大到一定... 研究了不同原油黏度原油油藏一次聚合物驱和二次聚合物驱时驱替液与原油黏度比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并对合理黏度比区间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原油黏度条件下,随着黏度比的增大,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变大,但黏度比大到一定程度后采收率提高幅度的增加不明显;在相同黏度比条件下,二次聚合物驱采收率提高幅度明显低于一次聚合物驱,如果要达到一次聚合物驱时的采收率提高幅度,则需要较高的黏度比;二次聚合物驱时,聚合物注入时机越早越好。绘制了合理黏度比的理论图版,利用该图版可以检验矿场实施单元注入参数的合理性,且为一次聚合物驱及二次聚合物驱的合理注入参数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聚合物驱 二次聚合物驱 注入参数 驱替液与原油黏度 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注入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吉油田吉7井区稠油油藏注水开发原油黏度界限 被引量:8
6
作者 谢建勇 石彦 +3 位作者 梁成钢 吴承美 罗鸿成 武建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4-728,共5页
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限制,深层稠油不适宜热采开发。国内一些稠油油藏采取常规注水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如果原油黏度过大,水驱效果变差,当注水开发采收率低于经济极限时,就不再适合注水开发,因此原油黏度是决定能否进行注水开发... 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限制,深层稠油不适宜热采开发。国内一些稠油油藏采取常规注水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如果原油黏度过大,水驱效果变差,当注水开发采收率低于经济极限时,就不再适合注水开发,因此原油黏度是决定能否进行注水开发的关键。准噶尔盆地昌吉油田吉7井区属于深层大型稠油油藏,埋藏深度大,原油黏度区间大。为确定注水开发稠油油藏原油黏度的界限,开展了现场注水开发试验和室内实验,确定了地层原油黏度小于2 470 m Pa·s的油藏均可实施注水开发,为吉7井区深层稠油油藏较大规模地投入注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昌吉油田 吉7井区 深层稠油油藏 注水开发 原油黏度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黏度和注入时机对凝胶调驱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艳滨 姜维东 +1 位作者 张运来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0-102,共3页
利用天然油砂填制的均质模型和层内非均质模型模拟海上油田高渗疏松砂岩油藏,在不同原油黏度下进行了Cr3+交联聚合物凝胶调驱效果及其调驱时机对调驱效果影响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层内非均质填砂模型很好地反映了地层的非均质状况,C... 利用天然油砂填制的均质模型和层内非均质模型模拟海上油田高渗疏松砂岩油藏,在不同原油黏度下进行了Cr3+交联聚合物凝胶调驱效果及其调驱时机对调驱效果影响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层内非均质填砂模型很好地反映了地层的非均质状况,Cr3+交联聚合物能有效地封堵高渗层或高渗透条带,调整吸液剖面,扩大波及范围。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加,流度比增大,调驱效果下降,采收率降低。调驱时机对Cr3+交联聚合物调驱效果存在影响,含水率为40%的调驱效果好于含水率为98%的调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砂模型 聚合物凝胶 注入时机 原油黏度 调驱效果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原油黏度油水两相流驱替特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鞠斌山 王春田 +1 位作者 李师涛 栾志安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7-20,共4页
为了研究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原油黏度升高对水驱油的驱替特征影响 ,在经典的非活塞式驱替理论的基础上 ,考虑驱替过程中原油黏度的升高 ,进一步完善了非活塞式驱油理论 ,建立了一个一维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并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差分法两... 为了研究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原油黏度升高对水驱油的驱替特征影响 ,在经典的非活塞式驱替理论的基础上 ,考虑驱替过程中原油黏度的升高 ,进一步完善了非活塞式驱油理论 ,建立了一个一维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并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差分法两种方法对饱和度方程进行了求解 .用数学模拟的结果研究了原油黏度随含水率上升的 5种变化规律对无水采油期、注入孔隙体积与采收率关系等驱替特征的影响 .结合太平油田沾 1 4块太 1 0 - 1 2井原油黏度随含水上升的变化规律 ,对比了考虑原油黏度变化和不考虑原油黏度变化两种情况下采出程度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开发过程中原油黏度的升高明显地缩短无水采油期 ,加剧含水上升速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油水两相流 驱替理论 驱替特征 无水采油期 采收率 黏度增加 特征线 水驱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输含蜡原油黏度的不确定性及概率分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许康 张劲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35-37,共3页
为了对管输含蜡原油的不确定性及概率分布进行研究 ,对中洛输油管线现场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明含蜡原油黏度及表观黏度数值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原油本身、测量和描述过程、测试样本数量和代表性等方面 .通过Kolmogorov—Smirnov法检... 为了对管输含蜡原油的不确定性及概率分布进行研究 ,对中洛输油管线现场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明含蜡原油黏度及表观黏度数值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原油本身、测量和描述过程、测试样本数量和代表性等方面 .通过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 ,表明原油黏度和表观黏度的概率分布规律用正态分布拟合最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输油管线 原油黏度 表观黏度 剪切率 数值 拟合 线管 不确定性 现场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建立地层原油黏度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利军 王帅 郑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55,共7页
针对海上勘探评价阶段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通过对大量渤海地区已取样稠油流体数据统计,应用数据矩阵分析探寻影响地层原油黏度的主控因素及不同参数与地层原油黏度的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建立地层原油黏度与其他参数... 针对海上勘探评价阶段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通过对大量渤海地区已取样稠油流体数据统计,应用数据矩阵分析探寻影响地层原油黏度的主控因素及不同参数与地层原油黏度的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建立地层原油黏度与其他参数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同时建立不同参数条件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地面密度的取值图版。新经验公式计算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实测地层原油黏度平均误差5.6%,同时应用经验公式和原油黏度确定综合图版对某海上稠油流体性质进行分析,两种方法研究结果相当,说明新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数据驱动建立的地层原油黏度公式和图版成果可解决海上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开发方式选择、采收率预测、平台设施设计及原油输送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地层原油黏度 非线性回归 矩阵分析 地面原油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黏度对潜油永磁直驱电泵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俊国 邹文强 +2 位作者 高翔 王全宾 肖文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32,共4页
为评价潜油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驱动螺杆泵采油系统开采稠油的效率及适应性,设计搭建了一套潜油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驱动螺杆泵采油实验平台,开展了不同原油黏度下的实验研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黏度工况下,电动机... 为评价潜油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驱动螺杆泵采油系统开采稠油的效率及适应性,设计搭建了一套潜油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驱动螺杆泵采油实验平台,开展了不同原油黏度下的实验研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黏度工况下,电动机效率均在80%左右,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原油黏度的降低,系统效率逐渐增大,说明该系统应用于稠油开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潜油永磁同步电动机 直接驱动 螺杆泵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黏度对浅薄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文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33-37,42,共6页
原油黏度是影响浅薄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之一,为了剖析原油黏度对该类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以QX+Y油藏为基础,分析了原油黏度分布特征和差异,并依据原油黏度区域分布特点,平面分单元,纵向分层系,对黏度区域... 原油黏度是影响浅薄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之一,为了剖析原油黏度对该类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以QX+Y油藏为基础,分析了原油黏度分布特征和差异,并依据原油黏度区域分布特点,平面分单元,纵向分层系,对黏度区域进行了划分,采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综合研究了不同黏度区域的开发特征,研究了原油黏度对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规律的影响,以及原油黏度对超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机理,为水平井措施挖潜、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综合采用多种工艺措施能降低高原油黏度对水平井蒸汽吞吐效果的负面影响,有效地改善该类油藏水平井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超稠油油藏 水平井 开发效果 影响因素 蒸汽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化学驱原油黏度界限数值模拟研究——以胜利油田孤岛东区普通稠油油藏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宗阳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3期126-128,150,共4页
稠油油藏常规注水开发主要面临原油黏度高、储层非均质性强、采收率低等问题。以孤岛油田东区南15-5#站普通稠油油藏化学驱效果为基础,针对胜利油区不同原油黏度油藏条件,与矿场实际动态相结合,建立了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收集... 稠油油藏常规注水开发主要面临原油黏度高、储层非均质性强、采收率低等问题。以孤岛油田东区南15-5#站普通稠油油藏化学驱效果为基础,针对胜利油区不同原油黏度油藏条件,与矿场实际动态相结合,建立了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收集不同原油黏度油藏的高压物性、相渗曲线等开发试验数据,研究不同原油黏度对水驱、化学驱开发效果及注采能力的影响;考虑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性两方面指标,初步确定适合化学驱的稠油油藏的地下原油黏度界限为500 mPa·s。在合适原油黏度条件下,应用化学驱技术可以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孤岛东区 稠油油藏 化学驱 数值模拟 地下原油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黏度对疏松砂岩储层防砂的影响
14
作者 胡才志 李相方 王辉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3年第6期35-38,共4页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四井区砂岩胶结疏松 ,容易出砂 ;原油密度大 ,原油黏度在 383~ 1 0 0 8mPa·s范围内 ,原油胶质含量高。主要讨论不同原油黏度对不同绕丝筛管、不同砾石组合防砂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89mm和 1 1 4mm绕丝筛管...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四井区砂岩胶结疏松 ,容易出砂 ;原油密度大 ,原油黏度在 383~ 1 0 0 8mPa·s范围内 ,原油胶质含量高。主要讨论不同原油黏度对不同绕丝筛管、不同砾石组合防砂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89mm和 1 1 4mm绕丝筛管在相同砾石条件下 ,低黏度对防砂效果影响不大 ,而高黏度对防砂效果有较大影响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疏松砂岩储层 防砂 稠油油藏 埕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黏度对聚合物驱油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
15
作者 路克微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25,共1页
原油黏度、油层非均质性和聚合物分子量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纵向非均质程度很大的油层,当原油黏度较低时,聚合物增产幅度较大,适合用聚合物驱油;但当原油黏度较大时,水驱和聚合物驱的效果都变差,聚合物驱意义不大。原... 原油黏度、油层非均质性和聚合物分子量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纵向非均质程度很大的油层,当原油黏度较低时,聚合物增产幅度较大,适合用聚合物驱油;但当原油黏度较大时,水驱和聚合物驱的效果都变差,聚合物驱意义不大。原油黏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聚合物驱是否可行。一般原油黏度小于100 mPa.s,其适合进行聚合物驱。不管是中分子量聚合物还是高分子量聚合物,当非均质变异系数为0.72时,采收率提高的幅度较大,聚合物驱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变异系数 聚合物驱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黏度对火驱开采效果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梓齐 赵仁保 +4 位作者 石兰香 李秀峦 王田田 李鑫 龙海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9-166,共8页
火驱是一种高效、环保、低成本的稠油开采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原油黏度对火驱采油效果的影响仍缺乏规律性认识,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新疆、河南和辽河油田的3种稠油研究了原油黏度对火线推进、燃烧前缘的稳定性和火驱开采效果的... 火驱是一种高效、环保、低成本的稠油开采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原油黏度对火驱采油效果的影响仍缺乏规律性认识,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新疆、河南和辽河油田的3种稠油研究了原油黏度对火线推进、燃烧前缘的稳定性和火驱开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黏度大的原油在火驱过程中产出的CO_(x)浓度高,燃料消耗量大,驱替压差高,火线推进速度小,采油井的见效时间晚,油墙的有效厚度小,最终采收率低;依据不同黏度原油火驱过程中的累计产油量、产出气体浓度和驱替压差的变化规律,可将火驱开采过程划分为点火、可动油流动、油墙形成、快速产油和火驱结束5个阶段。研究成果可为火驱技术在不同原油黏度油藏中的现场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原油黏度 燃烧稳定性 火线推进 开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黏度对稠油聚合物驱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玉贵 丁名臣 +2 位作者 刘义刚 王业飞 邹剑 《当代化工》 CAS 2019年第7期1412-1416,共5页
由于油藏条件、聚合物注入性以及经济性的限制,稠油聚驱允许的聚合物浓度往往难以达到报道的"最优值"。在聚合物浓度恒定或变化较小时,原油黏度增大对聚驱采收率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聚驱在相对高黏度原油油藏的适应性。利用... 由于油藏条件、聚合物注入性以及经济性的限制,稠油聚驱允许的聚合物浓度往往难以达到报道的"最优值"。在聚合物浓度恒定或变化较小时,原油黏度增大对聚驱采收率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聚驱在相对高黏度原油油藏的适应性。利用不同黏度的普通稠油样本,进行了大量的聚合物驱油实验,发现原油黏度对聚驱采收率的影响受聚合物使用浓度或水油黏度比的控制。在原油黏度:50~500mPa·s,水油黏度比:0.02~0.62的条件下,聚驱采收率随原油黏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大,稠油聚驱采收率上升加快,50~500 mPa·s原油驱替用聚合物浓度应大于等于2 000 mg/L;同时,原油黏度越高,增加聚合物浓度带来的采收率增幅和经济效益越大。在并联模型中,300mPa·s原油的聚驱替效率和剖面调整效果均差于50mPa·s原油,导致其聚驱采收率低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普通稠油 聚合物驱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渤海油田的原油黏度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际久 张贵斌 贾彩霞 《复杂油气藏》 2022年第3期100-104,共5页
黏度是原油最重要的物性参数之一,目前常用的原油黏度预测关系式多为国外学者根据国外原油样品实验分析数据拟合得到,在渤海油田实际应用中发现其预测结果有很大的偏差。依据渤海油田25个地面取样、16个井下取样的原油黏度分析数据,对... 黏度是原油最重要的物性参数之一,目前常用的原油黏度预测关系式多为国外学者根据国外原油样品实验分析数据拟合得到,在渤海油田实际应用中发现其预测结果有很大的偏差。依据渤海油田25个地面取样、16个井下取样的原油黏度分析数据,对现有的原油黏度预测关系式进行了改进,得到了更准确的适用于渤海油田的原油黏度预测方法。这对于处于勘探和开发初期、缺少地层流体取样或取样数量不足的油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经验关系式 脱气原油 饱和原油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气测录井资料预测渤海P油田原油API及地层原油黏度的新方法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博文 王海更 +3 位作者 王庆龙 魏焜 孟宪伟 李亦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6期44-47,51,共5页
为了解决海上油田受多因素限制,地层流体取样难度较大,对多层合注合采开发井每一个主力油气层都进行取样难以实现,致使井口取样化验的地面原油密度无法准确表征单一油气层原油性质的问题,以P油田为例开展了利用气测录井资料预测单一油... 为了解决海上油田受多因素限制,地层流体取样难度较大,对多层合注合采开发井每一个主力油气层都进行取样难以实现,致使井口取样化验的地面原油密度无法准确表征单一油气层原油性质的问题,以P油田为例开展了利用气测录井资料预测单一油气层原油密度的方法。P油田生物降解作用活跃且降解规模巨大,原油黏度与其所遭受的生物降解作用密切相关,且随生物降解作用不同,气测录井中的烃类组分也会具不同的组成和含量,基于此,结合油田历史流体资料,建立了基于气测录井资料的单一油气层原油API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气测录井的组分比值参数与原油API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经油田其他样本点检验,预测原油API和实测原油API相对误差较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测录井 原油API 生物降解作用 地层原油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油黏度下聚合物纳米球调驱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宝庆 李彦阅 +2 位作者 吕鹏 王楠 黎慧 《当代化工》 CAS 2021年第9期2070-2074,共5页
以物理模拟为研究手段,开展不同原油黏度下的聚合物纳米球调驱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原油黏度增大,水驱效率降低,驱动剩余油所需要的能量逐渐增大,需要一定数量膨胀的聚合物纳米球的累积,不仅注入压力逐渐增大,而且压力波动幅度也... 以物理模拟为研究手段,开展不同原油黏度下的聚合物纳米球调驱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原油黏度增大,水驱效率降低,驱动剩余油所需要的能量逐渐增大,需要一定数量膨胀的聚合物纳米球的累积,不仅注入压力逐渐增大,而且压力波动幅度也逐渐增大;注入水从入口端呈反喇叭状向出口端推进,注入的膨胀聚合物纳米球大部分随注入水进入到高渗区,水驱扩大波及面积高渗区快于低渗区,随着后续注水的进行,高渗区水驱面积呈增加趋缓,低渗区逐渐扩大注入水波及面积,直至注水平稳;原油黏度越高,在水驱阶段越容易形成指进现象,微球调驱水相波及面积增幅越大,但对于低渗区,原油黏度越高,所需要的聚合物微球注入量或液流转向能力越大,否则将难以继续扩大低渗区的波及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纳米球 可视化实验 微球调驱 原油黏度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