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去主体化倾向及原因探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吕俊彪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1,共6页
文章聚焦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去主体化倾向,分析了这种倾向由以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此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文章认为,谋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需要超越传统的"保护"思维,探寻一条可以增强其活态性的可持续... 文章聚焦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去主体化倾向,分析了这种倾向由以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此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文章认为,谋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需要超越传统的"保护"思维,探寻一条可以增强其活态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保持这种活态性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要"还俗于民",重塑普通民众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族文化 去主体化
原文传递
主体性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网成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7-211,共5页
注重劳动争议之事实而忽视争议之主体、关注争议之类型而无视争议之过程的法学视角,将我国近年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引入了某种认识论误区。通过还原劳动争议的主体特性和过程特征,将彰显出社会学视角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 注重劳动争议之事实而忽视争议之主体、关注争议之类型而无视争议之过程的法学视角,将我国近年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引入了某种认识论误区。通过还原劳动争议的主体特性和过程特征,将彰显出社会学视角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去主体化 主体归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言语与情境的诠释学思考——从理性与德性作为概念的处境出发
3
作者 吴雁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1期45-59,196,197,共17页
诠释学对于社会科学和现实研究的意义重大,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理性与德性作为概念处境出发的诠释,不但关照到主体与主体性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还可在其语言的言语行为作为情境的创制中,解脱现代技术社会已普遍面临或即将面临... 诠释学对于社会科学和现实研究的意义重大,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理性与德性作为概念处境出发的诠释,不但关照到主体与主体性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还可在其语言的言语行为作为情境的创制中,解脱现代技术社会已普遍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存在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言语行为 理性 去主体化 德性 情境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全面展开,美的层累突创——略论蒋孔阳美学思想
4
作者 马大康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12-20,240,共10页
蒋孔阳着眼于人与现实关系的多维性、复杂性、复合性来揭示人的丰富性,探讨审美现象的多样性,其美学思想海纳百川、融汇中西古今。一方面,蒋孔阳熟稔西方古典和现代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他深入钻研和总结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实践,... 蒋孔阳着眼于人与现实关系的多维性、复杂性、复合性来揭示人的丰富性,探讨审美现象的多样性,其美学思想海纳百川、融汇中西古今。一方面,蒋孔阳熟稔西方古典和现代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他深入钻研和总结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实践,从中获得理论新知,进而突破西方美学思想框架,为美学研究注入中华民族智慧和新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美学思想 审美关系 主体 去主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后现代叙事语境下的先锋文本
5
作者 杨天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84-89,共6页
后现代主义质疑并挑战一切理性的、绝对的、先验性的传统,对以往宏大的历史叙事的确定性进行反拨与解构,意图消融价值本体的终极性和主体性,它具有解构一切的怀疑态度和削平深度的策略。美国新生代作家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 后现代主义质疑并挑战一切理性的、绝对的、先验性的传统,对以往宏大的历史叙事的确定性进行反拨与解构,意图消融价值本体的终极性和主体性,它具有解构一切的怀疑态度和削平深度的策略。美国新生代作家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对传统叙事成规进行后现代解构,通过主体性解构、语言的碎片化、能指与所指间的断裂、非线性叙事结构等营造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迷宫,做出了冒险性的叙事革命,是一部叙事独特、意义多元,具有无限延展性的开放先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后现代主义 去主体化叙事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的主体观对马克思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冉光芬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1,共4页
在西方哲学史上,主体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近现代哲学即奠基于主客二分这一逻辑预设。为了消除主客二分导致的主客对立,黑格尔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观念。但是黑格尔的"主体"与近现代主体性哲学意... 在西方哲学史上,主体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近现代哲学即奠基于主客二分这一逻辑预设。为了消除主客二分导致的主客对立,黑格尔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观念。但是黑格尔的"主体"与近现代主体性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有很大的差别。从一定意义上讲,黑格尔的主体概念具有去主体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 去主体化
原文传递
《癌症日记》:“她者”的书写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荃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第5期43-46,共4页
"作为一名‘乳房切除术’的愈后者,我坚信我们的感受与声音应该被听到、被尊重并被借用。"1奥德丽·洛德(Audre Lorde)在《癌症日记》(The Cancer Journal, 1980)的开篇便将其疾病书写之目的坦言相告。她于纸笔间伸张少... "作为一名‘乳房切除术’的愈后者,我坚信我们的感受与声音应该被听到、被尊重并被借用。"1奥德丽·洛德(Audre Lorde)在《癌症日记》(The Cancer Journal, 1980)的开篇便将其疾病书写之目的坦言相告。她于纸笔间伸张少数族裔女性病患的主体权利,她坦诚个人的真实情感并借由书写以实现精神疗愈。她以抛砖引玉之姿,呼吁大众尤其医护人员对病患予以人文关怀,并希望更多病患能够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助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主体化 她者 书写治疗 医学关怀
原文传递
从解构到复杂性——论复杂性建筑的科学主义倾向
8
作者 周官武 姜玉艳 《工业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2,共6页
作为当代的重要建筑现象,复杂性建筑表现出强烈的科学主义倾向。在回顾复杂性建筑运动从解构论述到复杂性论述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其理论和实践的变迁,发现复杂性建筑运动的科学主义倾向逐步强化,表现为由价值论转向科学论,突出复... 作为当代的重要建筑现象,复杂性建筑表现出强烈的科学主义倾向。在回顾复杂性建筑运动从解构论述到复杂性论述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其理论和实践的变迁,发现复杂性建筑运动的科学主义倾向逐步强化,表现为由价值论转向科学论,突出复杂性目标,推行去价值化、去主体化以匹配科学范式,最终形成以算法、虚拟为核心的,高度依赖数学的新几何学设计策略。从而得出复杂性建筑运动的科学主义倾向推动了建筑学能力的拓展,但也因无视建筑的社会人文属性而存在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主义 复杂性 去价值化 去主体化 新几何学
原文传递
奥威尔的经典疾病叙事《穷人之死》
9
作者 杨晓霖 欧阳合意 黄向前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第10期31-35,共5页
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本人是肺结核患者,他曾写过一篇名为《穷人之死》(How the Poor Die,1946)的自传式短文,讲述其在1929年落魄巴黎时,因肺结核病在一家名为"X医院"的公立医院住院的经历。奥威尔在这部作品中,以独到的... 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本人是肺结核患者,他曾写过一篇名为《穷人之死》(How the Poor Die,1946)的自传式短文,讲述其在1929年落魄巴黎时,因肺结核病在一家名为"X医院"的公立医院住院的经历。奥威尔在这部作品中,以独到的眼光、生动的细节描述了这家医院毫无人性的医疗内幕。本文从小说中涉及的拔火罐叙事和去患者主体化现象两个维度对小说进行解读。从奥威尔生活的年代开始,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患关系逐渐地从主体间的关系向"主-客体关系"转变,患者的人性和尊严被现代医学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 《穷人之死》 经典疾病叙事 火罐疗法故事 患者去主体化现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