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乳房切除术’的愈后者,我坚信我们的感受与声音应该被听到、被尊重并被借用。"1奥德丽·洛德(Audre Lorde)在《癌症日记》(The Cancer Journal, 1980)的开篇便将其疾病书写之目的坦言相告。她于纸笔间伸张少..."作为一名‘乳房切除术’的愈后者,我坚信我们的感受与声音应该被听到、被尊重并被借用。"1奥德丽·洛德(Audre Lorde)在《癌症日记》(The Cancer Journal, 1980)的开篇便将其疾病书写之目的坦言相告。她于纸笔间伸张少数族裔女性病患的主体权利,她坦诚个人的真实情感并借由书写以实现精神疗愈。她以抛砖引玉之姿,呼吁大众尤其医护人员对病患予以人文关怀,并希望更多病患能够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助她人。展开更多
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本人是肺结核患者,他曾写过一篇名为《穷人之死》(How the Poor Die,1946)的自传式短文,讲述其在1929年落魄巴黎时,因肺结核病在一家名为"X医院"的公立医院住院的经历。奥威尔在这部作品中,以独到的...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本人是肺结核患者,他曾写过一篇名为《穷人之死》(How the Poor Die,1946)的自传式短文,讲述其在1929年落魄巴黎时,因肺结核病在一家名为"X医院"的公立医院住院的经历。奥威尔在这部作品中,以独到的眼光、生动的细节描述了这家医院毫无人性的医疗内幕。本文从小说中涉及的拔火罐叙事和去患者主体化现象两个维度对小说进行解读。从奥威尔生活的年代开始,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患关系逐渐地从主体间的关系向"主-客体关系"转变,患者的人性和尊严被现代医学忽视。展开更多
文摘"作为一名‘乳房切除术’的愈后者,我坚信我们的感受与声音应该被听到、被尊重并被借用。"1奥德丽·洛德(Audre Lorde)在《癌症日记》(The Cancer Journal, 1980)的开篇便将其疾病书写之目的坦言相告。她于纸笔间伸张少数族裔女性病患的主体权利,她坦诚个人的真实情感并借由书写以实现精神疗愈。她以抛砖引玉之姿,呼吁大众尤其医护人员对病患予以人文关怀,并希望更多病患能够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助她人。
文摘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本人是肺结核患者,他曾写过一篇名为《穷人之死》(How the Poor Die,1946)的自传式短文,讲述其在1929年落魄巴黎时,因肺结核病在一家名为"X医院"的公立医院住院的经历。奥威尔在这部作品中,以独到的眼光、生动的细节描述了这家医院毫无人性的医疗内幕。本文从小说中涉及的拔火罐叙事和去患者主体化现象两个维度对小说进行解读。从奥威尔生活的年代开始,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患关系逐渐地从主体间的关系向"主-客体关系"转变,患者的人性和尊严被现代医学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