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4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新发出血多指标联合预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贾振岭 徐冬静 +2 位作者 李佳 单玉超 李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新发出血多指标联合预警模型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术后24 h内新发出血情况,将2022-01—2023-11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的125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出血组、未出血组,比较2... 目的构建并验证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新发出血多指标联合预警模型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术后24 h内新发出血情况,将2022-01—2023-11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的125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出血组、未出血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新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新发出血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术后随访3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新发出血率约为31.20%(39/12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术前Rotterdam CT评分>3分、伴硬膜下血肿、血肿量≥30 mL、合并颅骨骨折占比及D-二聚体(D-D)水平较高,凝血酶时间(TT)较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1.822,95%CI:1.605~2.615)、术前Rotterdam CT评分>3分(OR=1.816,95%CI:1.619~2.594)、伴硬膜下血肿(OR=1.854,95%CI:1.637~2.738)、血肿量≥30 mL(OR=1.865,95%CI:1.684~2.749)、合并颅骨骨折(OR=1.914,95%CI:1.658~2.815)、TT长(OR=1.825,95%CI:1.605~2.635)是影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新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合并糖尿病、术前Rotterdam CT评分>3分、伴硬膜下血肿、血肿量≥30 mL、合并颅骨骨折、TT构建的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新发出血预测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895(95%CI:0.757~0.942)。随访发现,2组均无死亡病例,非出血组术后3个月GOS分级优于出血组(P<0.05),其中Ⅴ级率约为58.14%(50/86)。结论合并糖尿病、术前Rotterdam CT评分>3分、伴硬膜下血肿、血肿量≥30 mL、合并颅骨骨折、TT长是影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新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多指标联合预警模型预测效能较高。出血对预后有一定负性影响,临床可结合实际情况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去骨减压 术后新发出血 预警模型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同时机行颅骨修补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董虹廷 涂怡清 +2 位作者 于东 王华民 齐平建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5年第4期61-64,共4页
目的 观察并对比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开展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开展时机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术后3~6个... 目的 观察并对比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开展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开展时机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术后3~6个月内开展)与研究组32例(术后1~2个月内开展),对比两组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后动脉(PCA)及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血清及脑代谢参数[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脑氧摄取率(CEO_(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整体预后情况恢复优于对照组,GOS、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ACA、PCA、MC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快,脑代谢CEO_(2)、SvO_(2)较高,血清NSE水平、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较低、BI指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尽早行颅骨修补术利于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早日恢复,可维持脑代谢平衡,改善脑组织应激反应,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去骨减压 修补 开展时机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体位对颅内压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3
作者 聂兆波 马赛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66-069,共4页
探究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体位对颅内压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3月于医院行单侧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40例颅脑外伤患者,术中采用一种先进的颅内压监护技术,即精准植入微型传感器探头于颅内,随后将此探头无缝连... 探究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体位对颅内压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3月于医院行单侧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40例颅脑外伤患者,术中采用一种先进的颅内压监护技术,即精准植入微型传感器探头于颅内,随后将此探头无缝连接至专业的颅内压监护仪上,以实现对患者颅内压的连续、实时、床旁监测。术后,为了全面评估不同体位对患者生理状态的影响,设定多个时间点(术后第1、3、5、7、9天)进行体位调整试验。在这些选定的时间点,逐一将患者的床头角度调整至0°、15°、30°、45°、60°等不同高度,并借助先进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精确测量并记录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此同时,同步使用颅内压监护仪记录即时颅内压值,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时效性。结果 在不同体位调节过程中,患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先加速后减缓,特别在床头被抬升至30°时,血流速度达到峰值,床头抬高0°、15°、30°与60°时的统计对比中,差异显著(P<0.05)。同时,颅内压的变化趋势与体位抬高呈负相关,即随着床头角度的增加,颅内压逐渐降低,且床头抬高0°与15°、30°、45°及60°对比,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调整床头倾斜度的策略对经历去骨瓣减压手术后的患者脑内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环境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在不同术后康复阶段灵活调整床头至约30°倾斜,可以有效促进局部脑组织及全脑的血液供应增加,并伴随颅内压力的积极降低,从而进一步优化脑组织的灌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去骨减压 术后体位 颅内压 脑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同时机颅骨缺损修补近期效果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新潮 柴清喜 +1 位作者 李建军 霍晓锋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9-31,共3页
目的比较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同时机颅骨缺损修补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2—2023-02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收治的90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颅骨缺损修补时机分为2组,各45例。延期组于... 目的比较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同时机颅骨缺损修补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2—2023-02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收治的90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颅骨缺损修补时机分为2组,各45例。延期组于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实施修补术,早期组于去骨瓣减压术后3个月内实施修补术。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检测量表(FIM)评价活动能力,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定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的NIHSS、MMSE、FIM、GO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早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延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延期颅骨缺损修补术比较,对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采取修补术,有利于改善其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提升活动能力和预后效果,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后 缺损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择期行颅骨修补的效果
5
作者 曾斌华 万辉 王新刚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2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择期行颅骨修补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行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并择期行颅骨修补的患者,按照修补时间实施分组处理,对照组43例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实施... 目的:探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择期行颅骨修补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行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并择期行颅骨修补的患者,按照修补时间实施分组处理,对照组43例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实施颅骨修补治疗,观察组43例在去骨瓣减压术后≥1个月且<3个月实施颅骨修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颅脑指标、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OS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5、7 d头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颅内压异常指数、脑灌注异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皮质醇、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1个月且<3个月实施颅骨修补治疗,可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同时改善颅脑指标及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去骨减压 修补 颅脑指标 应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信本 陆显祯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80-183,共4页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其手术方式主要为去除颅骨的一部分,并打开硬脑膜,代偿颅腔内容积,从而减少肿胀脑组织、血肿等对重要脑功能区...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其手术方式主要为去除颅骨的一部分,并打开硬脑膜,代偿颅腔内容积,从而减少肿胀脑组织、血肿等对重要脑功能区和脑干等生命中枢的压迫。当STBI患者行DC后并发症比较多,如:颅内感染、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创伤性癫痫、脑膨出、切口疝、脑脊液漏、大面积脑梗死等,可能导致预后不良,现将STBI行DC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等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减压 重型颅脑损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HIF-1α、ANGPTL2、SDF-1与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病情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蕊 程慧敏 +1 位作者 史丽君 凌孝征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大面积脑梗死(LHI)去骨瓣减压术后病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进行去骨瓣减压术的158例LHI患者,根...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大面积脑梗死(LHI)去骨瓣减压术后病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进行去骨瓣减压术的158例LHI患者,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观察组(71例,>20分)和对照组(87例,5~20分),另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不良组(64例,>2分)和良好组(94例,≤2分)2个亚组。比较两组术前血清HIF-1α、ANGPTL2、SDF-1水平,分析血清HIF-1α、ANGPTL2、SDF-1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比较术前、术后14 d 2个亚组血清HIF-1α、ANGPTL2、SDF-1水平,分析LH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术前观察组血清HIF-1α、ANGPTL2、SDF-1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血清HIF-1α、ANGPTL2、SDF-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良好组相比,术后14 d不良组血清HIF-1α、ANGPTL2、SDF-1水平较高(P<0.05);术后14 d血清HIF-1α、ANGPTL2、SDF-1水平增加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HIF-1α、ANGPTL2、SDF-1水平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一预测(P<0.05)。结论血清HIF-1α、ANGPTL2、SDF-1表达上调不仅参与LHI发病,还与患者病情严重性及预后密切相关,早期检测有望成为辅助判断LHI病情、预测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去骨减压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8
作者 张保庆 孙铭 +3 位作者 韩良波 王善军 王法臣 张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2期52-5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去骨瓣减压术(DC)后脑积水的治疗效果分析,探讨DC后脑积水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被诊断为DC后脑积水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同期组(同时... 目的通过对去骨瓣减压术(DC)后脑积水的治疗效果分析,探讨DC后脑积水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被诊断为DC后脑积水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同期组(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与颅骨修补术,19例)与非同期组(32例),其中非同期组分为分流组(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观察病情变化一段时间后再行颅骨修补术,20例)与修补组(包括先行颅骨修补术后脑室腹腔分流术10例与仅行颅骨修补术2例,12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同期组与非同期组的手术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同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组与修补组的手术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积水患者,建议分期行颅骨修补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而二者术式的先后选择对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并无明显影响,但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可优先行颅骨修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减压 脑积水 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4~8周与12周修复颅骨改善转归作用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姜涛 柏建兵 +2 位作者 于泓 王阳 张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523-528,F0003,共7页
目的比较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4~8 w与12 w修复颅骨对预后转归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1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均行去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于去骨瓣减压后4~8... 目的比较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4~8 w与12 w修复颅骨对预后转归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1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均行去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于去骨瓣减压后4~8w修复颅骨,对照组于去骨瓣减压后12w行颅骨修复。于颅骨修复术前、术后3d、术后1w比较两组脑氧代谢[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_(2))、血氧饱和度(SjvO_(2))、脑氧摄取率(O_(2)ER)]、缺损侧与缺损对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B(S100B)水平变化,于颅骨修复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质量,于颅骨修复后6个月评价患者垂体功能状态及预后转归情况。结果术后3d、1w观察组CjvO_(2)、SjvO_(2)、缺损侧与缺损对侧MCA血流速高于对照组,O_(2)ER、NSE、S100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垂体功能减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4~8 w修复颅脑更有助于改善脑氧代谢、脑动力学,减少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风险,促进患者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创伤 去骨减压 修复 预后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应用醒脑开窍针刺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九天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2期263-266,共4页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用醒脑开窍针刺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术后均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用醒脑开窍针刺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术后均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100β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神志状态、眼球运动、上肢关节运动、下肢关节运动、语言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可提高神经功能和意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去骨减压 醒脑开窍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后行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大海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6期74-76,85,共4页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DC)后行早期颅骨修补术(CP)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10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D...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DC)后行早期颅骨修补术(CP)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10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DC治疗,对照组DC治疗后实施CP治疗,研究组DC术后实施CP治疗,两组均持续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脑血流情况、神经功能、独立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CP术后6个月,两组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快于术前,且研究组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术后6个月,两组卡式功能状态、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及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的1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术后行早期CP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有助于改善其脑血流情况和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独立性,利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去骨减压 修补 脑血流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列线图构建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并发硬膜下积液的风险模型
12
作者 周望汉 金孟浩 林文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0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行去骨瓣减压术(DC)患者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行DC手术的117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硬膜下积液将其分为发生组... 目的探讨行去骨瓣减压术(DC)患者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行DC手术的117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硬膜下积液将其分为发生组(33例)和未发生组(84例)。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Nomogram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风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模型对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预测效能。结果发生组年龄≥60岁占比、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皮层切开占比、中线移位距离≥10 mm占比、伴颅内感染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骨瓣边缘至中线距离≥2 cm占比低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OR=4.295(95%CI:1.953,9.443)]、中线移位距离[OR=5.526(95%CI:2.962,10.306)]、伴颅内感染[OR=6.435(95%CI:2.202,18.800)]是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P<0.05);骨瓣边缘至中线距离[OR=0.196(95%CI:0.066,0.578)]是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C-index指数为0.847(95%CI:0.752,0.923),预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敏感性为85.70%(95%CI:0.520,0.926)、特异性为86.60%(95%CI:0.651,0.930),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0.783,0.96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距离、伴颅内感染是DC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骨瓣边缘至中线距离是独立保护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可较好地评估患者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减压 硬膜下积液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后腰椎穿刺诱发反常性脑疝1例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王亮 李峰峰 王东元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反常性脑疝(paradoxical herniation,PH)的临床症状及诊治要点,加强临床医师对PH的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H的病例资料,结合该病例特点,分析PH的出现时间、成因及诊治要点,并结合文献做一总结。结果该病例行去骨瓣减压术1个... 目的探讨反常性脑疝(paradoxical herniation,PH)的临床症状及诊治要点,加强临床医师对PH的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H的病例资料,结合该病例特点,分析PH的出现时间、成因及诊治要点,并结合文献做一总结。结果该病例行去骨瓣减压术1个月后行腰椎穿刺发生PH,经补液扩容治疗,病情逐渐恢复。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进行腰椎穿刺等操作可能诱发PH,容易漏诊及误诊。治疗措施是提高颅内压的相关治疗,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及时保守治疗使病情好转。颅骨修补是最可靠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反常性脑疝 去骨减压 腰椎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点刺激辅助干预对去骨瓣减压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14
作者 虞云霞 张纯 +1 位作者 李晓微 欧晓静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23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K点刺激辅助干预对去骨瓣减压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去骨瓣减压术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遵医嘱均常规行抗感染、平喘、氧疗等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K点刺激辅助干预对去骨瓣减压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去骨瓣减压术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遵医嘱均常规行抗感染、平喘、氧疗等治疗方案,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K点刺激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以及生理和心理、生理和认知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5.0%,3/60)低于对照组(16.7%,10/60),护理满意度93.3%(56/60)高于对照组80.0%(4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点刺激辅助干预用于去骨瓣减压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可改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点刺激 吞咽训练 去骨减压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脑卒中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黄凤 黎梦笋 罗婷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0期1813-1815,1818,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接诊的74例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接诊的74例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CO_(2)为(45.11±5.83)mmHg,低于对照组(50.28±6.12)mmHg,PaO_(2)、SaO_(2)分别为(64.30±7.68)mmHg、(98.82±0.61)%,高于对照组的(57.21±6.35)mmHg、(97.46±0.79)%,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VC、PEF、MVV分别为(2.45±0.27)L、(335.60±31.37)L/min、(91.37±6.03)L/min,均高于对照组(2.20±0.23)L、(306.81±34.15)L/min、(83.26±6.71)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肺部感染总发生率为2.70%,低于对照组的16.22%,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1%,低于对照组21.62%(P<0.05)。结论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应用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去骨减压 主动呼吸循环技 呼吸功能 血气分析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预测因子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不良结局的预测研究
16
作者 南玉龙 李延武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6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s TBI)行去骨瓣减压术(DC)后早期不良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对早期不良结局进行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DC治疗的114例s 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s TBI)行去骨瓣减压术(DC)后早期不良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对早期不良结局进行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DC治疗的114例s 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s TBI患者DC后早期不良结局的可能因素,后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独立影响因素的B值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早期不良结局进行预测。结果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为4分的70例患者纳入早期良好结局组,GOS评分为2~3分的44例患者纳入早期不良结局组。两组的年龄、瞳孔变化、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受伤至手术时间长为DC后患者早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入院时GCS评分高为DC后患者早期不良结局的保护因素(P<0.05)。构建联合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44,灵敏度为95.45%,特异度为88.57%。结论患者的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及受伤至手术时间可作为联合预测因子对s TBI患者行DC后早期不良结局进行预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去骨减压 联合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对颅骨缺损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17
作者 祝秋实 薛鹏飞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4期1-4,34,共5页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DC)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对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4年5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颅骨缺损患者资料,依据DC术后行颅骨修补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DC...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DC)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对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4年5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颅骨缺损患者资料,依据DC术后行颅骨修补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DC术后中晚期(3~6个月)行颅骨修补术,研究组DC术后早期(1~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认知功能、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患侧、健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术前,且研究组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9.76%低于对照组的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可更为有效地改善颅骨缺损患者脑血流速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去骨减压 早期 修补 脑血流速度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预后情况
原文传递
艾司洛尔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和脑代谢影响分析
18
作者 陈煜玮 严畅 杨志勇 《北方药学》 2024年第1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和脑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的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和脑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的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艾司洛尔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相关指数及脑代谢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第1、3、7天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值、颅内压波动值及平均颅内压波幅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3、7天的脑脊液乳酸含量及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单独应用右美托咪定,艾司洛尔联合右美托咪定可更好地降低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的颅内压值,减小颅内压波动范围,并改善脑组织代谢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洛尔 右美托咪定 颅脑损伤 去骨减压 颅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应用醒脑开窍针刺临床分析
19
作者 申隆 申晖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4期42-45,共4页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采用醒脑开窍针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阳江市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以简单随机化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基础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采用醒脑开窍针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阳江市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以简单随机化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基础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去骨减压 醒脑开窍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去骨瓣减压术后tDCS电极参数对人脑内部电场影响的有限元仿真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伟铭 董香丽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8年第10期10-13,共4页
目的:探究电极面积、形状、位置不同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大脑内部电场的影响。方法:运用医学影像及三维建模技术构建颅去骨瓣减压术后4层真实头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仿真,依次单一改变面积、形状、位置3个... 目的:探究电极面积、形状、位置不同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大脑内部电场的影响。方法:运用医学影像及三维建模技术构建颅去骨瓣减压术后4层真实头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仿真,依次单一改变面积、形状、位置3个电极参数,观察模型内部电场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特点。结果:在改变单一研究参数、固定其他参数的前提下,最大电场强度值与电极面积呈负相关,正方形电极产生的最大电场强度值大于圆形电极,电极左右放置时去骨瓣术后大脑内部电场不对称。结论:不同面积、形状、位置的电极参数对于模型内部电场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仿真 经颅直流电刺激 去骨瓣减压术后 电极参数 电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