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外双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易亮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5期935-936,共2页
探讨内外双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选取收治的74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就诊编号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后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内外双侧入路交叉克氏针... 探讨内外双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选取收治的74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就诊编号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后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内外双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对两组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疗效。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内外双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显著提高疗效,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优势较为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入路 交叉固定 小儿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康生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6期452-453,共2页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多发生在10岁以下,5~8岁居多,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0%~60%。早期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发生Volkmann缺血性肌坏死,远期主要并发肘内翻畸形,肘外翻较少,畸形严重者影响肘功能。长春市儿童医院近年来治疗8...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多发生在10岁以下,5~8岁居多,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0%~60%。早期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发生Volkmann缺血性肌坏死,远期主要并发肘内翻畸形,肘外翻较少,畸形严重者影响肘功能。长春市儿童医院近年来治疗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在5~10岁,中位年龄7.5岁;均为摔倒所致闭合性骨折。7例新鲜骨折,伤后约1周肿胀减轻后手术,其中2例合并轻度正中神经损伤者术前行尺骨鹰嘴牵引,以缓解移位骨折端对神经的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提携角 交叉固定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早期熏洗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青松 吴树胜 库流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0期600-600,共1页
目的探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直视下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辅助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早期熏洗,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例。结果术后经... 目的探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肘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直视下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辅助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早期熏洗,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例。结果术后经过6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根据Flynn等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其中优42例,良8例,中4例,差2例。结论双侧小切口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早期熏洗,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软组织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复位容易,固定牢固,能够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恢复肘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小切口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4
作者 张奎 段久明 陈纪宁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13期2011-2011,共1页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多,疗效差别大。自2004年11月~2007年11月。我院采用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交叉 小切口 固定治疗 治疗方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1例
5
作者 王君 曾忠友 《中国乡村医药》 2010年第3期22-22,共1页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在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发生的骨折,以小儿最多见。肘部骨折占儿童所有骨折的10%,而其中髁上骨折占75%。若处理不当,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虽然各种治疗方法均有改进,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在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发生的骨折,以小儿最多见。肘部骨折占儿童所有骨折的10%,而其中髁上骨折占75%。若处理不当,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虽然各种治疗方法均有改进,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81例,获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固定治疗 口交 缺血性肌挛缩 并发症发生率 肘内翻畸形 肱骨远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14
6
作者 范广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11期927-927,共1页
关键词 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经皮 固定治疗 小切口复位 小切口切开复位 骨折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钢板加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骨折45例体会
7
作者 阚永良 张亦庚 +2 位作者 雷永育 张波 张宝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胫骨上端 固定治疗 粉碎骨折 钢板 严重粉碎性 骨折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勇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9期840-842,共3页
肱骨髁上骨折好发于儿童,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1]。常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好发于6~10岁儿童,因为这个时期儿童的肘关节韧带最松驰。肱骨髁上骨折大多为伸直型,Gartland将其分3型,I型,无移位;Ⅱ型有移位,但后方骨皮质相... 肱骨髁上骨折好发于儿童,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1]。常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好发于6~10岁儿童,因为这个时期儿童的肘关节韧带最松驰。肱骨髁上骨折大多为伸直型,Gartland将其分3型,I型,无移位;Ⅱ型有移位,但后方骨皮质相连;Ⅲ型完全移位[2]。对于肱骨髁上骨折要求解剖复位,以防止肘内翻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交叉 固定治疗 小切口 GARTLAND 肘内翻畸形 肘部骨折 非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联合钢丝套环法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关节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张喜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8期1362-1364,共3页
目的:探究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和钢丝套环法联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效果及对患儿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5例。对照... 目的:探究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和钢丝套环法联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效果及对患儿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钢丝套环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变化、患肢的肿胀值、关节功能改善等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和患肢肿胀值均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联合钢丝套环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可有效降低患儿的患肢肿胀值,能够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固定 钢丝套环 肱骨髁上骨折 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内固定与双侧接骨板内固定对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10
作者 谢志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克氏针内固定与双侧接骨板内固定对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双侧接骨板内固定组(n=37)和克氏针内固定组(n=36... 目的比较分析克氏针内固定与双侧接骨板内固定对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双侧接骨板内固定组(n=37)和克氏针内固定组(n=36)。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1、3 d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侧接骨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接骨板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克氏针内固定组(P<0.05);术后12个月,双侧接骨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P<0.05)。术后1、6、12个月,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双侧接骨板内固定组肘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P<0.05)。结论相较于克氏针内固定,双侧接骨板内固定明显提高了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和肘关节功能,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且未增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肱骨髁间骨折 固定 接骨板内固定 近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交叉平行穿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雅峰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12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双交叉平行穿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行双交叉平行穿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结果 20例均行双交叉平行穿针外固定术,除1例出现手术移针外(不影响治疗效果),其... 目的探讨双交叉平行穿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行双交叉平行穿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结果 20例均行双交叉平行穿针外固定术,除1例出现手术移针外(不影响治疗效果),其余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7.1个月,复位X线片显示骨折对线良好,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伤口均一期愈合,且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愈合时间为6~9周,无术后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其中优8例,良7例,可5例,优良率75%。结论双交叉平行穿针外固定术能够有效促进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愈合及预后康复,且简单易行,经济安全,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 固定 交叉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的“两点法”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魏亦兵 周建伟 +2 位作者 张志玉 黄煌渊 顾玉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获得安全的下颈椎侧块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取28具C3~7标本,年龄28~79岁.解剖确定安全的入、出针点--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为出针点,以克氏针代替螺钉置入,摄取标本侧位片和各椎...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获得安全的下颈椎侧块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取28具C3~7标本,年龄28~79岁.解剖确定安全的入、出针点--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为出针点,以克氏针代替螺钉置入,摄取标本侧位片和各椎体的横断面片,测量X线片上克氏针在矢状面和横断面成角.同时测量标本上克氏针在侧块内的长度(进针深度).结果以C3~7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克氏针向头侧成角(头倾角)18~39°、向外侧成角(外倾角)为14~37°,针尖可自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穿出,该处与神经根和椎动脉均隔以横突后结节.C3~7侧块内进针深度为9.4~14.8 mm.结论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在C3~7较安全的置钉技术是以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处为入钉点,外倾25~35°、头倾20~30°置入,深度为11~1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点 解剖研究 螺钉固定 颈椎后路 块钢板螺钉 深度 解剖学研究 块螺钉 螺钉置入 同时测量 横断面 C3 下颈椎 安全 横突 位片 取标本 成角 矢状面 X线片 椎动脉 神经根 入钉点 置钉 后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13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科 彭国光 +1 位作者 何善志 谭玉莲 《口腔疾病防治》 2021年第7期474-478,共5页
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方式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就诊的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13例19侧。治疗过程包... 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方式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就诊的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13例19侧。治疗过程包括常规手术切开、暴露并复位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后,根据下颌骨髁突骨质断端情况利用2~4根克氏针固定,伴发其他部位骨折时同期手术治疗。术后1周通过CBCT评估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复位精准度及稳固性,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对位良好,克氏针无扭曲、折断和松脱;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恢复良好。结论克氏针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效果确切,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 颞下颌关节 矢状骨折 髁突骨折 髁突骨折 锥形束CT 坚强内固定 钛板 咬合关系 开口度 开口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邓寿华 刘永青 李中万 《广州医药》 2005年第4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的病例的治疗。结果随访10~15个月,治愈60例,好转12例。治愈率为83.3%。结论运用肘后正中纵行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切开入路双侧钢板内固... 目的探讨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的病例的治疗。结果随访10~15个月,治愈60例,好转12例。治愈率为83.3%。结论运用肘后正中纵行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切开入路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暴露充分,复位容易。与单侧钢板及克氏针固定相比,具有较好的抗旋转,固定牢靠;与“Y”型钢板相比,固定较灵活,角度容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间骨折 固定治疗 复杂型 钢板 临床观察 回顾性分析 固定 临床意义 肱三头肌 治愈率 舌形瓣 抗旋转 相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志亮 高顺红 +5 位作者 张净宇 张云鹏 张文龙 齐巍 胡宏宇 于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86-1187,共2页
目的总结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4年3月,对15例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男12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戳伤8例,扭... 目的总结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4年3月,对15例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男12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戳伤8例,扭伤2例,摔伤3例,挤压伤2例。损伤指别: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2例,小指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3.8 d。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8周,平均6.1周。术后8~12周,平均9.2周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根据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标准评定手指功能,获优9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93.3%。结论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可使骨折、关节复位且固定牢固,允许手指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节指骨背基底骨折 不稳定骨折 夹扣 固定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后经皮克氏针治疗完全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2
16
作者 苗战杰 刘群华 张荣凯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1870-1872,共3页
目的比较完全移位型(Gartland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后外侧平行和内外双侧交叉2种克氏针固定策略在围手术期、术后肘关节Flynn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 目的比较完全移位型(Gartland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后外侧平行和内外双侧交叉2种克氏针固定策略在围手术期、术后肘关节Flynn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分为外侧平行穿针(LPP)组(n=27)和双侧交叉穿针(BCP)组(n=28)。比较2组患儿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肘关节Flynn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LPP组和BCP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4.18±7.06)、(48.74±8.75)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2,P=0.039);术后6个月,LPP组和BCP组患儿的Flynn外观因素优异率分别为81.48%、82.14%,Flynn功能因素优异率分别为96.30%、10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组和BCP组患儿并发症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41%、10.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经皮穿针固定策略在Flynn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通过适当的技术改良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交叉穿 平行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双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44例
17
作者 王曙光 赵勇 徐建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22期41-42,共2页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双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复位、T型钢板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双侧桡骨远端骨折共144例,术后1周内疼痛减轻即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9周,无骨折移位、不愈合、...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双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复位、T型钢板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双侧桡骨远端骨折共144例,术后1周内疼痛减轻即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9周,无骨折移位、不愈合、内固定松动和伤口感染发生。结论手术治疗双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有效、并发症少,早期活动关节,收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T型钢板 固定 功能锻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双侧股骨髁上骨折交叉斯氏针张力带固定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犇 庄颜峰 +1 位作者 魏梅洋 王金水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2期133-133,共1页
本院于2015-07对1例儿童双侧股骨髁上骨折行交叉斯氏针张力带固定,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8岁,因“车祸致双侧股骨下段畸形、肿痛、活动受限3 h”于2015-07入院。入院诊断:1双侧股骨髁上骨折;2失血性休克,行抗休克及双下肢长腿石... 本院于2015-07对1例儿童双侧股骨髁上骨折行交叉斯氏针张力带固定,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8岁,因“车祸致双侧股骨下段畸形、肿痛、活动受限3 h”于2015-07入院。入院诊断:1双侧股骨髁上骨折;2失血性休克,行抗休克及双下肢长腿石膏托外固定等对症治疗,完善相关检查,3 d后患儿病情改善,遂在硬膜外+基础麻醉下行双侧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交叉斯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术后1个月内双膝适当制动,1个月后渐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功能锻炼,至2个月时康复良好,膝关节活动及疼痛均较前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上骨折 交叉 张力带固定 儿童 膝关节活动 张力带内固定 石膏托外固定
原文传递
肘内外双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骨折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斌 殷成宇 《西藏医药》 2011年第3期29-30,共2页
肱骨髁上骨折以儿童最多见,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对于严重移位、明显肿胀、伴有神经肌肉损伤及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必要的。为了能避免肘内、外翻畸形的发生,术中应尽可能的获得解剖复位。我院自2008年1月~201... 肱骨髁上骨折以儿童最多见,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对于严重移位、明显肿胀、伴有神经肌肉损伤及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必要的。为了能避免肘内、外翻畸形的发生,术中应尽可能的获得解剖复位。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8月采用肘内外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8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小切口 肱骨髁骨折 临床分析 手术治疗 肘内 固定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非对称小切口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20
作者 韩坤 刘鹏 王青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20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肘关节内外侧非对称小切口配合多根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29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肘关节内外侧非对称小切口行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辅以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保护3... 目的探讨应用肘关节内外侧非对称小切口配合多根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29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肘关节内外侧非对称小切口行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辅以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保护3周,之后在指导下逐步进行功能训练并积极随访评价。结果 29例均获随访,时间10~18个月,骨折均愈合好,肘关节功能评定按Flynn标准:优21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9.66%。结论双侧非对称小切口配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操作简捷、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小切口 儿童 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