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赵旺胜 王珏 +5 位作者 文怡 刘根焰 顾兵 王芳 陈友华 梅亚宁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送检的693份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对双侧双瓶、单侧双瓶和单侧单瓶血培养的真阳性率和污染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送检的693份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对双侧双瓶、单侧双瓶和单侧单瓶血培养的真阳性率和污染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8份双侧双瓶标本中,有44份培养出细菌,其中37份为有意义阳性标本,真阳性率为12.0%(37/308),污染率为2.3%(7/308);320份单侧双瓶标本中,阳性标本31份,有意义的阳性标本23份,真阳性率为7.2%(23/320),污染率为2.5%(8/320);65份单侧单瓶标本中,有7份细菌生长,其中4份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长,真阳性率为4.6%(3/65),污染率为6.2%(4/65)。双侧双瓶血培养真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侧双瓶(χ2=4.051,P<0.05)及单侧单瓶,但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种培养方法污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双瓶血培养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且并不增加污染率。推广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双侧双瓶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患者双侧双瓶血培养结果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沈海英 周惠琴 +5 位作者 杨欢 谢小芳 杜鸿 刘婷婷 冯萍 朱雪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ICU患者开展双侧双瓶血培养的结果,评价双侧双瓶血培养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分析760例ICU患者双侧双瓶血培养结果的真、假阳性;比较中心静脉导管组导管血、外周血的阳性情况,判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可能性。结果 76... 目的回顾性分析ICU患者开展双侧双瓶血培养的结果,评价双侧双瓶血培养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分析760例ICU患者双侧双瓶血培养结果的真、假阳性;比较中心静脉导管组导管血、外周血的阳性情况,判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可能性。结果 760例中真阳性结果 71例(9.34%),污染19例(2.50%),不确定21例(2.76%)。其中,非导管组双侧双瓶血培养真阳性率为14.85%,与以往单瓶血培养报警阳性率9.24%相比,χ2=9.688,P<0.01。非导管组污染菌包括4株阳性杆菌及1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心静脉导管组共培养阳性20例,其中外周血和导管血同时阳性的6例和外周血为白色念珠菌的1例提示可能为CRBSI,仅导管血阳性的11例CRBSI情况不确定,可能为导管细菌定植或采集时的污染;其他2例为污染。结论双侧双瓶血培养的开展有利于提高血流感染培养的阳性率,并且有利于鉴别污染和判断CRB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双侧双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培养双侧双瓶临床应用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玉蓉 李洋 +4 位作者 王珏 范坤 夏文颖 刘根焰 赵旺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89-1391,共3页
目的:比较血培养双侧双瓶与单瓶阳性率和污染率的差异,探讨血培养双侧双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其中1~6月963份为单瓶培养;7~12月2 405份为双侧... 目的:比较血培养双侧双瓶与单瓶阳性率和污染率的差异,探讨血培养双侧双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其中1~6月963份为单瓶培养;7~12月2 405份为双侧双瓶培养;阳性标本做病原菌鉴定,对双侧双瓶和单瓶的阳性率和污染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405份双侧双瓶标本,有282份培养出细菌,其中37份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属细菌根据CLSI M47-A血培养指南判定为疑似污染菌,阳性率为10.2%(245/2 405),污染率为1.54%(37/2 405),阳性污染率13.12%(37/282);963份单瓶标本,有72份细菌培养阳性,其中15份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属疑为污染,阳性率为5.92%(57/963),污染率1.66%(15/963),阳性污染率20.8%(15/72)。在双侧双瓶标本分离的282株细菌中,有56株仅在厌氧瓶中生长,占总菌株19.9%(56/282),其中,分离出10株厌氧菌,46株兼性厌氧菌。结论:双侧双瓶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瓶,双侧双瓶有助于临床对血培养结果的合理分析,推广血培养双侧双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双侧双瓶 阳性率 污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培养双侧双瓶送检的持续质量改进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亚 阮燕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通过在血培养标本采集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提高血培养的正确送检率和阳性率。方法收集2013、2014年全年血培养标本的采集送检,共采集3 035例次,比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各阶段的措施前后,双侧双瓶送检率的差异。结果在实施持续质... 目的通过在血培养标本采集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提高血培养的正确送检率和阳性率。方法收集2013、2014年全年血培养标本的采集送检,共采集3 035例次,比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各阶段的措施前后,双侧双瓶送检率的差异。结果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2013年1-6月)双侧双瓶的送检率为3.93%;经第一阶段(2013年7月-2014年5月)实施质量改进后,送检率提高至34.13%,相比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8,P=0.000);第二阶段(2014年6-12月)实施信息化控制后,双侧双瓶送检率进一步提高至81.94%,与第一阶段改进后的送检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53,P=0.000)。结论采取培训教育加信息化干预为主导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能有效提高血培养的正确送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双侧双瓶 持续质量改进
原文传递
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保荣 刘根焰 +4 位作者 文怡 梅亚宁 周成林 夏文颖 顾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8-883,共6页
目的 :了解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培养采用BACTEC FX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真菌鉴定及非苛养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链球菌药敏为纸片扩散法... 目的 :了解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培养采用BACTEC FX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真菌鉴定及非苛养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链球菌药敏为纸片扩散法(K-B法),真菌药敏采用ATB FUNGUS 3;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全年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91株,双侧双瓶、双侧单瓶、单瓶阳性率分别为12.3%、11.4%、9.4%。分离率前5位菌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2.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5%)、肺炎克雷伯菌(11.0%)、链球菌(7.2%)、肠球菌(7.1%),革兰阴性菌分离率(50.4%)高于革兰阳性菌(41.0%)。血培养病原菌主要分离科室为血液科、重症监护病房、普外科及感染科。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44.2%~79.9%,对氨基糖苷类、头霉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及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于25.0%;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50.0%;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规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60.0%。结论:多套送检血培养有利于提高阳性率,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种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双侧双瓶 病原菌分布 耐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2010~2011年血培养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进 茅小波 杨丹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6期2061-2062,共2页
目的了解单侧单瓶血培养的阳性率与检出菌的分布状况。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有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分析,采用BacT/ALERT 3D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阳性瓶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转种,用ATB Expression系统进行菌... 目的了解单侧单瓶血培养的阳性率与检出菌的分布状况。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有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分析,采用BacT/ALERT 3D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阳性瓶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转种,用ATB Expression系统进行菌株鉴定。结果 2010年送检914份,阳性54份,阳性率5.9%。2011年送检2 335份,阳性142份,阳性率6.1%。结论单侧单瓶血培养阳性率低,应常规开展双侧双套或双瓶血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阳性率 血流感染 套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5年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夏文颖 许雨乔 +6 位作者 金菲 王珏 倪芳 文怡 梅亚宁 刘根焰 赵旺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49-1352,共4页
目的:统计分析2013—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变迁情况。方法:血培养采用BACTEC FX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和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链球菌药敏为... 目的:统计分析2013—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变迁情况。方法:血培养采用BACTEC FX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和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链球菌药敏为纸片扩散法(K-B法),真菌药敏采用ATB FUNGUS 3方法,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阳性率10.4%(2 056/19 799),双侧双瓶采血的标本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侧双瓶/双侧单瓶和单瓶采血组(P<0.01)。前5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1.3%)、肺炎克雷伯菌(11.4%)、金黄色葡萄球菌(6.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4%)和铜绿假单胞菌(4.3%)。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最高(>60%),但耐药株逐渐增多,尤其是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除氨曲南以外的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70%),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均较低(<4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萘唑胺和替考拉宁敏感性较好。结论:双侧双瓶血培养的采血模式有助于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监测污染率。血流感染病原菌中多重耐药株有增多趋势,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和感染控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双侧双瓶 病原菌分布 药敏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送检模式下血培养阳性率与病原菌的分布 被引量:6
8
作者 谭枝微 顾兵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107-1112,共6页
目的:了解不同送检模式的血培养阳性率与病原菌的分布状况。方法:采用BD FX40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3年全年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阳性标本做病原菌鉴定,对不同送检模式血培养阳性率与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5.565份血培养标本,培养... 目的:了解不同送检模式的血培养阳性率与病原菌的分布状况。方法:采用BD FX40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3年全年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阳性标本做病原菌鉴定,对不同送检模式血培养阳性率与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5.565份血培养标本,培养出687株病原菌,阳性率为12.3%(687/5 565);其中双侧双瓶血培养送检率为87.6%(4 875/5 565),阳性率为12.8%(624/4 875),明显高于单侧单瓶的阳性率9.0%(30/335)(χ^2=0.0025,P〈0.005)及双侧单瓶的阳性率9.3%(33/355),但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双侧双瓶和双侧单瓶血培养病原菌检出率最高的均为大肠埃希菌,分别为27.6%(172/624)和30.3%(10/33);而单侧单瓶血培养病原菌检出率最高的则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占40%(12/30),此菌在双侧双瓶和双侧单瓶病原菌中各占12.8%(80/624)和18.2%(6133)。在双侧双瓶标本分离的624株病原菌中,有了7株仅在厌氧瓶中生长,占血培养总菌株11.2%(77/687)。结论:双侧双瓶血培养送检模式提高了血培养阳性率,降低了漏检率,有利于提高血培养检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双侧双瓶 阳性率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