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不规则复杂破裂动脉瘤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1
作者 厉航 孔成 《浙江创伤外科》 2025年第1期127-129,共3页
目的 将双微导管技术用于颅内不规则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治疗中,探究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56例颅内不规则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28例行支架辅助... 目的 将双微导管技术用于颅内不规则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治疗中,探究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56例颅内不规则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28例行支架辅助栓塞,观察组28例行双微导管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MMSE各维度评分、预后恢复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更短(P<0.05);术后7 d时,两组MMSE各维度评分相比,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预后恢复良好率相比为78.57%,较对照组50.00%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较对照组28.57%低(P<0.05)。结论 对不规则复杂破裂颅内动脉瘤(IA)患者而言,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手术耗时较短,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导管技术 不规则 颅内动脉瘤 支架栓塞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2
作者 任成臣 刘涛 王运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采取双...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采取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栓塞,对照组采取自我膨胀型支架结合弹簧圈。比较2组治疗效果、预后、精神状态恢复情况、脑损伤标志物、脑氧代谢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完全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2%vs 55.0%,P=0.019)。2组治疗后记忆能力、回忆功能、计算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能力、定向功能、语言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研究组治疗后记忆能力、回忆功能、计算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能力、定向功能、语言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1 d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颈内静脉氧分压、颈内静脉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1 d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1 d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静脉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氧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氧分压、颈内静脉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脑梗死、血管痉挛、血管再狭窄、短暂性脑出血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可以通过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指标,进一步提升老年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 脑损伤标志物 脑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韩秀鹏 程慧冉 +2 位作者 申学明 陈运江 李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22期4-6,23,共4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9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9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相关量表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清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近期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MMSE、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MMSE、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NSE、S100β、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NSE、S100β、MMP-9水平均有一定程度升高,但观察组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调节血清指标水平,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技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 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对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马修尧 任超 +5 位作者 刘彬 成维鹏 胡萍 丁磊 周肖 范鹏坤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15-917,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IWNA)病人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疗效及对病人神经功能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7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IWNA病人5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双微导管介入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支...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IWNA)病人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疗效及对病人神经功能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7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IWNA病人5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双微导管介入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6个月NIHSS评分和ADL评分变化以及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7.14%)少于对照组(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NIHSS评分低于术前,而ADL评分高于术前,组内术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NIHSS评分[(8.76±0.87)分]低于对照组[(9.82±0.96)分],ADL评分[(57.82±5.43)分]高于对照组[(64.52±5.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治疗IWNA疗效较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导管技术 颅内宽颈动脉瘤 疗效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3 位作者 杨伊林 王穗暖 夏锡伟 陈荣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371-373,共3页
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个难点。球囊和支架重塑瘤颈技术使以往单纯采用三维弹簧圈无法填塞的宽颈动脉瘤获得致密填塞,但这些操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而且对于一些动脉分叉部的宽颈动脉瘤和瘤体上有分支血管发出的动... 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个难点。球囊和支架重塑瘤颈技术使以往单纯采用三维弹簧圈无法填塞的宽颈动脉瘤获得致密填塞,但这些操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而且对于一些动脉分叉部的宽颈动脉瘤和瘤体上有分支血管发出的动脉瘤,有时即使辅助球囊和支架,也很难达到完全栓塞。相比之下,双微导管技术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内治疗 双微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附21例报道) 被引量:12
6
作者 孟雷 栾立明 +2 位作者 许尚臣 赵光宇 庞琦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6-568,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21例。结果完全栓塞18例,近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术后出现症状性脑缺血2例。17例获得随访,14例预... 目的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21例。结果完全栓塞18例,近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术后出现症状性脑缺血2例。17例获得随访,14例预后良好。结论在SAH急性期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昌伟 王朝华 +2 位作者 徐丁 胡利刚 向守卫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34-136,140,共4页
目的观察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 目的观察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且运用双微导管技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19.284,P=0.016),ADL评分高于对照组(t=22.105,P=0.043)、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16.926,P=0.038),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x^2=6.947,P=0.032),致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x^2=7.015、5.306、6.391,P=0.025、0.019、0.026),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7.031,P=0.033)。结论与手术夹闭治疗相比,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时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导管技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 颅内宽颈动脉瘤 临床效果 安全性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复杂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8
8
作者 尹龙 黄楹 +3 位作者 魏铭 梁伟伦 孙宏声 王淑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16-221,共6页
研究背景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 研究背景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结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与结果 3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4例)、眼动脉段(3例)、脉络膜前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2例)和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颈宽/体宽平均为0.80±0.21(0.53~1.33)、体宽/高度为1.12±0.37(0.55~2.12)和高度/颈宽为1.26±0.41(0.65~2.96);瘤颈直径≥4mm者7例、颈宽≥高度者9例、颈宽≥体宽者8例;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9例,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发出者13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施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并且获得成功,其中动脉瘤致密填塞19例、瘤颈残留14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12例弹簧圈襻突出于瘤颈之外,但均不影响血流。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者3例、0~1分者30例;仅1例患者术后1年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瘤颈微弹簧圈少许压缩,且动脉瘤瘤颈呈"狗耳朵"样再通显影。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非MeSH词)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小辉 黄戈 +4 位作者 冯正健 姜盛强 何锦浪 李智斌 伍益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224-225,共2页
目的总结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4例颅内动脉瘤(多发颅内动脉瘤2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4例栓塞结束后即刻行造影检查,按改良Raymond分级Ⅰ级28例,Ⅱ级6例。术... 目的总结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4例颅内动脉瘤(多发颅内动脉瘤2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4例栓塞结束后即刻行造影检查,按改良Raymond分级Ⅰ级28例,Ⅱ级6例。术后死亡3例。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4例,玻璃体出血2例,脑积水2例,短暂性呼吸暂停1例。31例随访3~36个月,未出现动脉瘤再出血或新发梗死病例。按GOS评分5分26例,4分4例,3分1例。行DSA复查24例,MRA复查2例,CTA复查3例,发现瘤颈复发2例,予加用支架辅助栓塞。结论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相对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 血管内治疗 双微导管技术 栓塞 弹簧圈 栓塞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晓华 李俊 +6 位作者 马廉亭 秦尚振 陈刚 徐国政 龚杰 余泽 向伟楚 《临床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253-254,共2页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H分级3级以下7例,4级以上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0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26%~42%,...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H分级3级以下7例,4级以上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0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26%~42%,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闭塞90%以上3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可以成功地栓塞颈/体比小于1/2宽颈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结合3D-DSA治疗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郭再玉 马廉亭 +2 位作者 李俊 杜浩 张戈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9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应用双微导管辅助技术结合3D-DSA的多次应用治疗12例复杂难治性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造影... 目的探讨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应用双微导管辅助技术结合3D-DSA的多次应用治疗12例复杂难治性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示100%栓塞7例,>90%栓塞5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无缺血并发症发生。11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双微导管技术结合术中3D-DSA应用可有效治疗颅内复杂的临界宽颈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导管技术 3D-DSA 临界宽颈动脉瘤 可脱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华东 罗琨祥 +2 位作者 符黄德 李传玉 黄海能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1308-1310,共3页
目的:探究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据治疗方式差异分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双微导管介入法治疗,对照组行支架辅助治疗。观... 目的:探究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据治疗方式差异分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双微导管介入法治疗,对照组行支架辅助治疗。观察两组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后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住院时间、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恢复良好率相当(P>0.05);死亡率、植物生存率以及致残率对比亦无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总发生中观察组发生率(14.29%)低于对照组(33.33%),P<0.05。结论:双微导管技术与支架辅助栓塞应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相当,但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近远期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海亮 李翠君 +4 位作者 刘吉祥 李建华 裴献光 史艳梅 牛丽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8期84-87,91,共5页
目的分析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分析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介入手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两组患者填塞密度和栓塞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APTT、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再出血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近远期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导管技术 颅内动脉瘤 疗效 血管痉挛 凝血功能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节 胡再虎 +1 位作者 於永 崔明 《安徽医学》 2014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动脉瘤栓塞中应用。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中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宽颈17例。结果 17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完全栓塞13例,近全栓塞3例,部分栓塞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 目的探讨分析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动脉瘤栓塞中应用。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中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宽颈17例。结果 17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完全栓塞13例,近全栓塞3例,部分栓塞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症状2例。结论对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使用双微管技术是安全有效,且经济困难的患者能节省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导管 动脉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五中 王衍刚 +5 位作者 张俊杰 杜顺利 殷建军 付兵舰 王永 辛艳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7期421-422,共2页
目的总结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单侧股动脉穿刺双微导管技术治疗39例瘤颈/瘤体比为0.5~1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 39例动脉瘤均获得致密栓塞,即时DSA复查示动脉瘤均无显影。术后血管痉挛致脑缺血3例,经治疗... 目的总结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单侧股动脉穿刺双微导管技术治疗39例瘤颈/瘤体比为0.5~1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 39例动脉瘤均获得致密栓塞,即时DSA复查示动脉瘤均无显影。术后血管痉挛致脑缺血3例,经治疗后改善。3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均复查CT血管造影示32例无显影,2例部分复发,无出血等发生。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瘤体瘤颈比为0.5~1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技术 可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跨区”栓塞颅内不规则动脉瘤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亚东 李志强 +2 位作者 段朋朋 刘东辉 鄂亚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跨区域栓塞技术治疗颅内不规则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连续采用跨区栓塞技术治疗的19例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策略制定、栓塞材料选择、手术过程及栓塞效果进行初步总结。结...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跨区域栓塞技术治疗颅内不规则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连续采用跨区栓塞技术治疗的19例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策略制定、栓塞材料选择、手术过程及栓塞效果进行初步总结。结果 19例患者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例在手术收尾阶段填塞瘤颈时因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过多,最后经植入支架补救成功。跨区栓塞技术成功率为95%,完全栓塞15例,次全栓塞3例。结论双微导管技术跨区栓塞治疗颅内某些特定不规则动脉瘤,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动脉瘤 双微导管栓塞技术 跨区域栓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篮筐”及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光杰 相毅 孙昭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28期3141-3142,共2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在栓塞治疗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1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确诊,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在栓塞治疗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1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确诊,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地采用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进行栓塞治疗,动脉瘤内弹簧圈填塞率76%~93%,复查造影见动脉瘤腔闭塞98%以上,无术中破裂出血、瘤颈残留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1 a,1例动脉瘤复发,经二次栓塞治疗后痊愈。结论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栓塞治疗宽颈且不规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既能使弹簧圈在动脉瘤体内保持相对稳定,又能很好地保持动脉瘤体内各部位的压力均衡,操作相对简便,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可解脱弹簧圈 栓塞 双微导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6
18
作者 庞志宏 王文犀 郭立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77-178,共2页
目的总结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对象为瘤颈/瘤体比为1/3至1/1。结果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59例,大部... 目的总结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对象为瘤颈/瘤体比为1/3至1/1。结果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59例,大部分栓塞6例。所有病例栓塞过程中没有发生弹簧圈游离出动脉瘤的现象。39例出院后随访6个月,36例行CTA检查,3例行DSA检查,均没有发现动脉瘤复发。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非常实用且较安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技术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鑫 杨鹤 +2 位作者 翟秀伟 王迪 郭庆章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07-408,共2页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6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6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6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6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36%~45%,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2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适应症广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与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小山 祝刚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75-77,共3页
目的比较支架辅助与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双微... 目的比较支架辅助与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支架辅助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住院时间、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与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均可获得理想效果,预后效果良好,均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双微导管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见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更突出,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 双微导管技术 颅内宽颈动脉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