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王德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62-065,共4页
探究丁苯酞序贯疗法与双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在急性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任意筛选加入研究的样本资料合计例数60例,为已被予以急性脑梗死确诊的对象,截取入院受治疗时段于2022年2月~2023年12月区间,根据入院顺序依次排序编号,将3... 探究丁苯酞序贯疗法与双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在急性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任意筛选加入研究的样本资料合计例数60例,为已被予以急性脑梗死确诊的对象,截取入院受治疗时段于2022年2月~2023年12月区间,根据入院顺序依次排序编号,将30例单数编号对象归于对照组中并接受双抗血小板治疗,将30例双数编号对象归于观察组中并接受丁苯酞序贯疗法与双抗血小板联合管理。结果 医治前对比两组对象的NIHSS值和Barthel值时,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医治后观察组中NIHSS值呈现更低水平,Barthel呈现更高水平(P<0.05)。对比经不同方式治疗两组对象血清NSE值和Hcy值时,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医治后观察组中数值呈现更低水平(P<0.05)。对于治疗影响期间胃肠道不适、尿路出血、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观察组内统计结果展示更低(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治疗使用丁苯酞序贯疗法与双抗血小板联合干预展现出更优成效,其可有力推动患者卒中症状的减轻,提升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水平。与此同时,联合用药治疗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能削减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状况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序贯疗法 双抗血小板 急性脑梗死 联合治疗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痰祛瘀方联合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病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赵文婷 刘玉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方联合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苏州市中医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双抗血小...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方联合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苏州市中医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化痰祛瘀方联合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炎症因子水平与心肌损伤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P<0.05),中医证候疗效更好(P<0.05)。结论化痰祛瘀方联合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病疗效较好,并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缓解炎症反应并减轻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心痛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双抗血小板治疗 化痰祛瘀方 炎症因子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伟 王瑾 +1 位作者 李麒 李雪静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4期403-406,共4页
目的 探究阿加曲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 PCI)患者病情控制及出血事件影响。方法 选取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9月接受相应治疗的a PCI患者9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 目的 探究阿加曲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 PCI)患者病情控制及出血事件影响。方法 选取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9月接受相应治疗的a PCI患者9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对比治疗2周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巴氏指数量表(BI)评分、凝血功能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2.26±0.78)分低于对照组(3.65±1.03)分(t=7.531,P<0.05),治疗后观察组m 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为53.06%(26/49)高于对照组32.65%(16/49)(χ^(2)=4.167,P<0.05),BI评分为(81.33±12.36)分高于对照组(68.45±12.02)分(t=5.229,P<0.05)。治疗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34.52±4.68) s、(13.05±2.88) s],对照组为[(33.38±4.23) s、(12.13±2.40) 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5、1.718,P=0.209、0.089);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02±1.08) g·L^(-1)、(0.36±0.11) mg·L^(-1)]低于对照组[(3.58±1.63) g·L^(-1)、(0.70±0.21) mg·L^(-1)](t=2.005、10.039,均P<0.05)。在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28.57%(14/49),对照组为16.33%(8/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10,P=0.146)。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控制a PCI患者病情,未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双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病情控制 出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血小板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新新 刘莹 +2 位作者 韩玲 张文雅 曹雪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1002-1005,共4页
目的探讨双抗血小板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就诊的90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双抗血小板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就诊的90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双抗血小板治疗)和观察组(n=45,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双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炎性因子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FCA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FC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IL-6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hs-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DA均低于本组治疗前,SOD、GSH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MDA低于对照组患者,SOD、GSH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血小板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其氧化应激反应指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 双抗血小板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对脑梗死作用的Meta分析
5
作者 王达聪 黄水湖 苏洪涛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28期14-19,共6页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对脑梗死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丁苯酞氯化钠联合双抗...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对脑梗死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丁苯酞氯化钠联合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RCTs),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6月7日,采用Rev 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RCTs,合计1 5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氯化钠联合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MD=-2.38,95%CI (-2.84,-1.93),P<0.000 01],提高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MD=10.84,95%CI (4.92,16.76),P=0.000 3],提高总体治疗有效率[RR=0.82,95%CI (0.77,0.87),P<0.000 01],改善患者血清应激因子水平,且不增加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RR=1.06,95%CI (0.68,1.65),P=0.81]。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且安全性较高,该结论尚需高质量的RCTs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双抗血小板 脑梗死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研究
6
作者 刘飞 李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95-0098,共4页
基于缺血性脑卒中,观察给予丁苯肽注射液双抗血小板治疗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文选取2023年10月到2024月3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对照组(n=25)采取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n=25)在双抗血小板治疗... 基于缺血性脑卒中,观察给予丁苯肽注射液双抗血小板治疗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文选取2023年10月到2024月3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对照组(n=25)采取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n=25)在双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NIHSS(10.18±0.97)分,MRS(1.13±0.27)分,Braden压疮评分(19.68±3.92)分、Pauda评分(1.06±0.09)分,ADL(85.97±7.72),CRP(3.21±0.03)mg/L,D-D(0.50±0.06)mg/L,FIB(2.17±0.19)g/L,并发症发生率更优(P<0.05)。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给予患者丁苯酞注射液、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临床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注射液 双抗血小板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沈秀张 何小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集的10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阿司匹林0.1 g+...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集的10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阿司匹林0.1 g+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观察组71例采用阿司匹林0.1 g+氯吡格雷75 mg联合芪参益气滴丸1.5 g口服,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CO)、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收缩末期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及血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记录不良反应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82.76%(24/29)低于观察组有效率95.77%(6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CO、LVEF升高,LVEDV、LVESV降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O、LVEF较高,LVEDV、LVESV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BNP、CRP、Fib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BNP、CRP、Fib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食欲不振,观察组2例腹泻、1例面色潮红,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确切,可以改善心功能,降低血BNP及炎症因子,且患者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益气滴丸 双抗血小板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功能 B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轻型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周立峰 杨凯 +2 位作者 王华强 凌军 兰小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7期89-91,共3页
目的 分析双抗血小板治疗轻型卒中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事件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8月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的轻型卒中患者87例,分为单抗血小板组42例和双抗血小板组45例,单抗血小板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 目的 分析双抗血小板治疗轻型卒中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事件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8月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的轻型卒中患者87例,分为单抗血小板组42例和双抗血小板组45例,单抗血小板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双抗血小板组首次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第2天起给予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结果 单抗血小板组42例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9例(21.43%),双抗血小板组45例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2例(4.44%),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抗血小板治疗轻型卒中对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血小板 单抗血小板 缺血性卒中 轻型脑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周纯 王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497,共3页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2014年本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2014年本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另加用尤瑞克林,1次/d;对照组仅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并用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NIHSS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B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双抗血小板 急性脑梗死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双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喜灿 王润青 吕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2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与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改善脑循环、营养神... 目的观察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与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清除自由基、稳定斑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75mg/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糖尿病 双抗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光妍 高俊杰 +2 位作者 陈文荣 凌亚兴 梁译霖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DAPT)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DAPT及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DAPT治疗7 d。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血小板功能、疗效。结果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DAPT)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DAPT及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DAPT治疗7 d。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血小板功能、疗效。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Hc=3.914,P<0.05)。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DAPT可提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双抗血小板治疗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抗与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敏 向旭东 路建设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419-420,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单抗血小板与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治疗的1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双抗血小板(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予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抗血... 目的:对比研究单抗血小板与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治疗的1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双抗血小板(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予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抗血小板(阿司匹林)予以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心功能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1%,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CO指数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对照组5例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比单抗血小板疗效更好,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抗血小板 双抗血小板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浩 吴肖锋 陈丽薇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试验组(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试验组(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状态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脑血栓可增强疗效以及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同时可有效调节脂质代谢效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抑制血栓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双抗血小板 脑血栓 临床疗效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杭敏 张妍琦 张蕾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800例,以6个月内ANVUGIB发生率为终点事件,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 目的:探讨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800例,以6个月内ANVUGIB发生率为终点事件,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发生相关因素。结果: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50例(6.2%);其中首发表现为黑便者22例(44.0%),呕血8例(16.0%),呕血伴黑便者14例(28.0%)。轻度出血30例,中度出血10例,重度出血10例。胃镜检查者42例(84.0%),出血位于胃部25例(59.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时间(>3个月)、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为ANVUGIB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首发症状以黑便为主,好发于胃部,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时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双抗血小板治疗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再发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耀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0期62-65,69,共5页
目的探讨强化双抗血小板治疗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再发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再发心肌梗死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 目的探讨强化双抗血小板治疗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再发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再发心肌梗死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100 mg,研究组予以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共治疗1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采血测定血液流变学、肌钙蛋白I(c Tn I)和脑钠肽(BNP)、炎症介质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P<0.05),c Tn I和BNP含量降低(P<0.05),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降低(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低(P<0.05),c Tn I和BNP含量较低(P<0.05),CRP、TNF-α及IL-1β含量较低(P<0.05),MMP-2和MMP-9含量较低(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再发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强化双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c Tn I和BNP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学和炎症状态,促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双抗血小板治疗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再发心肌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申春云 蔡林江 +2 位作者 梁洁 凌亚兴 陈湛愔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2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周,观察组加用尤瑞克林。观察治疗后2周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2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周,观察组加用尤瑞克林。观察治疗后2周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双抗血小板治疗 进展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双抗血小板疗效及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宋晓慧 李惠敏 《罕少疾病杂志》 2017年第1期9-10,15,共3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双抗血小板疗效及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0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治疗对象,根据治疗用药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n=53)和治疗组(n=53),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双重... 目的研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双抗血小板疗效及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0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治疗对象,根据治疗用药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n=53)和治疗组(n=53),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NHI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NHISS评分显著降低(P<0.01),Barthel指数显著上升(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下降或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6.79%,对照组67.92%,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具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氯化钠 进展性脑梗死 双抗血小板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血小板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龄冠心病PCI术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心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晓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年第6期869-872,共4页
目的观察双抗血小板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66例高龄冠心病PCI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实施... 目的观察双抗血小板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66例高龄冠心病PCI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实施双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另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PA)]、心肌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1及治疗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结束后IMT、PA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治疗结束后研究组IMT、PA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仅对照组CKMB、cTN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结束后研究组CKMB、cTN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低(P〈0.05)。结论双抗血小板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减小高龄冠心病PCI术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且有效减轻对心肌功能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高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阿托伐他汀 双抗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序贯双抗血小板治疗PCI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陈观荣 洗飞 +1 位作者 黄宇 李波 《北方药学》 2021年第9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序贯双抗血小板(DAPT)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疗效。方法:将78例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等量原则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2组均采用替罗非班序贯DAPT治疗(氯吡格雷+拜阿司匹灵),对...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序贯双抗血小板(DAPT)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疗效。方法:将78例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等量原则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2组均采用替罗非班序贯DAPT治疗(氯吡格雷+拜阿司匹灵),对照组和观察组每天分别口服20mg和8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14d。比较两组NIHSS评分、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7d、14d的NIHSS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治疗24h、7d、14d的NIHSS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4d后的总体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联合替罗非班序贯DAPT治疗PCI,24h后即可明显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替罗非班 进展性脑梗死 双抗血小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双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探析
20
作者 任朔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1961-1962,共2页
目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运用双抗血小板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际病例,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即每组各为25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进... 目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运用双抗血小板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际病例,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即每组各为25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两组研究病例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此外,两组患者都同时进行改善脑循环、清除自由基以及稳定斑块等基础治疗,且在此基础上连续用药14 d并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15天进行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6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相比,减少得更快。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双抗血小板进行治疗安全有效且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糖尿病 双抗血小板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