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及双支架术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斌 钟志雄 张奇峰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单支架术(单支架植入组)、50例行双支架术(双支架植入组)。单支架植入组仅主支植入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双支架植入组运用mini-crus... 目的探讨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单支架术(单支架植入组)、50例行双支架术(双支架植入组)。单支架植入组仅主支植入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双支架植入组运用mini-crushing技术行双支架植入术。观察两组分叉病变的手术即刻及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组主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主支血管残余狭窄>30%、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四个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对两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在单支架植入组发生率高于双支架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13/52)vs.12.0%(6/50),P<0.05];其余几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单支架植入组1例(1.92%)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2例(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6个月后,单支架植入组8例(15.38%)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7例(1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单支架术与双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短期观察临床疗效基本无差异,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支架术 双支架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分析双支架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蔡金赞 陈青远 +1 位作者 李承刚 张瑶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59-6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双支架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同时查阅心血管相关网站。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已公布随访... 目的系统评价双支架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同时查阅心血管相关网站。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已公布随访数据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3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共包含2731例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双支架术组1369例,即兴支架术组1362例)。相比于即兴支架术组,双支架术组显著降低了靶病变血运重建(RR=0.57,95%CI0.42~0.78,P=0.0003;I2=11%,P=0.34)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0.71,95%CI0.58~0.86,P=0.0007;I2=43%,P=0.07)的风险。而两组患者发生死亡(RR=0.95,95%CI0.51~1.79,P=0.88;I2=43%,P=0.07)、心肌梗死(RR=0.94,95%CI0.70~1.28,P=0.32;I2=14%,P=0.70)及支架内血栓形成(RR=0.81,95%CI0.42~1.56,P=0.53;I2=0%,P=0.62)的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即兴支架术,双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显著降低了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但仍需更长随访时间及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 双支架术 即兴支架术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锚定导丝技术在经桡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洪云飞 宋丽娟 +2 位作者 张仪坚 李建美 毕珍琼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64-2366,共3页
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6%-20%,其中30%~45%是真分叉病变。较低的手术成功率和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一直是PCI颇具挑战性的病变。目前在真分叉病变双支架治疗技术中较常使用、有较好临床效果的技术是Crush技术和C... 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6%-20%,其中30%~45%是真分叉病变。较低的手术成功率和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一直是PCI颇具挑战性的病变。目前在真分叉病变双支架治疗技术中较常使用、有较好临床效果的技术是Crush技术和Culotte技术,这两种技术可以有效覆盖住分支血管的开口,从而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定导丝技术 支架术 双支架术 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ush及Culotte术式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风险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俊岭 马礼坤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研究Culotte techniques(DK-Mini-Culotte)双支架术及Crush techniques(DKMini-Crush)双支架术式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1例冠状动脉分... 目的研究Culotte techniques(DK-Mini-Culotte)双支架术及Crush techniques(DKMini-Crush)双支架术式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1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两组,其中观察组行DK-Mini-Crush术(154例),对照组接受DK-Mini-Culotte术(67例)。比较两组造影特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情况(包括主支病变长度、分支病变长度、主支支架长度、分支支架长度、平均支架植入数、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住院天数及病变分布特点、手术成功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主支即刻造影成功率、分支即刻造影成功率),分析两组术后主要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主支病变长度、分支病变长度、主支支架长度、分支支架长度、平均支架植入数、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住院天数及病变分布情况、手术成功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主支即刻造影成功率、分支即刻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6%(χ2=3.948,P<0.05),出血、再发心绞痛、心源性死亡、病变血运重建所占比例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Mini-Crush术与DK-Mini-Culotte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均较高,均具有良好的临床及造影结果,但后者支架内再狭窄率相对较高,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K-Mini-Crush双支架术 DK-Mini-Culotte双支架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和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原 张海鹰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第3期133-134,共2页
目的:评价单支架和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行双支架术治疗疾病,对照行单支架术治疗疾病,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病变部位血管情况,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残余狭... 目的:评价单支架和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行双支架术治疗疾病,对照行单支架术治疗疾病,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病变部位血管情况,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残余狭窄>30%者占4%、术后12个月分支血管血流TIMI3级者占76%、血管残余狭窄>30%者占8%、有效率96%、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病死率0。对照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残余狭窄>30%者占40%、术后12个月分支血管血流TIMI3级者占60%、血管残余狭窄>30%者占48%、有效率72%、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4%、病死率2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缩小狭窄,促进分支血管血流恢复,预防心血管意外,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使寿命得以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术 双支架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tial stent-in-stent placement of biliary metallic stents using a short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被引量:3
6
作者 Koichiro Tsutsumi Hironari Kato +7 位作者 Takeshi Tomoda Kazuyuki Matsumoto Ichiro Sakakihara Naoki Yamamoto Yasuhiro Noma Takayuki Sonoyama Hiroyuki Okada Kazuhide Yamamot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5期6674-6676,共3页
Endoscopic intervention is less invasive than percutaneous or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primary drainage procedure in most case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Recently,therapeutic endoscopic retrogr... Endoscopic intervention is less invasive than percutaneous or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primary drainage procedure in most case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Recently,therapeutic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using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 has been shown to be feasible and effective,even in patients with surgically altered anatomies.On the other hand,endoscopic partial stent-in-stent(PSIS) placement of self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s(SEMSs) for malignant hilar biliary obstruction in conventional ERCP has also been shown to be feasible,safe and effective.We performed PSIS placement of SEMSs for malignant hilar biliary obstruction due to liver metastasis using a short DBE in a patient with Roux-en-Y anastomosis and achieved technical and clinical success.This procedure can result in quick relief from obstructive jaundice in a single session and with short-term hospitalization,even in patients with surgically altered anatom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Malignant hi-lar biliary obstruction Self-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 Partial stent in stent Roux-en-Y anastom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