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5双羟维生素D_3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建军 史晨辉 陈发国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79-182,共4页
探讨1,25双羟维生素D3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为实验模型,将1,25双羟维生素D31nmol L、0.1nmol L、0.01nmol 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干预并与乙醇对照组比较,用乳酸脱氢酶实验检测... 探讨1,25双羟维生素D3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为实验模型,将1,25双羟维生素D31nmol L、0.1nmol L、0.01nmol 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干预并与乙醇对照组比较,用乳酸脱氢酶实验检测药物的细胞毒性,并通过MTT实验和羟脯氨酸测定实验分别检测药物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和胶原合成的影响。0.1nmol L、1nmol L的1,25双羟维生素D3组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1nmol L、0.1nmol L、1nmol L的1,25双羟维生素D3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具有抑制作用(P<0.01),并呈剂量依赖关系。1,25双羟维生素D3在体外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双羟维生素d3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胶原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α,25-双羟维生素D_3作用于靶细胞的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麦康森 张文兵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91-896,共6页
1α,2 5-双羟维生素 D3 [1 α,2 5(OH) 2 D3 ]作用于靶细胞后产生 2种不同的信号传导系统 :基因效应和非基因效应。前者是指 1α,2 5(OH) 2 D3 与维生素 D核受体 (n VDR)结合 ,n VDR再与视黄酸 X受体 (RXR)发生异二聚化反应 ,在转录因子... 1α,2 5-双羟维生素 D3 [1 α,2 5(OH) 2 D3 ]作用于靶细胞后产生 2种不同的信号传导系统 :基因效应和非基因效应。前者是指 1α,2 5(OH) 2 D3 与维生素 D核受体 (n VDR)结合 ,n VDR再与视黄酸 X受体 (RXR)发生异二聚化反应 ,在转录因子 (TF)的作用下 ,促使靶基因转录。后者是指 1 α,2 5(OH) 2 D3 与维生素 D膜受体 (m VDR)结合 ,随之引发一系列信号传导 ,促使细胞膜上的 Ca2 +-通道迅速打开。探讨 1α,2 5(OH) 2 D3 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开发治疗维生素 D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新药。本文就目前有关 1 α,2 5(OH) 2 D3 作用于靶细胞的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双羟维生素d3 靶细胞 基因效应 非基因效应 作用机制 内分泌系统疾病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与1,25双羟维生素D联用对去卵巢大鼠后肢骨的骨计量学和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
3
作者 金小岚 孟迅吾 +4 位作者 周学瀛 刘鸿瑞 杨新宇 李世英 崔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 评价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与成骨细胞分化诱导剂联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潜在治疗作用。方法 观察氟钙剂(045 ng F+ 1356 m g Ca2+ )/(k·d)单独应用(O+ F)以及与1,25 双羟维生素D(135... 目的 评价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与成骨细胞分化诱导剂联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潜在治疗作用。方法 观察氟钙剂(045 ng F+ 1356 m g Ca2+ )/(k·d)单独应用(O+ F)以及与1,25 双羟维生素D(135 pm ol/d 皮下注射)联用(O+ F+ D)对去卵巢(OVX)大鼠胫骨近端次级松质骨骨计量学指标和股骨中段骨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与OVX组比较,O+ F组、O+ F+ D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比(% Tb Ar)、骨小梁宽度(Tb Wi)、骨小梁数量(Tb N),成骨细胞表面(% Ob Pm )、骨小梁分离度(Tb Sp)均明显增加,而吸收侵蚀表面(% EPm )显著降低(P< 005, P< 001,P<0001);平均骨壁宽度(W Wi)在O+ F组无显著变化,而在O+ F+ D组则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O+ F组的矿化延迟时间(MLT)明显增加(P< 005),而O+ F+ D组无显著变化,O+ F和O+ F+ D组均未见股骨干力学强度下降。结论 上述两种处理均有防止去卵巢所致的骨量丢失和加速骨吸收、保护小梁骨显微结构、刺激骨形成的作用,而联合用药作用更为显著,并且消除了单用氟钙剂所致的潜在的矿化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计量学 骨生物力学 双羟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浓度测定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杨守礼 胡明 +7 位作者 肖艳霞 马海波 刘忠厚 胡宗元 郭维芳 薛延 刘雪丽 王志成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89年第3期145-148,共4页
本文报告用本实验室建立的HPLC-放射受体法测定28例慢性肾衰患者、27例甲亢患者、27例四川黔江氟骨症患者及24例当地正常人、孕妇和新生儿脐带血以及某些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浓度的结果,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1 25双羟维生素d 放射受体分析 慢性肾衰 甲亢 氟骨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双羟维生素D3和染料木素对人成骨样SaOS-2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耿磊 陈文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33-236,269,共5页
目的研究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及染料木素(genistein)对人成骨样SaOS-2细胞的作用。方法培养人成骨样SaOS-2细胞,经1,25-(OH)2D3、genistein及二者联合应用后,用硝基苯磷酸二钠法(p-nitrophenylphosphate,pNPP)测定碱性磷酸酶... 目的研究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及染料木素(genistein)对人成骨样SaOS-2细胞的作用。方法培养人成骨样SaOS-2细胞,经1,25-(OH)2D3、genistein及二者联合应用后,用硝基苯磷酸二钠法(p-nitrophenylphosphate,pNPP)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ALP及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印记法测定OPG蛋白表达。结果1,25-(OH)2D3及genistein可显著提高ALP活性,但对ALPmRNA的表达没有影响。二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ALP活性及mRNA的表达(P<0.01)。1,25-(OH)2D3组可显著降低OPGmRNA及蛋白的表达,而与genistein共用时,此抑制作用消失(P<0.01)。结论1,25-(OH)2D3及genistein在促进人成骨样SaOS-2细胞的分化过程存在协同作用,genistein通过调控OPG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抑制1,25-(OH)D对破骨细胞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双羟维生素d 染料木素 骨肉瘤细胞 碱性磷酸酶 骨保护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3水平与绝经期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琼琼 田新瑞 +2 位作者 霍如婕 刘岱 熊鑫荣 《临床肺科杂志》 2019年第9期1567-157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VitD3)水平与绝经期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期哮喘急性发作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 目的探讨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VitD3)水平与绝经期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期哮喘急性发作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集空腹血标本,实验组于入院后次日晨采集,离心并收集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1,25-(OH)2-VitD3水平。入院当天对实验组各研究对象进行ACT量表评分并当场收回,同时收集其入院时肺功能并记录FEV 1、FEV 1%预、FEV 1%FVC值。结果实验组血清1,25-(OH)2-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绝经期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血清1,25-(OH)2-VitD3水平与其ACT量表评分、肺功能(FEV 1、FEV 1%预、FEV 1%FVC)呈正相关(P<0.05)。结论绝经期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血清1,25-(OH)2-VitD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1,25-(OH)2-VitD3水平越低,绝经期哮喘急性发作程度越重,肺功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期 1 25-双羟维生素d3 维生素d 哮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尔雌醇对去势雌性大鼠1,25双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轶 蒲画华 +3 位作者 徐小雅 李斌 高建军 金慰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4-547,551,共5页
目的研究卵巢摘除(ovariectomy,OVX)后大鼠血清25(OH)D、1,25双羟维生素D[1,25(OH)2D]水平和骨表型的变化及雌激素干预效果。方法采用6月龄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摘除术建立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并随机分为去势模型组(OVX组)和去势后雌激素干预... 目的研究卵巢摘除(ovariectomy,OVX)后大鼠血清25(OH)D、1,25双羟维生素D[1,25(OH)2D]水平和骨表型的变化及雌激素干预效果。方法采用6月龄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摘除术建立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并随机分为去势模型组(OVX组)和去势后雌激素干预组(OVX-E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每组10只。术后5周OVX-E组开始灌服尼尔雌醇(1 mg/kg,2次/周),其他组灌服饮用水作为对照,均给药13周。采用酶免法(EIA)检测血清25(OH)D和1,25(OH)2D水平,用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和骨小梁面积(BV/TV)等指标进行骨表型分析。结果 OVX组血清25(OH)D水平保持稳定,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去势后1,25(OH)2D水平显著升高,OVX组为63.1 pmol/L,较SHAM组的38.5 pmol/L增加了64%(P<0.001)。OVX大鼠骨密度降低,较SHAM组分别减少9.5%(股骨,P<0.001)和9.8%(腰椎,P<0.001)。同时出现骨小梁面积减少和尿吡啶酚增加(58.7%,P<0.05)等骨质疏松表型。口服雌激素后,血清1,25(OH)2D水平较OVX组明显下降60.8%(P<0.001),甚至低于SHAM组(P<0.01),同时延缓骨丢失和改善骨微结构。结论去势影响大鼠维生素D(vitamin D,VD)代谢,致血清1,25(OH)2D水平明显升高,小剂量雌激素对VD代谢改变和骨丢失具有显著纠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摘除 1 25双羟维生素d 雌激素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双羟维生素D_3和MC903对培养人角朊细胞白介素1α及白介素8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建中 马圣清 +1 位作者 丸山幸治 金子史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3-95,共3页
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及其衍生物钙泊三醇(MC903)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我们用体外培养人角朊细胞研究了1,25(OH)2D3和MC903对角朊细胞白介素1α(IL1α)及白介素8(IL8... 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及其衍生物钙泊三醇(MC903)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我们用体外培养人角朊细胞研究了1,25(OH)2D3和MC903对角朊细胞白介素1α(IL1α)及白介素8(IL8)分泌的影响。1,25(OH)2D3和MC903本身对未受刺激的角朊细胞IL1α分泌无明显影响。用佛泊脂PMA和脂多糖(LPS)刺激角朊细胞,使得IL1α分泌显著下降和使IL8分泌显著升高。同时加入1,25(OH)2D3和MC903可抑制这些变化,并显示剂量相关性。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角朊细胞,可使IL8分泌显著升高和使IL1α轻度升高。1,25(OH)2D3和MC903也可抑制这些升高。在本实验中,PMA/LPS刺激角朊细胞引起的IL1α和IL8分泌变化与银屑病皮损非常相似,提示1,25(OH)2D3和MC903的这些作用可能与它们对银屑病的疗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治疗 角朊细胞 IL1 双羟维生素d3 MC903
原文传递
1,25双羟维生素D_3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胚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裴育 周学瀛 +4 位作者 孟迅吾 夏维波 邢小平 刘怀成 胡莹莹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084-1088,共5页
目的 研究 1,2 5双羟维生素D3 [1,2 5 (OH) 2 VD3 ]及人转化生长因子 β1(hTGF β1)对人胚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胚成骨细胞 ,经 1,2 5 (OH) 2 VD3 及hTGF β1作用后 ,通过四唑盐 (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 ;检测... 目的 研究 1,2 5双羟维生素D3 [1,2 5 (OH) 2 VD3 ]及人转化生长因子 β1(hTGF β1)对人胚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胚成骨细胞 ,经 1,2 5 (OH) 2 VD3 及hTGF β1作用后 ,通过四唑盐 (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 ;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及骨钙素 (OC)含量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观察细胞中TGF β信号传导关键蛋白 SMAD蛋白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MTT比色发现 1,2 5 (OH) 2 VD3 组的吸光度值 (OD值 )较对照组下降 30 6 % (0 0 86±0 0 2 2比 0 12 4± 0 0 31,P <0 0 5 )。细胞培养液中ALP活性在 1,2 5 (OH) 2 VD3 组、hTGF β1组以及二者联合应用组均有显著增高 ,为对照组的 1 3~ 2 0倍 (P <0 0 5 )。其中 ,当hTGF β1浓度为 1× 10 -6g/L时 ,1,2 5 (OH) 2 VD3 及hTGF β1对人胚成骨细胞ALP的分泌存在协同刺激作用。 1,2 5 (OH) 2 VD3 与 1×10 -6g/L和 1× 10 -5g/L浓度的hTGF β1合用使得细胞培养液中OC水平增加 (P <0 0 5 ) ,但未发现二者的协同作用。当 1,2 5 (OH) 2 VD3 与 1× 10 -6g/L的hTGF β1合用时SMAD3mRNA水平达高峰 ,约为对照组的 6倍。结论  1,2 5 (OH) 2 VD3 抑制人胚成骨细胞增殖 ,促进其分化。 1,2 5 (OH) 2 VD3 及hTGF β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双羟维生素d3 转化生长因子Β1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24,25-双羟维生素D的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守礼 胡明 +5 位作者 马海波 肖艳霞 许春利 胡宗元 郭维芳 刘忠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35-138,共4页
本文采用乙醇/二氯甲烷粗提血清样品,经高压液相色谱分离后用蛋白竞争结合测定24,25(OH)_2D的含量。测得北京地区6月中旬正常值为4.42±1.75nmol/L(1.84±0.73ng/ml)(n=31),无性别差异。慢性肾衰、肝硬变和服抗癫痫药患者血清24... 本文采用乙醇/二氯甲烷粗提血清样品,经高压液相色谱分离后用蛋白竞争结合测定24,25(OH)_2D的含量。测得北京地区6月中旬正常值为4.42±1.75nmol/L(1.84±0.73ng/ml)(n=31),无性别差异。慢性肾衰、肝硬变和服抗癫痫药患者血清24, 25(OH)_2D低于正常值,小儿佝偻病、脉管炎、小儿肾病和服糖皮质激素患者血清24, 25(OH)_2D未见异常,维生素D过量患者有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羟维生素d 慢性肾衰 CPBA
全文增补中
人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浓度的放射受体法测定
11
作者 胡明 杨守礼 +5 位作者 肖艳霞 马海波 胡宗元 许春利 聂在民 刘忠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62-164,共3页
本文报告了一种简便、精确地测定血中1, 25-双羟维生素D的方法。1ml血清与碱性K_2HPO_4缓冲液温育1小时后与硅藻土粉末混合,继之用二氯甲烷/丙酮(9:1)提取、分离,经高效液相色谱仪纯化,流动相为正己烷/异丙醇(9:1),经放射受体法测定1, 2... 本文报告了一种简便、精确地测定血中1, 25-双羟维生素D的方法。1ml血清与碱性K_2HPO_4缓冲液温育1小时后与硅藻土粉末混合,继之用二氯甲烷/丙酮(9:1)提取、分离,经高效液相色谱仪纯化,流动相为正己烷/异丙醇(9:1),经放射受体法测定1, 25(OH)_2D含量。1, 25(OH)_2D_3受体蛋白提取、制备自正常仔鸡小肠粘膜细胞。34例正常北京成人血清1.25(OH)_2D浓度平均为113.8±422pmol/L(47.4±17.6p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羟维生素d 放素受体分析 硅藻土
全文增补中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表达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树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24期3000-3002,共3页
目的探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医院儿科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确诊3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重症组)及30例普通手足口病患儿(普通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 目的探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医院儿科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确诊3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重症组)及30例普通手足口病患儿(普通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患儿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水平,探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意义。结果 2组患儿的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普通组患儿为(26. 43±5. 36) ng/ml,重症组患儿为(21. 65±4. 93) ng/m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 <0. 05)。普通组患儿的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缺乏率为13. 33%,显著低于重症组患儿(P <0. 05)。在重症手足口病组患儿内,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缺乏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住院天数均明显高于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不缺乏者,且前者的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水平、血清Ca2+水平显著低于后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缺乏者与不缺乏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1,25双羟基维生素D低水平状态与重症手足口病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可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识别提供新的理论和临床依据,可在国内积极推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手足口病 1 25双羟维生素d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维生素D代谢和作用 被引量:55
13
作者 谢忠建 程群 丁悦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3,共8页
人体内的维生素D主要在皮肤合成,少量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在肝脏首先被转变为25-羟维生素D,这个转变过程受25-羟化酶的催化,然后在肾脏被转变为高活性的1,25-双羟维生素D,这个转变过程受25羟维生素D-1α-羟化酶的催化。1,25-双羟维生... 人体内的维生素D主要在皮肤合成,少量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在肝脏首先被转变为25-羟维生素D,这个转变过程受25-羟化酶的催化,然后在肾脏被转变为高活性的1,25-双羟维生素D,这个转变过程受25羟维生素D-1α-羟化酶的催化。1,25-双羟维生素D的经典作用为促进肠道钙和磷的吸收和肾小管内钙的重吸收,还通过直接调节骨骼代谢,以维持血液循环中的钙磷稳态。非经典作用包括对机体多种组织细胞增生、分化和功能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25-维生素d 1 25-双羟维生素d 代谢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经饮水染毒对去卵巢大鼠维生素D_3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学斌 肖萍 +3 位作者 仲伟鉴 石峻岭 周袁芬 金泰廙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 ]探讨镉经饮水染毒对去卵巢大鼠维生素D3 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雌性 6月龄SD大鼠行人工去卵巢术 ,分别经饮水给不同剂量的镉 ,2 4周后处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5 羟维生素D3 和 1,2 5 双羟维生素D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 [目的 ]探讨镉经饮水染毒对去卵巢大鼠维生素D3 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雌性 6月龄SD大鼠行人工去卵巢术 ,分别经饮水给不同剂量的镉 ,2 4周后处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5 羟维生素D3 和 1,2 5 双羟维生素D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尿镉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激素 ,同时测定肾功能指标尿 β2 微球蛋白、尿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尿钙。 [结果 ]去卵巢大鼠体内雌二醇下降 ,甲状旁腺激素显著升高。经镉染毒的去卵巢大鼠体内 1,2 5 双羟维生素D3 的水平降低 ,且有剂量 效应关系。而各组血清 2 5 羟维生素D3 水平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 ,各镉染毒组的尿钙、β2 微球蛋白及NAG水平均升高 ,高剂量组 (2 0 0mg/L)有显著性差异。血液 1,2 5 (OH) 2 D3 水平与肾小管损伤指标尿 β2 微球蛋白及尿钙呈显著性负相关。 [结论 ]结果提示镉接触能造成去卵巢大鼠维生素D3 代谢损害 ,主要使活性维生素D3 水平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卵巢大鼠 1 25-双羟维生素d3 肾功能损害 尿Β2-微球蛋白 饮水染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5
作者 杨捷 李盟 +3 位作者 燕树勋 陈亚琳 巴明玉 宋瑞捧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277-284,共8页
目的:通过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探讨骨质疏松症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判断二者间有无反向因果存在。方法:从英国生物样本数据库(UK Biobank)中获得与骨质疏松症与从芬兰数据库(FinnGen)中获取原发性甲状... 目的:通过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探讨骨质疏松症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判断二者间有无反向因果存在。方法:从英国生物样本数据库(UK Biobank)中获得与骨质疏松症与从芬兰数据库(FinnGen)中获取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使用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ed,IVW)为主要模型,结合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Weighted Median,WME)、simple mode和基于模式的估计法(weighted mode)四种回归模型评估因果效应,再对其敏感性、异质性、多效性检验以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对于筛选后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骨质疏松症GWAS数据以IVW为主要分析模型,骨质疏松症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VW结果为OR=0.960,95%CI=0.433~2.13,P=0.551,因果效应无显著性(P>0.05);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对骨质疏松症IVW结果为OR=0.998,95%CI=0.996~1.000,P=0.036,因果效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种敏感性分析显示研究不存在敏感性,多效性和异质性,说明结果具有稳健性。结论:利用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从遗传变异角度印证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不能从遗传变异角度证明骨质疏松症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因果关系,贴合临床过程中生理、病理相关机制,二者之间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有助于对骨质疏松症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诊疗,为二者之间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孟德尔随机化 甲状旁腺激素 1 25-双羟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OH)_2-D_3大剂量间隙疗法治疗中重度继发性甲旁亢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建明 王笑云 邢昌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58-1060,共3页
目的:观察1,25-(OH)2-D3大剂量间隙疗法治疗中重度继发性甲旁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93例全段甲状旁素(iPTH)>500pg/ml的接受小剂量1,25-(OH)2-D3(0.25!g,每日1次,口服)治疗8周无效而改用大剂量1,25-(OH)2-D3(2!g... 目的:观察1,25-(OH)2-D3大剂量间隙疗法治疗中重度继发性甲旁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93例全段甲状旁素(iPTH)>500pg/ml的接受小剂量1,25-(OH)2-D3(0.25!g,每日1次,口服)治疗8周无效而改用大剂量1,25-(OH)2-D3(2!g,每周2次,口服)间隙疗法的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平均透析年限、治疗前后iPTH、碱性磷酸酶(AKP)的平均水平,1,25-(OH)2-D3的剂量、疗程。治疗过程中血清钙、磷、AKP的水平以及相关的影像学资料。结果:经口服2!g、每周2次1,25-(OH)2-D38周的治疗,有74例患者iPTH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例因高钙磷乘积退出观察,疗效不明显。经B超、ECT检查发现17例甲状旁腺增生,行甲状旁腺全切加自身前臂种植术,术后疗效良好。结论:1,25-(OH)2-D3大剂量间隙疗法治疗中重度继发性甲旁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治疗无效患者,如有甲状旁腺增生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双羟维生素d3 甲旁亢 继发性 全段甲状旁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OH)2D3抑制Th17途径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军利 韦云飞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1906-1910,共5页
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是维生素D3主要代谢产物,其与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1,25(OH)2D3主要调节钙磷水平,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能抑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免疫调节机制复杂,目前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本文... 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是维生素D3主要代谢产物,其与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1,25(OH)2D3主要调节钙磷水平,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能抑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免疫调节机制复杂,目前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本文从1,25(OH)2D3抑制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途径探讨其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双羟维生素d3 TH17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骨软化症一例
18
作者 张颖 陈海英 孟景红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5-196,共2页
患者,男性,60岁,因“周身疼痛3年,双下肢无力1年”就诊于我院。患者于3年前出现全身疼痛,累及腰部、双髋、双膝、双踝及双侧胸肋部,腰痛症状以晨起为重,活动后可稍缓解,夜间翻身困难。1年前又出现双下肢无力,渐出现行走下蹲困... 患者,男性,60岁,因“周身疼痛3年,双下肢无力1年”就诊于我院。患者于3年前出现全身疼痛,累及腰部、双髋、双膝、双踝及双侧胸肋部,腰痛症状以晨起为重,活动后可稍缓解,夜间翻身困难。1年前又出现双下肢无力,渐出现行走下蹲困难,无发热、皮疹、晨僵、消瘦等,曾就诊于多家医院,查RF、HLA.B27、ENA多肽抗体、甲状旁腺素(PTH)、甲状腺7项、25羟维生素D3、1,25双羟维生素D3均在正常范围,血磷0.65~0.70mmol/L,碱性磷酸酶(ALKP)306U/L,胸腰椎正侧位、膝关节正侧位片示骨质增生,胸椎MRI未见明显异常,腰椎MRI示腰4、5椎管狭窄,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未见明显异常,骶髂关节CT示骶髂关节退行性改变,曾按“AS、骨质疏松症”予以“塞来昔布、柳氮磺吡啶、沙利度胺、钙片”等治疗无效。既往体健。家族中无近亲结婚史,无类似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 骨软化症 25维生素d3 CT血管成像 ENA多肽抗体 双羟维生素d3 下肢无力 腰椎正侧位
原文传递
阿法骨化醇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发确诊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琦 康虹阳 +4 位作者 范凌 张灵 刘洁 佟长青 张斌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7期36-40,共5页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发确诊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7和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高...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发确诊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7和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方法80例成人初发确诊的IT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阿法骨化醇联合泼尼松治疗,即口服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μg/次,1次/d,连续治疗6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以1 mg/(kg·d)为起始剂量(最大日剂量80 mg),分3次服用,起效后应尽快减量至最小维持量(<15 mg/d),并于6~8周停用。对照组单用泼尼松治疗,用法、用量及疗程同观察组。连续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VDR水平和Treg、Th17比例及血清1,25(OH)_(2)D_(3)、HMGB1、IFN-γ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5.00%(30/40),两组相比,P<0.05。两组治疗2、4、6周时外周血PLT逐渐升高,且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1,25(OH)_(2)D_(3)水平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Th17比例降低,Treg/Th17升高;血清HMGB1、IFN-γ水平降低;均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Treg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发确诊ITP整体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可能是通过提高患者血清1,25(OH)_(2)D_(3)水平,下调外周血淋巴细胞VDR表达以及降低血清HMGB1、IFN-γ水平,调控Treg/Th17免疫平衡起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法骨化醇 泼尼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维生素d受体 1 25-双羟维生素d3 Treg/Th17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纳米管及不同化学诱导条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明 张赫 +1 位作者 杨生 王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1-196,共6页
目的:在不同培养基中,对比研究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Ti O2纳米管表面的成骨向分化特点。方法:分离并纯化MSCs,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 O2纳米管。使用4种培养体系:常规培养体系、抗坏血酸+β-甘油磷... 目的:在不同培养基中,对比研究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Ti O2纳米管表面的成骨向分化特点。方法:分离并纯化MSCs,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 O2纳米管。使用4种培养体系:常规培养体系、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培养体系、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1α,25-双羟维生素D3培养体系、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培养体系,分别在光滑面纯钛片,管径30、70、100 nm的Ti O2纳米管表面培养MSCs,3、7、14 d后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21 d后检测钙沉积量;14 d后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及OSX的表达。结果:同一种Ti O2纳米管结构表面,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组碱性磷酸酶活性(F=338.542,P=0.000)、钙沉积量(F=417.012,P=0.000)及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F=14.419,P=0.000)和OSX(F=42.011,P=0.000)的表达均较其他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一种培养体系下,管径30 nm的Ti O2纳米管结构表面碱性磷酸酶活性(F=53.170,P=0.000)、钙沉积量(F=264.268,P=0.000)及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F=3.196,P=0.037)及OSX(F=5.895,P=0.003)的表达均较其他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养体系与材料结构有交互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F=6.322,P=0.000)、钙沉积量(F=33.330,P=0.000)、OSX的表达量(F=2.825,P=0.015),其中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培养体系和管径30 nm的Ti O2纳米管结构是最佳组合。结论:MSCs的成骨向分化与材料的表面结构和诱导药物的化学刺激相关。在相同的Ti O2纳米管结构表面,MSCs在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培养体系下成骨向分化能力较好;在相同培养体系下,管径30 nm的Ti O2纳米管结构更有利于MSCs的成骨向分化;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培养体系和管径30 nm的Ti O2纳米管结构的组合条件最有利于MSCs的成骨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IO2纳米管 成骨分化 地塞米松 25-双羟维生素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