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三种口径电极双针射频蛋清热凝物形态分析
被引量:
13
1
作者
林建
樊碧发
+3 位作者
槐洪波
李静
陶高见
朱彤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80-282,共3页
目的:双电极射频热凝术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痛和盘源性疼痛等病痛时,效果明显优于单电极射频热凝术。在能形成有效连续热凝的前提下,双针间距越大,适用的病患也越广。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双极射频模式下不同口径电极针形成热凝物的形态,了解...
目的:双电极射频热凝术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痛和盘源性疼痛等病痛时,效果明显优于单电极射频热凝术。在能形成有效连续热凝的前提下,双针间距越大,适用的病患也越广。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双极射频模式下不同口径电极针形成热凝物的形态,了解双极射频作用范围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可视性好的鸡蛋清作为热凝介质,选用5mm等长工作端(active tip)而口径分别为22G、21G及20G的成对Baylis射频电极针,按从2mm到16mm的以2mm等差间距平行排列深入在鸡蛋清中,给予90℃的射频热凝180s,并重复5次。对形成的热凝物表面形态摄像记录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22G针、21G针和20G针分别在8mm、12mm和14mm的电极间距下形成最长的带状热凝(strip thermoset),其最大热凝面积分别为88.70mm2、118.15mm2和135.00mm2。三种口径电极针随电极间距增大而形成热凝物长度增大的同时其最大宽度及电极外侧热凝物长度未随电极间距增大而明显增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当工作端长度相同时,增加电极针直径可增大形成带状热凝物的两电极的最大间距和热凝物面积,但电极针外侧热凝物长度没有随间距增大而增加。这些结果对临床使用双极射频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针电极射频
蛋清实验
热凝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电极射频热凝物形态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槐洪波
林建
+2 位作者
李静
陶高见
朱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观察双针电极间距在2~14mm时双针射频热凝形态。方法用ELEKTA射频治疗仪,将两支100.5mm长、22G射频电极针分别以2、4、6、8、10、12、14mm间距平行固定在鸡蛋清中,并放置直尺作为参照物。在90℃190s下进行射频热凝,若190s末两电极...
目的观察双针电极间距在2~14mm时双针射频热凝形态。方法用ELEKTA射频治疗仪,将两支100.5mm长、22G射频电极针分别以2、4、6、8、10、12、14mm间距平行固定在鸡蛋清中,并放置直尺作为参照物。在90℃190s下进行射频热凝,若190s末两电极针之间不能形成稳定的热凝物,则热凝时间增加至290s。每间距组各行10次热凝。加热开始后,每隔10秒拍摄一幅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计算各间距最终热凝物的长度、宽度、面积、电极外围热凝物的最大值。结果双针间距2、4、6、8、10、12mm时双电极针之间均能形成带状热凝,2~10mm间距时热凝物形态较均匀,热凝物长度及面积随电极间距增大而增加,而热凝物宽度及电极外围最大值并不随间距增大而增加。结论双针电极间距在2~12mm之间均能形成带状热凝物;当间距增大时,可通过增加加热时间的方法来增加热凝物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针电极射频
蛋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射频双电极针平行错位排列蛋清热凝物形态分析
3
作者
杨扬
朱亚文
林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模式下电极针工作端平行错位排列形成热凝物的形态。方法选择可视性好的鸡蛋清作为热凝介质,选用20G5mm工作端的成对Baylis射频电极针在双极射频模式下,间距4、8、12mm时错位0、2.5、5.0、7.5、10mm平行排列,均给予90℃...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模式下电极针工作端平行错位排列形成热凝物的形态。方法选择可视性好的鸡蛋清作为热凝介质,选用20G5mm工作端的成对Baylis射频电极针在双极射频模式下,间距4、8、12mm时错位0、2.5、5.0、7.5、10mm平行排列,均给予90℃180s的射频热凝,重复5次。对形成的热凝物表面形态摄像记录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除外间距10mm和电极针工作端平行错位12mm,其余都可形成带状热凝物。热凝物面积随电极间距及错位距离增大而增大,但热凝物最大宽度及电极外侧热凝物最大长度未有相应变化。结论在射频双电极针工作端等位平行排列形成带状热凝物有效距离内,增大工作端错位平行排列距离可增大形成带状热凝物的面积;而热凝物最大宽度、电极外侧热凝物最大长度并不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针电极射频
热凝形态
平行错位排列
原文传递
多针双电极适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
3
4
作者
赵瑞银
冯秀岭
+1 位作者
李健
赵慧敏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15期85-88,共4页
目的:探究多针双电极适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手术方式将接受多针双电极适形、腹腔镜以及开腹...
目的:探究多针双电极适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手术方式将接受多针双电极适形、腹腔镜以及开腹射频消融技术患者分别纳入适形组(n=23)、腹腔镜组(n=19)以及开腹组(n=18)。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组患者完全消融比例(23/23)高于腹腔镜组(14/19)及开腹组(11/18),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支出少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支出少于于开腹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组、腹腔镜组以及开腹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1/23、6/19、10/18,适形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例低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P<0.05)。结论:多针双极适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肝脏
多
针
双
电极
适形
射
频
消融技术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题名
三种口径电极双针射频蛋清热凝物形态分析
被引量:
13
1
作者
林建
樊碧发
槐洪波
李静
陶高见
朱彤
机构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镇痛科
中日友好医院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80-282,共3页
文摘
目的:双电极射频热凝术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痛和盘源性疼痛等病痛时,效果明显优于单电极射频热凝术。在能形成有效连续热凝的前提下,双针间距越大,适用的病患也越广。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双极射频模式下不同口径电极针形成热凝物的形态,了解双极射频作用范围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可视性好的鸡蛋清作为热凝介质,选用5mm等长工作端(active tip)而口径分别为22G、21G及20G的成对Baylis射频电极针,按从2mm到16mm的以2mm等差间距平行排列深入在鸡蛋清中,给予90℃的射频热凝180s,并重复5次。对形成的热凝物表面形态摄像记录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22G针、21G针和20G针分别在8mm、12mm和14mm的电极间距下形成最长的带状热凝(strip thermoset),其最大热凝面积分别为88.70mm2、118.15mm2和135.00mm2。三种口径电极针随电极间距增大而形成热凝物长度增大的同时其最大宽度及电极外侧热凝物长度未随电极间距增大而明显增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当工作端长度相同时,增加电极针直径可增大形成带状热凝物的两电极的最大间距和热凝物面积,但电极针外侧热凝物长度没有随间距增大而增加。这些结果对临床使用双极射频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双针电极射频
蛋清实验
热凝形态
Keywords
Bipolar radiofrequency
Egg white experiment
thermoset morphology
分类号
R402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电极射频热凝物形态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槐洪波
林建
李静
陶高见
朱彤
机构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镇痛科
出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244,共3页
文摘
目的观察双针电极间距在2~14mm时双针射频热凝形态。方法用ELEKTA射频治疗仪,将两支100.5mm长、22G射频电极针分别以2、4、6、8、10、12、14mm间距平行固定在鸡蛋清中,并放置直尺作为参照物。在90℃190s下进行射频热凝,若190s末两电极针之间不能形成稳定的热凝物,则热凝时间增加至290s。每间距组各行10次热凝。加热开始后,每隔10秒拍摄一幅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计算各间距最终热凝物的长度、宽度、面积、电极外围热凝物的最大值。结果双针间距2、4、6、8、10、12mm时双电极针之间均能形成带状热凝,2~10mm间距时热凝物形态较均匀,热凝物长度及面积随电极间距增大而增加,而热凝物宽度及电极外围最大值并不随间距增大而增加。结论双针电极间距在2~12mm之间均能形成带状热凝物;当间距增大时,可通过增加加热时间的方法来增加热凝物面积。
关键词
双针电极射频
蛋清实验
Keywords
Bipolar radiofrequency
egg white experiment
分类号
R765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射频双电极针平行错位排列蛋清热凝物形态分析
3
作者
杨扬
朱亚文
林建
机构
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班
江苏省肿瘤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镇痛科
出处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3,共3页
文摘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模式下电极针工作端平行错位排列形成热凝物的形态。方法选择可视性好的鸡蛋清作为热凝介质,选用20G5mm工作端的成对Baylis射频电极针在双极射频模式下,间距4、8、12mm时错位0、2.5、5.0、7.5、10mm平行排列,均给予90℃180s的射频热凝,重复5次。对形成的热凝物表面形态摄像记录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除外间距10mm和电极针工作端平行错位12mm,其余都可形成带状热凝物。热凝物面积随电极间距及错位距离增大而增大,但热凝物最大宽度及电极外侧热凝物最大长度未有相应变化。结论在射频双电极针工作端等位平行排列形成带状热凝物有效距离内,增大工作端错位平行排列距离可增大形成带状热凝物的面积;而热凝物最大宽度、电极外侧热凝物最大长度并不明显增加。
关键词
双针电极射频
热凝形态
平行错位排列
Keywords
Bipolar radiofrequency
Heat lesion
Parallel misalignment
分类号
R454 [医药卫生—治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多针双电极适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
3
4
作者
赵瑞银
冯秀岭
李健
赵慧敏
机构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
出处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15期85-88,共4页
文摘
目的:探究多针双电极适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手术方式将接受多针双电极适形、腹腔镜以及开腹射频消融技术患者分别纳入适形组(n=23)、腹腔镜组(n=19)以及开腹组(n=18)。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组患者完全消融比例(23/23)高于腹腔镜组(14/19)及开腹组(11/18),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支出少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支出少于于开腹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组、腹腔镜组以及开腹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1/23、6/19、10/18,适形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例低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P<0.05)。结论:多针双极适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血管瘤
肝脏
多
针
双
电极
适形
射
频
消融技术
疗效
安全性
Keywords
Hemangioma
Liver
Comform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ith a multi-pin biopolar system
Curative effect
Safety
分类号
R735.7 [医药卫生—肿瘤]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三种口径电极双针射频蛋清热凝物形态分析
林建
樊碧发
槐洪波
李静
陶高见
朱彤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双电极射频热凝物形态研究
槐洪波
林建
李静
陶高见
朱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射频双电极针平行错位排列蛋清热凝物形态分析
杨扬
朱亚文
林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0
原文传递
4
多针双电极适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赵瑞银
冯秀岭
李健
赵慧敏
《中国实用医刊》
2020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