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化学反应动态学 被引量:5
1
作者 韩克利 何国钟 楼南泉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25-529,共5页
综述了所在实验室最近在立体反应动态学方面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内容包括反应产物转动取向的测定以及反应物转动取向的制备。
关键词 立体反应动态学 转动取向 分子束 激光 立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束和激光束反应动态学 被引量:3
2
作者 韩克利 徐大力 +1 位作者 何国钟 楼南泉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9,共9页
总结了10年来我们在分子束反应动态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利用交叉分子束和激光技术,在交叉分子束散射动态学、态-态反应动态学及立体化学反应动态学等几个方面,以碱土金属原子与各种卤代烃的反应为对象,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 分子束 激光束 碱土金属 卤代烃 反应动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N和氯反应动态学及产物振动态分布的计算
3
作者 张燕军 李宗和 曹晓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4,共5页
采用自洽场分子轨道UHF/6-311G**从头计算法,获得了HCN+Cl→HCl+CN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计算了反应的动态学性质,根据传统过渡态、变分过渡态理论,得到了反应的理论速率常数,可供实验工作者参考,利用SCP-IOS... 采用自洽场分子轨道UHF/6-311G**从头计算法,获得了HCN+Cl→HCl+CN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计算了反应的动态学性质,根据传统过渡态、变分过渡态理论,得到了反应的理论速率常数,可供实验工作者参考,利用SCP-IOS近似下的产物振动跃迁几率公式,自编程序计算了HCN(004,302)+Cl→HCl+CN反应中产物CN的振动态分布,获得了和实验相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氢酸 产物态分布 反应动态学 氰根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束弛豫谱研究Ge(111)表面与氯分子热反应动态学
4
作者 李雨林 蔡中厚 +1 位作者 孙令虹 秦启宗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9期851-855,共5页
本文用分子束弛豫谱研究了Ge(111)表面与氯分子热反应动态学。采用种子束技术,发现增加氯分子的入射平动能,将有效地增加Cl_2与Ge表面的化学蚀刻反应。对分子束弛豫谱的数据分析表明,在表面温度T_s为700—900K的范围内,GeCl_2为该反应... 本文用分子束弛豫谱研究了Ge(111)表面与氯分子热反应动态学。采用种子束技术,发现增加氯分子的入射平动能,将有效地增加Cl_2与Ge表面的化学蚀刻反应。对分子束弛豫谱的数据分析表明,在表面温度T_s为700—900K的范围内,GeCl_2为该反应体系的唯一产物,它的脱附过程是蚀刻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并且测得脱附活化能E_d为66.0±2.0kJ·mol^(-1)。此外,对该化学蚀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动态学 分子束弛豫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反应动态学中的势能面和非线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凤沛 陈兰 +1 位作者 蔡遵生 赵学庄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8-13,共6页
势能面在分子反应动态学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对它的研究始终是化学物理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为分子反应动态学展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这两个领域又有许多交叉点。本文综述了这两个领域的... 势能面在分子反应动态学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对它的研究始终是化学物理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为分子反应动态学展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这两个领域又有许多交叉点。本文综述了这两个领域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反应动态学 势能面 非线性
原文传递
CH2(^3B1)+H2→CH3+H的反应途径及动态学理论研究
6
作者 刘若庄 马思渝 李宗和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1170-1176,共7页
用从头算的UHF/6-31G方法、反应途径哈密顿理论以及变分过渡态理论,计算了反应CH_2(~3B_1)+H_2→CH_3+H的反应途径、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性质和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的速率常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振动选态反应的速率常数.结果表明:经典过... 用从头算的UHF/6-31G方法、反应途径哈密顿理论以及变分过渡态理论,计算了反应CH_2(~3B_1)+H_2→CH_3+H的反应途径、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性质和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的速率常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振动选态反应的速率常数.结果表明:经典过渡态理论高估了反应速率常数,用变分过渡态方法处理效果明显;较低温度下考虑隧道效应更重要,而用小曲率近似的校正是有效的;H_2分子的振动激发对反应速率常数有较大增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 还原反应 反应动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3+OH→CH_2+H_2O的反应途径及动态学计算
7
作者 马思渝 刘若庄 李宗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用从头算UHF/6-31G方法计算CH3+OH→CH2+H2O的反应途径,在此基础上计算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性质及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的速率常数,同时进行隧道效应的校正。结果表明,变分过渡态方法和隧道效应校正对该反应体系... 用从头算UHF/6-31G方法计算CH3+OH→CH2+H2O的反应途径,在此基础上计算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性质及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的速率常数,同时进行隧道效应的校正。结果表明,变分过渡态方法和隧道效应校正对该反应体系效果明显,其中小曲率近似的隧道效应校正效果更好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 反应动态学 从头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束反应动态学及分子传能研究
8
作者 楼甫泉 何国钟 +2 位作者 曾宪康 李学初 吕日昌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733-735,761,共4页
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束反应动态学及分子传能课题组自1979年以来研究工作概况,井对 Ba + Cl2反应产生 BaCl2*的机理、Ba+N2O反应机理、Sn+N2O反应机理、C_2d_3态在 Na... 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束反应动态学及分子传能课题组自1979年以来研究工作概况,井对 Ba + Cl2反应产生 BaCl2*的机理、Ba+N2O反应机理、Sn+N2O反应机理、C_2d_3态在 Na+ CCl4反应中生成机制和能量传递过程及碱土金属原子与卤代烷反应中反应产物的能量配置规律作了简要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束 反应动态学 分子传能
原文传递
优化时间步长的数值方法解核反应堆点动态学方程 被引量:4
9
作者 廖茶清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2,共5页
通过分析步长与数值误差的关系,论证了调整和优化步长的必要性。从步长与误差的关系出发,介绍了数值求解初值微分方程问题的两种优化步长的方法:两步计算法和嵌入式龙格-库塔法。在用隐式欧拉法对反应堆点动态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时,采... 通过分析步长与数值误差的关系,论证了调整和优化步长的必要性。从步长与误差的关系出发,介绍了数值求解初值微分方程问题的两种优化步长的方法:两步计算法和嵌入式龙格-库塔法。在用隐式欧拉法对反应堆点动态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时,采用两步计算法对步长进行优化,计算的结果表明控制误差对步长及数值解的精确性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求解反应堆点动态学方程,对MATLAB自带的嵌入式龙格-库塔法的微分方程求解函数ode23及ode45的精确性及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点动态方程 优化时间步长 误差 欧拉法 嵌入式龙格-库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化学反应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模式识别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凤沛 陈兰 +1 位作者 蔡遵生 赵学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4-217,共4页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样本集,应用模式识别研究了势能面特征及动态因素对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A+BC→AB+C类反应,模式识别方法可验证若干已...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样本集,应用模式识别研究了势能面特征及动态因素对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A+BC→AB+C类反应,模式识别方法可验证若干已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发现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乘积对产物分子能量分配有更重要的作用.根据模式识别的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定性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反应动态学 能量分配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反应分子动态学与泽维尔
11
作者 盛祥 《实验教学与仪器(高中版)》 2005年第4期16-16,共1页
艾哈迈德·泽维尔是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从1990年起,他一直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从事化学反应分子动态学的研究。他们创造性地把激光技术应用于化学,使化学反应分子动态学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 艾哈迈德·泽维尔是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从1990年起,他一直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从事化学反应分子动态学的研究。他们创造性地把激光技术应用于化学,使化学反应分子动态学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维尔 反应分子动态 超短激光技术 诺贝尔化 高中 参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碰撞动态学研究动向
12
作者 秦启宗 《国际学术动态》 1997年第11期30-30,共1页
第16届分子碰撞动态学会议于1997年7月20~25日在美国Gull Lake城举行,由美国西北大学Goerge Schatz教授任主席,出席会议的有200多位学者。会上发表论文约210篇,有以下几个专题:①光解离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②反应性碰撞理论研究... 第16届分子碰撞动态学会议于1997年7月20~25日在美国Gull Lake城举行,由美国西北大学Goerge Schatz教授任主席,出席会议的有200多位学者。会上发表论文约210篇,有以下几个专题:①光解离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②反应性碰撞理论研究,③离子反应动态学,④界面反应动力学,⑤团簇反应动力学,⑥超快和非绝热过程。从会议可以看出,当前分子碰撞动态学研究的一些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6届 分子碰撞动态 分子反应动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3
《生命科学》 CSCD 1991年第6期53-53,共1页
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在兰州大学。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刘有成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梁晓天教授。主要学术带头人:刘有成教授,陈耀祖教授,李裕林教授,贾忠健教授。本室近期研究方向为自由基化学和天然产物的提取、分析和合... 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在兰州大学。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刘有成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梁晓天教授。主要学术带头人:刘有成教授,陈耀祖教授,李裕林教授,贾忠健教授。本室近期研究方向为自由基化学和天然产物的提取、分析和合成的有机化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①以自由基化学为方向,运用现代实验技术如 ESR、NMR、ENDOR、CIDNP,循环伏安等,研究自由基反应动态学和反应机理,生物抗氧化剂的抗氧化协同作用,生物活性分子的单电子转移反应,自由基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生成和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化 有机化实验室 术委员会 研究内容 研究 单电子转移反应 循环伏安 反应机理 实验室主任 反应动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4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5年第2期F002-F002,共1页
化学研究所是以开展基础研究和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主,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化学所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和优秀人才培养基... 化学研究所是以开展基础研究和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主,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化学所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和优秀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重点研究领域为:化学反应动态学和结构化学、分子聚集体化学、合成与制备科学、高技术材料研究、纳米科技、化学生物学和理论化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院化研究所 分子聚集体化 高新技术应用 人才培养基地 国民经济建设 重点研究领域 反应动态学 生物 基础研究 创新研究 战略目标 协调发展 转化工作 研究基地 奋斗目标 生活水平 国家安全 结构化 制备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3+H_2O→CH_4+OH的反应途径及动态学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思渝 刘若庄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816-821,共6页
用从头算方法计算了反应CH_3+H_2O→CH_4+OH的反应途径、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性质及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的速率常数。结果表明,电子相关能对反应活化位垒影响较大,反应存在返回效应和隧道效应。
关键词 甲基自由基 羟基自由基 从头算 反应动态学
原文传递
Modulation of Electronic States in Bimetallic-doped Nitrogen-Carbon Based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Oxygen Reduction Kinetics
16
作者 Chen Gong Chenyu Yang +2 位作者 Wanlin Zhou Hui Su Qinghua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13-521,I0042-I0060,I0094,共29页
Controlling the local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ctive ingredients to improve the adsorption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xygen-containing intermediates over the electrochemical liquid-solid interfaces is a critical c... Controlling the local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ctive ingredients to improve the adsorption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xygen-containing intermediates over the electrochemical liquid-solid interfaces is a critical challenge in the field of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catalysis.Here,we offer a simple approach for modulating the electronic states of metal nanocrystals by bimetal co-doping into carbon-nitrogen substrate,allowing us to modulate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catalytic active centers.To test our strategy,we designed a typical bimetallic nanoparticle catalyst(Fe-Co NP/NC)to flexibly alter the reaction kinetics of ORR.Our results from synchrotron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showed that the co-doping of iron and cobalt could optimize the intrinsic charge distribution of Fe-Co NP/NC catalyst,promoting the oxygen reduction kinetics and ultimately achieving remarkable ORR activity.Consequently,the carefully designed Fe-Co NP/NC exhibits an ultra-high kinetic current density at the operating voltage(71.94 mA/cm^(2)at 0.80 V),and the half-wave potential achieves 0.915 V,which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s including Fe NP/NC,Co NP/NC.Our findings provide a unique perspective for optimiz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ctive centers to achieve higher OR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faster kin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Reaction kinetics Electronic state modulation CODOPING ELECTROCAT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动取向影响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杜凤沛 陈兰 +1 位作者 蔡遵生 赵学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58个样本,应用多元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势能面及动态条件对转动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A+BC→AB+C类反应,反应物分子的质量比、势...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58个样本,应用多元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势能面及动态条件对转动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A+BC→AB+C类反应,反应物分子的质量比、势能面出口处的宽度和相对平动能对产物分子的转动取向有重要作用,且发现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乘积对产物的转动取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过程 分子反应动态学 转动取向 模式识别 多元非线性分析 势能面 动态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lF体系的准经典轨线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凤沛 陈兰 +2 位作者 蔡遵生 潘荫明 赵学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593-598,共6页
在从头算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拟合得到的LEPS型势能面对H+ClF体系进行了准经典轨线研究,主要研究了相对平动能、转动激发态对反应的影响及产物的振、转能态分布和通道竞争,并得到了与实验定性相符的结果.动态计算的结果则支持了前... 在从头算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拟合得到的LEPS型势能面对H+ClF体系进行了准经典轨线研究,主要研究了相对平动能、转动激发态对反应的影响及产物的振、转能态分布和通道竞争,并得到了与实验定性相符的结果.动态计算的结果则支持了前人关于生成HF通道存在着直接型和迁移型两种机理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经典轨道 反应动态学 一氟化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寿命轨线形成的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凤沛 陈兰 +1 位作者 蔡遵生 赵学庄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2-675,共4页
设计了6个参数来定量表征共线势能面的几何特征,并对48个具有不同几何特征的LEPS型势能面,在以7个参数表征的不同的动态条件下应用Venus95程序进行准经典轨线(QCT)计算.随后,应用模式识别研究了势能面的特征及动态因素对长寿命轨线形成... 设计了6个参数来定量表征共线势能面的几何特征,并对48个具有不同几何特征的LEPS型势能面,在以7个参数表征的不同的动态条件下应用Venus95程序进行准经典轨线(QCT)计算.随后,应用模式识别研究了势能面的特征及动态因素对长寿命轨线形成的影响,初步证实了若干已知的并发现了若干新的影响长寿命轨线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了长寿命轨线形成的定性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反应动态学 长寿命轨线 势能面特征 模式识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ll Quantum State Resolved Scattering Dynamics of the F+H_(2)→HF+H Reaction at 5.02 kJ/mol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明辉 任泽峰 +4 位作者 车丽 戴东旭 史提夫 王秀岩 杨学明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3-95,共3页
A crossed molecular beams, state-to-state scattering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F+H2→HF+H reaction at the collision energy of 5.02 kJ/mol, using the highly sensitive H atom Rydberg tagging time-of-flight method. ... A crossed molecular beams, state-to-state scattering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F+H2→HF+H reaction at the collision energy of 5.02 kJ/mol, using the highly sensitive H atom Rydberg tagging time-of-flight method. All the peaks in the TOF spectra can be clearly assigned to the ro-vibrational structures of the HF product. The forward scattering of the HF product at v′=3 has been observed. The small forward scattering of the HF product at v′=2 has also been detected. Detailed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dynamical origin of these forward scattering products at this high collision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ed molecular beams Reactive scattering State-to-state dynamics Reaction reson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