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C陶瓷与GH128镍基高温合金反应连接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段辉平 李树杰 +3 位作者 刘登科 吴海平 张艳 党紫九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C00期72-75,共4页
采用 Fe-Ni(重量比为 65∶ 3 5)金属粉末焊料 ,利用 Gleeble1 50 0热模拟机对镍基高温合金 ( GH1 2 8)和 Si C陶瓷进行反应连接 ,研究了连接温度、连接压力和高温保温时间对试样连接强度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 ,并制备了剪切强度超... 采用 Fe-Ni(重量比为 65∶ 3 5)金属粉末焊料 ,利用 Gleeble1 50 0热模拟机对镍基高温合金 ( GH1 2 8)和 Si C陶瓷进行反应连接 ,研究了连接温度、连接压力和高温保温时间对试样连接强度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 ,并制备了剪切强度超过 3 4 .3 MPa的陶瓷 /金属连接件。界面结构分析表明陶瓷 /焊料界面反应层的形成主要受 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金属 反应连接 界面扩散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新型反应连接技术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舸 赵汝成 赵文兴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7-1041,共5页
在碳化硅陶瓷反应连接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反应连接工艺,利用该工艺连接了自制的反应烧结碳化硅(RB-SiC)陶瓷。对连接的RB-SiC陶瓷样品表面初步抛光后,测试了焊缝宽度、焊缝处的显微组织结构、连接层的力学性能和高低温实... 在碳化硅陶瓷反应连接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反应连接工艺,利用该工艺连接了自制的反应烧结碳化硅(RB-SiC)陶瓷。对连接的RB-SiC陶瓷样品表面初步抛光后,测试了焊缝宽度、焊缝处的显微组织结构、连接层的力学性能和高低温实验后连接层对表面面形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利用新型反应连接工艺连接的RB-SiC陶瓷的焊缝宽度分布在54~77μm之间;焊缝处的显微组织结构非常均匀,接近基体材料;测试了10个样品的室温抗弯强度,平均值为307MPa,而且断裂都产生在母材上,说明焊缝处力学性能优异;高低温实验后,整块碳化硅陶瓷表面面形无变化,说明连接层的热学性能与母材一致,无残余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烧结 碳化硅陶瓷 反应连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连接230mm口径RB-SiC反射镜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斌智 张舸 董德义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60-2364,共5页
针对传统工艺难以制备口径大于1.2m的整块反射镜的问题,提出了反应连接制备大口径RB-SiC反射镜的工艺。该工艺在素坯阶段实现连接,一次反应烧结完成坯体的致密化和镜体的连接。采用该工艺制备了230mm口径的RB-SiC反射镜,并使用FSGJ-2光... 针对传统工艺难以制备口径大于1.2m的整块反射镜的问题,提出了反应连接制备大口径RB-SiC反射镜的工艺。该工艺在素坯阶段实现连接,一次反应烧结完成坯体的致密化和镜体的连接。采用该工艺制备了230mm口径的RB-SiC反射镜,并使用FSGJ-2光学数控机床对反射镜进行了研磨、粗抛光和精抛光加工,其镜面面形精度RMS值达到了λ/50(λ=632.8nm)。在环境温度(20±3)℃检测了连接反射镜,其面形变化RMS值小于λ/300,热循环试验前后连接反射镜面形没有明显变化;连接镜体表面在焊缝处粗糙度Ra<3.3nm,连接层与基体的显微结构基本相似,热性能相匹配。研究结果表明,用新型反应连接技术制成的RB-SiC反射镜可以满足空间光学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连接 碳化硅 RB-SiC反射镜 表面轮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连接碳化硅材料接头的力学和电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世斌 吕振林 +1 位作者 高积强 金志浩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74-676,共3页
采用反应连接的方法实现了反应烧结碳化硅(RB-SiC)之间以及反应烧结碳化硅和重结晶碳化硅(R-SiC)之间的连接。分别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上观察了连接区的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并用弯曲强度和电阻率评价了反应粘接硅/碳化硅材料接头的... 采用反应连接的方法实现了反应烧结碳化硅(RB-SiC)之间以及反应烧结碳化硅和重结晶碳化硅(R-SiC)之间的连接。分别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上观察了连接区的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并用弯曲强度和电阻率评价了反应粘接硅/碳化硅材料接头的机械和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反应连接可以使母材间形成良好的接合界面,连接层未对整体材料的强度和电阻率造成明显的影响。接合区组织和成分的优化是获得碳化硅材料优异连接性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反应连接 接头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颗粒增强AI复合材料的扩散反应连接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邵光辉 徐道荣 《电焊机》 2008年第9期87-89,共3页
以Cu箔为中间层,利用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对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真空扩散反应连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连接表面的洁净与否对接头外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连接温度升高,原子扩散区域增大而连接试样的整体力学性... 以Cu箔为中间层,利用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对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真空扩散反应连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连接表面的洁净与否对接头外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连接温度升高,原子扩散区域增大而连接试样的整体力学性能变差;连接接头中有金属间化合物AlCu3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基复合材料 扩散反应连接 中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石墨复相陶瓷的反应连接法焊接特性
6
作者 杨万利 代丽娜 +1 位作者 谢小娟 史忠旗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为研究料浆涂覆工艺及反应连接法焊接Si C-石墨复相陶瓷的焊接特性,以w(Si C)=95%、w(石墨)=0的SG0和w(Si C)=65%、w(石墨)=30%的SG30两种陶瓷材料为母材,以硅粉和活性炭粉按n(Si)n(C)=1 1.2配制的65%固相体积分数的混合料浆(分散介质... 为研究料浆涂覆工艺及反应连接法焊接Si C-石墨复相陶瓷的焊接特性,以w(Si C)=95%、w(石墨)=0的SG0和w(Si C)=65%、w(石墨)=30%的SG30两种陶瓷材料为母材,以硅粉和活性炭粉按n(Si)n(C)=1 1.2配制的65%固相体积分数的混合料浆(分散介质为酚醛树脂和酒精)为焊料,采用涂覆法及反应烧结工艺进行Si C-石墨复相陶瓷的焊接,并对焊接接头的抗弯强度、焊缝的显微形貌以及物相组成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焊缝具有与母材类似的微观结构及物相组成,焊缝与基体结合紧密;对比SG0-SG30和SG30-SG30两种焊接试块的抗弯强度,其中具有同质母材的焊接试块SG30-SG30的接头抗弯强度较高,达到了81.9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石墨复相陶瓷 焊接特性 反应连接 接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SiC陶瓷热压反应连接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建军 李树杰 +2 位作者 段辉平 刘勇 张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42-545,共4页
采用Ag粉和Ti粉作为焊料,对再结晶SiC陶瓷进行热压反应连接。研究了2种工艺,其中工艺1与传统的扩散焊工艺相似,即分别在不同的焊接温度下保温一定的时间;而工艺2则是首先在某一较高温度下进行短时间的保温,以利于Ti与SiC母材发生适度的... 采用Ag粉和Ti粉作为焊料,对再结晶SiC陶瓷进行热压反应连接。研究了2种工艺,其中工艺1与传统的扩散焊工艺相似,即分别在不同的焊接温度下保温一定的时间;而工艺2则是首先在某一较高温度下进行短时间的保温,以利于Ti与SiC母材发生适度的界面反应,促进界面结合,同时液相银的出现将显著缓解焊接应力,随后在另一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保温较长时间,以利于Ag-Ti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接头的焊接强度和工作温度。结果表明,采用工艺2获得的接头抗弯强度较高,达到SiC陶瓷母材强度的73.4%。微观结构研究表明,在界面处生成了反应层,焊料产物主要由两种相相间组成。EDX分析结果表明,界面处发生了元素的互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连接 SIC陶瓷 热压反应烧结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接酶链式反应的EML4-ALK融合基因分型检测
8
作者 钱丽君 胡珊珊 +2 位作者 肖君华 李凯 周宇荀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7,共9页
针对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变异体V1、V2、V3a、V3b设计引物、探针,优化连接探针长度及其浓度,建立基于连接酶链式反应的qPCR法检测方案,并对该方案的特异性、检出限、抗干扰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针对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变异体V1、V2、V3a、V3b设计引物、探针,优化连接探针长度及其浓度,建立基于连接酶链式反应的qPCR法检测方案,并对该方案的特异性、检出限、抗干扰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连接酶链式反应的qPCR法能对EML4-ALK融合基因进行有效分型;连接探针长度在30 nt(nucleotide)时检测灵敏度、特异性最高;连接探针终浓度在0.1~1.0 nmol/L较为合适;设计的引物、探针特异性好,只扩增靶RNA,对其他RNA无扩增;对EML4-ALK融合基因变异体V1、V2的检出限为10 copies/μL,变异体V3a、V3b的检出限为100 copies/μL;在EML4-ALK融合基因RNA标准品检测过程中加入100 ng的肺癌样本RNA作为干扰,检测结果未受到明显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EML4-ALK融合基因 连接酶链式反应 基因分型检测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合金插层厚度对反应连接TiB_2基陶瓷/Ti-6Al-4V梯度复合材料的影响
9
作者 宋亚林 张龙 +1 位作者 潘传增 朱冰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69-1776,共8页
将Ti合金插层引入(Ti+B_4C)反应原料和Ti合金底板之间,研究Ti合金插层厚度变化对超重力反应连接TiB2基陶瓷/Ti-6Al-4V梯度复合材料界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热力学计算表明:合成反应的绝热温度远超Ti合金的熔点,可以保证不同厚度... 将Ti合金插层引入(Ti+B_4C)反应原料和Ti合金底板之间,研究Ti合金插层厚度变化对超重力反应连接TiB2基陶瓷/Ti-6Al-4V梯度复合材料界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热力学计算表明:合成反应的绝热温度远超Ti合金的熔点,可以保证不同厚度的Ti合金插层全部熔化。XRD、FESEM及EDS分析结果表明:在陶瓷和Ti合金底板之间形成梯度界面区,且随着Ti合金插层厚度的增加,梯度界面区的厚度也不断增大。自陶瓷基体至Ti合金底板,TiB_2和TiC_(1-x)的体积分数不断减少,而TiB的体积分数先增加而后减少,最终形成以TiB_2、TiC_(1-x)及TiB陶瓷相尺寸和分布为特征的梯度复合结构。而梯度连接区的硬度分布趋势更加平缓,其剪切强度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2基陶瓷/Ti-6Al-4V梯度复合材料 反应连接 Ti合金插层 显微组织 维氏硬度 剪切强度
原文传递
超重力场反应连接制备TiB2-TiC/1Cr18Ni9Ti和TiB2-TiC/Ti-6Al-4V梯度复合材料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德军 赵忠民 +1 位作者 张龙 宋义刚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24-1834,共11页
以1Cr18Ni9Ti、Ti-6Al-4V为金属基底,通过在B4C+Ti体系中引入CrO_3+Al铝热剂,调整反应体系绝热温度依次为3 193、3 282、3 290及3 473K,采用超重力场反应连接制备TiB_2-TiC/1Cr18Ni9Ti和TiB_2-TiC/Ti-6Al-4V梯度复合材料,发现随着反应... 以1Cr18Ni9Ti、Ti-6Al-4V为金属基底,通过在B4C+Ti体系中引入CrO_3+Al铝热剂,调整反应体系绝热温度依次为3 193、3 282、3 290及3 473K,采用超重力场反应连接制备TiB_2-TiC/1Cr18Ni9Ti和TiB_2-TiC/Ti-6Al-4V梯度复合材料,发现随着反应绝热温度升高,陶瓷/金属界面区厚度不仅因金属熔深增加而增大,并且残存于界面上的Al_2O_3夹杂也随之增多。分别对B4C+Al体系与CrO_3+Al铝热剂进行配制、球磨活化、压制成坯并依次填料入坩埚后,发现残存于界面上的Al_2O_3夹杂完全消除,同时发现在TiB_2-TiC/1Cr18Ni9Ti界面上生成三维网络陶瓷/金属梯度复合结构,而在TiB_2-TiC/Ti-6Al-4V界面上形成跨尺度多层次梯度复合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复合材料 超重力场 反应连接 缺陷控制 界面结构
原文传递
SiC陶瓷连接工艺及焊料反应产物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利 李树杰 +2 位作者 张建军 冀小强 张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4-227,共4页
采用热压反应烧结技术,使用Ti-Ni混合金属粉末焊料对SiC陶瓷进行连接。探讨了焊接温度、保温时间、焊料厚度以及焊接压力等工艺参数对连接件抗弯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对连接界面及焊料反应产物进行SEM,EDS,XRD分析,进一步考察了焊接工... 采用热压反应烧结技术,使用Ti-Ni混合金属粉末焊料对SiC陶瓷进行连接。探讨了焊接温度、保温时间、焊料厚度以及焊接压力等工艺参数对连接件抗弯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对连接界面及焊料反应产物进行SEM,EDS,XRD分析,进一步考察了焊接工艺对连接件的断裂类型、焊料反应产物及其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连接工艺,Ti-Ni焊料与母材可通过适当且适度的界面反应获得牢固结合,此时界面反应产物为以TiC,NiTi为主含Ni3C,Ni16Ti6Si7的混合物,且具有较高强度的TiC以弥散相形式分布在以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间化合物NiTi为主的基质中,对接头性能的改善起到关键作用。在本实验范围内,在连接温度1100℃,保温时间20min,焊接压力12.7MPa,焊料厚度0.3mm条件下可获得最佳陶瓷接头,其相对抗弯强度为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连接 热压反应烧结连接 碳化硅 界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碳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连接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七德 孙峰 +3 位作者 吉晓莉 鄢永高 郝慧 王浩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515-518,共4页
以纯碳质糊料连接PCRBSC基体,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焊接PCRBSC陶瓷.探讨了焊缝的碳含量、烧结温度对焊接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孔和游离碳(fC)是影响焊缝强度的最主要原因.焊缝不含气孔和fC时,连接强度随焊缝中游离硅(fSi)的减少而增大.... 以纯碳质糊料连接PCRBSC基体,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焊接PCRBSC陶瓷.探讨了焊缝的碳含量、烧结温度对焊接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孔和游离碳(fC)是影响焊缝强度的最主要原因.焊缝不含气孔和fC时,连接强度随焊缝中游离硅(fSi)的减少而增大.调节糊料的碳含量以控制fSi的含量;采用合适的涂覆工艺和1800℃高温烧结,当焊缝的厚度为35μm~50μm时,焊接强度达到460 MPa,且断裂发生在母材中.原位合成碳化硅焊缝具有与PCRBSC母材相似的物相结构是连接强度得以提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PCRBSC 陶瓷焊接 反应成形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Ag-Cu-Ti反应扩散连接SiCp/2009Al复合材料的接头强度与断裂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祖德 舒大禹 +2 位作者 黄继华 胡传凯 康凤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0-104,共5页
采用Al-Ag-Cu-Ti中间夹层,在真空条件下对SiCp/2009Al复合材料进行了反应扩散连接。结果表明,中间夹层Ti元素含量、连接温度和保温时间均会影响SiCp/2009Al复合材料连接接头的连接强度;最佳的连接工艺为连接温度550℃、保温时间60min、T... 采用Al-Ag-Cu-Ti中间夹层,在真空条件下对SiCp/2009Al复合材料进行了反应扩散连接。结果表明,中间夹层Ti元素含量、连接温度和保温时间均会影响SiCp/2009Al复合材料连接接头的连接强度;最佳的连接工艺为连接温度550℃、保温时间60min、Ti元素含量3%(质量分数),在最佳的连接工艺下连接强度可达120MPa;SiCp/2009Al复合材料的反应扩散连接接头的断裂是由于焊缝中的金属间化合物成为裂纹源,裂纹在焊缝中扩展导致接头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2009Al复合材料 反应扩散连接 接头强度 断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女性尿标本中的奈瑟淋球菌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学标 张建秀 +4 位作者 王宗发 曾抗 周再高 于娜莎 周冼苡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0-401,共2页
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技术诊断女性淋病的价值。方法对 170例 STD门诊女性就诊者作宫颈拭子淋球菌培养和尿标本LCR检测,对两项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作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参照“扩大的金标准”确定LCR... 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技术诊断女性淋病的价值。方法对 170例 STD门诊女性就诊者作宫颈拭子淋球菌培养和尿标本LCR检测,对两项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作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参照“扩大的金标准”确定LCR技术和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70例患者中16例LCR检测阳性(9. 4%),14例培养阳性(8. 2%),对8例两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作了PCR检测。LCR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和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4.1%、100%、100%和99.4%;而培养法分别为82.4%、100%、100%和98.1%。结论尿标本LCR检测对诊断女性淋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宜作大规模的STD普查,使筛查女性无症状感染者的机会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 连接酶链反应 培养 尿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接酶反应快速检测华法林相关基因VKORC1、CYP2C9多态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亚同 梁欣 +2 位作者 胡欣 李可欣 杨莉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395-1401,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连接酶反应检测华法林相关基因分型分布的新方法。方法:设计多重PCR体系,构建多重PCR/连接酶检测方法检测华法林相关基因(VKORC1、CYP2C9)多态性,并用本方法检测207份北方汉族人血样DNA。结果:本研究检测结果未发现rs17998... 目的:建立基于连接酶反应检测华法林相关基因分型分布的新方法。方法:设计多重PCR体系,构建多重PCR/连接酶检测方法检测华法林相关基因(VKORC1、CYP2C9)多态性,并用本方法检测207份北方汉族人血样DNA。结果:本研究检测结果未发现rs1799853(CYP2C9*2)突变。CYP2C9*3,VKORC1:1173C>T,VKORC1:3730G>A,VKORC1:-1639G>A等4个SNP位点的发生率分别为4.35%、5.80%、5.31%、6.76%。位于CYP2C9第三个内含子的rs4086116发生率为10.14%。结论:本方法可靠、迅速,自动化程度高,检测结果与既往报道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连接酶检测反应 VKORC1 CYP2C9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接酶检测反应的PRL基因多态与清远麻鸡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束婧婷 李慧芳 +5 位作者 邹剑敏 张莹 陈宽维 尹平安 韩威 宋卫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95-1100,共6页
旨在建立一个基于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基因多态性并行检测系统,探讨鸡催乳素(PRL)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优良地方鸡种——清远麻鸡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本研究应用PCR-LDR方法检测PRL8052T/C和PRL8113G/C基因型,并使用SAS... 旨在建立一个基于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基因多态性并行检测系统,探讨鸡催乳素(PRL)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优良地方鸡种——清远麻鸡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本研究应用PCR-LDR方法检测PRL8052T/C和PRL8113G/C基因型,并使用SAS软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结果,在8052T/C位点上,CT基因型个体的52周产蛋数显著高于TT型个体;在8113G/C位点上,CG基因型个体的开产日龄显著低于GG型个体,而其52周龄产蛋数却显著高于GG型个体。2个位点的单倍型对开产日龄和52周产蛋数也存在显著的效应,CTCG型个体具有较早的开产日龄和最高的52周龄产蛋数。结果表明,PRL基因多态性与清远麻鸡繁殖性状有相关关系,PRL 8052T/C和PRL 8113G/C杂合基因型可能是提高鸡繁殖性能的分子标记,利用单倍型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可能会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酶检测反应 PRL基因 繁殖性状 基因多态性 清远麻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接酶反应检测硫唑嘌呤基因多态性及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欣 张亚同 +5 位作者 程刚 胡欣 孙迎琪 杨晨 李可欣 孙春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建立并探讨基于连接酶反应检测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S-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分型分布的新方法。方法:建立多重PCR/连接酶检测方法检测TPMT基因多态性,并对50份健康志愿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方法可靠、迅速,自动... 目的:建立并探讨基于连接酶反应检测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S-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分型分布的新方法。方法:建立多重PCR/连接酶检测方法检测TPMT基因多态性,并对50份健康志愿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方法可靠、迅速,自动化程度高。研究未发现导致TPMT酶活性降低的基因型*2,*3A,*3B和*4,TPMT*3C仅发现2例杂合子。结论:本文建立的基因分型技术可为TPMT基因型检测提供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连接酶检测反应 硫唑嘌呤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脯氨酸硫酯自然化学连接反应中的轨道相互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琪 于海珠 石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21-2331,共11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M06//B3LYP)对脯氨酸硫酯在自然化学连接(NCL)反应中低反应活性的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通过对脯氨酸和丙氨酸硫酯NCL反应的具体反应路径(Path-Pro和Path-Ala)分别进行计算发现,两个分子的反应路径均先...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M06//B3LYP)对脯氨酸硫酯在自然化学连接(NCL)反应中低反应活性的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通过对脯氨酸和丙氨酸硫酯NCL反应的具体反应路径(Path-Pro和Path-Ala)分别进行计算发现,两个分子的反应路径均先后经历外源硫醇-硫酯交换、硫酯-硫酯交换、分子内S→N酰基化重排三个主要步骤.两者的决速步骤均为第一步骤.其中Path-Pro的总能垒较高,即脯氨酸硫酯的反应活性较低,这与实验结果一致.对两路径的决速步骤进一步考察,发现脯氨酸中αN上的羰基对反应中心羰基的n→π*相互作用使得脯氨酸硫酯的LUMO轨道能量升高,相应羰基C与S(芳基硫醇)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从而使得反应能垒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化学连接反应 脯氨酸 n→π*相互作用 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并行分型系统检测鸡肉风味相关候选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慧芳 束婧婷 +4 位作者 张莹 邝智祥 朱文奇 韩威 陈宽维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2-267,共6页
旨在建立一个基于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LDR)的基因多态性并行检测系统,检测鸡肉风味相关候选基因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FABP)基因和腺苷琥珀酸裂解酶(ADSL)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在优良... 旨在建立一个基于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LDR)的基因多态性并行检测系统,检测鸡肉风味相关候选基因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FABP)基因和腺苷琥珀酸裂解酶(ADSL)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在优良地方鸡种——清远麻鸡和快大型隐性白羽鸡中的分布差异。采集165只隐性白羽鸡和185只清远麻鸡母鸡的血液并提取DNA,应用PCR-LDR方法检测A-FABP51C/T、Ex-FABP1011T/C和ADSL3484C/T的基因型。结果,所得分型结果同直接测序分型结果一致。3个多态位点在2个品种鸡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并且在不同品种中的分布均存在差异,在A-FABP51C/T位点上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基因多态性并行检测系统是一种准确、灵敏的SNP检测方案,为鸡肉风味性状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酶检测反应 A-FABP基因 Ex-FABP基因 ADSL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学标 张建秀 +3 位作者 曾抗 于娜莎 周再高 王宗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6-98,共3页
为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诊断宫颈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意义,用质粒L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70例STD门诊女性就诊者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对两项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校正,对PCR阳性而LCR阴性者,将LCR标本稀释10倍重复LCR或用... 为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诊断宫颈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意义,用质粒L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70例STD门诊女性就诊者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对两项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校正,对PCR阳性而LCR阴性者,将LCR标本稀释10倍重复LCR或用PCR反应的DNA模板作LCR检测。对PCR阴性而LCR阳性者,用另一对针对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的引物作PCR测试。将以上两项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判断为真阳性,确定LCR和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现170例患者中24例LCR检测阳性(14.2%),26例PCR阳性(15.3%),对8例两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作了校正。LCR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9.3%;而PCR分别为92%,97.9%。结果提示LCR诊断女性宫颈CT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酶链反应 聚合酶莲反应 沙眼衣原体 宫颈感染 LCR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