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5篇文章
< 1 2 2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1
作者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65-1472,共8页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癌 上皮性卵巢癌 淋巴结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
2
作者 蒋华蕾 张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13-016,共4页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 纳入病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22年3月至2024年9月选取,数据统计为169例。均予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 纳入病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22年3月至2024年9月选取,数据统计为169例。均予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进行诊断,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做比较,评估诊断效果。结果 对比手术和病理诊断结果,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阳性检出率较高,169例非小细胞肺癌中,共572枚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转移154枚,转移组纵隔淋巴结转移指标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可以及时发现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对病情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脑血流灌注显像在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中的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唐亮 王子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452-1453,1469,共3页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CP)患儿是否存在局部脑血流异常,以及这种异常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30例痉挛型四肢瘫或偏瘫CP患儿进行头颅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研究其头颅SPECT的脑...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CP)患儿是否存在局部脑血流异常,以及这种异常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30例痉挛型四肢瘫或偏瘫CP患儿进行头颅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研究其头颅SPECT的脑血流灌注异常与脑损伤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30例CP患儿中头颅SPECT异常者28例。其中双侧大脑弥散性放射性减低6例,大脑局限性放射性减低22例。四肢瘫患儿头颅SPECT典型表现为双侧大脑顶叶放射性减低,以下依次为额叶、基底核、颞叶和枕叶。偏瘫患儿头颅SPECT典型表现为患肢对侧大脑顶叶放射性减低,以下依次为患肢对侧额叶、颞叶和基底核;四肢瘫患儿左右两侧病变部位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偏瘫患儿左右两侧顶叶病变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瘫、偏瘫的顶叶与额叶比较病变概率增加(Pa<0.05)。结论CP患儿存在相应部位脑供血方面异常,头颅SPECT的脑血流灌注异常与脑损伤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之间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局部脑血流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衰减校正在IQ-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珺奇 焦建 +5 位作者 牟甜甜 张烨虹 解小芬 米宏志 王蒨 张晓丽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853-857,共5页
目的:以无冠心病者为研究对象,IQ-SPECT模式采集图像,采用4DM软件对心肌节段的放射性摄取值(%)和17节段自动评分系统对结果进行评价,比较CT衰减校正(AC)对心肌灌注显像(MPI)结果判断的影响。方法:对59例行静息+负荷SPECT MPI结果为阴性... 目的:以无冠心病者为研究对象,IQ-SPECT模式采集图像,采用4DM软件对心肌节段的放射性摄取值(%)和17节段自动评分系统对结果进行评价,比较CT衰减校正(AC)对心肌灌注显像(MPI)结果判断的影响。方法:对59例行静息+负荷SPECT MPI结果为阴性,且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结果提示冠状动脉未见狭窄或狭窄<50%,对其静息心肌灌注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年龄(58.3±9.8)岁,体质指数(24.9±3.4)/(kg/m^2)。采用4DM软件比较衰减校正前后左心室5个大的心肌节段(心尖、前壁、间隔、下壁和侧壁)的放射性摄取值(%),以及17个心肌节段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AC后受检者下壁和间隔的放射性摄取值(%)显著性升高,心尖部的放射性摄取值(%)则明显降低(P<0.05)。AC后86%(51/59)的下壁和85%(50/59)间隔的放射性摄取值(%)升高,100%(59/59)心尖部放射性摄取值(%)均降低。采用17节段5分法的评分系统,AC后多数下壁(78%,46/59)、间隔(59%,35/59)和心尖部(69%,41/59)的评分保持不变。但对女性患者,AC后42%(13/31)的前壁和心尖部评分值均增加,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结论:IQ-SPECT模式下,AC会导致受检者下壁和间隔的放射性摄取值(%)明显升高,心尖部则显著降低。临床医师在图像判读时需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衰减校正 心肌灌注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在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何洁 吉训明 +1 位作者 张人玲 翟勇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r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了解SPECT在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 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r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了解SPECT在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手术前后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有无侧支代偿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 12例患者额、颞叶病变侧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顶、枕叶、基底节及丘脑手术前后无统计学异(P>0.05)。手术前或手术后有无侧支代偿患者上述各部位病变侧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搭桥手术可改善脑循环代偿不足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以额、颞叶血流灌注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血管重建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计算机 单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与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甲状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肖巍巍 李静雯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7期2154-2159,共6页
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在临床实践中,超声是甲状腺癌筛查的首选方式,但诊断灵敏度有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分期、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估等方... 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在临床实践中,超声是甲状腺癌筛查的首选方式,但诊断灵敏度有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分期、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超声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可实现多角度评估甲状腺结节的图像特征和分子特征,极大提高了甲状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化了甲状腺癌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超声 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甲状腺核素显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应激性心肌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666-667,671,672,共4页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胸痛12d于2015年10月22日入住本科。患者缘于12d前大怒后出现胸痛,伴后背放射痛、低血压状态、恶心、呕吐,自服“速效救心丸”5粒后症状未能缓解。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冠脉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肝脏泡型棘球蚴病可切除性及切除范围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颜有霞 田青山 +2 位作者 王顺娟 李焱 李梦婕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4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在肝脏泡型棘球蚴病可切除性及切除范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拟行手术切除的30例肝脏泡型棘球蚴...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在肝脏泡型棘球蚴病可切除性及切除范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拟行手术切除的30例肝脏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术前1周内行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和PET-CT检查,由影像医师与外科医师共同分析两种图像,明确病灶的可切除性及切除范围,术后进行病理分析,明确疾病类型。绘制增强CT和PET-CT诊断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计33个病灶(其中3例有2个病灶)。经评估后,最终28例患者行手术切除,共完整切除28个病灶,其中26个病灶边界术前PET-CT图像显示为环状糖代谢增高区域,术后病理证实22个为炎性浸润、成纤维细胞,4个为多房棘球蚴虫体。另外2个病灶边界PET-CT图像显示为无糖代谢增高,术后病理证实为正常肝组织。增强CT和PET-CT的敏感性(50.0%vs 100.0%)和阴性预测值(16.7%vs 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特异度(100.0%vs 100.0%)、阳性预测值(100.0%vs 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CT和PET-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9,P <0.001)。结论 PET-CT可清晰显示肝脏泡型棘球蚴病灶的生物学活性边界,一次成像即可显示全身病灶,包括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对术前评估病灶可切除性及切除范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肝脏泡棘球蚴病 可切除性 切除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脑功能显像在脑卒中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跃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期138-139,共2页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脑功能显像能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egioncerebralbloodflow,rCBF),反映局部脑功能变化和代谢状态,在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意义。SPECT对急性脑卒中诊断阳性率达...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脑功能显像能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egioncerebralbloodflow,rCBF),反映局部脑功能变化和代谢状态,在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意义。SPECT对急性脑卒中诊断阳性率达95%~100%;能正确反映颈动脉阻塞引起脑低灌注的程度;能区分脑半暗带组织与梗死组织。脑SPECT灌注功能显像能预测脑卒中出血发生,指导选择治疗最佳时机和治疗方法,明显提高患者康复效果。CBF值越大应给予积极治疗,CBF值越小为溶栓治疗的禁忌证。急性脑卒中发作早期脑SPECT灌注功能显像能对近、远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PECT 脑功能显像 脑卒 治疗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在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伟胜 楼云龙 苏中振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7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帕金森病(PD)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5例原发性早期P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除外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同期检查者2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PET检查进行扫描诊断,观察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帕金森病(PD)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5例原发性早期P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除外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同期检查者2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PET检查进行扫描诊断,观察比较两组双侧尾状核和前后壳核^(11)C-CFT摄取值。结果研究组双侧尾状核^(11)C-CFT摄取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7,P>0.05);前壳核和后壳核^(11)C-CFT摄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007、32.998,P<0.05)。研究组发病同侧与对照组、研究组发病对侧与对照组、研究组发病同侧与研究组发病对侧双侧尾状核^(11)C-CFT摄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59、1.359、0,P>0.05);研究组发病同侧与对照组、研究组发病对侧与对照组、研究组发病同侧与研究组发病对侧前壳核^(11)C-CFT摄取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25、26.226、5.528,P<0.05);研究组发病同侧与对照组、研究组发病对侧与对照组、研究组发病同侧与研究组发病对侧后壳核^(11)C-CFT摄取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122、38.422、6.633,P<0.05)。结论 PET显像技术能够早期分辨出双侧尾状核和前后壳核中多巴胺(DA)转运体的不同分布,可帮助提高早期PD患者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帕金森病 早期诊断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多巴胺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在诊断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静 杨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08-610,共3页
目的探讨脑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剂99Tcm-TRODAT-1在基底神经节的分布特点,以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对诊断帕金森病(PD)的价值。方法将35例PD患者(PD组)和1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检查。以半定... 目的探讨脑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剂99Tcm-TRODAT-1在基底神经节的分布特点,以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对诊断帕金森病(PD)的价值。方法将35例PD患者(PD组)和1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检查。以半定量方法分析,应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双侧横断位、矢状位纹状体(ST)/小脑(CB)放射性摄取率之比。结果对照组横断位左右侧和矢状位左、右侧ST/CB分别为(1.55±0.15)、(1.58±0.14)和(1.62±0.17)、(1.69±0.16)。PD组ST/CB比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99Tcm-TRODAT-1在SPECT中显像是诊断PD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胺 体层摄影术 发射计算机 单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再次手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玲 富丽萍 +2 位作者 赵朕龙 余其多 郑玉民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0年第8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锝(99Tcm)甲氧异腈[technetium(99Tcm)sestamibi,99Tcm-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双时相断层融合显像在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的... 目的探讨锝(99Tcm)甲氧异腈[technetium(99Tcm)sestamibi,99Tcm-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双时相断层融合显像在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前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3月19例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进行再次甲状旁腺切除术前均行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断层融合显像,并与颈部超声结果进行对比,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断层融合显像及超声对甲状旁腺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断层融合显像及颈部超声对所有甲状旁腺病灶和异位甲状旁腺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分别为95.2%、52.3%和90.9%、18.2%,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8)。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断层融合显像对所有甲状旁腺病灶和异位甲状旁腺病灶检出的准确性分别为71.4%、83.3%,均高于及颈部超声的准确性34.3%、18.2%。结论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断层融合显像对再次手术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所有甲状旁腺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高于超声、尤其对于异位甲状旁腺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更高,在再次手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术前定位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甲状旁腺切除术 游离全片段甲状旁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局部脑血流量的分布(英文)
13
作者 刘雅洁 张铁利 +2 位作者 张雷家 杨淑坤 马桂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248-249,共2页
背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较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可引起脑瘫、智力低下和惊厥。目前,该病常用的检查方法有CT扫描、MRI成像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等方法。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显像的特征,... 背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较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可引起脑瘫、智力低下和惊厥。目前,该病常用的检查方法有CT扫描、MRI成像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等方法。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显像的特征,并与CT扫描、MRI成像进行比较,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功能监测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设计:以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核医学科。对象:选择1998-09/2000-10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30例作为观察组,男23例,女7例;并随机选择同期1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男7例,女3例。方法:对两组对象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脑血流灌注显像,并与其CT、MRI结果进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①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和新生儿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脑血流显像特征比较;②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和MRI检查的对比。结果:22例同时做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MRI的患儿中,轻度组7例,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MRI阳性数分别为7,3和5例;中度组10例中,3种方法的阳性数分别为10,8和9例;重度组5例,3种方法均为阳性;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脑血流灌注显像 单光子发射 局部脑血流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MRI成像 正常新生儿 分布 CT扫描 早期干预 新生儿疾病 脑血流显像 MRI检查 阳性检出率 智力低下 理论基础 功能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X综合征中的应用
14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763-764,767,768,共4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断发作.5d前患者于活动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休息约5 min可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运动试验示:阳性,Ⅱ、Ⅲ、AVF、V4~V6导联ST段运动中、后动态改变(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20~0.25 mV,V4~V6导联ST压低0.1~0.2 mV),门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收入我科.患高血压15年,血压最高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日口服尼群地平10 mg,2次/d,血压波动在130~140/80~90 mm Hg,否认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5年,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吸烟史20余年,每日30支左右,已戒烟10余年,饮酒史40余年,平均每天10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15
作者 伍日照 《当代医学》 2014年第35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检查时间(单日、双日)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评估,实验组采用P...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检查时间(单日、双日)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评估,实验组采用PET/CT显像评估,比较2组患者扫描时间、花费等指标。结果实验组35例病情稳定,且患者对本院满意度为95%,患者1年生存率为45%,15例患者远期生存,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扫描时间为(20±4)min,检查费用为(4500±890)元,病情进展时间为(3.9±1.1)个月,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期为(9.2±0.6)个月,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PET/CT显像技术操作简单,扫描时间较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 非小细胞肺癌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宫颈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志兴 朱芝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4,共3页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重要成像方法。PET/CT检测对宫颈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一系列变化的诊断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明确宫颈癌的分期。对指导宫颈癌患者的治疗、评估患者的预后及复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且有助于结合患者实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宫颈癌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测定密度比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思光 孙倩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8-21,24,共5页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T)测定密度比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NSCLC患者18F-FDG-PET/CT检查结果,测量淋巴结短径、标准化摄...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T)测定密度比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NSCLC患者18F-FDG-PET/CT检查结果,测量淋巴结短径、标准化摄取值(SUV)、CT密度及纵隔血池CT密度等,计算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以手术和病理学结果为对照,分析PET/CT综合分析法和密度比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68例NSCLC患者中,共有398枚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转移64枚。纵隔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结短径、淋巴结SUVmax和病灶SUVmax高于未转移者,转移者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低于未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方面,PET/CT综合分析法为78. 13%、80. 24%、79. 90%,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以<0. 85为临界值时为75. 00%、76. 95%、76. 63%,二者联合时为93. 75%、86. 23%、87. 44%,二者联合时诊断效能显著高于二者单独时(P <0. 01)。结论 PET/CT综合分析法和密度比均可作为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法,且二者联合时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密度比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联合诊断级CT融合显像在鉴别良恶性肺部病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长江 肖本波 +2 位作者 黄霖 鄢庆州 董燕玉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24期3201-3204,共4页
目的分析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99mTc-MIBI-SPECT)联合诊断级CT融合显像在鉴别良恶性肺部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3例可疑肺癌病灶患者的99mTc-MIBI-SPECT联合诊断级CT同机融合显像资料,总结良恶... 目的分析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99mTc-MIBI-SPECT)联合诊断级CT融合显像在鉴别良恶性肺部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3例可疑肺癌病灶患者的99mTc-MIBI-SPECT联合诊断级CT同机融合显像资料,总结良恶性肺部病灶的影像特征,并比较良恶性肺部病灶的放射性摄取比。以病理结果或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析99mTc-MIBI-SPECT联合诊断级CT融合显像对良恶性肺部病灶的鉴别效能。结果63例可疑恶性肺部病灶患者中,44例为恶性肺部病变,19例良性肺部病变。99mTc-MIBI-SPECT联合诊断级CT同机融合显像对肺部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为95.45%、特异性为84.21%、准确性为92.06%、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为88.89%。恶性肺部病灶放射性摄取比高于良性病灶(P<0.05)。中央型恶性肺部病灶主要表现为肺门肿块放射性浓聚,而周围型恶性肺部病灶出现分叶征、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的概率,以及肺部病灶呈灶性放射性浓聚的概率也高于周围型良性肺部病灶(均P<0.05)。结论99mTc-MIBI-SPECT联合诊断级CT融合显像对可疑恶性肺部病灶性质有较高的鉴别价值。SPECT影像表现为灶性放射性浓聚者多为恶性肺部病灶,对于CT影像有恶性征象者应注意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病灶 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诊断级CT 融合显像 定性诊断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委中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脑功能成像的观察 被引量:28
19
作者 邵广瑞 马蕾 +2 位作者 柳澄 宋磊 张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69-972,共4页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在脑内引起的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疗法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电针刺激8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委中穴,同时行PET/CT脑功能成像,采用相同扫描技术对同8名受试者行无任何穴...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在脑内引起的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疗法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电针刺激8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委中穴,同时行PET/CT脑功能成像,采用相同扫描技术对同8名受试者行无任何穴位刺激的PET/CT脑功能成像。使用统计参数图(SPM)的配对t检验模型,对比针刺委中穴组与静息对照组的差异脑功能图。结果根据布劳德曼区(Broadmann area,BA),(1)针刺诱发的平均功能激活脑区:左侧BA10、11、22、38、39、40、44、45、46,右侧BA10,双侧BA19、18以及左侧小脑皮层、屏状核、岛叶(t>3·36,P<0·01,k>30voxels);(2)针刺诱发平均功能抑制脑区:双侧BA24,左侧BA7、8、19、40,右侧BA1、3、6、20、44和左侧黑质。结论委中穴与大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针刺委中穴是通过激活和抑制有功能联系的多个特异脑功能区,并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其中前额区、岛叶及小脑的功能激活和扣带回、顶叶及黑质的功能抑制分析是针刺委中穴的中枢调节机制之一。本研究证明,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揭示中医经络理论,为针刺疗法提供中枢调节机制的可视性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发射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20
作者 常林凤 卢光明 +5 位作者 朱虹 王中秋 吴江 胡裕效 秦利萍 王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均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观察瘤体PET图像上标准摄取值以及延迟显像后标准摄取值变化,...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均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观察瘤体PET图像上标准摄取值以及延迟显像后标准摄取值变化,分析肺部病变CT形态、密度、边界、毛刺等征象,分别统计PET、CT和PET/CT对原发性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结果:40例患者PET图像表现为标准摄取值(SUV)>2.5,3例SUV<2.5,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3.0%和7.0%;24例延迟显像上升>10%,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68.5%和31.5%;36例CT图像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分叶、毛刺,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3.7%和16.3%;PET/CT显示37例为肺癌,6例可疑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6.0%和0。结论:行PET/CT早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存在假阴性,而延迟显像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癌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 氟去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