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生素饲喂小鼠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蜱虫共吸血传播中的影响
1
作者 陈京晶 陈晨 +2 位作者 周祥 袁传飞 夏乾峰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8,共8页
目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一种新发的蜱传病原体。探讨小鼠肠道菌群在SFTSV传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抗生素治疗和微生物再定殖对昆明小鼠肠道菌群进行调控。然后将... 目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一种新发的蜱传病原体。探讨小鼠肠道菌群在SFTSV传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抗生素治疗和微生物再定殖对昆明小鼠肠道菌群进行调控。然后将感染SFTSV的长角血蜱成蜱和未感染的若蜱共同吸血小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饱血若蜱体内SFTSV水平。结果:将粪便均匀涂抹在LB琼脂平板上,证实肠道细菌的改变。与对照组和再定殖组相比,抗生素治疗组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单一。在共吸血传播模型中,qPCR分析显示抗生素治疗组的病毒载量较对照组和再定殖组有所增加。结论:小鼠肠道菌群可抑制SFTSV的传播。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SFTSV传播中宿主肠道功能菌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长角血蜱 肠道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联合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骥 吕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5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载量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SFTS患者100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77)和死亡组(n=23),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临床一般...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载量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SFTS患者100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77)和死亡组(n=23),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症状、PLT、凝血指标及SFTSV载量差异,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发热持续时间长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发生消化道出血、神志改变、肾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害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占比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LT低于生存组,而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SFTSV载量的拷贝数对数值≥5的患者占比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害、DIC、PLT、TT和SFTSV载量是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此构建的方程预测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60~0.97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0%和81.80%。结论SFTS患者预后受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害、DIC、PLT、TT和病毒载量因素的影响,且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方程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预后 新型布尼亚病毒 载量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城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新型布尼亚病毒量动态变化分析
3
作者 周意红 陶奔 +2 位作者 张志刚 雷远锋 陈敬锋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5期155-157,共3页
目的 探讨分析麻城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新型布朗尼病毒(SFTSV)量与临床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10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T-qPCR检测其体内的SF... 目的 探讨分析麻城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新型布朗尼病毒(SFTSV)量与临床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10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T-qPCR检测其体内的SFTSV量。根据SFTSV量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病毒量组(≥5.0 log10 copies/ml)和低病毒量组(<5.0 log10 copies/ml),比较两组患者的SFTSV量动态变化及预后,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120例SFTS患者平均年龄(58.3±13.2)岁,男女比例接近,实验室检查显示其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多项指标异常,SFTSV量中位数为5.1 log10 copies/ml。高病毒量组死亡率(28.6%)显著高于低病毒量组(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病毒量(OR=4.32,P<0.05)、血小板减少(OR=3.76,P<0.05)、肝功能损害(OR=5.21,P<0.05)是SFT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FT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多见异常,其体内的SFTSV量与临床症状及预后密切相关。高病毒量、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损害是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磷酸酶和白介素-8对重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早期预测价值研究
4
作者 许坦 周楠 +3 位作者 胡琴琴 肖园园 张觅 李金龙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分析多种血液指标,寻找对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重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具有早期预测价值的指标并构建联合预测模型,为临床对重型SFTS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 目的分析多种血液指标,寻找对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重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具有早期预测价值的指标并构建联合预测模型,为临床对重型SFTS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23年4月至2024年7月南京市第二医院的98例SFTS住院患者,并依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合并症将患者分为重型SFTS组(33例)和轻型SFTS组(65例)。收集患者入院后初次检测的血液指标,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将具有显著差异的指标用于构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估血液指标对重型SFTS的早期预测价值。利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决策曲线评估联合预测模型的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结果重型SFTS组的B型尿钠肽、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α-羟丁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碱性磷酸酶、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轻型SFTS组,而白蛋白、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低于轻型SFTS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碱性磷酸酶[OR=1.029(95%CI:1.005~1.054),P=0.019]和IL-8[OR=1.005(95%CI:1.001~1.009),P=0.026]水平升高为重型SFTS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预测模型对重型SFTS具有较好的早期预测价值(AUC=0.893),且联合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结论基于血液指标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对早期预测重型SFTS具有较高的价值和临床适用性,有助于临床医师对重型SFTS患者进行早期预测并开展及时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严重程度 血液指标 联合预测模型 早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黄兆一 《中国乡村医药》 2025年第5期47-49,共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低,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受损、多脏器功能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无特效治疗药物,重症患者病死率高。文章回顾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低,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受损、多脏器功能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无特效治疗药物,重症患者病死率高。文章回顾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1例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以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为确定诊断疾病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心肌炎 肺曲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6
作者 苏比努尔·库尔班 窦婧 +3 位作者 牛丽娜 刘若男 任世呈 王晓忠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因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出现发热、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及血小板...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因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出现发热、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危重患者可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30%。世界各地近年均有新发病例,并且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SFT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暂无特定抗病毒药物及有效疫苗。SFTS主要预防方式为避免蜱虫叮咬及健康宣教。近年来中医药运用整体、辨证的方法治疗传染性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阐述了SFTS在现代医学中的发病特点和诊疗情况,为SFT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中西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预后价值分析
7
作者 李松 向旭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6期835-838,844,共5页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对疾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69例SF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162例)和...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对疾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69例SF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162例)和死亡组(107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和24 h内首次实验室指标[大别班达病毒(DBV)核酸载量、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血小板计数(PLT)、降钙素原(PCT)、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s-TN I)、γ-谷氨酰转移酶(GGT)、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FT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DBV核酸载量、年龄、PCT及hs-TN I、GGT、BUN、Scr水平低于死亡组,而PLT水平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WBC、NEUT#、LYMPH#及发病至入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6岁、DBV核酸载量>6.24 copy/mL、Scr>82.0μmol/L和神志改变均为SFT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FTS患者年龄偏大且体内DBV核酸载量高、Scr水平较高且出现神态改变时提示预后不良;联合评估患者的年龄、DBV核酸载量、Scr水平和神志状态有助于预防不良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班达病毒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 年龄 核酸载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言 曾晓燕 +6 位作者 焦永军 张国强 张黎 罗兰 金秋 张建平 史智扬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2-285,共4页
目的制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衣壳蛋白(NP)的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在该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克隆NP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mb3XSS-NP,并转化大肠杆菌Top10F′,经诱导表达,纯化获得6HIS-NP融合蛋白。以该融合蛋... 目的制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衣壳蛋白(NP)的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在该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克隆NP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mb3XSS-NP,并转化大肠杆菌Top10F′,经诱导表达,纯化获得6HIS-NP融合蛋白。以该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杂交瘤技术制备NP的鼠源单克隆抗体。经鉴定后,选择1株1C8-C6进行大量制备、纯化,并偶联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用该酶标抗体对SFTSV感染人的急性期血清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成功表达、纯化SFTSV重组的NP。经小鼠免疫、细胞融合和ELISA筛选后,共获得4株鼠源单克隆抗体。具较高滴度的1C8-C6酶标抗体能与SFTSV感染人的急性期血清中的NP在Western blot水平上结合,而与汉坦病毒、登革热病毒感染人急性期血清及正常人血清不反应。结论 SFTSV NP的表达及其单抗的制备为该病的实验室诊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 核衣壳蛋白(NP) 单克隆抗体(m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尤爱国 杨建华 +4 位作者 唐晓燕 许汴利 康锴 杜燕华 黄学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4-708,共5页
目的探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病例和80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应用荧光RT-PCR和IgM、IgG抗体试剂盒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抗体。采用... 目的探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病例和80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应用荧光RT-PCR和IgM、IgG抗体试剂盒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抗体。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农民占90.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50/80)(P<0.01)。病例组暴露于养狗、养猫、养牛、家禽养殖、生活区周围有蜱、病前1月被蜱叮咬、从事田间作业、工作区及住宅周围有杂草灌木的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值均大于1,P值均小于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民族和职业因素后,生活区周围有蜱(OR=5.44,P<0.01)是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形式的蜱暴露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0
作者 吕沐天 孙颖 +1 位作者 刘沛 罗恩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86-88,共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其研究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重点介绍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其研究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重点介绍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例报告 被引量:112
11
作者 陶文元 陶欣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91-92,共2页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该病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该病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白蛉病毒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指标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国胜 胡立芬 +1 位作者 许夕海 李家斌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5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临床特点及对影响预后的指标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2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SFT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患者的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40例)和死亡组(2...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临床特点及对影响预后的指标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2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SFT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患者的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40例)和死亡组(2例),对两组影响预后的血常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均为散发病例,农民居多,41例(占97.62%),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主要症状为纳差、乏力、全身酸痛等,主要体征为淋巴结肿痛,肢体震颤,皮下出血。42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均有升高。其中21例淀粉酶升高,6例肾功能损害。治疗后42例患者与治疗前比较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01,t=12.979;P<0.001);其中存活40例,死亡2例。死亡组患者的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生存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281,P<0.001)。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SFTS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样,并常伴实验室指标异常;血小板显著下降、凝血功能及肌酶明显升高是导致SFTS患者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特点 预后谷草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Gn和Gc蛋白的分段表达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文帅 迟莹 +3 位作者 张黎 温恬 曾晓燕 焦永军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分段表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Gn和Gc蛋白。方法采用PCR方法克隆了SFTSV Gn和Gc基因上三段相互重叠的基因片段Gn1、Gn2、Gn3、Gc1、Gc2、Gc3,将PCR产物分别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经酶切、PCR、测序鉴定... 目的分段表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Gn和Gc蛋白。方法采用PCR方法克隆了SFTSV Gn和Gc基因上三段相互重叠的基因片段Gn1、Gn2、Gn3、Gc1、Gc2、Gc3,将PCR产物分别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经酶切、PCR、测序鉴定,获得重组质粒pET28a-Gn(Gn1)、pET28a-Gn(Gn2)、pET28a-Gn(Gn3)、pET28a-Gc(Gc1)、pET28a-Gc(Gc2)、pET28a-Gc(Gc3),将其分别转化感受态菌BL21,IPTG诱导表达,通过Western blot鉴定Gn1、Gn2、Gn3、Gc1、Gc2、Gc3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Gn(Gn1)、pET28a-Gn(Gn2)、pET28a-Gn(Gn3)、pET28a-Gc(Gc1)、pET28a-Gc(Gc2)、pET28a-Gc(Gc3),Western blot可见Gn1、Gn2、Gn3、Gc1、Gc2和Gc3编码蛋白的成功表达。结论 Gn和Gc蛋白的分段表达成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SFTSV的Gn和Gc蛋白结构与功能及精确定位其抗原表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Gn和Gc蛋白 分段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韩玲 徐鹏 何飞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致SFTSV致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多发生于丘陵地带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致SFTSV致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多发生于丘陵地带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经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后,19例临床治愈出院,3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动出院。结论:SFTSV致SFTS是一种新发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小宁 黄学勇 +2 位作者 杜燕华 尤爱国 许汴利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6-640,共5页
目的:构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蛋白(N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纯化并具有抗原性的重组表达蛋白。方法:提取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后PCR扩增得到目的片段;通过连接pMD18-T构建克隆载体,测序正确后连接至原核表达... 目的:构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蛋白(N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纯化并具有抗原性的重组表达蛋白。方法:提取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后PCR扩增得到目的片段;通过连接pMD18-T构建克隆载体,测序正确后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IPTG诱导表达、纯化MBP-NP融合蛋白。采用SDS-PAGE、Western blot对融合蛋白进行分析;建立间接ELISA方法对SFTSV患者血清NP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N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NP,通过优化表达条件获得了纯化的带MBP标签的融合蛋白,经免疫印迹杂交证实重组蛋白具有抗原性。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96例SFTSV患者血清,阳性率为40.6%;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阳性率为55.2%,两者符合率为77.1%(Kappa=0.550,P<0.001)。结论:成功构建了SFTSV NP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了具有抗原性的MBP-NP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发SFTSV的ELISA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核蛋白 原核表达 抗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的皮肤护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婷婷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4年第7期2393-2394,共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有出血、皮下瘀点瘀斑、或伴有尿粪隐血阳性等体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类病人以工作、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居民为主,这些地区山林植被丰富,部分病人家里饲养家畜。病人皮肤有明显的蜱虫叮咬史,叮咬后皮肤上留有焦痂。我科自2011年-2012年共收治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共23例。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热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皮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非结构蛋白NSs的原核表达及初步鉴定
17
作者 张文帅 张黎 +4 位作者 温恬 迟莹 黄超 曾晓燕 焦永军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克隆、表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非结构蛋白NSs,对其功能初步鉴定。方法采用PCR法扩增经密码子优化后的SFTSV NSs基因,并克隆至PGEX-4T-2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NSs,经酶切、测序鉴定后转化表达菌BL2... 目的克隆、表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非结构蛋白NSs,对其功能初步鉴定。方法采用PCR法扩增经密码子优化后的SFTSV NSs基因,并克隆至PGEX-4T-2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NSs,经酶切、测序鉴定后转化表达菌BL21(DE3),再经诱导、纯化得到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NSs融合蛋白,用Western Blot验证融合蛋白GST-NSs的抗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GST-NSs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在BL21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实现了SFTSV重组NSs蛋白的原核高效表达,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 非结构蛋白(NSs) 原核表达 功能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5
18
作者 贺淑梅 王可玲 +2 位作者 邹腾燕 张静 孙美华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5期442-444,共3页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0月2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做好隔离防护、护理指导与观察,除3例死亡外,其余20例均治愈出院。...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0月2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做好隔离防护、护理指导与观察,除3例死亡外,其余2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做好隔离与防护,重视患者心理护理与宣教,加强专科护理和病情观察,是促进疾病恢复、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非结构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及宿主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分析
19
作者 骆丽可 程子文 +3 位作者 程廓 李永刚 王大为 杨宝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6-1296,共11页
目的:通过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的方法筛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非结构蛋白(NSs)的宿主互相作用(互作)蛋白,探讨互作蛋白的功能、亚细胞定位及参与的生物途径,为阐明SFTSV的复制和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S... 目的:通过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的方法筛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非结构蛋白(NSs)的宿主互相作用(互作)蛋白,探讨互作蛋白的功能、亚细胞定位及参与的生物途径,为阐明SFTSV的复制和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SFTSV-NSs-Flag (实验组)和Flag-CMV-3 (阴性组)分别转染进人胚胎肾293T细胞中,同时设置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收集各组细胞裂解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SFTSV NSs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蛋白裂解液经protein A/G处理,采用免疫沉淀法富集与NSs结合的宿主蛋白,通过银染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初步分析捕获的互作蛋白,观察各组蛋白差异条带。采用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技术得到蛋白质的序列信息,保留可信蛋白基于UniProt数据库检索,对鉴定到的蛋白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蛋白结构域和功能位点数据库(IPR)、真核生物同源蛋白簇(KOGs)功能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亚细胞定位和转录因子(TF)功能注释,确定互作蛋白的亚细胞结构、基因功能及参与的生物过程。结果:SFTSV NSs在相对分子质量33 000处表达单一特异性条带,免疫荧光检测其定位于细胞质中,且聚集呈砂粒体包涵体样。银染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实验组和阴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条带。质谱筛选出46种潜在互作蛋白;GO功能富集分析、KOGs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与病毒翻译、细胞代谢及蛋白质运输相关的生物途径富集到较多数目的蛋白,注释中有8种蛋白具有中间丝蛋白结构域。亚细胞定位所占百分率最高的是细胞质蛋白;与NSs定位场所一致。TF功能注释,有1种蛋白来自NF-Y家族。结论:互作蛋白在协助蛋白质正确折叠、参与核糖体翻译和构成细胞骨架等进程中发挥作用,可能参与了抗病毒复制,可作为候选蛋白进一步研究SFTSV的复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非结构蛋白 蛋白-蛋白互相作用 免疫沉淀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13a系统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20
作者 丁康慧 黄俊 +4 位作者 范娇 邱少富 刘洪波 刘鸿博 宋宏彬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目的建立基于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系统的快速、灵敏的现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酸检测方法。方法首先,经序... 目的建立基于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系统的快速、灵敏的现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酸检测方法。方法首先,经序列比对分析得到SFTSV S基因特异性保守区,设计并筛选多酶恒温扩增(multienzyme isothermal rapid amplification,MIRA)引物和靶标CRISPR RNA(CRISPR RNA,crRNA),经荧光信号和免疫层析试纸读取检测结果。为提升检测敏感度在单反应体系中加入多个检测靶标crRNA。并利用蜱感染模拟样本和蜱源样本验证该方法对蜱样本现场核酸检测的有效性。结果MIRA-CRISPR/Cas13a荧光法检测SFTSV的最低检测限为1 copy/μL,试纸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 copies/μL。特异性实验表明SFTSV与其他4种阴性对照病原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蜱感染模拟样本的灵敏度优于RT-PCR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29份蜱源SFTSV样本,共检出20份阳性样本和9份阴性样本,与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SFTSV的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CRISPR/Cas13a 等温扩增 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