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IM的光伏电站自动化布置及发电量评估 被引量:5
1
作者 丁俊杰 白建波 +3 位作者 李建 王跃 姜猛 牛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5-311,共7页
对光伏电站自动化布置的区域填充算法以及进行阴影分析的射线检测算法进行研究,进而以BIM技术为基础在Sketchup平台上实现光伏组件自动参数化布置及逐时阴影遮挡分析功能,并和实际电站的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化布置算法和阴... 对光伏电站自动化布置的区域填充算法以及进行阴影分析的射线检测算法进行研究,进而以BIM技术为基础在Sketchup平台上实现光伏组件自动参数化布置及逐时阴影遮挡分析功能,并和实际电站的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化布置算法和阴影分析算法符合电站实际应用情况,相对于传统的光伏电站性能模拟方法可视化性能有明显提升,此外基于实测气象数据模拟电站全年发电量和实测发电量的差异约为1.5%,具有一定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BIM 发电量模拟 组件自动化布置 逐时阴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光伏组件发电特性实证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陆炜 田介花 +3 位作者 潘少峰 陆文俊 索博鹏 关连松 《太阳能》 2020年第1期55-60,共6页
研究了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模型,同时对双面光伏组件在不同场景下的发电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面光伏组件相比,双面光伏组件在白漆和白石子场景下的发电量增益分别为17.82%和18.34%。应用PVsyst软件对实证系统进行发电量模... 研究了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模型,同时对双面光伏组件在不同场景下的发电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面光伏组件相比,双面光伏组件在白漆和白石子场景下的发电量增益分别为17.82%和18.34%。应用PVsyst软件对实证系统进行发电量模拟,对比模拟数据和实证数据后发现,背景反射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较大,通过调整地面反射率参数,可使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光伏组件 发电模型 实证研究 发电量增益 发电量模拟 地面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态城零能耗建筑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被引量:4
3
作者 孙玲 董维华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15年第3期34-40,共7页
通过对中新天津生态城零能耗建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的总结,介绍了零能耗建筑采用的光伏发电系统形式,主要包括建筑周边遮挡情况、光伏组件的安装方式、光伏组件的选择、逆变器的配置、监控系统功能等。
关键词 零能耗建筑 建筑光伏(BMPV) 光伏发电系统 光伏组件 安装方式 发电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光伏组件在多类型光伏电站中的发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裴骏 陆炜 +4 位作者 田介花 潘少峰 陆文俊 索博鹏 关连松 《太阳能》 2020年第2期37-44,共8页
针对双面光伏组件在水面、农光互补、平单轴、彩钢瓦等不同背景和不同支架类型光伏电站中的发电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实证,结果表明:在水上光伏电站,双面光伏组件较单面光伏组件的年均发电量增益为5.39%;在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双面光伏组件较... 针对双面光伏组件在水面、农光互补、平单轴、彩钢瓦等不同背景和不同支架类型光伏电站中的发电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实证,结果表明:在水上光伏电站,双面光伏组件较单面光伏组件的年均发电量增益为5.39%;在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双面光伏组件较单面光伏组件的年均发电量增益达11.96%;采用平单轴跟踪支架的双面光伏组件较采用固定支架的单面光伏组件的年均发电量增益达20.17%;以10°倾角铺设时,白色彩钢瓦上的双面光伏组件较蓝色彩钢瓦上的单面光伏组件的年均发电量增益可达9.11%。利用PVsyst软件对上述电站进行发电量模拟,结果显示:采用平单轴跟踪支架的双面光伏组件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彩钢瓦屋顶电站的模拟值与实际值趋势一致,但实际值比模拟值偏低;水上光伏电站的模拟值和实际值在夏季的趋势相同,但在冬季时相差较大;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受地面植被的影响,其模拟值和实际值有较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光伏组件 发电模型 实证研究 发电量增益 发电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methods for excited state dynamics of molecules and molecular aggregates 被引量:1
5
作者 SHI Qiang CHEN Hui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1271-1276,共6页
This contribution provides a summary of proposed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n excited state dynamics in molecular aggregat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NSF) Major Pr... This contribution provides a summary of proposed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n excited state dynamics in molecular aggregat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NSF) Major Project entitled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low-lying electronic excited state for molecular aggregates".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developments of novel methods to simulate excited state dynamics of molecular aggregates, with the aim of understanding several important chemical physics processes, and provid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organic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devices. The cont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 The quantum chemical methods for electronic excited state and electronic couplings targeted for dynamics in molecular aggregates; (2) Methods to construct effective Hamiltonian models, and to solve their dynamics using system-bath approaches; (3) Non-adiabatic mixed quantum-classic methods targeted for molecular aggregates; (4)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harge and energy transfer, and related spectroscopic phenomena in molecular aggreg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cited state dynamics molecular aggregates effective Hamiltonian models mixed quantum-classical dynam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