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1
作者 安启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8,206,207,共10页
人所共知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其实马克思也高度重视人的受动性。他认为一切物质存在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一物既作用于他物,是能动的,也接受他物的作用,是受动的。人作为物质存在,能动性与受动性是其本质特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人所共知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其实马克思也高度重视人的受动性。他认为一切物质存在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一物既作用于他物,是能动的,也接受他物的作用,是受动的。人作为物质存在,能动性与受动性是其本质特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焦点是人的发展与解放,基本观点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改变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被改变的环境反过来改变人,造成人的变化与发展。实践活动改变环境,体现了人的能动性,被改变的环境改变人,体现了人的受动性。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源自他对人的受动性的深入思考。他的哲学理论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又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既重视人的能动性,更关注人的受动性。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迄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 受动性 存在物 历史观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受动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琼 《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87-89,共3页
人的主体性既包括能动性又包括受动性。受动性揭示的是人对客体对象的依赖性、受制约性和受束缚性 ,它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受动性。人的受动性可划分为外在受动性和内在受动性 ,外在受动性体现为人对客观规律、条件、手段和社会... 人的主体性既包括能动性又包括受动性。受动性揭示的是人对客体对象的依赖性、受制约性和受束缚性 ,它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受动性。人的受动性可划分为外在受动性和内在受动性 ,外在受动性体现为人对客观规律、条件、手段和社会关系的受动关系 ,内在受动性体现为人对自身肉体、思想和知识的受动关系。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能动性和受动性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动性 内在受动性 外在受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文本中受动性概念的聚焦与隐退
3
作者 李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5,207,共8页
揭示“受动性”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规定构成马克思解读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维度和潜在线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论述人的感性活动的“受动性”特征,从“自然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的内在统一中确证了人的本质属性;... 揭示“受动性”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规定构成马克思解读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维度和潜在线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论述人的感性活动的“受动性”特征,从“自然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的内在统一中确证了人的本质属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文本中的“受动性”概念较少被提及,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认定马克思“弃用”了这一“不成熟”概念,而应看到马克思摆脱了以往哲学从抽象意识领域或自然领域谈论人的受动性的狭隘思维,实现了从理论上揭示人的受动属性到实践中探寻人的受动方式的研究视域转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致力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关系的严重失衡现象,探寻“现实的人”从异化劳动到实现自由本质的实践道路。深刻把握马克思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于现实物质生产的思想真谛,可以为准确解读人的实践本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提供理论指导及实践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动性 能动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的双重性——主动性和受动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俊峰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6-59,共4页
传统译论主要从语言学角度讨论翻译,目的在于产生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以忠实和对等为基础,忽视译者的主动性。实际上,翻译,无论是小说还是非小说,总是在主动性和受动性之间不停地寻找平衡点,主动性是翻译的精华所在,是译者主... 传统译论主要从语言学角度讨论翻译,目的在于产生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以忠实和对等为基础,忽视译者的主动性。实际上,翻译,无论是小说还是非小说,总是在主动性和受动性之间不停地寻找平衡点,主动性是翻译的精华所在,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本文旨在通过对译者主动性和受动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进一步肯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主动 受动性 主动受动性之间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动性:一个有待开启的实践向度——马克思实践观的受动性之维的再揭示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再林 曹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7,共6页
长期以来,学界囿于受动性所谓的"附属化"和"消极性"的解读,而将实践直接等同于主观能动性活动,结果导致了实践活动的"人类中心化"和实践主体的"祛感性化"这一现代主义误区。殊不知,受动性与能... 长期以来,学界囿于受动性所谓的"附属化"和"消极性"的解读,而将实践直接等同于主观能动性活动,结果导致了实践活动的"人类中心化"和实践主体的"祛感性化"这一现代主义误区。殊不知,受动性与能动性作为实践活动须臾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不但被赋予同等的重要性,而且二者相互之间的互动、协同,在促进自身不断提升的同时,亦成为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理性和感性、人与自然等矛盾的真正解决的谜底,并昭示我们向中国古老的阴阳生命哲学的回归。因此,对受动性概念的彰显无疑具有了重大的时代意义:它不仅开启了之于实践概念的现代性批判之维和感性生命之维,也开启了实践概念研究中的中西马对话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受动性 能动 生命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动性与受动性:生命实践的双重之维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再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4,共9页
广义的实践概念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概念,而生命实践理应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这两个方面。在人类哲学史上,生命实践的这一双重维度不仅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灵与肉之间,不仅体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式的身体行为与实用主义式的身体... 广义的实践概念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概念,而生命实践理应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这两个方面。在人类哲学史上,生命实践的这一双重维度不仅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灵与肉之间,不仅体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式的身体行为与实用主义式的身体行为之间,亦以所谓的"儒道之辨"、所谓的"理学、心学之辨"贯彻于整个中国古代的践行理论讨论之中。其实,正如古人的"阴阳合德"思想表明的那样,能动性和受动性双方在人类生命实践中始终是须臾不可分的,任何完善而完美的人类生命实践活动都是能受一体活动的体现。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克服现代实践观中日益膨胀的"唯心主义",也为我们走出现代主义文明与后现代主义文明的两难选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实践 能动 受动性 阴阳合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受动性看《湘君》内外之美 被引量:1
7
作者 闻婧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7-70,共4页
《湘君》是《九歌》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描写湘夫人与湘君约会不得的场景,作者将自然的景象、社会文化的人文背景、主人公的心里状态、作者自我心里的展现巧妙地融入到文章中,在强大的外在受动性与内在受动性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美... 《湘君》是《九歌》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描写湘夫人与湘君约会不得的场景,作者将自然的景象、社会文化的人文背景、主人公的心里状态、作者自我心里的展现巧妙地融入到文章中,在强大的外在受动性与内在受动性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美学效果,使文学与美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篇堪称完美的佳作,在文章中就针对文学中受动性的美学做了粗浅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受动性 外在受动性 美学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高岸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0-52,共3页
人的实践活动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又是对这种限制的超越。人的实践活动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研究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 人的实践活动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又是对这种限制的超越。人的实践活动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研究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现实中也是有价值的。对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主动 受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仕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是自然存在物的角度论述了人不但具有能动性,同时还具有受动性。在此基础上他在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的批判,间接地阐明了受动性是能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是自然存在物的角度论述了人不但具有能动性,同时还具有受动性。在此基础上他在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的批判,间接地阐明了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基础,能动性是对受动性的反求,人是通过实践实现二者的统一的。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认识到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能动 受动性 统一 实践 《提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认知的受动性与自为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善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18-121,共4页
隐喻效果的实现依赖于认知者的解读。由于隐喻及其意义具有多种假设和开放性特征,本文提出,隐喻及意义的解读不可忽视认知主体的受动性,特别是认知主体自为性的影响;隐喻效果的实现在心理学上体现为四个认知机制的运作过程,是认知者对... 隐喻效果的实现依赖于认知者的解读。由于隐喻及其意义具有多种假设和开放性特征,本文提出,隐喻及意义的解读不可忽视认知主体的受动性,特别是认知主体自为性的影响;隐喻效果的实现在心理学上体现为四个认知机制的运作过程,是认知者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确认、允准和自我满足等一系列心理商榷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认知 受动性 自为 心理商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信伟 陈仕伟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0-31,共2页
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能动性之中有受动性,受动性之中有能动性。两者的辩证统一是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任何夸大人的能动性而否定人的受动性,或者夸大人的受动性而否定人的能动性都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 能动 受动性 辩证统一 目标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自由的理解要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12
作者 王北生 张琼 刘隽华 《河南社会科学》 1998年第2期88-92,共5页
对自由的理解,必须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独有的特性,但在谈能动性时不能忽视人的受动性。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人是自由与限制的统一。人的自由受自身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制约。... 对自由的理解,必须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独有的特性,但在谈能动性时不能忽视人的受动性。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人是自由与限制的统一。人的自由受自身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自由 能动 受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受动性
13
作者 赵建梅 黄世虎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84-87,共4页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 ,任何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一个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体 ,既有一定的能动性或能动因素 ,又有一定的受动性或受动因素。以往人们多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动性 ,而其受动性则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因此 ,有必要对思...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 ,任何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一个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体 ,既有一定的能动性或能动因素 ,又有一定的受动性或受动因素。以往人们多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动性 ,而其受动性则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因此 ,有必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受动性的定义、表现、性质分类进行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动性 思想政治工作 主动 思想政治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领导者的受动性
14
作者 辛世俊 朱海风 《领导科学》 1986年第5期5-7,共3页
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既要有勇于改革、奋力开拓的革命精神,又要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既要有所为,为所当为,敢作敢为,又要有所不为,令行禁止,不可失当,等等。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任何领导者,作为领导活动的主体,他都是一个能动... 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既要有勇于改革、奋力开拓的革命精神,又要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既要有所为,为所当为,敢作敢为,又要有所不为,令行禁止,不可失当,等等。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任何领导者,作为领导活动的主体,他都是一个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体,既有一定的能动性或能动因素,同时又有一定的“受动性”或受动因素。只有正确地把握领导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充分发挥领导的应有职能,推动工作和事业不断发展,也才能科学地揭示领导活动的奥秘,正确评价领导的功过是非。至于领导的能动性,巳多为大家所知,而受动性则远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活动 受动性 能动因素 领导工作 革命精神 领导干部 领导素质 功过是非 领导决策 领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翻译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
15
作者 王平 杨蕴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7-100,共4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必须突破客观受动因素的制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译者一方面要对这些客观制约因素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要善于在客观中发挥主体性,在制约中发挥能动性,真正做到有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必须突破客观受动因素的制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译者一方面要对这些客观制约因素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要善于在客观中发挥主体性,在制约中发挥能动性,真正做到有思想、有创新,延续原作的生命,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能动 受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域融合下的译者主体性与受动性分析——以薛绍徽译本《八十日环游记》为例
16
作者 王华 常文彩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7期115-118,共4页
翻译是一种视域融合过程。为了达到重唤文本的目的,译者自身的视域具有绝对性作用。但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受制于源文本和译者的公共视域。译者在视域融合过程中的翻译活动既有主体性,又有受动性。译者需要权衡两者,以达到翻... 翻译是一种视域融合过程。为了达到重唤文本的目的,译者自身的视域具有绝对性作用。但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受制于源文本和译者的公共视域。译者在视域融合过程中的翻译活动既有主体性,又有受动性。译者需要权衡两者,以达到翻译目的,取得翻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融合 《八十日环游记》 主体 受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动性:一个有待深掘的认识论向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受动性之维的再揭示
17
作者 曹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8,共4页
长期以来,学界囿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反映论的二分化、对立化的预设,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诠释为"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这实质上依然是在传统二元论的范式内对于认识论的"再阐释"。究其根源,则在于将反映论狭... 长期以来,学界囿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反映论的二分化、对立化的预设,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诠释为"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这实质上依然是在传统二元论的范式内对于认识论的"再阐释"。究其根源,则在于将反映论狭隘化、一维化为受动性,进而将受动性的功能曲解为直观化、镜像化,使其与主观化、同一化的能动性对立起来。这种曲解不但表现在理论中,而且也表现在现实中。因而从现代西方哲学发掘出的认识论的"非同一性"之维、"感性活动"之维和"文化符号"之维等维度,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受动性之维展开深入探究,可以对我们这个日趋"祛感性化"、"祛生活化"、"祛历史化"、"祛文化化"、"祛民族化"的时代提供"化祛"的"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 反映论 能动 受动性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主体的受动性
18
作者 汪皎英 《求索》 CSSCI 2003年第2期128-130,共3页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历史主体受动性的涵义及其生其受动性的根源,以及历史主体受动性的特征和制约历史主体的因素。对这个问题的梳理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理论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了解历史主体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的能动...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历史主体受动性的涵义及其生其受动性的根源,以及历史主体受动性的特征和制约历史主体的因素。对这个问题的梳理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理论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了解历史主体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的能动性及其受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实践上可以警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做到统筹兼顾,要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做到人和自然和睦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动性 历史主体 历史客体 社会规律 主体能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性与受动性:美育自由本质的表现
19
作者 杨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2-26,共5页
通过对审美教育中主动性与受动性的双向逆反互动建构关系的探讨,揭示审美教育的自由本质。文章以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构成为逻辑起点,阐述了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双向互反建构的特征,以此揭示美育的自... 通过对审美教育中主动性与受动性的双向逆反互动建构关系的探讨,揭示审美教育的自由本质。文章以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构成为逻辑起点,阐述了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双向互反建构的特征,以此揭示美育的自由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本质 主动受动性 双向逆反 互动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体在认识中的受动性
20
作者 张渝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07-110,共4页
关键词 人类 受动性 受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