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MRI测量脊髓受压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唐彦超 于淼 +2 位作者 刘晓光 孙宇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42-746,765,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MRI测量的脊髓受压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效果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颈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的1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0例,女45例,年龄24-85岁,平均56岁。随...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MRI测量的脊髓受压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效果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颈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的1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0例,女45例,年龄24-85岁,平均56岁。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29个月。在术前MRI矢状位T2像上观察脊髓受压节段数,并在受压最重节段测量并计算硬膜囊中矢径/椎体中矢径(中矢径比值);在相同节段MRI轴位T2像上测量并计算脊髓矢状径/硬膜囊矢状径×100%(矢状径占有率)、脊髓水平径/硬膜囊水平径×100%(水平径占有率)、脊髓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100%(硬膜囊占有率)。应用改良JOA(mJOA)评分评价患者脊髓功能,应用评分改善率评价手术效果。将患者脊髓受压节段数、中矢径比值、矢状径占有率、水平径占有率、硬膜囊占有率及术前mJOA评分与术后24个月m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以术后24个月mJOA评分改善率为因变量,以上述各MRI测量指标及术前mJOA评分为自变量,向后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拟合m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实际mJOA评分改善率与拟合mJOA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脊髓受压1个节段37例,2个节段17例,3个节段15例,4个节段25例,5个节段21例。MRI中矢径比值为0.426±0.097,矢状径占有率为(79.1±8.4)%,水平径占有率为(76.2±7.3)%,硬膜囊占有率为(54.6±16.2)%。mJOA评分由术前的12.1±2.9分增加至术后的14.7±2.0分(P〈0.001);mJOA评分改善率为(43.0±55.7)%(-200%-100%)。术后24个月m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与术前mJOA评分、中矢径比值、矢状径占有率均显著相关(P〈0.05),与受压节段数、水平径占有率及硬膜囊占有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术后24个月mJOA评分向后线性回归得到方程:术后24个月mJOA评分=4.202+0.346×术前mJOA评分+4.973×中矢径比值+0.053×矢状径占有率(%)。对mJOA评分改善率向后线性回归得到方程:mJOA评分改善率(%)=-30.348+115.875×中矢径比值+1.226×矢状径占有率(%)-5.993×术前mJOA评分,依据上述回归方程计算的拟合mJOA评分改善率与实际mJOA评分改善率显著相关(R^2=0.138,P〈0.001)。结论:术前应用MRI测量的脊髓在矢状径方向的受压程度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 MRI 脊髓受压程度 改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气垫床的不同充气程度对卧床患者局部受压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改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22期190-192,共3页
目的为卧床患者使用气垫床,分析不同充气程度对卧床患者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所接收的卧床患者中随机挑选200例,其中50例患者为对比组(A组),剩余150例患者为观察组(B组)。对A组中卧床患者实施常规性床垫护理措施;B组... 目的为卧床患者使用气垫床,分析不同充气程度对卧床患者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所接收的卧床患者中随机挑选200例,其中50例患者为对比组(A组),剩余150例患者为观察组(B组)。对A组中卧床患者实施常规性床垫护理措施;B组中卧床患者采取气垫床护理措施,气垫床充气程度分别为:气垫床的1/3、充气适当以及充气充足。结果 A组卧床患者的疗效低于B组卧床患者的疗效。结论对卧床患者采取气垫床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血液循环,能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垫床 不同充气程度 卧床患者 局部受压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垫床在减少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局部受压程度中的护理研究
3
作者 高苗莉 肖红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年第9期2568-2570,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气垫床在减少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局部受压程度中的护理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6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试验组与对照组接受完全相同的... 目的:探讨分析气垫床在减少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局部受压程度中的护理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6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试验组与对照组接受完全相同的基础护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气垫床;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身体局部的受压程度、压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严重受压部位情况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131,P=0.144);试验组严重受压部位平均压强峰值、严重受压部位面积及全身平均压强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54.83±21.74) mmHg、(38.31±4.59) mmHg vs (209.92±22.68) mmHg、(46.83±4.31)mmHg,12.149、14.339、9.375,P=0.000、0.000,0.000〕;试验组压疮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8.3% vs 29.2%,χ2=6.838,P=0.009),且程度要轻于对照组( Z=2.218,P=0.027)。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持续植物状态患者使用气垫床,可减轻局部受压部位所受的压迫,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植物状态 气垫床 局部受压程度
原文传递
强震作用下含孔隙度混凝土受压破裂程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邱菊 《华南地震》 2019年第4期142-147,共6页
近年来强烈地震造成的混凝土受压破裂越来越受学者的关注,大部分学者采用受压破裂模型,分析强震作用下的混凝土受压破裂程度,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学者很少考虑混凝土内在含孔隙度和受压破裂累计效应对受压破裂程度的影响,分析结果与实际相... 近年来强烈地震造成的混凝土受压破裂越来越受学者的关注,大部分学者采用受压破裂模型,分析强震作用下的混凝土受压破裂程度,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学者很少考虑混凝土内在含孔隙度和受压破裂累计效应对受压破裂程度的影响,分析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基于此在受压破裂模型中,引入受压破裂累计效应,通过累计受压破裂值表示含孔隙度混凝土刚度和强度的退化规律,根据含孔隙度混凝土的横向和纵向受压破裂模型,研究含孔隙度混凝土受压破裂程度。经过实验分析发现,该方法在地震震级为5.5级且含孔隙度混凝土孔隙度为9.26%时,含孔隙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大为138.65MPa,此时的含孔隙度混凝土受压破裂程度最低,该方法分析结果平均误差为0.003,分析结果与实际结果相似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作用 含孔隙度 混凝土 受压破裂程度 累计效应 纵向受压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非选择性人群左髂总静脉受压的影像流行病学调查
5
作者 朱桥华 朱辉严 +4 位作者 陈敏明 孔伟 冯瑞枝 罗钧 陈德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 调查广东省非选择性人群左髂总静脉(left common iliac vein,LCIV)受压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多中心抽样。测量样本的CT参数,如LCIV最小短径(DLCIV-min)、右髂总静脉最小短径(DRCIV-min)、下腔静脉分叉角度(... 目的 调查广东省非选择性人群左髂总静脉(left common iliac vein,LCIV)受压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多中心抽样。测量样本的CT参数,如LCIV最小短径(DLCIV-min)、右髂总静脉最小短径(DRCIV-min)、下腔静脉分叉角度(IVC-BA)、腹主动脉分叉角度(AA-BA)、下腰椎前曲角(LLLA)、压迫点附近腰椎骨质增生(LVH)及髂动脉钙化(IAC)发生率等。计算LCIV受压比例(LCIV-CP),根据LCIV-CP将受压程度(CS)分为轻度(CP≤50%)、中度(50%70%)。结果 本研究样本数为1078,其中男584,女494,年龄中位数为56.00岁。LCIV-CP中位数为44.21%,范围0~89.86%。轻度、中度及重度受压的人群比例分别为61.41%、29.31%和9.28%。男性和女性CP的中位数分别为42.12%和46.6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青年、中年及老年人群的中位CP分别为52.00%、45.24%和38.13%,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重度受压人群中,中年女性占比最高。影响LCIV-CP和CS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和年龄。结论 LCIV受压是普遍存在的,性别和年龄影响LCIV-CP和CS的分布。中年女性是LCIV受到中重度压迫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受压 受压比例 发生率 受压程度 高危人群 中年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
6
作者 侯欣 《中外医疗》 2021年第12期52-54,共3页
目的观察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纳入该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共计50例,随机分为例数均为25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介入血管腔内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两... 目的观察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纳入该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共计50例,随机分为例数均为25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介入血管腔内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肠系膜病变段真腔受压程度,评估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患者VAS评分、肠系膜病变段真腔受压程度等经过治疗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0%、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4.0%vs 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有利于缓解疼痛、减轻肠系膜病变段真腔受压程度,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血管腔治疗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并发症 VAS评分 真腔受压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下肢静脉疾病症状人群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髂静脉狭窄及相关因素分析:历史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左香燚 李欢欢 +2 位作者 姚国庆 赵渝 王学虎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了解髂静脉狭窄在无下肢静脉疾病且无下肢静脉曲张、水肿、色素沉着等症状的人群(简称“无症状人群”)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同时分析影响髂静脉狭窄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20–2021年期间... 目的了解髂静脉狭窄在无下肢静脉疾病且无下肢静脉曲张、水肿、色素沉着等症状的人群(简称“无症状人群”)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同时分析影响髂静脉狭窄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20–2021年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及该院体检中心的无症状人群的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信息,比较无症状人群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髂静脉狭窄的发生情况以及分析影响髂静脉狭窄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对象268例(无症状人群16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06例),共发生髂静脉狭窄63例(23.5%)。髂静脉狭窄发生率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高于无症状人群[36.8%(39/106)比14.8%(24/162),χ2=17.21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无症状人群中,相对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发生髂静脉狭窄风险更高[OR=3.131,95%CI(1.188,8.257),P=0.021],体质量指数越大,发生髂静脉狭窄风险越小[OR=0.802,95%CI(0.666,0.966),P=0.020];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髂静脉狭窄的风险降低[OR=0.946,95%CI(0.901,0.993),P=0.026]。结论从本研究结果看,髂静脉狭窄发生率不低,且它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于无症状人群,而且与性别、年龄或体质量指数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静脉曲张 受压程度 影像学 评估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