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治疗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患者的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会喜 艾伟健 +1 位作者 薛国初 刘曙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594-596,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治疗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患者骨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广东省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病房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接受治疗的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的患者70例,对其术后1周及术后正畸结束后3个月的头影测量... 目的:探讨影响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治疗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患者骨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广东省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病房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接受治疗的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的患者70例,对其术后1周及术后正畸结束后3个月的头影测量正位片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0例患者水平向的平均复发量为1.86mm,下颌骨健侧后退量大于8mm组水平向的平均复发量为1.94mm,下颌骨健侧后退量小于8mm组水平向的平均复发量为1.78mm,两组在术后复发量上差异无显著性。70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外貌及咬关系,未见手术并发症。结论: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是治疗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颌系统畸形 矢状劈开术 下颌偏斜畸形 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不同错畸形类型和程度对其焦虑与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龚向阳 姚征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0-561,共2页
关键词 口颌系统畸形 焦虑 抑郁 对比研究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正畸学——现代口腔正畸学——中国口腔正畸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8
3
作者 林久祥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4,共4页
Orthodontics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wo important stages. At its early stage from 1950 s to 1970 s orthodontics was a division of prosthodontic department in China. There were 3 top professors in this field, who got... Orthodontics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wo important stages. At its early stage from 1950 s to 1970 s orthodontics was a division of prosthodontic department in China. There were 3 top professors in this field, who got partly training at one time or another in USA and returned to China working in Beijing Medical College,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 Among them, Professor Mao of Beijing Medical College was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Orthodontics. Removable appliance was the main tool at that stage and Prof.Mao brought forward Mao’s Classification of Malocclusion which is still used in China. The rapid developing stage began in the 1980 s when China opened its door to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orthodontists got further training abroad and brought back advanced techniques since then. Up to now, we have already had more than one thousand of orthodontic specialists and established its own organization——the Chinese Orthodontic Society (COS), which holds domestic orthodontic meetings and organize its members to attend international meetings. Right now, almost all advanced techniqu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adopted in China, including 3D imaging, self-ligating bracket appliance, and implant anchorage. Chinese orthodontists have started to present or publish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meetings and journals and more than tiat, started to develop new app-liances, such as Driving-Force Straight Wire Appliance, which has shown advantages in treating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口颌系统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展望——走向世界与创新 被引量:2
4
作者 林久祥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口颌系统畸形 正畸矫正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唇裂发生率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泽红 王伟人 +1 位作者 周丽 胡科丽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2562-2564,共3页
目的:了解贵州省1996—2003年总唇裂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对贵州省17所医院孕28周至产后7天的围产儿及191例总唇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唇裂发生率为20.79/万,其... 目的:了解贵州省1996—2003年总唇裂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对贵州省17所医院孕28周至产后7天的围产儿及191例总唇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唇裂发生率为20.79/万,其中单纯性唇裂为6.64/万,唇裂合并腭裂为14.15/万,单纯性唇裂有升高趋势。城乡总唇裂的发生率(20.23/万、24.41/万)无明显差异;男性发生率为25.36/万,女性为15.70/万,性别比为1.81:1。不同年龄组产妇间唇裂合并腭裂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并随产妇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结论:1996—2003年贵州省总唇裂发生率无变化.城乡无差异,男性易感性大于女性;唇裂合并腭裂较常见,且产妇年龄对其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口颌系统畸形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100例非综合性唇腭裂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吉梅 罗鹏 冯红超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11-513,共3页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的孕前及孕期环境危险因素,为减少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00例临床确诊为唇腭裂患者的母亲为病例组,100例同期出生未患唇腭裂婴儿的母亲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孕妇基...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的孕前及孕期环境危险因素,为减少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00例临床确诊为唇腭裂患者的母亲为病例组,100例同期出生未患唇腭裂婴儿的母亲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孕妇基本情况(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孕次等),对调查结果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唇腭裂发生的孕前和孕早期环境危险因素有:接触有害物质、孕前或孕早期患病、不良生活习惯、营养不良、服用药物和母亲文化成功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害物质接触、孕前或孕早期患病、不良生活习惯、营养不良、服用药物5个因素影响唇腭裂发生。结论:有害物质接触、孕前或孕早期患病、不良生活习惯、营养不良、服用药物可能是贵州省发生先天性唇腭裂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颌系统畸形 唇腭裂 问卷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2000年中国围产儿总唇裂畸形的监测 被引量:43
7
作者 代礼 朱军 +2 位作者 周光萱 王艳萍 缪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目的 描述 1996~ 2 0 0 0年期间我国围产儿唇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为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的孕 2 8周~产后 7d的围产儿。结果 中国人围产儿总唇裂发生率为 14 0 0 /万 ,其中唇裂... 目的 描述 1996~ 2 0 0 0年期间我国围产儿唇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为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的孕 2 8周~产后 7d的围产儿。结果 中国人围产儿总唇裂发生率为 14 0 0 /万 ,其中唇裂为 5 0 3/万 ,唇裂合并腭裂为 8 97/万 ;城镇发生率为 13 2 8/万 ,乡村为 15 5 7/万 ;男性为 16 0 6 /万 ,女性为 11 4 0 /万。总唇裂产妇年龄组别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在≥ 35岁年龄组最大。年度发生率无长期趋势。总唇裂畸形以单发形式多见 ,占87 2 5 %。围产期病死率为 19 0 4 % ,单发畸形为 12 6 9% ,多发畸形为 6 2 6 0 %。结论 我国总唇裂发生率无下降趋势 ,和其他国家同期水平比较 ,属于高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6-2000年 中国 围产儿 唇裂畸形 流行病学 口颌系统畸形
原文传递
半侧颌骨肥大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自力 王兴 +3 位作者 张熙恩 伊彪 张晓 张震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1-373,T005-T003,共4页
目的 评价正颌外科手术矫治半侧颌骨肥大畸形的疗效。方法  3 3例患者肥大侧髁突均予切除 ,其中 2 2例行上、下颌双颌手术矫治畸形 ,11例行下颌单颌手术矫治畸形。结果  3 3例患者的面容和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 应用... 目的 评价正颌外科手术矫治半侧颌骨肥大畸形的疗效。方法  3 3例患者肥大侧髁突均予切除 ,其中 2 2例行上、下颌双颌手术矫治畸形 ,11例行下颌单颌手术矫治畸形。结果  3 3例患者的面容和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 应用正颌外科技术可对半侧颌骨肥大畸形进行有效矫正。摆正平面、切除患侧肥大髁突对于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防止术后畸形复发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颌系统畸形 外科整形 正颌外科
原文传递
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下颌后退术后近心骨段的三维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孔庆梅 蒲玉梅 +5 位作者 王育新 邹维娜 张昆 胡小蓓 孔德彬 杨旭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238-244,共7页
目的分析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近心骨段三维方向位移情况,评估远心骨段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横向间距变化量的关联。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30例骨性Ⅲ... 目的分析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近心骨段三维方向位移情况,评估远心骨段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横向间距变化量的关联。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30例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27岁(平均21.3岁),均接受BSSRO手术治疗。收集患者手术前1周(T0)、术后1周(T1)、术后6个月(T2)的多层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观察项目:(1)测量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近心骨段髁突顶点(Co)、髁突外极点(Cdlat)、髁突内极点(Cd_(med))、下颌角点(Go)、喙突点(Cor)、乙状切迹点(SN)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及横向间距变化;(2)评估远心骨段的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术后横向间距变化量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时比较,T1时双侧Co点向外、下方移位,双侧Cdmed点向外、后、下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外、前方移位,髁突间距均增加;与T1时比较,T2时双侧Co点向内、上方移位,双侧Cdmed点向内、前、上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内侧移位,髁突间距均减小;与T0时比较,T2时双侧Cdmed点向后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前方移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髁突间距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时比较,T1时双侧Go点向外、后、下方移位,双侧Cor点和SN点向内、后、下移位,Go-Go间距增加,Cor-Cor、SN-SN间距均减小;与T1时比较,T2时左侧Go点向内、前方移位,右侧Go点向前、下方移位,左侧Cor点向上移位,右侧Cor点向前、上方移位,左侧SN点向前、上移位,右侧SN点向上移位,Go-Go间距减小;与T0时比较,T2时双侧Go点向外、下方移位,双侧Cor点向内、后方移位,双侧SN点向内侧移位,Go-Go间距增加,Cor-Cor、SN-SN间距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远心骨段的后退距离与T0-T1期间两侧Co-Co间距增宽量呈正相关(r=0.410,P=0.025),与T1-T2期间的Go-Go间距缩窄量呈正相关(r=0.435,P=0.016)。结论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BSSRO术后近心骨段发生明显移位,随远心骨段后退距离增加术后1周内髁突顶点间距明显增宽,而术后6个月内的下颌角标志点间距缩窄量亦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颌系统畸形 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 近心骨段 后退距离
原文传递
个性化上颌非对称旋转矫治上颌[牙合]平面偏斜畸形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优余 白晓峰 +1 位作者 孟芝竹 卢利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3期152-157,共6页
目的评估上颌非对称旋转在矫正平面偏斜不对称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总结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2例平面偏斜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拍摄术前螺旋CT及术前、术后头颅正位片,术前在... 目的评估上颌非对称旋转在矫正平面偏斜不对称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总结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2例平面偏斜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拍摄术前螺旋CT及术前、术后头颅正位片,术前在计算机辅助下模拟手术,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不对称旋转上颌平面,并将模拟数据用于手术中。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面部外形差异。结果 32例患者面部形态及功能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软硬组织取得良好对称性,面部外形协调美观。术后双侧上颌骨高度差异[(0.6±0.5)mm]小于术前上颌骨高度差异[(4.7±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72,P<0.001)。术后平面偏斜度[(0.5±0.5)°]小于术前平面偏斜度[(4.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4,P<0.001)。术后非对称率[(0.7±0.6)%]小于术前非对称率[(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40,P<0.001)。结论 (1)数字化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能够模拟手术过程,设计手术方案,重建术后软硬组织形态并指导正颌手术的准确截骨;(2)上颌非对称旋转能够矫正上颌平面偏斜畸形,达到面部软硬组织对称协调,改善面部不对称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牙合] 平衡 口颌系统畸形 截骨术 勒福 正颌外科学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三维头颅模型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39
11
作者 何冬梅 张益 +3 位作者 张震康 冯涛 吴林波 唐光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 开发三维头颅模型技术并研究其在口腔颌面部复杂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CT扫描和快速成型技术通过软件制作三维头颅模型 ,应用于颧骨粉碎性骨折、颜面不对称畸形、肿瘤术后颌骨缺损畸形以及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结果 三维头... 目的 开发三维头颅模型技术并研究其在口腔颌面部复杂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CT扫描和快速成型技术通过软件制作三维头颅模型 ,应用于颧骨粉碎性骨折、颜面不对称畸形、肿瘤术后颌骨缺损畸形以及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结果 三维头颅模型指导的 8例口腔颌面部复杂畸形患者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三维头颅模型在口腔颌面部复杂畸形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面部损作 口颌系统畸形 三维头颅模型
原文传递
牵引成骨术治疗青少年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10
12
作者 冯晔 唐友盛 沈国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34-436,I033,共4页
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 ,特别是继发于唇腭裂术后严重畸形者行改良LeFortI型截骨 ,并通过颅骨外固定上颌骨牵引成骨前移术 ,对牵引成骨后硬组织改建及腭咽闭合功能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颅骨外固定牵引装置 (KLS MAR... 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 ,特别是继发于唇腭裂术后严重畸形者行改良LeFortI型截骨 ,并通过颅骨外固定上颌骨牵引成骨前移术 ,对牵引成骨后硬组织改建及腭咽闭合功能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颅骨外固定牵引装置 (KLS MARTIN公司提供 )对 6例 11~ 15岁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及发育性上颌骨严重后缩畸形的青少年实施牵引成骨术。运用正颌外科电脑分析软件对术前、术后头颅定位X线侧位片行颅颌面硬组织的测量分析。结果  6例青少年上颌骨牵引前移 8~ 13mm ,平均为 10 .2mm。SNA角度分别增大 7~ 10 .5°,平均为 9°。头颅侧位片可显示翼上颌裂区新骨形成。面部外形得到明显改善 ,咬合关系调整至远中关系。结论 应用牵引成骨技术早期解除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 ,避免或减轻口颌系统继发畸形和功能障碍 ,同时避免骨移植 ,稳定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口颌系统畸形 牵引术
原文传递
面动脉逆行岛状颊肌粘膜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振民 李森恺 +3 位作者 李养群 杨明勇 刘元波 陈宗基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面动脉逆行岛状颊肌粘膜瓣修复口腔、鼻腔和眶区粘膜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对 6例口、鼻腔和眶区粘膜缺损患者应用面动脉逆行岛状颊肌粘膜瓣修复。该瓣是以面动脉的远心端为血管蒂 ,通过前颊支和颊肌表面及其内部的血管网... 目的 探讨应用面动脉逆行岛状颊肌粘膜瓣修复口腔、鼻腔和眶区粘膜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对 6例口、鼻腔和眶区粘膜缺损患者应用面动脉逆行岛状颊肌粘膜瓣修复。该瓣是以面动脉的远心端为血管蒂 ,通过前颊支和颊肌表面及其内部的血管网供血 ,在动脉周围包绕适量的软组织以利静脉回流。可通过皮下隧道转移到眶区或鼻腔 ,通过牙槽嵴裂隙转移到腭部。结果  6例患者术后颊肌粘膜瓣完全成活 ,效果满意。无血肿、感染、腮腺导管损伤、面神经损伤和开口功能障碍等。结论 面动脉逆行岛状颊肌粘膜瓣血运好 ,转移灵活 ,可以解决常规方法难以修复的口腔前部、鼻腔、眶区粘膜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外科整形 口颌系统畸形 面动脉 逆行岛状颊肌粘膜瓣
原文传递
外源性Hedgehog抑制剂诱导小鼠口下颌-肢体发育不全模型建立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远晶 茅传青 +3 位作者 赖永圳 翁云鹏 张师贤 陈伟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 观察Hedgehog抑制剂(GDC-0449)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的致畸作用,建立GDC-0449诱导口下颌-肢体发育不全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 将27只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个对照组和8个给药组,每组3只.8个给药组分别... 目的 观察Hedgehog抑制剂(GDC-0449)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的致畸作用,建立GDC-0449诱导口下颌-肢体发育不全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 将27只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个对照组和8个给药组,每组3只.8个给药组分别在胚胎发育的不同时间点,胚胎8.5 d(embryonic day 8.5,E8.5)、E9.5、E10.5、E11.5、E12.5、E13.5、E14.5及E15.5给予孕鼠单次灌胃150 mg/kg GDC-0449,于E16.5获取孕鼠胚胎,通过体视镜和HE染色观察胎鼠的颅面部和四肢的畸形情况,从中选取与口下颌-肢体发育不全综合征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的给药组为最佳给药组.确定最佳给药组后重新取6只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最佳给药组,每组3只,于E18.5取孕鼠胚胎,通过阿尔新蓝-茜素红染色和微型CT观察小鼠全身骨骼的发育情况.结果 E8.5、E13.5、E14.5、E15.5给药组胎鼠未见明显畸形,E11.5、E12.5给药组中出现较高比例的腭裂和舌体呈三角形.E9.5、E10.5给药组中发现胎鼠颅面形态发育异常,包括颅顶部发育异常、小下颌、舌体畸形,部分伴有腭裂与第一磨牙缺失,而且还伴发缺指(趾)畸形,与口下颌-肢体发育不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极相似.E9.5给药组胎鼠的致死率[48%(20/42)]相对较高,因此选择E10.5给药组构建口下颌-肢体发育不全的动物模型较理想.结论 在E10.5以150 mg/kg GDC-0449灌胃方式诱导胎鼠腭裂、小舌、小下颌及缺指(趾)畸形,是研究口下颌-肢体发育不全综合征的一种较理想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口颌系统畸形 Hedgehog蛋白质类 口下颌-肢体发育不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