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守正与融通:清代古文选本的古文观念重构及其批评史意义
1
作者 张莹洁 马茂军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清人所编古文选本虽体例不尽相同,但普遍以古文为因时而变、创新发展的动态概念,并于古文的道统观念、发展纲要、文体关系、审美属性多有前人未及、深刻独到的探本之说。清代古文选家一改明代偏于性灵抒发、消解意识形态的选文陈轨,通... 清人所编古文选本虽体例不尽相同,但普遍以古文为因时而变、创新发展的动态概念,并于古文的道统观念、发展纲要、文体关系、审美属性多有前人未及、深刻独到的探本之说。清代古文选家一改明代偏于性灵抒发、消解意识形态的选文陈轨,通过编纂实践活动赋予古文不失正统而又不拘一律的精神品格,不仅蕴涵着赓续古文运动正统文风、标示文章发展脉络的要义宏旨,又不乏文体互通借鉴、审美思想的深度揭示。质言之,清代古文选本的古文观念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兼有理论色彩与实践指向的重构,使之生成守正与融通两大特质,选本的学理性、审美性、实用性也随之提升,反映出文用实践认知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批评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古文选本 古文观念 批评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乾时期两部御敕选本中的古文观念和文政角力——以欧阳修古文的选评为例
2
作者 王兵 《励耘学刊》 2021年第1期215-229,401,402,共17页
清代前中期,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分别通过选评《御选古文渊鉴》和《御选唐宋文醇》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古文观念,旨在影响当时文坛的古文创作风气。但是,由于两位帝王所处历史时期、古文观念以及个人喜好皆有不同,在其古文批评实践中仍可窥... 清代前中期,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分别通过选评《御选古文渊鉴》和《御选唐宋文醇》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古文观念,旨在影响当时文坛的古文创作风气。但是,由于两位帝王所处历史时期、古文观念以及个人喜好皆有不同,在其古文批评实践中仍可窥见文政角力程度上的差异。以欧阳修古文选评为例,康熙帝选目严苛,而艺术点评居多;乾隆帝文体观念通达,而点评则以阐发义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乾时期 御敕选本 古文观念 文政角力 欧阳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文字古今观念与今古文经学理论
3
作者 李树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在汉代,古文是指以孔壁文献书写文字为代表的字体,也特指孔壁文献的书写字体,人们认为这种文字是周代的标准字体,也是孔子书写的字体,籀文大篆是从古文演变过来的,小篆是从大篆变化而来的。隶书在汉代有一个从秦隶演变为汉隶的过程,其... 在汉代,古文是指以孔壁文献书写文字为代表的字体,也特指孔壁文献的书写字体,人们认为这种文字是周代的标准字体,也是孔子书写的字体,籀文大篆是从古文演变过来的,小篆是从大篆变化而来的。隶书在汉代有一个从秦隶演变为汉隶的过程,其应用非常广泛,但它只是汉代文字书写系统中的一种字体,小篆和秦隶都源于大篆,西汉初年它们不是古今字体的关系,而是同源关系。两汉时期,古文与隶书不是一组古今对立的概念。今古文经学理论认为,在汉代隶书称为今文,以今文书写的经书是今文经,篆书称为古文,以篆书写的经书是古文经,从而形成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种学派。这种认识不符合汉代今古文字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观念 今文 隶书 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象升与黄侃、江瀚交游考——兼论郭象升重实尚用的“古文”观念
4
作者 李晓敏 《北方论丛》 2019年第3期73-78,共6页
郭象升是山西近代著名的文史专家,著述颇丰。他与黄侃、江瀚等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有着密切的交往。郭象升与黄、江二人不仅作诗文相互酬唱,还在学术上多有切磋和讨论。郭象升论"古文",重小学、重考据,更注重经世致用的文章品格... 郭象升是山西近代著名的文史专家,著述颇丰。他与黄侃、江瀚等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有着密切的交往。郭象升与黄、江二人不仅作诗文相互酬唱,还在学术上多有切磋和讨论。郭象升论"古文",重小学、重考据,更注重经世致用的文章品格,希望以此矫正桐城古文末流的空疏之弊。在这一点上,郭、黄、江三人可谓同道和知己。这些主张,折射出晚清民国学界有识之士面对民族危难,在精神上的担当和学术上所做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升 黄侃 江瀚 古文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古文选本的古文观念刍论
5
作者 郑天熙 《中国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216-232,309,共18页
明代古文选本总量在600种以上,远超宋元选本,丰富的编选经验使明人常在序跋中表达对古文的理论思考,序跋成为考察明代古文选本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人在古文选本序跋中表达的古文观念,主要有古文本源论、古文功用论、古文时文论... 明代古文选本总量在600种以上,远超宋元选本,丰富的编选经验使明人常在序跋中表达对古文的理论思考,序跋成为考察明代古文选本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人在古文选本序跋中表达的古文观念,主要有古文本源论、古文功用论、古文时文论、古文发展论、古文审美论。明代古文选本对古文的传统定位有承有革,他们一方面继续倡导古文的政教人伦之用,标举古文"典雅""浑厚"的传统风格,一方面则纷纷表达己见,不再尊崇一说,使古文本源论、功用论、古文时文论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样化面目。古文发展论,体现出明人对古文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自觉构筑完整文学史的努力。在时代思潮的汹涌撞击下,明人古文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大大提高,肯定了古文的美学特征与阅读体验,使古文阅读从政教修身的工具存在转而为主体性灵自由伸展的审美活动。因此,古文审美论成为明代古文选本序跋中最具时代特色的古文观念。考察明代古文选本中的古文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明人普遍的、沉淀为明代一般知识形态的文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选本 古文观念 政教人伦 古文发展史 古文审美
原文传递
《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之异同 被引量:1
6
作者 代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56-59,63,共5页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辞类纂》 文类观 古文观念 文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 被引量:5
7
作者 吴玉丽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z1期114-115,共2页
具有表意性质的汉字所包涵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分析汉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可以窥见汉民族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以及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汉语 古文 美意识 原始宗教观念 图腾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绍继走向整合——心态视野下宋初士人的道统复振与重构 被引量:1
8
作者 袁辉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62,共9页
宋初的文化氛围在历经余劫之后,大体上仍延续着晚唐五代以来的文衰道丧之势。以柳开、穆修以及田锡等为代表的士人在救弊心态的影响下,开始自觉突破五代以来儒风陵夷的局面,他们皆以道统重建为己任,以古文复兴相号召,开启了北宋儒学发... 宋初的文化氛围在历经余劫之后,大体上仍延续着晚唐五代以来的文衰道丧之势。以柳开、穆修以及田锡等为代表的士人在救弊心态的影响下,开始自觉突破五代以来儒风陵夷的局面,他们皆以道统重建为己任,以古文复兴相号召,开启了北宋儒学发展最初的历史进程,但其间对于道统的理解与取径又有所差异。由个体境遇与主体心态入手,可以更为有力地揭示宋初道统、文统重建过程中的诸家面向,深入阐释这一时期道统复振与重构过程中的生动面貌与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对文学尤其是古文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初 道统 文统 士人心态 古文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的命名与蒙古文小说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1
9
作者 额尔敦哈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7,共4页
汉古代典籍普遍记载的"小说"指的是"小道"或"野史",西方人视野里小说经历了"传奇"——"寓言"——"寓意体小说"——"小说"的发展过程。蒙古人先后用"脱兀只... 汉古代典籍普遍记载的"小说"指的是"小道"或"野史",西方人视野里小说经历了"传奇"——"寓言"——"寓意体小说"——"小说"的发展过程。蒙古人先后用"脱兀只"、"沙蒂里"等等命名叙事文和散体文。到十九世纪哈斯宝、尹湛纳希等用"沙蒂里"和"脱兀只"来表述小说,并形成较完整的小说观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小说的命名 古文小说观念
原文传递
接武旁流:阳湖派与桐城派关系新论
10
作者 唐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80,共9页
阳湖派与桐城派之间的隶属关系问题是清代散文史上的一桩公案,当下文学史叙述中通常将阳湖派视为桐城支脉。然而从文学流派的角度考察,阳湖派实际上并不具有后世文学理论所定义的诸要素,这是造成学界对两派关系无法形成共识的重要原因... 阳湖派与桐城派之间的隶属关系问题是清代散文史上的一桩公案,当下文学史叙述中通常将阳湖派视为桐城支脉。然而从文学流派的角度考察,阳湖派实际上并不具有后世文学理论所定义的诸要素,这是造成学界对两派关系无法形成共识的重要原因。还原历史语境,阳湖派其实是清人特定地域和学术观念下具有家族相似性,呈群星散点式分布的古文流派。阳湖也并非桐城分支,而是各自独立。乾嘉时期,桐城派有意识的结构流派是造成阳湖在后世依附于桐城这一文学现象的关键因素,这使得阳湖派在文学史叙述中失去其应有地位。再加上后世研究者远离清人语境,用后置文学流派分析前代文学现象时预设了流派对话的“前理解”,遮蔽了古今流派观念差异,更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湖派 桐城派 张惠言 恽敬 古文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