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场调控下制备可熔融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1
作者 唐孝芬 韩娜 张兴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0,共5页
外加不同强度间歇磁场(MF,0T,0.1T,0.3T,0.6T,0.9T和1.1T)的干预下,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投料摩尔比为85/15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85/15AN/MA)。通过核磁共振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和热台显微镜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外加不同强度间歇磁场(MF,0T,0.1T,0.3T,0.6T,0.9T和1.1T)的干预下,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投料摩尔比为85/15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85/15AN/MA)。通过核磁共振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和热台显微镜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外加磁场对可熔融85/15AN/MA的共聚物组成、数均序列长度(NASBL)、立构规整性、热稳定性和熔融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当磁场强度为0.9T时,85/15AN/MA的共聚物组成与投料比最为接近,NASBL最短,三单元间规立构体含量最高,热稳定性高,在220℃时熔融行为更为明显,共聚物的可熔融加工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水相沉淀聚合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熔融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加工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及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于万永 韩娜 +1 位作者 王学晨 张兴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3-65,共3页
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在不同的温度下合成了系列投料摩尔比为85/15的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共聚物(85/15AN/MA),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熔体流动速率仪(MFR)对产物的热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85/15AN/MA的... 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在不同的温度下合成了系列投料摩尔比为85/15的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共聚物(85/15AN/MA),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熔体流动速率仪(MFR)对产物的热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85/15AN/MA的熔融峰值温度在154~173℃之间,210℃时85/15AN/MA的熔融指数在1.6045.23之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单纱强力仪(EYST)等对纤维的表观形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为30℃时.熔纺纤维袁面致密且光滑.括合讲行可熔融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 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 熔融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料方式对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纤维熔融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高雪峰 韩娜 +1 位作者 高希银 张兴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4-127,共4页
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分批次添加原料制备投料比为85/15(摩尔百分数,下同)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85/15AN/MA),研究单体投料方式对共聚物组成、黏度、数均序列长度以及可熔融行为的影响;在190-210℃下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了AN/M... 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分批次添加原料制备投料比为85/15(摩尔百分数,下同)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85/15AN/MA),研究单体投料方式对共聚物组成、黏度、数均序列长度以及可熔融行为的影响;在190-210℃下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了AN/MA初生纤维。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差热分析(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纤维强力仪等对聚合产物和纤维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单体投料方式由一次性添加改变至匀速滴加,共聚物的组成与投料比接近,特性黏度由0.88dL/g降低至0.31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g)由87.6℃降低至83.8℃,熔融温度由140℃降低至138℃,AN单元的数均序列长度由10.53降低至8.00。聚合过程中分3次投料制备的初生纤维表面光滑,横截面致密,断裂强度为2.4cN/dtex,进行后拉伸等处理后,可满足服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批次投料方式 可熔融加工性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丙烯腈基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正十八烷微胶囊的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军 张兴祥 +2 位作者 王学晨 韩娜 牛建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7-40,共4页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合成了含有正十八烷微胶囊的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测试表明,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发生了共聚,共聚物中丙烯腈成分的实测含量略低于理论含量;试样中的微胶囊的吸热和放热温度与纯微胶囊的吸热放热温度...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合成了含有正十八烷微胶囊的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测试表明,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发生了共聚,共聚物中丙烯腈成分的实测含量略低于理论含量;试样中的微胶囊的吸热和放热温度与纯微胶囊的吸热放热温度接近,随着微胶囊含量的增加,共聚物中微胶囊的热效率逐渐增大;随着微胶囊含量的增加,试样中共聚物的结晶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相变材料 微胶囊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微孔膜的制备及成膜性能
5
作者 熊俊诚 韩娜 +5 位作者 王争争 陈素梅 张兴祥 王栋 王宁 李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8-174,共7页
以摩尔比为85/15的可熔融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85/15AN-MA)为膜基体,用γ-丁内酯(γ-BA)和三乙酸甘油酯(GTA)复配作为混合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AN-MA基微孔膜。详细研究了聚合物浓度、混合稀释剂的配比和冷却速率对... 以摩尔比为85/15的可熔融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85/15AN-MA)为膜基体,用γ-丁内酯(γ-BA)和三乙酸甘油酯(GTA)复配作为混合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AN-MA基微孔膜。详细研究了聚合物浓度、混合稀释剂的配比和冷却速率对微孔膜的孔结构、孔隙率、水通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γ-BA含量的增加或凝固浴温度升高,微孔膜成型过程中存在小部分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形成不对称的横截面结构。增加GTA的比例或快的冷却速率更利于发生TIPS,γ-BA的质量分数为45%和50%时,微孔膜发生单纯的TIPS过程,凝固浴为0℃的乙醇浴时,AN-MA微孔膜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熔融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热致相分离 微孔膜 孔隙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熔融丙烯腈共聚物的组成及流变性与热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唐孝芬 韩娜 +1 位作者 张荣 张兴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2-85,共4页
分别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AN/MA,投料比为85/15(物质的量比)),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乌氏黏度计、高级扩展流变仪(T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对共聚... 分别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AN/MA,投料比为85/15(物质的量比)),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乌氏黏度计、高级扩展流变仪(T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对共聚物的组成、流变行为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相沉淀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的AN/MA共聚物物质的量比分别为84.85/15.15,85.30/14.70,均与投料比接近。两种聚合方式制备的共聚物的特性黏度分别为0.53 dL/g与0.51 dL/g,且熔体在30 min内均能保持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满足熔融加工的条件。与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的共聚物相比,乳液聚合法制备的共聚物具有更优良的热力学稳定性和流变性能,可熔融加工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共聚物 熔融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 水相沉淀聚合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物的热行为与结晶度
7
作者 周树学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3-127,共5页
用 DSC法研究了 VDC- AN悬浮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和热熔融行为 ,并用 Barton方程定量关联了Tg 与组成的关系。用 TGA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热分解行为 ,结果表明 ,AN单元对与其相邻连接的 VDC单元脱 HCl有诱导催化作用。由 DSC法和 X射线衍射... 用 DSC法研究了 VDC- AN悬浮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和热熔融行为 ,并用 Barton方程定量关联了Tg 与组成的关系。用 TGA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热分解行为 ,结果表明 ,AN单元对与其相邻连接的 VDC单元脱 HCl有诱导催化作用。由 DSC法和 X射线衍射法得到高 VDC含量的共聚物结晶度与 AN含量成线性关系 ,而在高 AN含量时则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玻璃化转变 熔融 热分解 结晶度 悬浮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与相变微胶囊共混物薄片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8
作者 彭伟伟 高希银 +1 位作者 韩娜 张兴祥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2,共4页
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质量分数为0%~25%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混合物,经熔融压制成厚度为1 mm的薄片;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动态热机械性能(DM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 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质量分数为0%~25%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混合物,经熔融压制成厚度为1 mm的薄片;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动态热机械性能(DM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对混合物薄片的结构和性能等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加入使混合物薄片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薄片的熔融焓和结晶焓随微胶囊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微胶囊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熔融挤出 薄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钠熔融法接枝ABS的研究
9
作者 郑宝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2,共5页
采用熔融法将甲基丙烯酸钠接枝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通过热重分析、氧指数、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接枝 ABS 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熔融法接枝 ABS 的引... 采用熔融法将甲基丙烯酸钠接枝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通过热重分析、氧指数、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接枝 ABS 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熔融法接枝 ABS 的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最佳用量为0.4 mol/L,反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不高于120℃。接枝后 ABS 的力学性能降幅不大,阻燃性能有一定提高,且对 ABS 与十溴二苯醚/三氧化二锑的共混体系具有一定的增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 接枝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MSAN共聚物的组成对PMMA/α-MSAN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
10
作者 孟婷 任亮 +2 位作者 张立新 马晓琳 张明耀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29,共3页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系列配比不同的α-甲基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物粉料(α-MSAN),将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熔融共混,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力学黏弹谱仪(DMA)考察了PMMA/α-MSAN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当α-MSAN共聚物中...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系列配比不同的α-甲基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物粉料(α-MSAN),将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熔融共混,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力学黏弹谱仪(DMA)考察了PMMA/α-MSAN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当α-MSAN共聚物中丙烯腈含量为15%~25%时,α-MSAN与PMMA形成相容体系,其相容性随丙烯腈含量的增加而变好;当丙烯腈含量大于30%时,共混物均为不相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乳液聚合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AA/MMA/AN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11
作者 高英新 包永忠 +1 位作者 黄志明 翁志学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在合成N-[4-(磺酰胺)苯基]丙烯酰胺(ASPAA)单体,并进行结构表征的基础上,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合成了ASPAA/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用IR和1H-NMR图谱确认了结构。共聚结果表明8... 在合成N-[4-(磺酰胺)苯基]丙烯酰胺(ASPAA)单体,并进行结构表征的基础上,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合成了ASPAA/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用IR和1H-NMR图谱确认了结构。共聚结果表明85℃和95℃,引发剂浓度1.0%~1.5%时,聚合初期速率较高;共聚物分子量随聚合温度和引发剂浓度增加而降低。随ASPAA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和酸值均升高,并通过ASPAA含量来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4-(磺酰胺)苯基]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 三元共聚物 合成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共聚物与氯醚橡胶并用硫化胶的性能
12
作者 江畹兰 《世界橡胶工业》 2010年第11期6-10,共5页
往含少量促进剂2MT和高活性炭黑П234-0的丁二烯-丙烯腈-异丙基羧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БНЭФ-26-И)胶料中加入少量氯醚橡胶共聚物(СКЭХГ-С)(5~20份)、硫化镁(0.5~2.5份)、高活性炭黑(2.5~12.5份),可制得加工性能及综合... 往含少量促进剂2MT和高活性炭黑П234-0的丁二烯-丙烯腈-异丙基羧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БНЭФ-26-И)胶料中加入少量氯醚橡胶共聚物(СКЭХГ-С)(5~20份)、硫化镁(0.5~2.5份)、高活性炭黑(2.5~12.5份),可制得加工性能及综合性能优异的胶料及其硫化胶。用该并用胶生产橡胶制品,可扩大其应用领域及延长制品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丙烯腈-异丙基羧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氯醚橡胶 耐热氧老化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石墨片/共聚物复合材料及其耐热、导电和气密性(英文) 被引量:3
13
作者 Gyanaranjan Prusty Sarat K Swain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1-277,共7页
通过原位乳化聚合制备了不同膨胀石墨含量(1%、2%、3%和4%质量分数)的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膨胀石墨纳米复合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验证了共聚物及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形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 通过原位乳化聚合制备了不同膨胀石墨含量(1%、2%、3%和4%质量分数)的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膨胀石墨纳米复合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验证了共聚物及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形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了膨胀石墨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及其形貌。用热重考察了复合材料的耐热稳定性,同时也考察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及其阻抗随膨胀石墨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复合材料中石墨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氧气密性和热稳定性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膨胀石墨 气密性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DM-g-MAN增韧聚氯乙烯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勇平 付锦锋 +2 位作者 王炼石 张安强 吴敌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52,共5页
用悬浮法合成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丙烯腈(AN)接枝共聚物(EPDM-g—MAN),用其增韧聚氯乙烯(PVC)树脂。研究了PVC/EPDM-g-MAN共混物的冲击性能、增韧机理、相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并与PVC/氯化聚乙烯(CP... 用悬浮法合成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丙烯腈(AN)接枝共聚物(EPDM-g—MAN),用其增韧聚氯乙烯(PVC)树脂。研究了PVC/EPDM-g-MAN共混物的冲击性能、增韧机理、相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并与PVC/氯化聚乙烯(CPE)共混物的冲击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EPDM含量为17.5%时,PVC/EPDM-g-MAN缺口冲击强度达到91.9kJ/m^2;而CPE在含量为25%时,PVC/CPE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可达到84.9kJ/m^2,说明EPDM-g-MAN具有更好的增韧效果。SEM分析表明,随着EPDM-g-MAN用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增韧机理由裂纹支化终止转变为剪切屈服兼有空穴化。TEM分析表明,EPDM以分散相均匀分散于PVC连续相中,两相界面模糊,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随着EPDM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相结构由“海-岛”结构转变为近连续相结构。热重分析表明,EPDM-g—MAN的加入提高了PVC的热稳定性,使其分解温度提高了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乙丙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接枝共聚物 聚氯乙烯 相结构 增韧机理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E-g-MAS增韧SAN树脂及其相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银环 王炼石 +1 位作者 代惊奇 张安强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6,共4页
合成了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苯乙烯的接枝共聚物(POE-g-MAS)。用POE-g-MAS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共混制备了具有高抗冲击性能的SAN/POE-g-MAS共混物,研究了接枝链极性、接枝率和POE含量对共混物冲击... 合成了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苯乙烯的接枝共聚物(POE-g-MAS)。用POE-g-MAS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共混制备了具有高抗冲击性能的SAN/POE-g-MAS共混物,研究了接枝链极性、接枝率和POE含量对共混物冲击性能的影响,当m(St)/m(MMA)/m(An)为10:70:20,接枝率为45.1%,w(POE)为25%时,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56.1 kJ/m^2。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表明,POE-g- MAS与SAN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辛烯共聚物 接枝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 苯乙烯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共混物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B-g-MAN增韧SAN树脂的力学性能及增韧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勇平 王炼石 +3 位作者 蔡彤旻 王霞 曾祥斌 林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0-44,共5页
用悬浮接枝共聚合法合成了乙烯/1-丁烯共聚物(PEB)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N烯腈(AN)的接枝共聚物(PEB-g-MAN),并用其增韧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研究了SAN/PEPrg-MAN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增韧机理和相结构。结果表明:... 用悬浮接枝共聚合法合成了乙烯/1-丁烯共聚物(PEB)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N烯腈(AN)的接枝共聚物(PEB-g-MAN),并用其增韧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研究了SAN/PEPrg-MAN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增韧机理和相结构。结果表明:PEB-g-MAN是SAN树脂的优良增韧剂,当PEB用量为25%时,SAN/PEB-g-MAN的缺口冲击强度达63.3kJ/m^2,约为SAN树脂的60倍。SAN/PEB-g-MAN共混物在PEB含量为15%~20%时发生脆韧转变。脆韧转变前、脆韧转变过程中和脆韧转变后的冲击断面形态的SEM分析表明,共混物的增韧机理先是裂纹支化终止和空穴化,随后为高度空穴化,再为基体剪切屈服兼空穴化,最后转变为空穴化为主,剪切屈服为辅。TEM分析表明,PEB均匀分散于SAN连续相中,两相界面模糊,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随着PEB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相结构由“海-岛”结构转变为“双连续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1-丁烯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的接枝共聚物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增韧机理 相结构 脆韧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B-g-MAN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熊凯 朱勇平 +3 位作者 王炼石 蔡彤旻 张安强 曾祥斌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11,共4页
用悬浮接枝共聚法合成了乙烯-1-丁烯共聚物(PEB)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AN)的接枝共聚物(PEB-g-MAN)。用不同性质的溶剂以抽提法将接枝共聚产物所含组分逐步分离,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各组分聚合物的归属。研究了AN... 用悬浮接枝共聚法合成了乙烯-1-丁烯共聚物(PEB)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AN)的接枝共聚物(PEB-g-MAN)。用不同性质的溶剂以抽提法将接枝共聚产物所含组分逐步分离,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各组分聚合物的归属。研究了AN/(MMA+AN)投料质量比(fAN)对接枝共聚反应行为及产物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对各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接枝共聚体系存在PEB与MMA-AN接枝共聚、PEB与MMA接枝均聚、MMA与AN共聚和MMA均聚等基元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1-丁烯共聚物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 橡胶接枝率 组分分离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基元反应 凝胶渗透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S结构特性对PC/ABS/MBS共混体系的影响
18
作者 王永泉 刘孟松 +3 位作者 刘华 洪成宇 李家伟 周超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共7页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不同结构特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以其为相容剂,将其与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熔融共混制备PC/ABS/MBS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结构特性MBS对PC/ABS/MBS共混体系性...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不同结构特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以其为相容剂,将其与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熔融共混制备PC/ABS/MBS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结构特性MBS对PC/ABS/MBS共混体系性能及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MBS后,产生了PC、ABS的界面张力使相容性增大。随着MBS粒径的增大,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在MBS外壳中引入丙烯酸丁酯单体(BA),当BA含量达到7.5%时,经过测试其冲击强度可以达到498.05 J/m,此时力学性能较好,且熔体流动速率随着B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冲击断面存在显著的塑性流动现象,增加其能量吸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相容性 塑性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熔融接枝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媛 邱桂学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4-96,共3页
介绍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的熔融接枝机理及接枝工艺,综述了ABS熔融接枝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熔融接枝 反应挤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LDPE/EVA)-g-AN体系的接枝动力学研究
20
作者 戴亚杰 刘政坤 +2 位作者 姜鹏 张文龙 李雪姣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18,共6页
针对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极性较弱需要接枝改性以及缺少相关理论研究的问题,采用熔融接枝法,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EVA混合物作为基体,丙烯腈(AN)为接枝单体制备(LLDPE/EVA=60%/40%)-g-AN,研究该体系单体含量、引发剂含量和... 针对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极性较弱需要接枝改性以及缺少相关理论研究的问题,采用熔融接枝法,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EVA混合物作为基体,丙烯腈(AN)为接枝单体制备(LLDPE/EVA=60%/40%)-g-AN,研究该体系单体含量、引发剂含量和反应温度对于初始接枝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接枝反应速率与单体含量呈0.87次方关系,与引发剂含量呈0.36次方关系,与反应温度关系服从Arrhenius方程,该反应体系的接枝动力学的速率模型为R_(e)=Aexp(-2.86/T)[M]^(0.87)[I]^(0.36),接枝反应的活化能Ea=23.78 kJ/mol,为LLDPE/EVA熔融接枝AN的理论研究以及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接枝 动力学模型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丙烯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