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及其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9
1
作者 石晓勇 李鸿妹 +2 位作者 王颢 王丽莎 张传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8-1215,共8页
依据2006年夏季对东海区水文化学数据的现场调查,对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台湾暖流自身的水文化学特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暖流水具有台湾海峡水和黑潮次表层涌升水两个来源... 依据2006年夏季对东海区水文化学数据的现场调查,对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台湾暖流自身的水文化学特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暖流水具有台湾海峡水和黑潮次表层涌升水两个来源,分别构成台湾暖流的表层水和深层水。通过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能够对表层水和深层水进行明显的区分。此外,通过对台湾暖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发现夏季台湾暖流在浙江沿海出现的上升流给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并通过对台湾暖流的营养盐含量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硝酸盐含量,台湾暖流含有较高的磷酸盐浓度,能够缓解海区"过剩氮"导致的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暖流 水文 营养盐 赤潮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暖流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建丰 司广成 于非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1-148,共8页
台湾暖流携带高温高盐的大洋水体入侵到东海陆架区,其向岸分支可入侵到长江口外,对我国近海温、盐与环流产生重要影响。前人针对台湾暖流上游区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对其来源、温盐特征及入侵机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而对台湾暖流下游,即向... 台湾暖流携带高温高盐的大洋水体入侵到东海陆架区,其向岸分支可入侵到长江口外,对我国近海温、盐与环流产生重要影响。前人针对台湾暖流上游区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对其来源、温盐特征及入侵机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而对台湾暖流下游,即向岸分支流轴及前锋的变化认识模糊。台湾暖流向岸分支入侵流轴及前锋的变化可能对长江口海域低氧和藻华等生态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台湾暖流向岸分支路径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物理和生态学意义。通过分析积累的温、盐数据和潜标长时间观测,我们初步发现,台湾暖流向岸分支存在季节尺度和天气尺度的变化,流轴存在摆动,前锋的北界也存在变化,但对其详细特征和变化机制尚不清楚,需要通过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予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暖流 入侵路径 变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台湾暖流水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翁学传 王从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159-168,共10页
本文根据专题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台湾暖流水的温、盐特性,来源,变化特征以及对长江冲淡水的影响。
关键词 水团 台湾暖流 台湾海峡水 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南部陆架水体2011年夏季温盐结构及其对台湾暖流和黑潮入侵的指示 被引量:1
4
作者 秦亚超 蓝先洪 +3 位作者 陆凯 胡刚 栾锡武 陈珊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159,共9页
利用2011年7月5个断面共30个站位的温盐深(CTD)测量资料,分析东海南部陆架水体的温盐结构和温跃层特征,探讨黑潮和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水文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区广泛存在着浅部温跃层和深部温跃层。浅部温跃层分布于20 m水深以内,... 利用2011年7月5个断面共30个站位的温盐深(CTD)测量资料,分析东海南部陆架水体的温盐结构和温跃层特征,探讨黑潮和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水文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区广泛存在着浅部温跃层和深部温跃层。浅部温跃层分布于20 m水深以内,跃层强度普遍较弱,具有明显的日内生消变化。深部温跃层分布于中、外陆架和台湾海峡。在中、外陆架的深水区,跃层底界深度约80 m,跃层厚度约10 m;跃层强度大,约为0.8℃/m,且较为稳定。在台湾海峡北部,温跃层分布于水深14~30 m,跃层厚度6~10 m,跃层强度偏弱,为0.2~0.5℃/m。在温跃层附近,由于上、下层水团温度、盐度的差异,其混合过程常出现盐指现象。在东海陆架90~110 m等深线之间,深部温跃层之下盘踞着一个深层冷水团,水温为16.8~17.6℃。黑潮水的入侵,使得外陆架温跃层强度减弱至0.2~0.5℃/m;同时,跃层层位上升,厚度加大。温跃层强度可以作为指示黑潮入侵的灵敏指标。当夏季深部温跃层强度低于0.6℃/m,同时伴随跃层厚度加大时,可判别为黑潮入侵。本区夏季黑潮锋可以到达110 m等深线附近。在中陆架50~80 m等深线之间,深部温跃层的消失,说明台湾暖流的强烈影响遍及整个水柱;而从南向北,台湾暖流的影响逐渐减弱。台湾海峡北部深层水温度较低,平均值为22.52℃,要比东海南部中陆架深层水低3℃,这可能意味着台湾暖流深层水主要源于黑潮分支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黑潮 台湾暖流 浙闽沿岸流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暖流起源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苏志清 钱清瑛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12-19,共8页
根据台湾东北海域的水文资料分析,作者对台湾暖流起源提出以下看法:台湾暖流起源于黑潮分支和台湾暖水,黑潮分支为主要源泉。台湾暖流的深层水完全来自黑潮分支的深层水,不具有暖流性质,而其上层水是由黑潮分支的上层水和台湾暖水组成... 根据台湾东北海域的水文资料分析,作者对台湾暖流起源提出以下看法:台湾暖流起源于黑潮分支和台湾暖水,黑潮分支为主要源泉。台湾暖流的深层水完全来自黑潮分支的深层水,不具有暖流性质,而其上层水是由黑潮分支的上层水和台湾暖水组成。由于台湾暖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此相应,台湾暖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暖流 黑潮分支 海水涌升 海底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藻华和台湾暖流种源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曾宇兰 陆斗定 +3 位作者 王鹏斌 郭若玉 管卫兵 戴鑫烽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8,共11页
近20 a来,东海近岸海域频繁爆发了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藻华,造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2013年前的调查研究显示东海原甲藻藻华发源于台湾暖流锋面,随台湾暖流锋面入侵近海而发展扩大,但受调查范围限制未能明确该藻华最早发生位置... 近20 a来,东海近岸海域频繁爆发了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藻华,造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2013年前的调查研究显示东海原甲藻藻华发源于台湾暖流锋面,随台湾暖流锋面入侵近海而发展扩大,但受调查范围限制未能明确该藻华最早发生位置。本研究往南扩展了调查断面,于2013年春、夏季,在24°N^30°N海域进行了4次大面调查。结果显示东海原甲藻藻华最早发生于台湾海峡北端,且随台湾暖流锋面推进向北及近岸扩展。这不仅再次证实了台湾暖流锋面为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生提供种源,而且明确了在东海区域东海原甲藻藻华最初发生的位置。这为该藻华的监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其他类似藻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台湾暖流 种源 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实验论证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沛楠 白志鹏 +1 位作者 吴德星 林霄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共9页
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均为沿中国东部海域大陆架的北向流。有学者认为存在"台湾-对马暖流流系"。现有的研究均未涉及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在该系统中各自的动力作用。本文作者发现在该系统中对马暖流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借助一... 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均为沿中国东部海域大陆架的北向流。有学者认为存在"台湾-对马暖流流系"。现有的研究均未涉及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在该系统中各自的动力作用。本文作者发现在该系统中对马暖流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借助一个三维斜压模式,作者设计了几组数值实验来讨论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之间的动力学机制。结果显示台湾暖流对对马暖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马暖流却对台湾暖流存在重要影响。尽管对马暖流位于"下游区",通过"源-汇"驱动作用,其可以诱生约0.5×106m3/s的台湾暖流水。作者认为,能量通过地形波传导理论可能为这一动力学机制的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对马暖流系统 POM 源-汇驱动环流 地形波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在浙南海域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1
8
作者 曾定勇 倪晓波 黄大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23-1134,共12页
用2008年冬季在东海西南部的4个ADCP测流阵列数据,分析了冬季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在浙江南部近海的时空特征.滤除潮流和周期短于1d的高频波动后得到余流,余流沿着岸线方向流动,主轴方向大致与等深线平行.浙闽沿岸流靠近岸,主要分布在50... 用2008年冬季在东海西南部的4个ADCP测流阵列数据,分析了冬季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在浙江南部近海的时空特征.滤除潮流和周期短于1d的高频波动后得到余流,余流沿着岸线方向流动,主轴方向大致与等深线平行.浙闽沿岸流靠近岸,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岸一侧,向西南流动,最大平均流速为0.24m s-1,随着接近海面其范围向离岸方向扩展,在表层可以扩展到6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则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外海一侧,向东北方向流动,平均流速小于0.09m s-1,随着接近海底其范围向岸靠近,在底层影响可达3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在70m等深线附近出现分叉,一支继续向东北,另一支转向东.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主要是正压流,平均的正压涡动动能占总涡动动能的84.3%;台湾暖流的时间平均和时间变化部分都有较显著的垂向变化流,而浙闽沿岸流的垂向变化流主要在时间平均部分.沿岸方向的余流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分析得到的第一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0%,第一模态空间分量其位相在断面上呈步调一致的分布,其振幅在离岸70km处最大,第一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5,2~4和15d左右的波动成分;第二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其空间分量在断面上呈两个位相东西相反、振幅相当的中心,第二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2和5d左右的波动成分.观测期间平均风是北风,平均风应力方向向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沿岸方向分量的第一模态与风应力的时间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交叉谱分析显示,沿岸方向余流与风应力在周期为1.5和2~5d的波动成分上信号最强且相关性最显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变化滞后于风场变化约1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生环流 浙闽沿岸流 台湾暖流 浙江近海
原文传递
台湾暖流水和长江冲淡水在32°N断面和PN断面上的分布及其变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白虹 王凡 《海洋科学集刊》 CAS 2010年第1期11-22,共12页
台湾暖流和长江冲淡水是东海西部环流的两个关键分量。台湾暖流起源于台湾海峡和黑潮,通常沿福建和浙江海岸向北流动(翁学传等,1984a;Su et al.,1987;Guan,1994)。与已形成于长江口外的长江冲淡水为特征的沿岸水相遇后,台湾暖流转向东北... 台湾暖流和长江冲淡水是东海西部环流的两个关键分量。台湾暖流起源于台湾海峡和黑潮,通常沿福建和浙江海岸向北流动(翁学传等,1984a;Su et al.,1987;Guan,1994)。与已形成于长江口外的长江冲淡水为特征的沿岸水相遇后,台湾暖流转向东北,甚至转向东(Hu,1994)。冬季,长江冲淡水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内沿海岸线向南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暖流 PN 长江冲淡水 翁学 大洋环流 次表层 沿岸水 对马海流 季节变化特征 深层水
原文传递
台湾海峡北部上升流区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
10
作者 卢美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5-38,共4页
根据1984年夏季在台湾海峡北部25个站位的水化学要素的测定结果,分析得出它们的分布具有低温、高盐、低溶解氧和高营养盐的特征,进而表明在25°~26°N,119°~123°3′E海域内存在一股明显的上升流。
关键词 上升流 低溶解氧 平面分布 西北向 台湾暖流 上涌 海底地形 底层水 溶解氧含量 浅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以北逆温层季节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11
作者 郎咸瑞 许春艳 +1 位作者 王振峰 李子光 《海洋测绘》 2013年第2期49-52,共4页
基于实测的CTD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以北海域一个逆温层结构的季节性变化。通过对逆温层垂向温盐的分布统计,温盐散点图的分析结果显示,在逆温层出现的站位,盐度的梯度很好的补偿了温度逆转,表明了在盐度层面研究逆温层现象的可行性。
关键词 逆温层结构 台湾暖流 长江冲淡水 海气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区多种时间尺度变化的水文因素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锋 黄大吉 +3 位作者 倪晓波 宣基亮 张经 竺可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728-4740,共13页
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与1999年8月在长江口向东至125°E、27°30′—33°30′N之间海域(统称长江口毗邻海域)开展的4次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变化、年间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 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与1999年8月在长江口向东至125°E、27°30′—33°30′N之间海域(统称长江口毗邻海域)开展的4次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变化、年间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研究再次发现该海域存在长江口和浙江近海2处低氧水体、且2处低氧水体具有不同的季节演替和年际变化特征:长江口附近海域低氧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低、覆盖的面积大,低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浙江沿海低氧水体面积较小、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6—10月份);2处水体低氧现象的年际变化均很显著。长江口毗邻海域的多种水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水团消长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与该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关联。季节性跃层的成长是近底层低氧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水团迁移和消长过程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动是导致低氧区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重要物理因素。针对2006年与1999年夏季长江口低氧区的显著变化给出观测证据,提出该时期内长江口的水团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导致低氧核心区的位置偏北的主要动力原因。2006年和1999年夏季长江口附近低氧水体的年际变化与同时期叶绿素高浓度区的位置变动是一致的,也为此期间水团消长情况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冲淡水 台湾暖流 层化 水团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8月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观测 被引量:74
13
作者 朱建荣 丁平兴 胡敦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9-255,共7页
采用CTD、多参数环境监测系统 YSI等仪器设备 ,于 2 0 0 0年 8月在长江口外海区对长江冲淡水结构、羽状锋等进行了现场观测。 2 0 0 0年 8月长江冲淡水出口门后 ,朝东北偏北流动 ,而当年 8月为长江径流量偏小的月份。通过动力分析指出... 采用CTD、多参数环境监测系统 YSI等仪器设备 ,于 2 0 0 0年 8月在长江口外海区对长江冲淡水结构、羽状锋等进行了现场观测。 2 0 0 0年 8月长江冲淡水出口门后 ,朝东北偏北流动 ,而当年 8月为长江径流量偏小的月份。通过动力分析指出了近口门段长江冲淡水分布类型与径流量的关系。长江冲淡水主流在近口门附近朝东北偏北扩展后 ,在科氏力作用下朝东南扩展 ,在转向区域为沿水下河谷北上的高盐台湾暖流水。高盐的台湾暖流水和长江冲淡水混合 ,生成口外羽状锋 ,强度大 ,阻挡了长江冲淡水向东扩展 ,并使冲淡水在当年径流量偏小情况下朝东北偏北运动。部分台湾暖流水在中下层能穿越长江口外而向北流动。羽状锋主要存在于长江口外 1 2 2 .6°E附近的 1 5m水层之上。在浙江沿岸、长江口外水下低谷西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8月 长江口 长江冲淡水 羽状锋 动力分析 径流量 分布类型 科氏力作用 上升流 台湾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0
14
作者 朱建荣 肖成猷 沈焕庭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3-22,共10页
建立一个σ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性斜压陆架模式,研究夏季径流量、台湾暖流、黄海冷水团、风场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数值试验基本再现了夏季长江冲淡水低盐水舌伸向东北的现象和渤、黄、东海的环流结构。长江径流量只影响近口门附近冲... 建立一个σ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性斜压陆架模式,研究夏季径流量、台湾暖流、黄海冷水团、风场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数值试验基本再现了夏季长江冲淡水低盐水舌伸向东北的现象和渤、黄、东海的环流结构。长江径流量只影响近口门附近冲淡木朝东南方向扩展势力和整个冲淡水扩展范围的大小。台湾暖流深受底形的影响,流动路径稳定,且不受自身强度的影响,又主流远离长江口,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不大。黄海冷水团产生的余流在长江口海区阻碍着冲淡水沿岸向南扩展,在远离长江口海区诱导冲淡水向东南运动。总的黄海冷水团的作用是使长江冲淡水低盐水舌伸向东北.黄海冷水团越强,这种作用就越明显。夏季风场在冲淡水转向东北的过程中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模式 长江冲淡水 径流量 台湾暖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夏季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3 位作者 刘焱光 杨刚 李朝新 方习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6,共10页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深的加大而增加,高值区大多出现在海底地势凸起的位置。研究区悬浮体的分布主要受陆源入海沉积物和东海流系格局的影响,其中近岸区域主要受控于河流入海物质和闽浙沿岸流;而台湾暖流、闽浙沿岸上升流则对远岸区域影响较大。研究区悬浮体质量浓度和海水浊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相关系数达0.91,这为通过水体浊度来反演区域的悬浮体质量浓度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 悬浮体质量浓度 浊度 台湾暖流 沿岸流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叶绿素分布特征和营养盐来源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德周 尹宝树 +2 位作者 俞志明 白涛 刘兴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9,共10页
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型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建立了三维斜压动力学模式,该模式开边界处考虑了潮汐、潮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和长江径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特征和环流特征。此外2004年11月的实测... 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型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建立了三维斜压动力学模式,该模式开边界处考虑了潮汐、潮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和长江径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特征和环流特征。此外2004年11月的实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观测区域的水下河谷西侧位置的强表面羽状锋内,存在着高叶绿素a浓度分布。为了分析长江口外存在的高叶绿素浓度分布和长江口的营养盐输入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两次数值试验:(1)给定长江口的径流量和径流输入的营养盐,把长江口的输入作为营养盐输入的惟一源;(2)在开边界处,根据实测资料给定营养盐的输入,同时考虑径流营养盐输入。在(1)、(2)两种情况下,把硝酸盐作为保守物质,进行了平流扩散数值试验。模式的模拟结果和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沿岸流、台湾暖流的营养盐输入和上升流从底部输入的营养盐是此高叶绿素浓度区营养盐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 长江口 台湾暖流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体模型的东海鲐鱼渔场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曰嵩 潘灵芝 +1 位作者 严利平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74,共8页
鲐鱼Scomber japonicus资源丰富,在我国近海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渔场的形成受海洋环境的制约,本文确定鲐鱼运动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了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洄游模型。结果显示,鲐鱼集群分布与捕捞生产渔场基本吻合,鲐... 鲐鱼Scomber japonicus资源丰富,在我国近海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渔场的形成受海洋环境的制约,本文确定鲐鱼运动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了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洄游模型。结果显示,鲐鱼集群分布与捕捞生产渔场基本吻合,鲐鱼聚集主要受台湾暖流、大陆沿岸水、黑潮影响,往往集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并在冷暖交汇区温盐梯度大偏暖水一侧。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交汇的锋面附近、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黑潮与中国大陆沿岸水形成的潮境区域均有大量的鲐鱼聚集,并形成渔场。产卵位置的变动使偏西产卵位置的鲐鱼由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鲐鱼会呈长带状大量聚集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的锋面附近,并使在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的聚集数量增多,而偏东的产卵的鲐鱼受黑潮影响较大,聚集分布范围较大,会使黑潮形成的锋面附近聚集数量增多,而使台湾暖水舌的前端的聚集量减少。正常产卵位置在生存率方面是最佳产卵位置。研究表明鲐鱼所处空间位置不同,会影响其集群的位置,用数值模型验证了物理环境会对鲐鱼的洄游和渔场的形成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个体模型 东海鲐鱼 渔场 台湾暖流和黑潮 补充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闽海域余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慧 堵盘军 郑晓琴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2月期间在浙闽海域进行的连续观测长达40天的逐季海流资料,深入分析该海域余流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为浙闽海域的物质输运做出铺垫。研究结果表明:浙闽海域南侧(以28°N为界)余流值大于北侧。近岸区域...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2月期间在浙闽海域进行的连续观测长达40天的逐季海流资料,深入分析该海域余流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为浙闽海域的物质输运做出铺垫。研究结果表明:浙闽海域南侧(以28°N为界)余流值大于北侧。近岸区域余流受长江冲淡水、浙闽沿岸流控制,余流分布季节特征明显;外海余流受台湾暖流控制,余流流向终年指向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海域 余流 长江冲淡水 台湾暖流 浙闽沿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渔场的水温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侯伟芬 俞成根 陈小庆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3年第3期31-34,共4页
通过调查测得的数据分析了渔场水温的分布概况,结果发现:水平分布上,无论冬夏,渔场中北部始终存在1个低温区,台湾暖流处(位置冬季偏东,夏季偏西,平均位置在124°E附近)存在高温水舌指向偏北,冷暖水系交汇明显;垂直分布上,由于渔场... 通过调查测得的数据分析了渔场水温的分布概况,结果发现:水平分布上,无论冬夏,渔场中北部始终存在1个低温区,台湾暖流处(位置冬季偏东,夏季偏西,平均位置在124°E附近)存在高温水舌指向偏北,冷暖水系交汇明显;垂直分布上,由于渔场岛屿众多,海水混合作用强烈,水温垂直梯度终年都很微弱,即使在盛夏也很难形成强大的跃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渔场 水温 台湾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对应分析法划分夏季东海水团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启龙 翁学传 《海洋科学》 CAS 1985年第2期14-18,共5页
本文所用资料主要是日本气象厅等单位于1966年7月10日一8月10日所收集的溫、盐度和溶解氧的观测資料,共75个测站。测站分布均匀且遍及24°—32°N的整个东海海域(图1c)。
关键词 台湾暖流 黑潮 初步研究 配置 黑潮的闽浙分支 水团 测站点 表层水 领海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