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邓华 李凌 朱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8-485,共8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于右心室间隔处植入心脏起搏器,观察组患者于左束支区域植入心脏起搏器。分别于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各指标变化,包括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l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ls-dif),左心室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r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rs-dif),左心室收缩期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c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cs-dif)]以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腔大小[右心房内径(right atrial inner diameter,RA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等。于术后12个月测定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心室起搏比例),并统计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内心力衰竭再入院、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功能指标LVEF、CO、CI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腔大小指标RAD、LAD、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RAD:(36.63±2.22)mm vs.(40.13±1.61)mm,LAD:(31.09±1.14)mm vs.(38.32±1.08)mm,LVEDD:(49.76±3.22)mm vs.(54.63±3.14)mm,LVESD:(40.64±2.11)mm vs.(48.11±3.24)mm,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LSDI、Tls-SD、Tls-dif、Trs-SD、Trs-dif、Tcs-SD、Tcs-dif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LSDI:4.86%±0.83%vs.9.49%±0.48%,Tls-SD:(14.42±1.78)ms vs.(25.00±1.43)ms,Tls-dif:(50.92±4.53)ms vs.(90.17±8.41)ms,Trs-SD:(50.37±4.33)ms vs.(69.44±6.52)ms,Trs-dif:(141.03±15.64)ms vs.(179.04±18.42)ms,Tcs-SD:(37.85±3.41)ms vs.(48.10±4.62)ms,Tcs-dif:(130.09±14.53)ms vs.(158.09±18.57)ms,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NT-proBNP浓度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0.66±0.10)V vs.(0.75±0.12)V,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阈值均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心室起搏比例低于对照组(43.23%±4.53%vs.73.43%±6.56%,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vs.22.50%,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在改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术后12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更有利于保护心功能,起搏参数稳定,属于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起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间隔起搏 心室收缩同步性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及心电图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诗东 华伟 +5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支力大 史蓉芳 何作祥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12 61)岁 ,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 (VVI)模式先后顺序进行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RVS。记录术前心电图、术中RVA和RVS起搏心电图 ;术后进行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 ,对比自身心律与RVA和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的差异。  结果 :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证实RVA起搏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和双心室失同步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RVA起搏时QRS波群较术前自身增宽 [(173 0 0± 14 94)msvs (74 5 0± 7 62 )ms ,P <0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RVS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RVA起搏缩窄 [(13 6 0 0± 13 5 0 )msvs (173 0 0± 14 94)ms ,P <0 0 0 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 ;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电图相似或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起搏 核素心室显像 位相分析 心电图 慢性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损伤电流、起搏参数和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415-341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试电极固定即刻损伤电流(COI0 min)和10 min后损伤电流(COI10 min),测试电极固定术后10 min和3个月后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结果术中A组COI0 min、COI10 min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极固定10 min后测试A组起搏阈值低于B组,A组R波感知阈值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中损伤电流大、起搏阈值低、R波感知阈值高提示主动电极固定的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起搏 主动电极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80-82,86,共4页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RVS组和RVA组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A组为(203.0±127.3)s,RVS组为(581.0±124.7)s(P<0.05)。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RVA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RVS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P<0.05),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术前2组LVEF、E/A比值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E/A均明显高于RVA组(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中位间隔与心尖部起搏有效性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白明 江尕学 +2 位作者 汪涛 张璐 张钲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31-35,共5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RVMS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器依赖患者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96例,随机分为RVMSP组(50例)和RVAP组(46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测... 目的比较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RVMS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器依赖患者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96例,随机分为RVMSP组(50例)和RVAP组(46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测定起搏阈值、阻抗、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同步性指标、生活质量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VAP组和RVMSP组患者起搏阈值、阻抗、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同步性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RVAP组较RVMSP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降低(P>0.05),左心室内径及容积扩大(P<0.05),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较差(P<0.05);两组临床预后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MSP比RVAP更有利于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增加心室射血分数,可作为RVAP的替代起搏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中位间隔起搏 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射血分数 心室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磊 陈还珍 +1 位作者 杨永生 吕吉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6期642-643,共2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均置入DDD型起搏器,心室电极放置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入选病人根据术者建议和病人意愿...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均置入DDD型起搏器,心室电极放置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入选病人根据术者建议和病人意愿置入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保持病人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疾病、缓慢心律失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分别测量病人术前及术后3个月、9个月、12个月时的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心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从而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9个月、12个月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左心房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心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适合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 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心功能 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风雷 沙心灵 鄢春喜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5期366-367,共2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起搏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并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30例,其中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及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各15例。术前及术后第...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起搏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并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30例,其中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及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各15例。术前及术后第1、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及心超检查,测定QRS波时限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内相关指标的变化,了解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DDD起搏器置入术后3月内,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对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造成明显不良影响。结论:与RVS相比,RVS对心室起博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起搏 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传堃 鲁跃华 +1 位作者 葛正庆 韩虎魁 《现代临床医学》 2012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心动过缓患者分为RVOTS起搏观察组(38例)和RVA起搏对照组(30例),起搏植入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QRS波宽度,... 目的:观察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心动过缓患者分为RVOTS起搏观察组(38例)和RVA起搏对照组(30例),起搏植入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QRS波宽度,比较心室收缩同步性。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做功指数(Tei指数),评价对心室功能的影响。结果:起搏植入后观察组QRS波宽度为0.14±0.04 s,对照组QRS波宽度为0.17±0.03 s,较植入前均有所增加,但观察组QRS波宽度比对照组窄(P<0.01)。随访6个月后2组LVEDD及LVESD均无显著变化;第6月时LVEF对照组较观察组低(P<0.05);Tei指数在术后随访的第1月、第3月、第6月时对照组均较观察组高(P<0.01);对照组Tei指数第6个月与第1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VOTS起搏对维持心室收缩同步性及保护心室功能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心室收缩同步性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右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毛建斌 李锦 +2 位作者 姜玲 江国强 刘政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707-708,共2页
近年来,由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可以直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以往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对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而对于右心室的舒缩功能方面的影响则较少研究。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 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心室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郭诗东 华伟 +4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陈柯萍 吴国玫 陈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中1 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右室间隔部固定,未发生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量(SV)均显著降低( 0 . 56±0. 1 4vs 0 . 6 2±0 .1 4 ,6 7 .72±2 2 . 35mLvs 80 .94±2 2 . 0 4mL ,P <0 . 0 5) ;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间隔部(RVS)起搏时LVEF和SV未显示显著差异;术中RVS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起搏(LVEF 0 6 0±0 . 1 3vs 0 . 56±0 . 1 4 ,P <0 .0 5;SV 76 . 97±1 7. 2 3mLvs 6 7 .72±2 2 . 35mL ,P <0. 0 5)。结论 与术前相比,RVA起搏恶化血流动力学,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S起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实现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起搏 血流动力学研究 心室心尖部起搏 植入永久起搏 超声心动图检查 室心尖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参数 血流动力学状态 慢性心房颤动 自身对照研究 左室射血分数 心室激动顺序 缓慢心室 起搏模式 螺旋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起搏参数稳定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海威 袁钟毓 +5 位作者 王泽峰 孙卫平 崔乃元 刘雨桐 张晓萍 吴永全 《中国医药》 2023年第12期1783-1787,共5页
目的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起搏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起搏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SP组(155例)和LBBP组(106例)。收集并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和1年随访时程控参数(心室感知、心室阈值、心室阻抗)。结果LBBP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大于RVSP组(均P=0.002)。2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LBBP组QRS波宽度较RVSP组明显缩窄[(110±21)ms比(140±29)ms](t=8.204,P<0.001)。术后,2组心室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4),LBBP组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0.86±0.33)V比(0.69±0.22)V],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734±200)Ω比(913±276)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术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LBBP组心室感知、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BBP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RVSP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结论在永久起搏器植入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RVSP与LBBP起搏参数均安全稳定,相比于RVSP,LBBP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心脏收缩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室间隔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起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奕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对比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及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宽度。对比两组起搏参数和心电图QRS间期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50.51±6.52)min,B组手术平均时间(63.52±7.34)min,B组手术时间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DD、IVS、LVPW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RVS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明显高于B组,A组起搏的QRS波宽度窄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室激动顺序的QRS波群形态相似。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者,右心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磊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960-1962,共3页
心脏病患者在实施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时,采用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及心尖以外其他部位进行起搏器植入,比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右心室希氏束起搏等,起搏部位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有研究人员认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而如果采用... 心脏病患者在实施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时,采用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及心尖以外其他部位进行起搏器植入,比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右心室希氏束起搏等,起搏部位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有研究人员认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而如果采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其出现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的风险则比较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就比较小[1]。这可能是因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位点,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所引起的心室不同步抵消了房室同步起搏带来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起搏部位 起搏器植入 心脏功能 希氏束起搏 心室收缩不同步 心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奕 《浙江实用医学》 2022年第6期451-455,共5页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衰指标、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126例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根...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衰指标、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126例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根据起搏方法将患者分为LBBP组和RVSP组各63例,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心衰指标、心功能及心脏结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心室电极起搏、阻抗及感知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LBBP组血清肌钙蛋白(cTn)Ⅰ、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低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EP组术后1个月、3个月QRS时限水平、左心室不同步指数(Ts-SD)、肺动脉射血前间期-主动脉射血间期(PPEI-APEI)低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EP组术后1个月、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EEP组术后1个月、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Tei指数低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BP较RVSP能更好地保持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起搏收缩同步性,更有利于保护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是一种更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心衰指标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及临床预后研究
16
作者 付慧娴 叶坤 许文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1期001-003,共3页
探索研究左束支气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le septal pacing,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预后。方法 选取新疆昌吉人民医院2020.01至2023.06治疗患者(均确诊为房颤,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 探索研究左束支气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le septal pacing,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预后。方法 选取新疆昌吉人民医院2020.01至2023.06治疗患者(均确诊为房颤,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依次实施LBBP治疗、RVSR治疗。研究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LBBP治疗)相比,观察组(RVSR治疗)不同时间段(T0、T1、T2)感知、阈值、阻抗参数改善效果更优(P<0.05);观察组T2机械参数Tsd-12-LV、Ts-LV-RV、LVFT/RR、QRSd、QTc间期同步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线穿孔率、脱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VSP在改善房颤患者心电机械同步性效果明显优于LBBP,且对心功能影响较小,更加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电-机械同步性 临床预后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
17
作者 王志华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7-48,1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其术后心电图QRS波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72例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与研究组(n=36)。对照组采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目的探讨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其术后心电图QRS波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72例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与研究组(n=36)。对照组采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研究组采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前与术后1年对比两组心电图QRS波时限、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QRS波时限较术前增大,但研究组QRS波时限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SV、LVEF、LVED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SV、LVEF较对照组高,LVEDD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8.33%(3/36)与对照组13.89%(5/36)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予以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且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间隔起搏 心电图QRS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剑芬 李学文 +5 位作者 王雄 吕吉元 王群 刘向东 赵太生 吴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5期536-538,共3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间隔部(RVS)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5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3组,RVA起搏组、RVS起搏组、对照组,对比观察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TNF...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间隔部(RVS)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5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3组,RVA起搏组、RVS起搏组、对照组,对比观察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TNF-α的变化。结果术前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RVA起搏组与术前、术后一周比较TNF-α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RVA起搏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随时间增加而增加;RVS起搏组较术前、术后一周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TNF-α水平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起搏 心室心尖部起搏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孟伟栋 汪芳 +3 位作者 史浩颖 张彩凤 薛吉祥 庄文燕 《医学综述》 2010年第24期3835-3836,共2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安装埋藏式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QRS波宽度、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安装埋藏式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QRS波宽度、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结果两组患者QRS波宽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LVEDD、LVEF、LA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LVEDD、LVEF和LA的影响无差别,但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者的QRS波宽度明显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心室舒张末内径 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艾尼瓦尔.阿布力孜 艾比不拉.麦麦提 +3 位作者 严红 买买提艾力 胡玉英 依马木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年第21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电极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感知、阈值、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无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植入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稳定,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 心室间隔起搏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