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挖掘叶用莴苣中花青素生物合成代谢关键基因
1
作者 姜永强 王丽慧 孙雪梅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为探究调控叶用莴苣叶片花青素合成的主效基因,本研究对叶用莴苣大速生(绿色)和紫霞(紫色)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速生和紫霞比较组中共检测到7 23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相对表达量上升基因4 214个,相对表达量下降基因3 018个... 为探究调控叶用莴苣叶片花青素合成的主效基因,本研究对叶用莴苣大速生(绿色)和紫霞(紫色)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速生和紫霞比较组中共检测到7 23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相对表达量上升基因4 214个,相对表达量下降基因3 018个。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富集到代谢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多,花青素生物合成和次生代谢产物-其他抗生素生物合成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程度较高。在大速生和紫霞比较组中共鉴定到55个转录因子家族,差异表达基因大多数属于MYB、bHLH、C_(2)C_(2)和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从MYB转录因子基因中筛选出log_(2)FC绝对值较大的LOC111917799,命名为LsMYB1基因。瞬时表达试验结果验证了LsMYB1基因可以调控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本研究结果为叶用莴苣叶色的分子遗传机理及进一步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花青素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单杂交技术验证叶用莴苣LsHPB互作启动子
2
作者 曹佳琰 王惠玉 韩莹琰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
【目的】AG和SOC1都属于MADS-box家族基因,AG参与调控多种植物花器官中雄蕊和雌蕊的发育和成熟;SOC1在多种植物中参与整合许多开花途径。以叶用莴苣SOC1-like基因LsHPB基因为研究对象,挖掘出LsHPB基因下游互作蛋白之一LsAG,解析LsHPB参... 【目的】AG和SOC1都属于MADS-box家族基因,AG参与调控多种植物花器官中雄蕊和雌蕊的发育和成熟;SOC1在多种植物中参与整合许多开花途径。以叶用莴苣SOC1-like基因LsHPB基因为研究对象,挖掘出LsHPB基因下游互作蛋白之一LsAG,解析LsHPB参与叶用莴苣抽薹的分子机理,进一步完善MADS-box家族基因调控植物响应高温诱导后抽薹的模型。【方法】通过酵母单杂试验验证转录因子LsHPB与候选基因启动子proLsAG之间的关系,构建双荧光素酶载体,注射烟草并比较检测荧光信号强度和LUC和REN两种酶活性的比值,验证转录因子LsHPB能否激活LsAG启动子。【结果】酵母单杂交试验显示酵母菌在0 ng/mL AbA的SD/-Leu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但在含有200 ng/mL AbA抑制浓度的SD/-Leu固体培养基上只有同时含有Prey和Bait的酵母菌株才能生长。随着酵母菌液稀释程度加倍,酵母菌斑的个数明显减少。双荧光素酶试验显示了烟草叶片荧光表达情况,pGreenII62-SK-LsHPB+pGreenII0800-LUC-ProLsAG的组合菌液注射部分荧光信号强度最高,此外此组合LUC和REN两种酶活性的比值高于其他组合。由此可验证LsAG为LsHPB基因下游调控因子,最终确定LsHPB蛋白结合LsAG启动子的互作关系。【结论】初步解析了LsHPB参与叶用莴苣抽薹的分子机理,为完善MADS-box家族基因调控植物响应高温诱导后抽薹的模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酵母单杂 LsAG LsHPB MADS-box家族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用莴苣品种(系)在青海不同地区的比较试验
3
作者 文雅 孙雪梅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1期92-97,共6页
为筛选叶用莴苣在青海不同地区综合性状好的品种(系),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引进的7份叶用莴苣品种为材料,对其质量性状及数量性状进行测定,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性状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质品种。结果表明... 为筛选叶用莴苣在青海不同地区综合性状好的品种(系),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引进的7份叶用莴苣品种为材料,对其质量性状及数量性状进行测定,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性状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质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叶用莴苣LE-08、435品种在湟中试验点综合性状较好,LE-08、536700品种在互助试验点综合性状较好,435、LE-08品种在格尔木试验点综合性状较好,其中LE-08品种在湟中、互助以及在格尔木试验点综合性状均较高,该品种适应性强,可多地进行种植。其研究结果为青海不同地区选育适合的叶用莴苣品种、为发展地区特色叶用莴苣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主成分分析 品种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用莴苣新品种云油麦1号的选育
4
作者 张丽琴 兰梅 +4 位作者 徐学忠 胡靖锋 杨红丽 赵雅兰 和江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129,共3页
云油麦1号是从地方品种龙岩绿叶莴苣的混杂群体中经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31~35 cm,开展度40~45 cm;叶片披针形,绿色,叶面光滑,口感脆香,品质好;单株叶片数37~40片,单株质量270~300 g,每667 m^(2)产量240... 云油麦1号是从地方品种龙岩绿叶莴苣的混杂群体中经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31~35 cm,开展度40~45 cm;叶片披针形,绿色,叶面光滑,口感脆香,品质好;单株叶片数37~40片,单株质量270~300 g,每667 m^(2)产量2400 kg左右,高抗霜霉病,耐抽薹,适合云南省滇中地区全年栽培,夏、秋保护地栽培定植至采收50~55 d(天),冬、春保护地栽培定植至采收60~65 d(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云油麦1号 系统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光补充UV-A对叶用莴苣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田原源 查凌雁 +3 位作者 王座祺 段逸文 魏仕伟 章竞瑾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8,共8页
叶用莴苣特有的苦味来源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等。为探究紫外光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作用,以纯红光(180μmol·m^(-2)·s^(-1))为对照,比较了补充UV-A(30μmol·m^(-2)&#... 叶用莴苣特有的苦味来源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等。为探究紫外光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作用,以纯红光(180μmol·m^(-2)·s^(-1))为对照,比较了补充UV-A(30μmol·m^(-2)·s^(-1))、UV-B(10μmol·m^(-2)·s^(-1))对7个叶用莴苣品种生长及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红外光添加UV-A补光强度(15、30、45μmol·m^(-2)·s^(-1))及补光时长(0、1、2、3、6、9 d)对叶用莴苣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UV-A处理可显著提高绿罗的地上部鲜质量,显著降低7个叶用莴苣品种的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3%~74%和29%~60%。随着UV-A补光强度的增加,叶用莴苣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且以添加30μmol·m^(-2)·s^(-1)UV-A处理2 d后叶用莴苣中山莴苣苦素含量迅速上升,处理3 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而莴苣苦素含量在处理2 d后基本保持逐步上升的趋势,处理6~9 d时略有下降。综上所述,红光补充适量的UV-A(30μmol·m^(-2)·s^(-1)、3~6 d),可在不影响生物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叶用莴苣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从而减轻苦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紫外光 UV-A 莴苣苦素 莴苣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大棚叶用莴苣(结球生菜)—番茄周年高效生产模式
6
作者 王冰华 孙桂芝 +5 位作者 李云飞 郭芳 王帅 赵鹤 王铁臣 曹玲玲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54,共3页
为充分利用塑料大棚冬闲时段,北京市顺义地区探索出了塑料大棚叶用莴苣(结球生菜)—番茄周年高效生产模式,每667 m^(2)年产值、年利润分别为31820、12200元,较常规生产模式分别增加8100、49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塑料大棚 结球生菜 叶用莴苣 常规生产模式 番茄 经济效益显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保定地区黄瓜花叶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复合侵染叶用莴苣分子鉴定
7
作者 陈利达 李畅 +4 位作者 李敬蕊 吕桂云 吴晓蕾 宫彬彬 高洪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4,共6页
利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河北保定地区的疑似叶用莴苣病毒病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CMV和PVY分别扩增得到大小为260、420 bp的单一条带;通过核苷酸序列Blast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河北保定地... 利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河北保定地区的疑似叶用莴苣病毒病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CMV和PVY分别扩增得到大小为260、420 bp的单一条带;通过核苷酸序列Blast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河北保定地区叶用莴苣病毒分离物分别与印度番茄CMV分离物(MN514839.1)、印度马铃薯PVY分离物(JX945850.1)聚在同一分支上,同源性分别为95%、92%。本研究首次检测到河北保定地区叶用莴苣病毒病是由CMV与PVY复合侵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黄瓜花叶病毒 马铃薯Y病毒 复合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液浓度动态调控和液位高度对水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朱兰新 杨坤 +7 位作者 李敬蕊 李邵 霍潇 田婧 裴庆余 宫彬彬 杨晨宇 高洪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98,共7页
以半结球叶用莴苣品种富兰德里为试材,在深液流水培(DFT)模式下研究了营养液浓度动态调控和液位高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浓度调控幅度的提高,叶用莴苣生长指标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等品质指标均呈先... 以半结球叶用莴苣品种富兰德里为试材,在深液流水培(DFT)模式下研究了营养液浓度动态调控和液位高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浓度调控幅度的提高,叶用莴苣生长指标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等品质指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以每8 d提高0.36 mS · cm^(-1)处理的效果最好,叶片长、叶片宽、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及干质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地上部鲜质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22.3%~57.9%;不同营养液液位高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12~16 cm液位高度处理的植株生长和品质总体上优于其他处理,4 cm液位高度处理的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深液流水培 营养液浓度 液位高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用莴苣新优种质筛选与鉴定
9
作者 徐光柳 周懿雯 +9 位作者 火国涛 黄俭 贺淑萍 赵彪 黄妍 许恒 火烽 杨涛 罗利军 魏仕伟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2-71,共10页
以市场上常见类型的37份叶用莴苣品种(系)为试材,采用露地、单栋大棚和连栋大棚栽培方式,通过对叶片性状、单株质量、类黄酮含量等指标的综合鉴定评价,筛选叶用莴苣新优种质。结果表明:37份叶用莴苣品种(系)聚类为5个类群;露地栽培的叶... 以市场上常见类型的37份叶用莴苣品种(系)为试材,采用露地、单栋大棚和连栋大棚栽培方式,通过对叶片性状、单株质量、类黄酮含量等指标的综合鉴定评价,筛选叶用莴苣新优种质。结果表明:37份叶用莴苣品种(系)聚类为5个类群;露地栽培的叶用莴苣单株质量和类黄酮含量普遍较高,散叶莴苣遗传多样性丰富;散叶莴苣中的G21K201、W425、H20K995表现较好,在上海地区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栽培方式 类黄酮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MET1基因沉默对叶用莴苣高温抽薹的形态和表达分析
10
作者 谭青青 田玉凤 +6 位作者 王月英 刘婷婷 韩莹琰 刘超杰 王惠玉 范双喜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8-43,共6页
【目的】为了探究LsMET1基因在叶用莴苣高温抽薹过程中的功能,培育具有抗抽薹特性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克隆了LsMET1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并通过病毒诱导... 【目的】为了探究LsMET1基因在叶用莴苣高温抽薹过程中的功能,培育具有抗抽薹特性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克隆了LsMET1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并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研究该基因在抽薹过程中的功能。【结果】LsMET1基因编码区序列(CDS)长度为993 bp,编码的蛋白质由33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相对分子量约为37 kDa,理论等电点(pI)为7.57;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高温诱导的环境条件下,LsMET1表达显著下降。与野生型植株相比,LsMET1基因沉默植株的茎长明显缩短。【结论】LsMET1基因与叶用莴苣高温抽薹密切相关,可能促进叶用莴苣抽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MET1 抽薹 瞬时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乙酰化酶LsHDAC8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
11
作者 李隆莲 李超 +5 位作者 刘婷婷 韩莹琰 刘超杰 王慧玉 范双喜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4-51,共8页
【目的】探明LsHDAC8参与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GB-30’为试验材料,克隆LsHDAC8基因,基于其核苷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沉默LsHDAC8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目的】探明LsHDAC8参与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GB-30’为试验材料,克隆LsHDAC8基因,基于其核苷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沉默LsHDAC8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沉默植株进行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结果】叶用莴苣LsHDAC8基因的CDS全长序列为1125 bp,共编码374个氨基酸,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72 kD,理论等电点为5.55,不稳定系数为28.49,脂肪族系数为85.24,属于典型的稳定性蛋白;总平均疏水性为-0.16,是亲水性蛋白;该蛋白含有3种二级结构,α螺旋(39.57%)、延伸链(16.31%)和无规则卷曲(44.12%);高温处理前8 d,LsHDAC8在花芽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随着高温处理时间延长,LsHDAC8反而高于对照;LsHDAC8瞬时沉默植株的茎长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表明沉默LsHDAC8基因显著加速了叶用莴苣的抽薹。【结论】LsHDAC8基因在叶用莴苣开花抽薹过程中可能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HDAC8基因 基因克隆 抽薹 VI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ABF5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分析
12
作者 邹小丽 蔡梦梦 +6 位作者 杨浠艺 朱嘉齐 任政 韩莹琰 刘超杰 王惠玉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2-48,共7页
【目的】为进一步探明LsABF5参与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出LsABF5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cDNA序列进行分析,并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分析L... 【目的】为进一步探明LsABF5参与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出LsABF5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cDNA序列进行分析,并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分析LsABF5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结果】LsABF5基因的全长CDS序列为1035 bp,共编码着344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值为7.59,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8.8 kDa;该转录因子含有bZIP保守结构域,并且其高级结构大多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通过与其他植物的ABF家族成员进行同源比对和进化分析,叶用莴苣LsABF5与刺苞菜蓟亲缘关系最接近;瞬时沉默LsABF5后,在茎长测量观察中发现,沉默LsABF5后的植株茎长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对其茎尖花芽分化情况观察分析,发现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植株茎尖生长点呈锥形,花芽尚未分化,沉默组植株茎尖生长点呈扁平状,已进入花芽分化期。病毒诱导LsABF5沉默可以促进叶用莴苣抽薹。【结论】LsABF5基因是典型的ABF转录因子,具有ABF蛋白家族的功能,在叶用莴苣抽薹中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ABF5 抽薹 瞬时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ABF4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分析
13
作者 朱俊萱 邹小丽 +4 位作者 朱嘉齐 王惠玉 刘超杰 韩莹琰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9-55,共7页
【目的】探明LsABF4基因在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将来培育抗抽薹叶用莴苣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出LsABF4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站在线对基因... 【目的】探明LsABF4基因在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将来培育抗抽薹叶用莴苣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出LsABF4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站在线对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和预测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成、蛋白质结构等,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分析LsABF4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结果】LsABF4基因的CDS序列全长为978 bp,共编码325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5885.21 Da,理论等电点值为9.47,不稳定指数为48.96,该蛋白为不稳定蛋白,蛋白平均疏水指数为-0.939,是亲水蛋白;该转录因子含有bZIP_plant_BZIP46保守结构域,并且其高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两种结构组成;对基因LsABF4瞬时沉默后,分析茎长测量数据发现,沉默组植株茎长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载组。通过石蜡切片技术对茎尖花芽分化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呈现出对照组和空载组的植株茎尖生长点呈锥形,花芽尚未分化,而沉默组植株茎尖生长点呈扁平状,已进入花芽分化期。表明通过病毒诱导技术对LsABF4沉默可以促进叶用莴苣抽薹。【结论】LsABF4基因是典型的ABF转录因子,具有ABF蛋白家族的功能,对叶用莴苣抽薹过程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ABF4 抽薹 瞬时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沉默LsABF2对叶用莴苣抽薹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王佳璇 邹小丽 +5 位作者 王月英 刘婷婷 韩莹琰 刘超杰 王慧玉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2-37,共6页
【目的】为进一步探明LsABF2参与叶用莴苣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了解ABA通路对叶用莴苣抽薹的影响,为未来抗抽薹叶用莴苣的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使用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试验材料,利用VIGS技术和qRT-PCR技术分析... 【目的】为进一步探明LsABF2参与叶用莴苣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了解ABA通路对叶用莴苣抽薹的影响,为未来抗抽薹叶用莴苣的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使用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试验材料,利用VIGS技术和qRT-PCR技术分析了LsABF2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以及LsABF2与LsARF3、LsARF3L之间的联系。【结果】瞬时沉默LsABF2后,对植株进行株高和茎长的观察测量,经过3次技术重复、3次生物重复,发现沉默LsABF2基因24 d后的植株茎长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制作植物茎尖的石蜡切片观察茎尖生长点形态,结果显示空白和阴性对照组植株尚未进入进入生殖生长时期,茎尖生长点位置呈现凸起状态;而试验组植株中茎尖生长点呈扁平状,表明已经开始花芽分化,进入生殖生长时期。因此,使用VIGS技术瞬时沉默LsABF2基因促进了叶用莴苣抽薹。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表明LsABF2与LsARF3、LsARF3L有相互作用,LsABF2沉默后二者的表达量升高。【结论】LsABF2基因与叶用莴苣先期抽薹相关,在叶用莴苣抽薹中起抑制作用。并且验证了在叶用莴苣中生长素调节因子LsARF3、LsARF3L与脱落酸调节因子LsABF2之间有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叶用莴苣的抽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ABF2 抽薹 瞬时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液EC值对叶用莴苣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阳攀 姜永强 +2 位作者 文雅 张广楠 孙雪梅 《青海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为明确营养液EC值对不同叶用莴苣品种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个不同营养液EC值(1.6、2.0、2.4 mS/cm),培养2种叶用莴苣,并测定其植株的农艺性状、光合指标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叶用莴苣品种对营养液E... 为明确营养液EC值对不同叶用莴苣品种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个不同营养液EC值(1.6、2.0、2.4 mS/cm),培养2种叶用莴苣,并测定其植株的农艺性状、光合指标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叶用莴苣品种对营养液EC值相应不同,当营养液EC值为1.6 mS/cm时,有利于紫霞品种的生长,表现为冠幅较大、最大叶宽较宽、光合指标较高、干物质及维生素C含量较高;当营养液EC值为2.0 mS/cm时,则有利于玛丽娜品种的生长,但营养指标较低。说明,不同叶用莴苣品种的农艺性状、光合指标及营养品质对营养液EC值反应差异较大。在叶用莴苣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叶用莴苣品种、生育期等适当调节营养液EC值,避免盲目提高营养液EC值,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液EC值 叶用莴苣 生长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甘氨酸替代硝态氮对雾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6
作者 周斌雄 陈银华 +3 位作者 曹鹏飞 徐伟忠 缪叶旻子 瞿云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16,共5页
为了降低夏季气雾栽培叶用莴苣中硝酸盐的含量,以华南农大叶菜B配方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浓度甘氨酸〔0(CK)、1、3、5、7 mmol·L^(-1)〕替代硝态氮对叶用莴苣农艺性状、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方... 为了降低夏季气雾栽培叶用莴苣中硝酸盐的含量,以华南农大叶菜B配方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浓度甘氨酸〔0(CK)、1、3、5、7 mmol·L^(-1)〕替代硝态氮对叶用莴苣农艺性状、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方差分析法对不同浓度甘氨酸处理的叶用莴苣农艺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叶长可以作为叶用莴苣生长情况的评价指标。随着营养液中替代硝态氮的甘氨酸浓度增加,叶用莴苣中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生长情况逐渐变差,其中5 mmol·L^(-1)处理的硝酸盐含量为401.33 mg·kg^(-1),达到生食标准(<432 mg·kg^(-1)),且VC、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地上部鲜质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夏季气雾栽培叶用莴苣的营养液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气雾栽培 甘氨酸 生物量 硝酸盐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蓝LED光对叶用莴苣生长、营养品质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7
作者 刘晓英 焦学磊 +1 位作者 徐志刚 杨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9-143,共5页
以镝灯为对照,探讨了不同配比的红(R)蓝(B)LED光对叶用莴苣生长、营养品质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R处理的叶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R∶B=1∶1和R处理的鲜质量无显著变化;LED光处理的能效显著提高,其中R∶B=1∶1处理的... 以镝灯为对照,探讨了不同配比的红(R)蓝(B)LED光对叶用莴苣生长、营养品质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R处理的叶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R∶B=1∶1和R处理的鲜质量无显著变化;LED光处理的能效显著提高,其中R∶B=1∶1处理的能效最高,R处理次之。光质显著影响叶用莴苣的品质,R处理地上部的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及粗纤维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R处理的蛋白质、维生素C及花青素含量显著低于有蓝光的LED处理,且硝态氮含量也显著大于蓝光比例较小的R∶B=1∶1处理。从生长、品质及能效综合考虑,红光对叶用莴苣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对叶用莴苣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含水量等营养品质有显著的提高作用,适当补充比例较小的蓝光使叶片肥厚并提高叶用莴苣中维生素C、花青素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可降低硝态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叶用莴苣 生长 营养品质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光源不同光质对叶用莴苣幼苗叶片气体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1
18
作者 李雯琳 郁继华 +1 位作者 张国斌 杨其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1,115,共6页
采用发光二级管(LED)调制光质和光量,研究不同光质处理对叶用莴苣品种‘奶油生菜’和‘美国大速生’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LED光源光质提高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及叶绿素a/b值,品种间叶绿素含... 采用发光二级管(LED)调制光质和光量,研究不同光质处理对叶用莴苣品种‘奶油生菜’和‘美国大速生’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LED光源光质提高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及叶绿素a/b值,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奶油生菜’>‘美国大速生’;光质对叶用莴苣幼苗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蓝光LED增大了叶片Gs,‘奶油生菜’以蓝光LED的光合速率最高,而‘美国大速生’以荧光灯处理最高;LED-红∶蓝下叶用莴苣各品种均具有最高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开放的PSII中心有效光化学转化效率、PSII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叶片PSII潜在活性;与荧光灯相比,LED光源对提高叶用莴苣叶片光合能力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提高叶片的PSII活性和QA的还原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ED光源 光质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质对叶用莴苣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129
19
作者 许莉 刘世琦 +2 位作者 齐连东 梁庆玲 于文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1期96-100,共5页
通过研究不同光质(白光、红光、黄光和蓝光)对叶用莴苣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对叶用莴苣叶绿素含量和Chla/Chlb影响差异显著。不同光质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CO2羧化效率影响很大,净光合速率以红光处理最强,... 通过研究不同光质(白光、红光、黄光和蓝光)对叶用莴苣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对叶用莴苣叶绿素含量和Chla/Chlb影响差异显著。不同光质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CO2羧化效率影响很大,净光合速率以红光处理最强,黄光次之;CO2羧化效率以黄光的最大,红光次之。不同光质处理下叶用莴苣叶片的ΦPSII、ETR、qP、NPQ都以黄光处理最大,红光次之,Fv/Fm以红光下最大,黄光次之,蓝光最小。由此表明,黄光最有利于叶用莴苣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质 叶用莴苣 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用莴苣热激蛋白基因LsHsp70-2711的克隆及高温胁迫下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雅博 李婷 +1 位作者 韩莹琰 范双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86-1494,共9页
【目的】通过克隆Hsp70相关基因,并利用VIGS分析叶用莴苣热胁迫下Hsp70表达量和形态变化,为解析热激蛋白基因Hsp70在高温胁迫下的响应机制及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获得叶用莴苣热激蛋白LsHsp70-2711的cDNA... 【目的】通过克隆Hsp70相关基因,并利用VIGS分析叶用莴苣热胁迫下Hsp70表达量和形态变化,为解析热激蛋白基因Hsp70在高温胁迫下的响应机制及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获得叶用莴苣热激蛋白LsHsp70-2711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该基因在不同温度和不同高温时间下的叶用莴苣热敏品种‘P-S11’和耐热品种‘G-S59’的表达差异,确定基因和高温的相关性。根据VIGS技术,构建p TRV-LsHsp702711瞬时沉默载体,转化农杆菌GV1301,注射法侵染叶用莴苣叶片,三周后经PCR鉴定得到阳性植株。对照组和阳性组在基因表达和形态上进行对比,对照植株和阳性植株热胁迫和干旱处理后再次分析LsHsp70-2711的表达特性,观测形态变化。【结果】LsHsp70-2711 cDNA全长为2 226 bp,开放阅读框为2 154 bp,编码718个氨基酸,与拟南芥(NP_187864.1)、番茄(NP_001266213.1)、水母雪莲花(AAB99745.1)等物种的Hsp70同源性达到80%以上,证明此基因属于Hsp70家族。根据qRT-PCR结果,高温胁迫下该基因在两个品种中的表达均上调,在耐热品种中总体表达水平均高于热敏品种,耐热品种LsHsp70-2711的表达量最大值出现在42℃、60 min,37℃、60 min时热敏品种基因表达量达最大值,且在42℃高温下热敏品种‘P-S11’中基因表达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受到抑制,而耐热品种‘G-S59’则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此结果和田间两品种间耐热差异表现相符合。亚细胞定位显示,LsHsp70-2711主要在细胞质中。将构建好的载体侵入叶用莴苣,鉴定后获得阳性植株。由定量PCR结果可知,未进行胁迫处理的阳性植株与对照株相比,LsHsp70-2711表达量下降,茎长明显增长。热胁迫和干旱处理后的阳性植株LsHsp70-2711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植株,高温处理对LsHsp70-2711的影响大于干旱胁迫。【结论】LsHsp70-2711属于Hsp70基因家族,其与叶用莴苣耐热性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叶用莴苣热激蛋白LsHsp70-2711在叶用莴苣高温抽薹方面的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HSP70 基因克隆 高温胁迫 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